导航:首页 > 手机电影 > 黄静波是哪个学校电影

黄静波是哪个学校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15 08:17:18

A. 谁有有关电影红孩子的资料啊 多多益善 谢谢啊

[影片名称]: 《红孩子》(1957)
[主要演员]: 陈克然、宁和、王和永、陆贞冀、关敬熙、张延、赵滋民
[导 演]: 苏里
[地区语种]: 大陆影视 | 国语
[影片分类]: 中国旧电影|战争片
[ 首演日期 ]: 1957 年 (中国)

优秀战斗故事片:红孩子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江西苏区的李家坳的赤卫队在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小伙伴细妹等目睹白军的暴行,决心给乡亲们报仇。他们背着大人留下来,隐藏在一个山洞里,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与盘踞在李家坳的白军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他们想出巧妙的办法,消灭了一些敌人,还夺来了枪支。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摸黑混进村里,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追捕他们的敌团黄团长。

影片插曲《共产儿童团歌》传唱至今。

红孩子故事梗概(简介)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伙伴们想随赤卫队上山,但没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们决意为乡亲们报仇。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无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于岩洞中成立。他们与国民党匪兵作斗争,打流动哨,得了第一枝枪。尔后贴标语、打匪徒,竟战果累累。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们先抓来匪大队长肖振武审问,然后由李公公带领,深夜进人村庄,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们胜利突围,他们迎着朝霞向前方走去。 该片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贯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基调,明朗、生动、朴实、自然。几位少年英雄形象各具特征,又都富有生气、充满激情。片中的《共产儿童团团歌》曾在国内广为流传。导演苏里在此之前曾执导过儿童片《哥哥与妹妹》。积累了拍摄儿童题材片经验。拍摄本片时,为了让小演员们熟悉和理解角色的生活,他带着他们穿上角色的服装,打着赤脚,背着行李,在江西老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小演员们因而演出了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他们所塑造的角色赢得了儿童观众的喜爱。

B. 共产儿童团歌出自哪个电影

共产儿童团歌出自电影《红孩子》。这部影片是1958年拍摄的,讲述的是红军北上抗日的时候,一群留在苏区英勇抗敌的故事,当时拍这部影片的时候毛主席还在,并且也去探了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了。

看完整部电影,会让大家感觉到当时的情况真的是非常的乱,在那个年代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丧命或者是失去家人。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出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那个年代愁吃愁穿,饿了吃树根的战士都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幸福呢?

C. 红孩子主要故事情节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苏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

不久,靖卫团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杀害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 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

(3)黄静波是哪个学校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网络-红孩子

D.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第一部电影是红孩子。

红孩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片,由苏里执导,陈克然、宁和、王和永等出演,于195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电影红孩子剧情简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主力红军长征,根据地又面临白匪的反扑,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苏维埃政权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偷偷联络小伙伴背着大人找红军,后被李公公找回,并批评他们不该瞒着大人私自找队伍。

不久白军靖卫团长黄静波率部杀回李家坳,对当初瓜分他家财产的赤卫队家属进行大屠杀,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自发组成少年游击队,他们巧夺枪支,伺机消灭敌人。

一次李主席不幸被捕,关押在敌营的柴房里,孩子们机智混入靖卫团,摸掉敌岗哨,成功地营救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战斗中冬伢子献出了年幼的生命,孩子们在严酷的环境下不屈地战斗着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本片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E. 电影红孩子是在瑞金拍摄的吗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根据地又面临白匪的反扑,李家坳赤卫队也跑到山上打游击。苏维埃政权李主席(赵滋民 饰)的儿子苏保(陈克然 饰),偷偷联络小伙伴背着大人找红军,后被李公公(张延 饰)找回,并批评他们不该瞒着大人私自找队伍。白军靖卫团长黄静波(李孟尧 饰)率部杀回李家坳,对当初瓜分他家财产的赤卫队家属进行大屠杀。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自发组成少年游击队,他们巧夺枪支,伺机消灭敌人。一次李主席不幸被捕,关押在敌营的柴房里,孩子们机智混入靖卫团,摸掉敌岗哨,成功地营救了李主席,战斗中,冬伢子(关敬熙 饰)献出了年幼的生命。

F. 红孩子诞生记的介绍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在此之前,苏里曾拍了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这次他想再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对于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其实,乔羽和苏里两人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俩也都曾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 乔羽接受任务后,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将剧本内容定格在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北上后中央苏区一群红孩子们身上。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最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挖掘创作素材,乔羽生平第一次渡过长江来到了苏区体验生活,走家串户,听当年“红小鬼”们讲述红军北上后他们那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渐渐地,一个关于当年“红小鬼”的故事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江西苏区的李家坳的赤卫队在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细妹、冬伢子等一群小伙伴们恳求大人带他们上山未成后,自行在一个山洞里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与盘踞在李家坳的白军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并在“李公公”领导下.浞人反动武装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被捕的李主席,还打死了追捕他们的敌团长黄静波。在严酷的斗争面前,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剧本写好后.乔羽又为这部影片写了日后广为传唱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苏里看了剧本后很满意,并立即着手小演员的挑选。不久,来自各个学校的小演员们都到剧组来报到了,唯独片中主人公小苏保还没个着落。正当他为此苦恼不已时,多年前在拍摄影片《祖国的花朵》中担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员陈克然突然闪现在了他眼前。陈克然长得很可爱,十来岁就进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让他来试试呢?不过,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克然是否能胜任“红孩子”的角色呢?苏里心里没底,他为此专门赶到哈尔滨一探究竟。尽管好多年过去了,小克然也从当年小孩子长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机灵活泼劲却一点也没变,这使苏里感到很兴奋,并特地请小克然在饭店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清蒸鳜鱼、红烧猪肉,这在这那个紧缺年代算是颇为奢侈的了。或许是出于谨慎,苏里并没有向小克然说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为苏里请客纯粹是出于当年拍片的缘故,直到两个月后,苏里派《红孩子》副导演来接他去剧组,他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小苏保”归队后,为了使小演员们充分领略当年“红孩子们”同白军斗争所表现出的英勇精神,苏里带领大家随摄制组一起走访了井冈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据地,还到过毛主席和朱德会师的茅坪。为了让孩子亲身体会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他还特地让孩子们穿上当地儿童的服装和鞋子,爬上了赣粤交界的岭背山。尽管这一路行军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却也使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因此对自己在戏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实证明,苏里“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经过锻炼的孩子们拍起戏来也很是顺手,拍摄过程显得紧张而又快乐。不过,最令孩子们感到难忘的是在拍戏中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1958年2月14日,尽管当时室外是天寒地冻,但摄影棚里却是秋光一派:棚内的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地,珠露欲滴,虫声唧唧……原来苏里正带孩子们拍摄《红孩子》最后一场戏“黑夜夺枪”。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拍片时,厂里突然派人来通知说:一会儿有重要领导来视察,到时你们复拍一场戏给领导看。由于平时来长影视察的领导人比较多,大家对此也是习以为常了,因而显得很平静。中午十一时左右,摄影棚门忽然大开,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厂长亚马陪同下健步走了进来,“这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么”!意外的惊喜使整个摄影棚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边走边挥手向大家致意,厂长亚马在介绍了导演苏里后,指着小演员们对毛主席说:“这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请主席看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红孩子?”毛主席端详着化了妆的孩子们,笑笑说:“像,很像当年苏区的儿童嘛!”又指着扮演白军的演员说:“白军也蛮像嘛。”大家听了禁不住乐了。毛主席随后又微笑着问小演员们:“你们是长春人吗?”大家回答道:“我们是北京的。”毛主席又问:“你们都是哪个剧团的?”孩子们回答说:“我们都是学生。”看着孩子们依偎在毛主席身边这一问一答的动人情景,在场的人们心里感到暖乎乎的。当毛泽东走到一片树林前停下脚步询问扮演细妹的小演员一些问题时,摄影师们纷纷举起了照相机。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你们把我也当电影拍了。”他那亲切幽默的话语又引来一片欢快的笑声。毛泽东沿着羊肠小道走进景区,指着用油纸做成的树叶和用麻做成的青草问道:“真的能不能用?”厂长亚马答道:“能用。”毛泽东又问:“那这场戏怎不到实景中去拍?”苏里接话说:“因为季节关系,我们只能在摄影棚中搭景拍摄。”毛泽东幽默地说:“拍电影是允许弄虚作假的嘛。” 毛主席的到来给摄制组以巨大的鼓舞,决心一定将这出戏拍好,苏里也因势利导地教导孩子们把体验生活时学到的东西在影片中表现出来。孩子们也很争气,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员来得晚,一到剧组就要拍戏,但他虚心好学,下苦功读剧本,仔细揣摩剧中人物心理、设计人物动作。苏里对他也是指导有加,耐心给他说戏。好在他已有了几年舞台表演经验,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总算挺过了这一关。由于他在剧中出色表演《红孩子》刚刚拍摄完毕,小克然就被调到了长影,并先后在《画中人》、《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孔雀胆》、《红旗谱》中饰演了多个角色。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G. 其中电影里有一句不孝子孙黄靖波这部电影听什么名字

你说的是电影:红孩子
(1958)

你说的那一段台词在电影的34分12秒,已截图。

黄静波由已故的老演员李孟尧饰演。

导演: 苏里

编剧: 乔羽 / 时佑平

主演: 陈克然 / 宁和 / 王和永 / 陆贞冀 / 关敬熙


上映日期: 1958-04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Red Children

H. 出门挣钱的人的拍摄花絮

陈百顺说,因为《出门挣钱的人》是“文革”后青海作家的第一部故事片,因此,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得到了省领导和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
一天,摄制组正在塔尔寺拍一个小集市场面,忽然一个声音传来:“省长来了。”大家循声望去,只见几个人来到摄影机旁,走在前面的一个中等身材、看上去精明强干的人,就是时任省长黄静波。黄静波省长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还观看了近两个小时的拍摄工作。老摄影师黄心一兴奋地说:“青海省政府和人民对摄制工作确实重视和支持。我拍了许多影片,省长亲临现场,这还是头一次。”
在青海湖拍摄的时候,当时主管文卫的副省长班玛丹增还专程前来探班,“记得那时天气很热,班玛丹增副省长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保证摄制组的住宿和吃饭问题。领导的关怀,支持与鼓励着摄制组的全体演职人员,大家干劲十足,保证了影片拍摄工作进展顺利。”
省长探班
上世纪80年代,青海电影文学创作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仅有专业作者挥笔写作,不少业余文艺爱好者也参与创作。其中,时为青海省话剧团编剧的陈士濂创作的《出门挣钱的人》,是我省在“文革”之后,被搬上银幕的第一部故事片。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青海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主动组织起来,出门挣钱却又不图钱,在一场新的生活激流中,经过较为曲折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而凝结成真挚友谊和淳朴可爱的品格。外景绝大部分是在青海湖、湟源、日月山、麦秀林场、泽库以及塔尔寺等地拍摄,还大量融入青海‘花儿’、青海酒曲等文化元素,青海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当年亲历拍摄的陈百顺老人回忆道。
作为《出门挣钱的人》的编剧,陈士濂先生对3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陈士濂说,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电影剧本,缘起于1982年《青海日报》上刊登的一篇通讯员文章《还羊记》。
2011年12月29日,记者在青海省图书馆借阅了1982年5月11日的《青海日报》。泛黄的纸张,似乎还隐隐泛着油墨的馨香,通讯员张三元撰写的《还羊记》,生动记述了他在海晏县金滩公社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金滩公社岳锋大队的汉族社员鲍顺仑、常维俊等七人到默勒草原搞集体副业时,半路捡到了一群羊,他们不为金钱所动,没有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志气,不发“羊”财,最终费尽周折寻找到失主。
“文章讲述的事情很简单,但农民们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表现出的本色、朴实感动了我。于是,我到刚察、海晏等故事发生地,实地采访了《还羊记》的作者张三元,并寻访当事牧民。”陈士濂说。
回到西宁后,陈士濂开始动笔创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人人都想致富,金滩公社的牧民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一心只想着集体利益,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来讴歌这种精神。”被感动的陈士濂文思泉涌,剧本的创作一气呵成。1982年10月,电影剧本初稿《狼与羊》写成,陈士濂把剧本寄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北影厂通知他到北京修改稿件,之后,剧本被定名为《出门挣钱的人》,发表在《电影创作》1983年3月号。
这时,好消息传来,看了《出门挣钱的人》后,著名导演张郁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准备将剧本进行艺术再加工,拍成电影!
主人公原型在海晏
1984年4月,《出门挣钱的人》在全国放映,这是和演职人员艰辛付出分不开的,当年演职人员还清晰地记得这样几件发生在拍摄时的故事。不寻常的替身
青海湖畔的夏季很短暂,为了抢在草原由绿变黄之前拍完预定的镜头,时间之紧可想而知,不料此时一个重要的活道具——那匹菊花青马突然病了,别说是让它套车表演,就连能否活下去也说不准,怎么办?重新换匹马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它找替身。千里草原,骏马成群,可要找到这样一匹既能套车又能让人骑乘,而且外形还要酷似的菊花青马,谈何容易!找马的同志立即分头驱车出发,在草原上来回奔波,但带回来的消息都令人沮丧,这时多亏几位热情的过路牧民,提供了重要线索,很快就找到了理想的替身。雨夜拍摄
8月初的夜晚,青海湖畔冷风飕飕,大家穿着皮大衣,准备拍摄“雨夜”这场戏,赶来支援拍摄的西宁市消防大队的两辆消防车和十多名消防人员,也正在忙碌地做着降雨的准备。
阴冷的草原漆黑一片,发电车、消防车的马达声划破了草原的宁静。负责照明的同志将灯光对准了帐篷和羊群时,“雨”哗哗地下起来,实拍就要开始。此时,被这种场面惊吓的羊群,突然没命地四处奔逃。大家顾不得冰冷的“大雨”从头上浇着,极力拦挡着。羊群愈加惊慌,乱冲乱撞,一位工作人员被羊撞了个仰面朝天,半晌爬不起来。副导演李少红像个愣小子一样站在“雨”里东奔西跑地指挥大家。扮演大保的陈佩斯更是身着戏装,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摄影师则不失时机地抢拍了许多十分逼真的镜头。
陈佩斯遇险
黄南麦秀林场,山势巍峨,风光秀丽,涧深林密,鸟语花香,清泉淙淙,草茂羊肥。摄制组的同志们却难得有许多闲情逸致去观赏山川景色,他们全神贯注地在紧张的工作中。
实拍开始了,地点选在麦秀山腰上。一片依傍着密林的草坡,尽头就是百丈悬崖,地势十分险要。为了将摄影器材运上去,还修了一条简易的路。
这天,陈佩斯正躺在马车车厢里表演,不知什么原因,菊花青马突然惊跑起来,如离弦之箭,直向草坡尽头冲去,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在这关键时刻,曾经上房撵鸽子,练就了上蹿下跳功夫的“二子”喊了声不好,随即来了个敏捷的鱼跃,飞身下了马车,说时迟那时快,马车被颠得散了架,翻倒在草坡上,离了套的马失去重心,冲到悬崖边,突然像被钉子钉住了,看着陈佩斯从地上爬起来,大家才出了一口长气。
银幕外的往事
1983年6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来到青海。当年在青海省文化厅电影处工作的陈百顺,接待并全程陪同摄制组,负责外联、后勤等工作。
2011年12月29日,陈百顺老人通过片片段段的回忆,讲述了那段被时光湮没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摄制组堪称“群星闪耀”——“除了张郁强导演外,还有白穆、张雁、刘昌伟、王显、陈佩斯等知名演员,我省的藏族演员拉毛仙、诺日、康卓等也有机会与全国知名的导演、演员学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副导演的李少红也给陈百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少红当时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在《出门挣钱的人》里,她任副导演,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她,那时就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才气,她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能已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历练,李少红成长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女导演代表,拍出《红粉》《大明宫词》等电影电视剧作品,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李少红的消息时,陈百顺都会想起30年前在青海湖边,那个扎着小辫、满脸认真的李少红。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白穆老师那时已经是全国著名演员,因为经常在影片中饰演反面角色,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在影片中‘面目可憎’的他,生活中是那样的随和热情。在青海拍摄的四个月里,他从不喊累喊苦。记得有一次到昂思多拍摄时,因为连阴雨,河水暴涨,白穆老师乘坐的车突然在河水中熄火,花甲之年的他第一个跳进水里推车,丝毫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言及此,陈百顺连连竖起大拇指。

I. 《红孩子》主要容30字。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苏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

不久,靖卫团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杀害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 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

创作背景: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J. 小孩子抗日电影

《红孩子》1958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根据地又面临白匪的反扑,李家坳赤卫队也跑到山上打游击。苏维埃政权李主席(赵滋民 饰)的儿子苏保(陈克然 饰),偷偷联络小伙伴背着大人找红军,后被李公公(张延 饰)找回,并批评他们不该瞒着大人私自找队伍。白军靖卫团长黄静波(李孟尧 饰)率部杀回李家坳,对当初瓜分他家财产的赤卫队家属进行大屠杀。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自发组成少年游击队,他们巧夺枪支,伺机消灭敌人。一次李主席不幸被捕,关押在敌营的柴房里,孩子们机智混入靖卫团,摸掉敌岗哨,成功地营救了李主席,战斗中,冬伢子(关敬熙 饰)献出了年幼的生命。孩子们在严酷的环境下不屈地战斗着......

阅读全文

与黄静波是哪个学校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晚九朝五电影上映时间 浏览:383
韩国动作电影监视西瓜 浏览:231
小白玉霜演唱的评剧电影全集 浏览:338
电影通神马天堂 浏览:960
钱小豪茅山电影在线下载 浏览:243
电影网站大全在线观看 浏览:244
有哪些电视剧电影讲公主的 浏览:1
如何评价今日的国产电影 浏览:100
恶霸出手伤民电影全集 浏览:207
电影票房外的网上收入 浏览:951
哪些电影的剪辑好 浏览:253
人族羽族是什么电影 浏览:169
播放古装电影有哪些 浏览:201
赶尸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36
有弹幕的看电影网站 浏览:981
哪些电影是万达的 浏览:849
偶像选绝总决赛电影迅雷 浏览:253
交行电影票怎么退 浏览:91
波澜壮阔的战争电影 浏览:293
亡灵电影信里说了什么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