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铁飞花是哪个朝代的
正德(元年:1506年-末年:1521年)是明武宗的年号。明朝使用正德这个年号一共16年。 铁飞花应该就是正德时期的人。
铁飞花,本姓南宫(今山东邹城人)她的先祖是孔子七十二大弟子之一的南宫适。南宫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崇尚礼教道德。
孔子曾评价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他能够做出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来,如果国家混沌昏暗,那么他自己也不会招致杀身之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对于邦有道则显;无道则隐,既不助纣为虐,又善于保护自己的人,是非常赞许、称道的,不同流合污,是其品行高洁;而能保全自己,则是一种智慧。毕竟盲目牺牲,也是于事无补。而南宫适恰恰就拥有这样的智慧。
力主以德治天下、仁德满怀的南宫适一定料不到自己的后代中竟出了个武艺高强、断案如神的女神探,而且女神探的人生竟也暗合了孔子评价其祖先之语。
铁飞花不但读书识字,学识渊博,更精通医学、武学、心理学,擅长察言观色,她为人豪爽大度、豁达乐观,闯荡江湖、伸张正义,为民申冤、除暴安良、破案如神。
铁飞花武功高强(而且有兵权),但是剿贼平乱的时候,经常是招抚为先。所以草莽们都很敬重她,每每提到她时,都称呼她的官衔。
赞(不是表扬的意思,是评论的意思)曰:铁飞花在武宗这个混浊的世道里不考虑隐退自保,武宗那么信任她,她也不骄傲,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不自暴自弃,在手握大权的时候,能够洁身自好,坚持道义,并做好分内的事,做事进退有度。武宗这个皇帝很昏庸,做事颠三倒四,不考虑常规,但是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铁飞花这样的能臣(因为其他皇帝一定不会任命女子为官的),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⑵ 神医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 他是怎么死的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秦武王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音西)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
⑶ 有一部电影叫(草莽春秋),里边的草莽是什么意思啊
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⑷ 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名字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临
⑸ 同是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原因相同吗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与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强盛,且短命的统一王朝。两个朝代从如日中天到灰飞烟灭居然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速亡的历史原因与教训不仅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更是历代史学家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忽略民众上,秦始皇、隋炀帝不必多说,即使被称为“励精之主”的隋文帝也是如此,他虽也采取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诸如:躬行节俭、推广均田、减免赋役等。但其措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及唐初,例如: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歧州修建奢华的仁寿宫,竟不恤民力,耗资巨大,使上万民夫累死。第二年,关中因发生大旱灾引起饥荒,此时全国粮食储备充足,但隋文帝却不允许开仓赈灾,反而要百姓到山东谋食。唐太宗对此批评道“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更为致命的是,秦、隋的统治者不但忽视民众的呼声,而且独断专行,听不进大臣的正确意见,且残害忠良、宠信小人,严重破坏君臣关系。这一方面使不合理的政策得不到改变,加剧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暴动(如:秦末之大泽乡起义,隋末之瓦冈义军)。另一方面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不少贵族官僚为求自保都投入到起义的洪流中去(如:秦将章邯、李渊父子)。在这种众叛亲离的局势下,再强大的王朝也将分崩离析。
03
所以,尽管秦、隋是强大的,做了不少开创性大事。但由于帝王自身存在的种种局限,让民众并未从帝国的辉煌中获得好处,反而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在生存意志的作用下,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就成为了最后选择。
汉、唐的帝王则恰好相反,他们吸取秦、隋的历史教训,又经过天下大乱的洗礼,认识到滥用民力的危险。因而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不夺农时,全力恢复社会经济。其结果是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太平盛世。
⑹ 中国年代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每个朝代的皇帝和民族是什么
五帝时期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朝 禹开始、桀结束
商朝 汤开始、纣结束
西周 武王姬发开始、幽王姬宫涅结束
东周 平王姬宜臼开始、*王姬延结束(春秋战国群雄纷起,仅是名义上的皇帝)
秦朝 始皇赢政开始、二世赢胡亥结束
西汉 高祖刘邦开始、儒子刘婴结束
新 王莽(很多人都会忽略)
东汉 光武刘秀开始、献帝刘协结束
三国 文帝曹丕、昭烈帝刘备、大帝孙权开始(三国并立,不算真正的皇帝)
西晋 武帝司马炎开始、*帝司马邺结束
东晋 元帝司马睿开始、安帝司马德宗结束(与北部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不算真正的皇帝)
南北朝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台,虽有很多人称帝,但没有真正的统一,更没有真正的皇帝
隋朝 文帝杨坚开始、炀帝杨广结束
唐朝 高祖李渊开始、哀帝李祝结束(中间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
五代十国 乱哄哄一塌糊涂,没有真正的皇帝,都是割据一隅,昙花一现
北宋 太祖赵匡胤开始、徽宗赵佶结束
南宋 高宗赵构开始、端宗赵罡开始(与北部及中原女真族的金国并立,偏安江南,不算真正的皇帝)
元朝 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原开始、惠宗妥欢帖穆尔结束
明朝 太祖朱元彰开始、思宗朱由检结束
清朝 顺治帝福临统治中原开始、宣统帝溥仪结束
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虽有难以记数的英雄或草莽纷纷称帝,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能称为真正的皇帝
其实,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及中原大部分土地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后来是蒙古人的蒙古政权)统治,也不能称为真正的皇帝。至今没有学者提出异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只是汉族的历史,中国的史学是汉族学者在写。大汉族心理使然。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皇帝,少数民族的有: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女真后裔)
另外:
北魏(鲜卑族) 道武帝拓跋圭开始,孝武帝元修结束,与汉族的宋、齐、梁政权并立;
金(女真族) 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始,哀宗完颜守绪结束,与汉族的南宋并立。
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就其存在的时间、统治的地域而言,都比同时期的汉族政权要显赫,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文化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⑺ 秦朝与隋朝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为何都只存在了几十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与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强盛,且短命的统一王朝。两个朝代从如日中天到灰飞烟灭居然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速亡的历史原因与教训不仅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更是历代史学家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
倘若仔细观察历史就会发现秦、隋二朝有着诸多的相似点。首先两个朝代都是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秦始皇灭六国,终结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而隋文帝统一南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他们都完成了大一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个王朝均亡于二世(子婴、杨侑不算真正的帝王),且末代君主都被宠臣所杀。秦二世胡亥死于赵高之手,而隋炀帝杨广则被宇文化及所弑。如此巧合真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尽管秦、隋是强大的,做了不少开创性大事。但由于帝王自身存在的种种局限,让民众并未从帝国的辉煌中获得好处,反而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在生存意志的作用下,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就成为了最后选择。
汉、唐的帝王则恰好相反,他们吸取秦、隋的历史教训,又经过天下大乱的洗礼,认识到滥用民力的危险。因而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不夺农时,全力恢复社会经济。其结果是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太平盛世。
⑻ 草莽春秋故事是哪个朝代
这个故事
他是属于
春秋时期的故事
⑼ 求中国的朝代和皇帝的顺序,哪个朝代对应哪个皇帝大神们帮帮忙
五帝时期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朝 禹开始、桀结束 商朝 汤开始、纣结束 西周 武王姬发开始、幽王姬宫涅结束 东周 平王姬宜臼开始、*王姬延结束(春秋战国群雄纷起,仅是名义上的皇帝) 秦朝 始皇赢政开始、二世赢胡亥结束 西汉 高祖刘邦开始、儒子刘婴结束 新 王莽(很多人都会忽略) 东汉 光武刘秀开始、献帝刘协结束 三国 文帝曹丕、昭烈帝刘备、大帝孙权开始(三国并立,不算真正的皇帝) 西晋 武帝司马炎开始、*帝司马邺结束 东晋 元帝司马睿开始、安帝司马德宗结束(与北部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不算真正的皇帝) 南北朝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台,虽有很多人称帝,但没有真正的统一,更没有真正的皇帝 隋朝 文帝杨坚开始、炀帝杨广结束 唐朝 高祖李渊开始、哀帝李祝结束(中间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 五代十国 乱哄哄一塌糊涂,没有真正的皇帝,都是割据一隅,昙花一现 北宋 太祖赵匡胤开始、徽宗赵佶结束 南宋 高宗赵构开始、端宗赵罡开始(与北部及中原女真族的金国并立,偏安江南,不算真正的皇帝) 元朝 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原开始、惠宗妥欢帖穆尔结束 明朝 太祖朱元彰开始、思宗朱由检结束 清朝 顺治帝福临统治中原开始、宣统帝溥仪结束 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虽有难以记数的英雄或草莽纷纷称帝,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能称为真正的皇帝 其实,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及中原大部分土地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后来是蒙古人的蒙古政权)统治,也不能称为真正的皇帝。至今没有学者提出异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只是汉族的历史,中国的史学是汉族学者在写。大汉族心理使然。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皇帝,少数民族的有: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女真后裔) 另外: 北魏(鲜卑族) 道武帝拓跋圭开始,孝武帝元修结束,与汉族的宋、齐、梁政权并立; 金(女真族) 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始,哀宗完颜守绪结束,与汉族的南宋并立。 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就其存在的时间、统治的地域而言,都比同时期的汉族政权要显赫,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文化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⑽ 弱弱地问句,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朝代
古代封建体制下的中国,历经两千多年,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却是常有的事.不仅常有,而且简直变成了一条定律:衰则乱,乱则起,起则易,易则改,改则盛,盛而又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江山代有“异姓”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秦算起,至今已经历了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王朝的更迭数不胜数,那么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的规律如何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略述我愚钝的看法.
一 为什么会出现江山易姓这种现象
攻守易道,打江山与保江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式.攻需要的是霸气,需要的事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需要的是一种种仰天长啸为谁雄、号令千万马军的豪气;需要的是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然而一旦打下了江山,要守住这一成果的时候,则需要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念的胸怀,需要一种仁慈之心,正所谓“仁者爱人”.这些于李自成之类的草莽英雄自然做不到,于是他们天下得的快,失的更快.
保江山仅有仁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手腕,能够实行良好的政治政策,经济管理政策,能安抚百姓,使之“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民安其所,商业繁荣,一个盛世自此而起.可惜的是,盛世在一个朝代中往往只能出现一两次,这不仅仅是由于英明的君主不可长得,也由于其他各方面的机缘巧合(如前几代人的财富积聚、外方安定、内部祥和、没有天灾人祸等等)少之又少.
往往老一辈创下基业的人都是在贫苦的环境中生活过的,他们还能较为体恤民生,往往能够实行减免税收、减免刑罚或特赦等积极政策,使之休养生息;但是皇帝的位置高高在上,想要接触最底层的人何等艰难,更何况他们的下一辈都是在皇宫中长大的,整日珍馐玉露,高高的宫墙隔绝了他们和民众的联系,使他们与民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他们不闻不问,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民间疾苦,以致于史上竟然会出现“人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喝肉汤”的笑话!这些皇子皇孙们已经由农民阶级通过起义掌握政权而转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阶级的转化使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伤痛,转而开始对他们原来的同胞进行剥削和压迫.中国的封建史就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的历史,是农民阶级的一部血泪史,所唯一不同的就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剥削压迫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完全可以表述成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剥削压迫的轻——重——轻的无休止循环.中国的农民是极易满足和随遇而安的,是极为坚忍的,(这也是长期的封建主义剥削压迫的结果.)只要有口饭吃,他们就会感恩上苍,感谢皇恩浩荡,他们就会用心生产,做一个不折不扣的“良民”.但是一旦剥削压迫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就被逼无奈的开始进行反抗了.农民的反抗主要有几种形式:逃亡、起义、罢农、懈怠生产等等.选择起义的便开始与朝廷、与同为起义的“兄弟军”互相攻击,胜者为王,便登上宝座,摇身一变从农民阶级转到地主阶级,回过头来却再压迫农民,于是这样一种从根本上不可能消除的怪圈便形成了.
朝代更替的本质——皇权集中
土地是集权的一种体现形式,说到更替的本质规律,我认为中国封建王朝更替发展史就是一段皇权不断集中的历史.
中央与地方
皇权集中,或者说中央集权,这是历史发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这样的国家搞政权分立、权力外放是绝对行不通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都是很好的例证.
汉高祖建立西汉政权后,对权臣猜疑,表现出极大地不信任,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模仿西周时期的分配制度,把全国土地分别划分给自己的兄弟子孙,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寸土地都姓刘,然而他忘记了,西周的这种分配制度有着极大的不合理性,中央的权力被地方不断的蚕食,最后只会落得个西周天子有名无实的结局.幸亏有个汉景帝,及时把地方政权消灭,西汉才不至于步西周之后尘.经过详尽的思考,加强皇权的推恩令实施了,地方政权对中央的颠覆危险才彻底解除.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削弱与被削弱的博弈.总的看来,在中华王朝演替的过程中,中央在不断的集权,而地方权力在不断的被限制.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皇权与相权
自战国时期出现丞相制度以来,丞相在中国封建王朝中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被称为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权力仅次于皇帝,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皇帝对丞相的感情是最复杂的:一方面信任他,希望他能忠心辅佐自己,是国家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时时提防和警惕,如此大的权力,而落于一人之手,纵然他对皇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皇帝仍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就如身旁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这两者的争斗由于自私的人性而后者最终占到上风,历史在发展,皇权在集中,而相权也在不断被削弱,丞相的实权越来越少,到唐朝时军权、财政、起草文件等等权力被重新分配至三省六部,到最后明太祖索性把丞相的职位都废除了,代替其执行能力的是各类各样的尚书、大学士等等.权力被不断的分散,每个人拥有的实权越来越少,自然反叛等事便不那么容易了.
皇帝•宦官•外戚
但是外部权力不断的被分散,皇权不断的集中,也出现了巨大的弊病.既然皇帝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至高无上,那么谁控制了皇帝,他不就能控制天下了么?自然有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于是权力斗争便或明或暗的展开了.
然而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一定有资格去接近皇帝,更不用谈控制了.故而斗争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离皇帝最近的宦官和外戚间展开了.历史上,宦官当权导致国君身死国灭的例子也有很多.宦官当权的问题早在春秋的时候就有过,连号令诸侯,威加天下的晋文公都没能避免这个问题,弄得最后孤零零的死去也知道尸体腐烂才有人给他收尸.
思想控制
为了加强皇权集中,作为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的补充,历代帝王都进行了思想上的控制,而且这样的控制愈演愈烈.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李唐的崇尚佛教、宋朝尤其是南宋的程朱理学所宣扬的“三从四德”等等腐朽思想、直至明清残酷的“文字狱”,无不或明或暗、或轻或重、或直接(焚书坑儒)或间接(儒术、佛教中的忍的思想)的在进行着思想控制.可以说,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在进行着皇权集中的艰难任务.
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帝王们无论是要加强皇权还是要保卫江山,亘古不变的却是他们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论这剥削压迫有多么的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有真正以天下苍生为己念的人,才能领导而不是统治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