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红旗谱》所反映的时代正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历史悲剧即将结束,新的觉醒、新的斗争序幕已经拉开的新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九一八”事变,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但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
《红旗谱》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冯家地主两代人之间尖锐的斗争的描写,谱写了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1)免费观看电影红旗谱扩展阅读
《红旗谱》通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谱系,艺术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农民的斗争道路。朱老巩、严老祥是小说塑造的第一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中国农民传统性格的化身,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揭竿而起,赤膊上阵。朱老忠、严志和是第二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一代农民,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父辈身上嫉恶如仇、豪爽仗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比父辈们更高的思想境界。
运涛、江涛等是第三代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既流淌着父辈们反抗精神的血液,又注入了无产阶级崭新的生命因子,并以他们身上新鲜的生命活力去影响父辈们,一经投身革命,便成为坚定不移的革命者。这样看来,作者在序幕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就不单是为农民朱严两家与地主冯家的世代矛盾作铺垫,作者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反抗斗争及命运的缩影。
朱老巩手抡铡刀力护古钟的壮举使他成为一代农民英雄,但又只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像中国历史,上无数揭竿而起的农民一样,虽然惊天动地,但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于《红旗谱》的情节而言是第一个故事,而对于几千年的农民起义英雄来说是最后一个故事。它形象地说明了即使像朱老巩这样最勇敢的农民,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凭个人的单枪匹马,其结局只能是一幕惨烈的悲剧。
所以,当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一经找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从此,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斗争,作品所描写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潮”两大内容正是这一全新斗争的深刻表现。
② 红旗谱的内容简介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为霸占48村的公产,阴谋砸碎作为公产凭证的古钟,农民朱老巩挺身而出,反抗地主的无理侵占。但冯兰池依仗强大的封建势力,砸碎了古钟。朱老巩因斗争失败,一气病死,女儿受辱自尽,幼儿虎子——朱老忠被迫逃离家乡。25年后,流落关外的虎子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带着全家返回家乡。这震动了地主冯兰池,他悔恨当初没有斩草除根,于是又设毒计,将朱老忠的儿子大贵抓去当兵。朱老忠闻讯奔到院中,拿起铡刀要去找冯兰池报仇,忽然想起当年父亲护钟惨死的情景,决定暂时吞下这口气。朱老忠的朋友伍老拔是地下党员,在他的引导下,朱老忠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朱老忠认清要报仇,只有走革命道路。朱老忠年幼时的穷兄弟严志和的两个儿子江涛、运涛及受苦的农民兄弟,在朱老忠的带动下,在锁井镇展开了革命工作。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运涛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北伐战争鼓舞着锁井镇农民,地主则万分恐慌。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转入低潮,运涛被捕。朱老忠带着江涛前去探望,朱老忠从运涛那里受到更深刻的革命教育,向贾湘农表示了入党的愿望。在党的培养下,朱老忠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冯兰池返乡后,比以前更加猖獗,他和反动政府的县长狼狈为奸,在年关时节利用权势勒索农民,设“割头税”,包收税款,禁止农民设立杀猪锅。在党的领导下,朱老忠率领锁井镇的农民群众展开轰轰烈烈的斗争。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也从国民党军队中逃回家乡,和父亲一起参加到斗争的前列。冯兰池不甘失败,驱车到县城,企图利用反动政权势力镇压群众。朱老忠率群众尾追而来,砸毁税局冲进县衙门。反动政府的县长在群众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免除“割头税”,农民的斗争狠狠打击了地主冯兰池。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③ 《红旗谱》故事简介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3)免费观看电影红旗谱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④ 电影红旗谱主角叫什么名字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朱老巩(崔嵬 饰);严志和(蔡松龄 饰);贾湘农(鲁非 饰)等。
二十世纪初,冀中平原民不聊生。地主冯兰池(葛存壮 饰)为霸占官产,砸钟毁证。农民朱老巩(崔嵬 饰)为民挺身,无奈抵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气病身亡。幼子虎子(陈帆 饰)——朱老忠(崔嵬 饰)逃离家乡。25年后,正值壮年的朱老忠带领全家从关东返回家乡。深知盲目寻仇解决不了任何问 题。不久,他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鲁非 饰),并同严志和(蔡松龄 饰)、伍老拔(李建国 饰)等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在朱老忠的带领下,他们在锁井镇和地主阶级展开了斗争。志和的长子运涛(赵联 饰)南下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运涛被捕入狱,革命陷入低潮。朱老忠带着江涛(赵万德 饰)去探望,从运涛那里知道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返乡后,他们串联锁井四十八村的农民,要在平原上卷起风暴。
⑤ 红旗谱的电影简介
电影片名:《红旗谱》
上映:1960年
类 型:剧情片
出 品:北京电影制片
导 演:凌子风
编 剧:胡苏 凌子风 海默 吴坚
⑥ 《红旗谱(1960)》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红旗谱》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nOtk6iUmsZtxVx_JX0eTAw
⑦ 红旗谱的介绍
《红旗谱》是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和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红色电视剧。该剧由桂雨清编剧,胡春桐、王宝坤执导,吴京安、巍子、陈筱诺、村里等主演12。《红旗谱》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平原农民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故事1。该剧于2004年9月12日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3。
⑧ 红旗谱的剧集评价
电视剧《红旗谱》的改编创作是成功的,它忠实于原著的基本精神,又做了合情合理的拓展,总体把握是比较好的,在历史的涵盖和人物的层面上比电影《红旗谱》更为厚重丰满,故事性更强,人物性格更为鲜明。该剧展示了上个世纪前期,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和侵华日军的奴役和压迫,从个人反抗到跟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史诗般经历,体现了共产党人与广大贫苦农民心贴心,为农民的翻身解放舍家弃业、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阐释了中国农民“不跟共产党走跟谁走”的历史命运。在当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方面,该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
电视剧《红旗谱》人物众多,脉络清晰,个性分明,演员表现认真投入,吴京安扮演的朱老忠和巍子扮演的冯贵堂,虽然角色反差对比很大,但都表演得真实可信,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没有过分的戏剧夸张;几个女主角,如春兰、秀梅等,表演上力求历史环境的真实,而没有去追求时尚的现代感。另外,该剧的制作也比较讲究,服装、化妆、置景、画面构图和镜头光影色调等,吻合历史的真实,渲染了时代的氛围,主旨在增强故事人物的历史厚重感,细节处理非常有特色,这些都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央视审片组评) 朱老忠闯荡过江湖,拉过杆子当过土匪,乃是一位不断自省、正在成长,身上有各种毛病的英雄好汉,而吴京安,仿佛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有丰富的革命经验,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老革命”、“老党员”。所以,在他的身上,难觅朱老忠从一个无业游民、流氓无产者,逐渐转变成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成长过程;他的身上,除了一团和气,就是一身正气,唯独欠缺的就是朱老忠本应有的侠气、匪气和江湖义气。
此外,吴京安认为朱老忠最鲜明的个性“不是完美,而是朴实”,事实上,朴实不过是农民这一社会阶层,所具有的“共性”。这一对角色的误读,使他在朴实的“底色”上,下再大的气力“着色”、“润色”,也不过是塑造出了一个仅有朴实和憨厚的“大众化”的“普通农民”。这不仅使这个红色经典中的“大红人”大为减色,还使原著中那个血气方刚、肝火旺盛的血性汉子像是患了贫血一样,显得底气不足、苍白无力 。(金羊网评)
⑨ “梁斌《红旗谱》”当代文学作品分析
《红旗谱》在创造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无论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刻画、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实现了作者把《红旗谱》写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这一宏伟的艺术追求。同时,作品在充分重视民族化的又注意吸收中国现代文学乃至西方小说的一些表现技巧(如心理刻画等)。因此我们说,《红旗谱》堪称一部真正体现文学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所展示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艺术成就,堪称体现文学民族化的典范之作。
《红旗谱》的民族化成就首先表现在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上。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生活。从“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反割头税斗争”“高蠡暴动”的描写中,看到的是中国农民革命特殊的斗争道路和斗争方式。
一群群农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学生们唱着《国际歌》,站满了一条街。……(江涛)把哨子一吹,人们 唿噜地挤上去,挤了门子,砸了窗户,闯进税局子。吓得冯老兰变貌失色,跳过墙头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