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琴家》:一场无法预知的逃亡
01
《钢琴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9年,波兰首都华沙,在德国纳粹的摧残下,一名犹太钢琴师席皮尔曼逃亡的故事。席皮尔曼自己亲眼目睹了犹太民族这场空前的大灾难,看到纳粹的疯狂和暴虐。他在前往犹太人集中营中途被人救出,从此开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他先是在犹太人的工地上干活,不堪忍受随时被杀的危险,他决定再次逃跑。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几名好心的波兰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辗转逃亡,但是由于波兰朋友在局势迫害下回老家避难,他只能依靠自己在废墟中如鼠类班生存。
他最后的藏身地点是德国区的一个废墟的阁楼里,直到华沙被俄军解放。
02
这部电影采用典型的线性叙事,以犹太钢琴师逃亡为主线,他强大的冲击力,原因是它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电影中将一些让人不适的镜头展示的十分透亮:如侧面讲述一位犹太妈妈因为恐惧躲藏起来时在德军来时,为了阻止婴儿啼哭,她闷死了自己的孩子;一名老妇人端正数桐着一碗粥被另一个流浪汉抢走,粥洒在地上流浪汉趴在地上像动物一样地舔食;一位年迈的老人因为无法站立,被德国兵直接连轮椅一起从楼上扔下来摔死:多日未喝水,席皮尔曼喝废墟里的废水和吃那些发霉的食物。影片的细节刻画真实而又说服力。
席皮尔曼在电影中曾经得到过三次帮助,第一次是一个犹太败类,第二次是几个波兰人,第三次是一个德国纳粹军官。
影片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压抑的隐忍,而在废墟中面对德国军官席皮尔曼的钢琴演奏,借音乐把电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这种对谴责和批判极度的克制之中,在这种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之中,导演波兰斯基重现了真实的二战犹太史,表达了一种愤怒的控诉。
在废墟中席皮尔曼因为得到德军军官的无偿帮助,席皮尔曼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战争结束后,席皮尔曼而多方寻找这位德国军官,得知他还活着,就想尽办法里救他的命,而且还去求当时他极度厌恶恶心的一个人,却得知这位军官已经被转交举坦给俄军,最终,该德国军官死在狱中。
03
该片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迪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虽然《钢琴家》和《海上钢琴师》两部电影会被拿来比较,但是总体来说,《海上钢琴师》偏文艺,偏理想化,而《钢琴家》这部电影现实色彩浓厚,反映了在战争中人们的遭遇和反抗,讲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这部电影的格调与《辛德勒的名单》相似,《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辛毕巧德勒在这场战争中拯救的伟大,这部《钢琴家》讲述的是钢琴师在战争中逃亡,在饥饿和疾病中生存了下来的故事。
一位原本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在战争中为了生存,变得像鼠类一样到处流窜,在废墟中四处寻找食物,吃发霉的食物,喝发臭的废水。战争的残酷无情与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昭然若揭。
战争没有赢家。无论是输是赢,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这部电影中的德国军官是点睛之笔,而席皮尔曼弹奏的肖邦的这首名曲《第一号叙事曲》,抑扬顿挫,与当时的情境十分吻合,然而战争,必有无法抚平的伤口。
音乐是一座桥梁,它是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电影中用音乐传递了人类的情感和心声,承担了苦难和未来。
也许击中人心不仅是战争的残酷,也不仅是音乐的震撼,而是那种在困境中如同海浪中的一片叶子般,如同石缝中钻出一棵小草般那种倔强顽强的生存意志。
2.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1、电影《钢琴家》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2、电影简介:
中文名:钢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译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
制片地区:法国,德国,波兰
拍摄地点:法国,德国,波兰
拍摄日期:200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制片人:罗伯特·本穆萨
类型:剧情,战争,文艺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马斯·克莱舒曼,艾米丽雅·福克斯
片长:150分钟
上映时间:2002年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主要奖项:
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