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17》感受镜头语言的魅力。
《1917》是根据参加一战士兵的口述还原出来的一部电影,主演并非大牌,请以个人的视角带入到这部电影中,我一直站在Scofield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Blake是陪伴了我一段时间的战友,他死了,我很想努力去安置他,但是我不能,我还要去救更多的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赶,仅能做的事是收好Blake的戒指和名牌以待有机会转交给他的家人,我甚至没时间为他哭泣,我所经过的人没人能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整部影片大量使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确实大大增强了代入感,视角不会来回跳跃,当然演员的演技也是相得益彰。
同样是一战的故事,不由得拿《他们已不会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来做对比,《他们已不会变老》传达了一战的荒诞性,年轻的生命像虫子一样被大批碾死,而活下来的人也像虫子一样招人唯恐避之不及,难道他们不是最勇敢的年轻人么?还有一个荒诞是来自《1917》和二战的《拯救大兵瑞恩》的对比,《拯救大兵瑞恩》描写8人小分队的牺牲与坚持,背叛对反背叛,少数对抗强大的诗意,而《1917》找2个救1600个人的个人灾难片。对于一战,有种内心的憋愤,战士们的牺牲并没有死得其所,而是天降横祸,谁参加谁倒霉。有位老兵在回忆一战的时候就发出“不知道为什么就参战了”的感言。
我们见识了太多战争片中的狂轰滥炸,险中求胜,生命涂炭,都是以A方vs B方,而这一次,是以一个士兵的视角去感受战争,直面死亡,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几个场景:
1. 战争还在不远处胶着,我当时在树下晒着太阳小憩,结果有个叫Blake的家伙把我叫醒,好吧,也许是挖战壕、搬东西之类的事情吧。
2. 结果是上司让Blake说跨越危险的无人区去传个消息“去吧,去拯救那1600个同胞吧,如果你俩失败了,他们可能就全军覆没了,里面也包括Blake的哥哥。”快去吧,你们只剩下8小时了,跑快点儿,因为你们没有交通工具。
3. 后来我们钻进德军的战壕,发现有超级大老鼠,这畜生触碰引线,引起爆炸,我瞬间没了知觉,等我再醒来的时候,Blake正在呼喊我,谢谢他救了我,但是当初也是他“随机”选了我当搭档,不然我也没机会体验一把活埋的滋味。
4. 我们来到一处荒废的村舍,啥也没有,不一会儿一架德军飞机在我俩眼前坠机,飞行员还活着,Blake毫不犹豫的把浑身着火的飞行员拖下飞机施救,好吧,我转身取火,希望Blake这家伙做得是对的。妈的!Blake被德军捅了腹部,血汩汩的流出来,洇湿了他的裤子和衬袋内的地图。他身体渐渐凉了,我没有办法救他,看着他的脸如死灰一般,我拿下他的戒指和名牌,继续上路……
5. 我躲进法国姑娘的家里,她救下了一个小婴儿,我把身上的食物都给了她,希望她们能活下来。
6. 紧接着,德军嗅到了我的存在,在残垣断壁间追杀我,不远处的战火照亮夜空,我仿佛在燃烧的地狱逃窜,怎么到处都是德军?我现在还不能死,于是饮鸩止渴般直接跳下了山崖。
7. 河水的下游,我方士兵、敌方士兵以及百姓的尸体混在一起,像花瓣一样随着波浪起起伏伏,我终于找到了自己部队,几乎没有人知道是我的情报救了他们这1600人的命。好了,不管明天是不是要继续送死,此刻,我只想回到树下接着睡觉。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像一个黑洞,吸走全部参与其中的生命,伤亡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没有人站在这数字背后告诉我们他们曾经看到了什么,感谢有这样的镜头和视角,让我们体会到了个人的渺小与伟大。
『贰』 电影《1917》观后感
奥斯卡的《1917》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让人是又爱又恨,最好的调度,最好的摄影,这绝对是一场两小时的视听盛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两刷,甚至是三刷的战争巨作。但是相比一边倒的“吹爆”声,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御宅,1917所带来的震激册咐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战争,而且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战题材,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战地1真牛逼。
战地1是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fps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详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在游戏中都有着精彩绝伦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镜到底。
相比之下,无论是沉浸感、参与感,游戏都要更胜一筹。甚至连电影的强项,叙事上,游戏处理得也更加巧妙。
现在娱乐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越来越像游戏。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戏一路绝尘而去,电影却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战争题材电影无非两个论点,最常见的就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主旋律战争片。讴歌军队,抨击侵略者。这种片子并非国内独有,无论哪里,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种则是反战,批判战争,讴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来说关于二战的主旋律影片比较多,如《无耻混蛋》《帝国的毁灭》《辛德勒名单》《紫日》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恶人”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给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观众都会痛恨他们。
因为二战是一场正邪非常明确的战争,无论怎么解构,纳粹和皇军是侵略者,也许其中有好人,但人们不关心,在影视作品中他们就是邪恶的。这一点在所有国家的电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关于一战的片子就比较微妙了,它们大多都明纯是反战题材的影片,如《战马》《战壕》《圣诞快乐》等。这一类影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邪恶符号,也许有几个坏人,但并没有那个群体被贴上邪恶的标签。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战本身就没有对错。一战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双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无非是帝国主义在工业革命中膨胀到了极致之后因为分赃不均而展开的内讧。在一战中,屠杀平民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场则显得非常暧昧,门德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大英帝国是辉煌正确的,德意志则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眼中,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英雄——团结、有爱、勇敢……而且有爱。
用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说,就是个圣母白莲。
这两个主角的所作所为让我甚至有种在看样板戏的错觉,除了战斗力不太够以外,这不就是两个抗战英雄么?怎么炸都不死,和法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线的亲人,面对受伤的敌人还苦心救治,甚至面临暴露的危险也不愿在第一时间下杀手。
相比之下,德国佬简直就是抗战电影里悍不畏死万岁冲锋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拼命,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剑相向,着实可怜又可恨。
若是战争刚爆发的1914年也就罢了,但是很难想象在经历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后,这两个主角居然还如此天真。
一战不是正邪大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死亡人数相近,但一战的残酷程度远远胜过二战。前线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参战双方在六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丢下了一百五十万具尸体。
人们称其为“索姆河地狱”。
几乎所有经历过索姆河战役的士兵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门德斯却非常巧妙地将1917处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经试图通过批判战争的残酷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反战者,但是所有反战电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这一点上,1917却是非常平淡地一语带过。
“只有一种方法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一个人站着”。
这是一没有任何意义的哀叹,甚至让人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上校是个明白事理的好人。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展现战争的可怕。
为数不多直接描述“地狱”的片段里,两个通讯兵穿过弹坑遍布的阵地,他们看到了许多尸体,胆小的布雷克被吓了一跳。斯科菲尔姿侍德从瀑布落下之后,越过十几具尸体爬上岸。
花瓣飘落在漂浮尸体的河流上实在是惊艳的设计,但放在这里又颇令人费解:这强烈的批判,其对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敌人,还是参战的双方?
纵然尸山血海,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却不是对战争的厌恶,而是对于那些破坏美好田园的德国佬的愤恨。
这是主旋律战争片和反战战争片的根本区别。前者让人痛恨侵略者,后者让人痛恨战争。
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拍得热血沸腾,香的很。可是将一场双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剧处理成单方面的过失,就颇有些甩锅的意味了。
网上对于1917的咱们声大抵和《鸟人》、《俄罗斯方舟》相同,都是对其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赞美有加。
一镜到底的电影就吹爆,爆什么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长久头又显现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写实又过分写意,唯美的镜头和残酷的战争本应产生的强烈撞击却因为一镜到底所扭曲的空间而被扭曲。电影本身就在玩弄时间和空间,剪辑更是重要的电影手段之一。但是为了达到“一镜”这一形式,不得不舍弃几乎所有的剪辑手段,与之相对的,精湛的调度和镜头的连续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似乎从阿方索开始,好莱坞就开了个奇怪的头,许多导演开始迷信一镜到底,当电影的内核无法企及那些经典,当导演无力通过影片阐述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调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类奖项上的优异表现,奥斯卡给《1917》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能不能否认这仍旧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叁』 俄罗斯二战经典电影推荐
1、《敢死营》
1917年春,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生活与一战进程随之改变。布尔什维克在战壕中宣传,呼吁与敌军和谈。俄国军官们无权作出决定,除非得到“士兵委员会”的批准。军队处在解散边缘。为提升士气,临时政府组建了由玛丽娅·博奇卡廖娃指挥的女子“敢死营”。她们以勇敢和和谐的行动成为榜样,证明了自己配得上“俄国英雄”的称号。
2、《潘菲洛夫28勇士》
1941年,德军集结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台风”攻势,希望在冬季来临前占领城市。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以极小代价——仅剩5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1941年6月,布格河畔的欢乐被战争的残酷打破。德国入侵让布列斯特要塞陷入战火,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与亲人告别,勇敢应战。在艰苦的战斗中,他们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4、《最后的前线》
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这些年轻学员与苏联第43军并肩作战,在近两周的激烈战斗中,他们大多数人献出了生命,成功阻止了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
5、《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德国遭受的惨败,也是欧洲战场的重大转折点。影片从德军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肆』 电影1917
又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一战,而非火爆的二战题材。
众所周知,一战开始1914,结束于1917。本片以结束的年份命名,我自己在观影之前先有一种欢欣在,那就是,终于要结束了,战争的灾难终于要结束了。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士兵,接到上级命令,爱穿越火线向另一个军区传递情报,这份情报关系一千六百多人的生命。
影片中有几个片段,我很喜欢。
第一处,影片开头结尾的方式。
我喜欢那种浪漫或者说唯美的画面。
影片一开始,是风景区一样优美的景色,天地各半。远景是远山和一排树,从山与树的高矮程度可知景的纵深度。中景是草原,绿,黄,白相间的宽阔的草原。最近的是一丛黄色的野花。不得不说,黄色配绿草,又素雅又清淡,实在是美不胜收。就在这时,镜头推移,拉近,男二号缓缓入镜头,他躺在草地上,钢盔在脸,闭目休息。男一号缓缓入镜,他背靠大树闭目养神。一身军大衣走过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如果不是身着军装的男主角入境,我会以为这是风景优美的田园片。原来,战争与和平毗邻而居,咫尺之遥。
影片结尾,男一号走向草原上的一棵树,他靠着一棵树坐下来,缓缓地从上衣口袋里抽出布雷克的遗物,一叠照片。而后,他闭上眼睛,太阳照在他的脸上。身边是黄绿的草原,远处是树木,白云,蓝天。
这一幕再现,然而我的心却啊在轻松愉悦。或许,因为逝去的布雷克,或许,因为在威尔不远处的军队和战争。
和平,是上帝给人们的馈赠。
战争,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
第二处,威尔位阻止麦肯齐上校而再战壕上奔跑的镜头。
我不止想说,勇者无畏。我更想说的是,你的信心和勇气,来自强大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来自爱,对战友对生命的爱。
第三处,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上,一座院落废墟里,许多被砍倒的樱花树,盛放美丽的樱花。
布雷克有一个幸福的家,母亲有一片果园,满是樱花树,樱花开放的季节,布雷克兄弟俩就在雪花般的樱花树下玩耍。
前线废弃得院落,被砍倒的樱花树,也象征可和平幸福的生活被毁灭的残酷。
布雷克就是倒在了这一片樱花盛开的废墟上,而 他的死竟然是为了挽留一个敌方飞行员士兵的性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单纯,善良而又对生活充满热情得生命。然而,邪恶的战争之火,又岂容善良之花绽放!
樱花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时,是威尔被河水冲刷了一个晚上以后的事了。当他苏醒过来,樱花漫天飞舞,飘落湖面。此时的他五味杂陈。第一,命令必须在天亮前传到,而他醒来时已经天亮了,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沮丧。第二,樱花让他想起牺牲了的战友布雷克,他临死前的嘱托正是完成情报传递任务。布雷克的死驱使他振作起来。或许,睁开眼的一瞬间,曾有几分侥幸,至少还活着,然而,这种心情瞬间被现实冲淡,驱散。继之而起的,是愧疚,沮丧,难过,还有布雷克给予的振作。
总之,樱花在影片中的出现,作用不只是季节的象征。
第四,除了影片主人公出场的方式很特别,本片对主人公的表现设置也很用心。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主人公是布雷克,等观完全片,我才意识到,主人公是威尔。或者说,他们同为主人公,只不过分一个男一号,男二号。那么,威尔才是这个男一号。
这样,也就能够理解影片一开始威尔作为近景靠在树上的镜头了。片尾,仍旧以威尔靠在树上结束。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叫首尾呼应,不得不说,本手法在本片中应用非常成功!
影片开始一等兵布雷克的积极与下士威尔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布雷克接到命令刻不容缓,威尔无奈紧随其后。然而随着剧情的铺展,我们才发现威尔的经验,勇敢和智慧,我们才知道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总之,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完成了这次使命。这或许才是影片所要褒扬得精神。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1917。
精彩对白摘录:
无论是下到地狱还是登上天堂,独自行走的人走得最快。
我本希望今天是个好日子。
希望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__ 麦肯齐上校
『伍』 1917怎么做到一镜到底
一镜到底(观感)的实现主要依靠精妙的设计、反复的排练以及团队的严谨配合。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中间有几处明显的剪辑。技术是为剧情服务的,没必要过分追求技术,电影中台词不多了,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表面的内心的反战情绪,布雷克和斯科背负着1000多人的性命,也许这个任务从上级来看只是一个命令,但是对于这个两个士兵与同级的1000多名士兵来说这就是生命。
对比《敦刻尔克》,敦更加写实,发展也更加自然顺畅,当然这是基于更多资料和史实作出的判断,相对二战,一战则是一段对于我来说非常陌生发生在大陆最遥远的另一端的历史,只知道“萨拉热窝”“凡尔登”“地壕战”这些。一镜到底的应用,我比看《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更能感受主角的疲惫,仿佛遇见了古代的“马拉松”,代入感很强烈,惨烈的战争中还加入了部分战地美学,战争是惨烈的,而普通人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珍视的美好,守护自己的家庭,就像美丽的樱花风景。但仅仅因为一道命令,自己可能就身嵌战壕,在那个时代,自己是渺小的。而现在的我,则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守护自己的一片天地。
漆黑的战壕,光影下的废墟,漂满尸体与花瓣的河流,战士们的安魂曲,一切都诡异又美丽着,如果不是战争,我或许可以倚靠在白桦树下,任清风和阳光肆意抚摸我的脸颊,可他们终究还是被留在了这里,永远留在了这里,任时间如何流逝,他们都已不再变老。
长镜头(伪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代入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镜头的约束下,导演要怎样把所有故事情节填充到这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来?本片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导演用“载具”和“河流”模糊了空间感,用“昏迷”模糊了时间感,从而让“两小时呈现八小时”变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罗杰·迪金斯的摄影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尤其是那场黑夜戏,简直是把光与影玩出了花,如果这世上有地狱,那肯定就是这幅场景了。
『陆』 俄罗斯二战经典电影推荐
二战经典的俄罗斯电影
1、《敢死营》
1917年春。二月革命改变了俄国的生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俄国皇帝退位。与德国的战争持续了不止一年。布尔什维克在战壕中进行宣传,并呼吁与敌军讲和。没有“士兵委员会”的批准,俄国军官们无权作出任何决定。军队处在最终解散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