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电影《两生花》和《再见列宁》《蝴蝶的舌头》《阿契尔,上帝的愤怒》《一条叫旺达的鱼》电影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FngR0BwDQ32ih8qyUwTgJw
《蝴蝶的舌头》是1999年乔塞·路斯·奎尔达执导的剧情电影。1936年的西班牙夏天,8岁的莫曹第一天上课便拉尿,弄得全班哄堂大笑,唯有老师安慰解难,小莫曹才可释怀。友情亦从这天开始。二人走到效外扑蝶捕虫,在日光下讲文学说自然,不亦乐乎。日光再强也挡不住政治的阴霾——西班牙内战,老师的政见政绩,顷刻成为众矢之的……
㈡ 《再见列宁》
德国统一前的悲喜剧
八十年代末,东德青年亚历山大过着很平常的生活:他没有女朋友,上班下班,姐姐跟姐夫离了婚,整天要他帮忙照顾小孩,母亲是个忠诚的社会党党员,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还能上电视。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个人十年前逃到西德去了。
某一天,母亲在回家路上心脏病发昏倒,亚历山大的生活开始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德领导人终于同意跟西德商谈统一问题,柏林墙打开了大门,两侧的居民蜂拥而入对方的领地开眼界,可口可乐汉堡王宜家遍布东德。亚历山大下岗后加入卫星电视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档,上门推销卫星电视天线。
就在德国统一之日即将来临时,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妈醒了,大夫告诫孩子们,她的状态很不稳定,决不能受任何刺激。亚历山大决心让老妈在卧室里继续过东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们丹尼斯必须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务:
1)恢复家里的装修,把一切腐朽的东西赶出去。
2)继续供应东欧国家的食品,特别是母亲最爱吃的某种酸黄瓜,因为西方货的冲击,那些东西都已经绝迹了。
3)让母亲继续看到东德新闻。
4)恢复家里人的穿着,特别是小外甥女必须继续传东德的塑料尿裤而不是西欧纸尿裤。
5)在家里不定时召开街道党小组会和组织少先队员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东德人。
后来他们又不断遇到补充任务:如何解释窗外出现的巨大可口可乐广告,楼里搬来的西德邻居,统一之夜的庆祝喧闹,还有找父亲来见母亲一面。
这是一部超过《劳拉快跑》的杰作,德国人比好莱坞更善于(或者更敢于)利用数字电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独特的技巧。不过沃尔夫冈·贝克其实是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导演,他的电影语言并不像《劳拉快跑》那样激烈,应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场,提前五分钟到场,买到的是倒数第七张票,被迫坐在第一排。看戏的时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国人和法国人,少数几个流窜过来的德国观众专门在法国人不笑的时候大笑,特别是那个“什么什么酸黄瓜”,我记不住那个德语词,估计就跟中国的“大生产香烟”差不多。
不过不是德国人,也会笑个不停。这电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爱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头,醒过来就失忆二十年,全家人怕她发疯,被迫假扮文革时代。这部电影拍得认真扎实,有更多更有趣的细节,特别是整天想当导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旧新闻片加自拍录像自制《东德新闻》,什么乱七八糟的穿帮他都圆得过来,还播得一本正经。每次出现《东德新闻》,观众必定笑得人仰马翻,此人今年不搂几个最佳男配角奖什么的,天理难容。
不过这电影并不是《我爱我家》式的调侃喜剧,接近结尾处,梁左先生该抖出最后一个包袱了,德国人却渐渐转向伤感,父亲来见到母亲,母亲终于安详地去了。失散十年的父女在走廊里相遇,父亲起初漠然,然后渐渐醒悟,但女儿已经转身离去,他们之前在“汉堡王”的外卖窗口已经见过一面,她对他说“祝你好胃口,感谢光临汉堡王”。
这电影的厉害在于,你看的时候会笑,但看完后一嚼,马上就会感觉到苦味。片中的母亲并不像“老傅同志”一样可笑,她有些可悲,又有些可爱。编剧可能写出了一大批东德人的感情:他们有些怀念那个消失的国家,那是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根,也许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许现在的生活更好,但他们还是怀念,因为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再见列宁——献给母亲,一部伟大的德国新电影
作者:向着梦想飞行
影片定格在89年前后,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是个积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一次国庆节深夜在街头赶上不满群众组织的游行活动,看到儿子亚历山大也在其中,突发心脏病昏迷过去。数月过去了,其间社会发生动荡变化,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物逝人非,母亲也在长眠过后突然苏醒过来。为了保住母亲的生命,不让其再经受过大打击,亚历山大决定想尽办法,不让母亲察觉到这些变化......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1954年出生于原联邦德国的威斯特法伦州赫莫区,这部影片帮助他得到了众多欧洲电影节的倾慕,而在德国本土,反响更加强烈,上映期内场场爆满。我们知道一部影片能够感受有同样经历的人这很正常,但是很多像我一样没有过这类经历的人,却同样会被感动,这就显得很不寻常。导演或许将自己三十多岁时的梦想寄托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当他看到柏林墙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们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拍摄本片的情愫。
儿子亚历山大将东西德合并的消息以特殊的方式,迟了三年才告诉自己深爱着的母亲。母亲的骨灰也在最后时刻献给了她的东德故土,伴随着儿子的少年梦想----一架火箭升空,化作绚烂的礼花在空中喷洒,一个被编造的骗局在此刻终于画上了句号。我不禁会问自己,谎言会不会给母亲带来遗憾?也许有的人会这样认为,把事情的真相隐藏起来不让母亲知道,这是对母亲的伤害。但我边看影片,边感觉到留给自己深爱的人永恒的欢乐,这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结果,哪怕这是一次欺骗,也仍然是弥足珍贵的。男主角也因为将这份母子浓情表现得感人至深,而获得德国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可以说当之无愧,他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一个用真实行动来表现对母亲热爱之情的儿子形象。这部影片除了献给一个国家,还是献给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我们都应当以其为榜样。还有,我们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用mum来称呼母亲,这是人类不变的语言。
有的片子在拍摄感情部分时,往往很恣情,像是在往画布上抹一块块厚重的油彩,‘再见列宁’却并不如此。影片在感情部分投入的笔墨不多,儿子的恋爱,父亲的归来,观影者都不会感到被强制施以感情宣泄的痛苦,而是在这温馨中尽显人生百态。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透彻的片子了,节奏明快,和谐统一,每一个镜头都似未经雕琢,但又透着那么的精致。那段历史虽然记载在德国的成长史上,但我们以不会感到陌生,也能够深感其中的奥妙。如果是我,我会将这部影片作为献给祖国母亲华诞的礼物,影片并不是尽情歌颂领导者群体的公德,而是将国家的这段历史,浓缩到一个普通家庭中去,但当你随着影片的深入,你会很直接的感受到导演的用意:任何时候我们的国家从太空上来看,都只会是一个小小的蓝色星球,而一个国家相比起一个星球,就会显得更微不足道,所以无论你承担的职责有多大,你的眼光都应当放的远一些,把人民的利益置于任何事物之上。
看片子的时候就感到音乐确实很耳熟,好像在哪部片子里听过类似风格的作品,最后终于在片子的cast中看到,这原来是Yann Tierson的作品,从作曲到钢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办。同时,他还动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欧洲古乐。他是一个总能将欢笑与痛苦融入到音乐之中的艺术家。法国新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也出自他之手,当时给每一个人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而到今天看到的再见列宁,则更是让我感到了图像与音乐结合的奥妙。一开始看电影,常会被一些音乐所触动,但随着看过的影片数量增多,反而感觉这种只是附和节奏,而不喧宾夺主的配乐风格,更为合适,钢琴演奏像流水一样,随节奏快慢缓急来表达出影片的情绪,以最大的程度帮助我们进入剧情,感受那段80年代末两德的动荡岁月。同样是钢琴作品,Philip Glass的就显得有些哗众取宠了。
影片没有更多的把问题放在两德争端的问题上,而只是用几个画面停留在了爬在墙头上亢奋的人们,而且是被冠以在造假新闻的片断,这样就将本来严肃的气氛变得缓和一些,任何人接受起来也不会有太多困难。这是一种嘲讽的方式,利用编造谎言来从反面来看待那段历史,如此的叙述方式,自然变得很丰韵富饶,也容易让你看到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的正确的一面。
记得在翻译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作品的‘信’字上,那么如果做个类比,将这部影片比作一个文学作品,这部影片就是在动用一些非正面特征,而非从正面角度来概括这段历史,这就会更令人信服。当主角劝说母亲以前同事、邻里去掩盖真相时,他们虽然都对过去历史报以怀念之情,但却也早已融入了新的时代,而对过去发生的事仅仅看作笑尔,虽然有人愿意回到过去,但这只能被理解为是由于自己的适应能力低下的结果造成的,我们应当永远承认,历史车轮的前进不会为少部分人的精神意志所转移。
如果说一部作品能够送给自己的祖国母亲敬献生日庆典的话,那么‘再见列宁’一定可以说做到了这点。国家应当以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作为准则,而人民也应当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亦是时代发展的最根本前提。
影片原有的德语名字(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叫做,民主德国在这79平米房间的延续,其实光从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在在对那段时期的致敬和礼赞。
【再见列宁】:剖面里的见证
作者:懒残
时间过的真快,这部2003年的电影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了。最初看到片名,尚以为是一部俄罗斯的列宁传记式记录片,记录虽真实却予人枯燥,所以提不起兴致去看,直到最近偶然看了介绍,才发觉这竟会是一部完全的德国影片,一段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德国社会变革中的故事。就影片的故事性来说,说它是一个别致的小品也无不可,它似乎想用一个很严肃的片名来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处于社会变迁下的温情家庭故事,传达着一个温馨怀旧但却充满希望的主题。影片正视那段历史,却选择了近乎中立的态度,没有批判与审视,而是将这段历史融合进一个普通的东德家庭来展现。以普通人的生活视角来见证这段历史的变更与发展。
影片讲述了在东德生活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越过柏林墙投奔西德后,留下了母亲与两个子女在东德继续生活,失去了父亲的母亲嫁给了社会主义,在1989年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母亲目睹了儿子因为参加夜游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导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两德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德的社会主义被西德的资本主义替代,柏林墙被拆除,两德统一。在八个月后,母亲苏醒了,儿子听从了医生的劝告,知道母亲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性命堪舆。儿子知道母亲无法承受失去社会主义信仰的打击,所以将母亲接回了家,在母亲那仅有几十平的小屋里开始了东德社会主义的重建,于是,一场充满着爱与谎的荒诞剧上演了。
影片是完全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在他的讲述中,穿插了整个那个时期的社会变更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完全个人化的讲述角度有着太多的主观性,但这只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主观的。对于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对这个讲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丝毫没有因为国家不同的差距而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感到一丝相似与亲切。片名叫《再见列宁》,影片中却没有出现列宁,有的只是列宁的雕像与列宁的思想,在本片中,他俨然成为制度与信仰的象征。再见列宁,我想最浅显的理解就应是告别以往的生活,对已被替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告别。
也许每个人都会从影片中读到不同的感受,我读到了信仰、救赎、亲情与谎言。
【关于信仰,关于救赎】
不管是出自内心还是迫于形势,社会主义早已变成母亲的信仰。在父亲走后她为这个社会、这个信仰注入了最大的心血与热情,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儿子才会为她编造这么一个大谎言来重新建起她的信仰。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儿子阿里斯,似乎是并没有明显被控制在制度下。但在母亲昏迷、两德统一后,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发生了倒转变化时,他的信仰就已经迷失了。他变得彷徨、变得不安、变得失去了存在的根本。与其说他在为母亲虚拟重建东德,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找自已已经迷失的信仰,寻找自已的救赎。母亲去世了,为她而建的虚拟社会主义东德也变得没有任何存在意义,这同时也暗示着此时的儿子也正式标志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告别,他似乎是重新把握住了生命,迈向新的开始,投入新的生活。
本片没有任何批判的倾向,所以不要去想信仰的内容,信仰本无对错,关健是在乎人心。在影片中打倒的不只是东德的共产政权,还有东德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所以在这个特殊年代,他们需要这种看似荒诞的形式来支撑自已。这不是自已骗自已,而是自我求赎,自我调整,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只要坚持自已的信仰,我们就能突破逆境去面对。
【关于亲情,关于谎言】
这部影片在另一种理解上,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与谎言的温情电影。
对于儿子来说,通篇的谎言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他的荒诞行为中,虽然含有对信仰迷失的自我求赎,是通过亲情的这个切点来表达出来。但他用一个一个的真实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这个形象是可信的,是感人的。为了让母亲平安的养病,儿子在母亲的小屋里重建了东德的缩影。其实儿子不知道,母亲内心深处的信仰可能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国家制度,而是一家人自由、快乐的生活。真正的柏林墙拆除了,母亲心中信仰却始终没有变过。为了维护这个信仰他不惜带上另一套信仰来对所有人说了一个大贯穿全片的大谎。她的这个谎言在父亲离开东德时就已开始了,他隐藏了自已的感情,将自已的一生都献给了社会主义制度来换取亲情关系的完整。
在影片最后,母亲看着儿子,露出理解的微笑去了,他理解了儿子的谎言,享受着儿子给她的爱,怀着她的信仰安详的去了。给爱的人永远的快乐,是亘古不变的,即使使用的手段是欺骗,手段说穿了只是手段,真感情是值得原谅的,所以,有时我们大可不必为善意的谎言而背负太多的谴责。
我是普通人,对社会体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喜恶,我不属于愤青,我也不喜欢政治,但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政治是不重要的,制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再凝重也只是历史,都是过去时,新的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的主旨不是批判什么,他站在了中立的立场,怀念了过去,肯定了进步,颂扬了和平。以普通的家庭的变化体现出了不普通的社会变更。将浓重的历史主题闹剧般的融进了生活。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带给我们的这部影片是一个黑色喜剧,他切开了那个时代的年轮,在它的剖面上来见证历史的变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依旧要生活,影片充斥着的不是对过去的伤逝,而是对未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㈢ 求一些经典的电影 类似飞越疯人院
最喜欢回答这种问题了!!!~~~~激动
都是自己现整理的,不是很全,有点乱。
好莱坞商业片深度里程碑《黑暗骑士》
国产片良心之作《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英伦风,《猜火车》《发条橙》
盖里奇的惊世之作《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
昆汀塔伦蒂诺,多线程大师《低俗小说》
近年优秀奥斯卡《国王的演讲》《鸟人》《为奴十二年》(这三部片风格迥异,个人目前最喜欢鸟人,拍的十分写意性感,又不失无厘头)
烂大街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教父系列》《阿甘正传》《闻香识女人》(超爱)
伊朗新电影为代表的中东派(看过的人就没那么多了)《一次别离》《焦土之城》《爱情是狗娘》《小鞋子》
目前好莱坞最值得期待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追随》
法国片《触不可及》《放牛班的春天》《潜水钟与蝴蝶》
德国片《再见列宁》《浪潮(恶魔教室)》
俄罗斯片《我们来自未来》
日落三部曲,最热门的冷门小清新《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声誉斐然的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爱伴我行),“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
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赌城风云》《盗火线》《美国往事》
凯文史派西《非常嫌疑犯》《洛城机密》
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年轻时帅爆,老了自导自演佳片不断《黄金三镖客》《不可饶恕》《老爷车》《百万宝贝》《魂断蓝桥》
暂时就这么多,打不动了~
㈣ 求一部电影名,讲的是东西德的事儿,急!!!
再见列宁
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
《再见列宁》(20张)
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㈤ 求《再见列宁》2003年百度云视频在线观看资源,丹尼尔·布鲁赫主演的
《再见列宁》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C5-zO8cIivb_54YhexJpng
作品相关介绍: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Kathrin Sass 饰)衷心拥护着,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Maria Simon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
㈥ 再见列宁 德语字幕
电影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14152/
字幕下载地址
http://e.shooter.cn/search/Sub:%E5%86%8D%E8%A7%81%E5%88%97%E5%AE%81/?x=22&y=12&
我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下载地址时电驴上的 速度有些慢 但是没有字幕水印 下好后可以加德语字幕
推荐用KMPLAYER播放器 直接把字幕拖进去就行 或者把字幕和电影名字改一致
㈦ 谁能提供一些德语电影<<再见列宁>>的影评
一声长鸣,载着母亲骨灰的火箭划过漆黑的星空,礼花绽放在点点繁星的周围,夺目绚丽的光芒映射着每个默然的面庞……是寄托着美丽的谎言还是出自善意的欺骗,一部掘自德国人内心的稚嫩与怀旧情节在这样舒缓的结局里落幕了。
再见,列宁。我静静地守候着字幕的最后终结,柏林墙最后的残垣已经被德国政府拍卖了,伤逝得不再是金元侵蚀纯真世界的边际,而是酸涩地怀念仅仅潜藏在回忆里的过去,亢奋之后的亢奋迭加着伟大政治理想与我们父辈精神理念里的富足充实。
2003年德国LOLA(金洛拉)电影节沉浸在红色的怀旧婉歌里,《再见列宁》以别致震撼的名字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七项大奖,票房收入超过了3500万欧元,观看人次超过570万,数据似乎告诉我们些什么,没有伤逝的政治电影,只强调变迁和细节的社会缩影。
阿历克斯的父亲背离家人逾越柏林墙追求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去了,母亲将所有的寄托赋予民主德国的社会事业当中,1989年10月7日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子掺杂在示威游行的队伍里被警察镇压,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八个月后,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统一了,整个社会构架以及价值观在瞬间成了东柏林不能承受之轻,母亲的苏醒,伴随着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儿子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国度里让母亲依旧驻足在列宁的伟大世界里顺利击败可口可乐,母亲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过柏林墙投奔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里,母亲的离去伴随着一个个善意的谎言……
德国电影想表现如何的意识和形式?整个电影充满了回忆和调侃,却没有一丝的浮躁和唐突,温情而又无奈地将镜头延伸到一个没有答案终结的领地。列宁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飞机缓缓地调离城市上空,雕像的面庞凝视着母亲茫然的无措,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的未来方向,导演像杂糅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国——西德的经济发展与东德的精神夙牵。
记得反映社会、意识与人题材的电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爱和英国的冲突着重以西方的传统政治审美加好来坞血腥的暴力控诉表现历史事件,这样的电影难免有些强权似的灌输情节与明显的政治导向性,所以不能称之为优秀的电影。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导演离析成《布拉格之恋》也是太明显的意图性,于是原著关于人、性、社会的构架被支解了,同样弱化了米兰•昆德拉在思想上的传承,他并不想表现伤痕,整个电影却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举枪待射的苏联军官。《再见列宁》的镜头与意图只是将你从纷争中引回关于亲情和家庭的小范围内,而背后的世界却留在落幕后的段段遐思里,所以《再见列宁》是优秀的电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时间慢慢推移的,阿力克斯想尽一切办法掩饰周围的变迁,从东德商品的仿造,电视节目的自己录制,总之在节奏快慢之间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里颠倒了,统一的德国也像换了包装的罐头向民主德国的一边靠拢,而现实中人人都在经受着社会诸多环境以及思维定势的严峻考验。难道真的能象换了包装的罐头一样,回到从前吗?显然不能,他却能引起统一后德国人民的判断。
记得一张新闻图片便是巡逻中的东德士兵跃线叛逃的瞬间,冷战的媒体们大肆将这张图片延伸到各个媒体角落。《再见列宁》用完全中立的立场延续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一点是可以首肯的。
电影穿插的大场面一般后积聚在片子的千半截,似乎更多是为了强化民主德国当年“大”而“空”的形态;后半截将西德的文件编制成新的录象资料,西德吸毒、颓废的社会图片也被编制了。这似乎让观众明白,这个世界总有瑕疵。
细细地看,导演的镜头语言安排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讲,离不开局部小场景,在表现空间与人的关系上说,完全是德国电影的风格。法斯宾德的电影就是将舞台剧的表演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当中。
《再见列宁》可以看作是法斯宾德的电影传承。法斯宾德的电影强调时效性,他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完全根植在战后的德国,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德国人的心态与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解构;《再见列宁》则是在时效上强调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人的心态与反差,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变迁,系蓝领巾的小学生为了二十元钱钻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书堆里整日酗酒。法斯宾德除了《莉莉玛莲》多数电影的人物不多,喜欢在局促的小环境里表现剧情的冲突和情节延续,包括在房间、吧台、窗前等等,这些都是他所倡导舞台戏剧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见列宁》多数场景都是在儿子精心布置的狭小东德家中完成的,却没有丝毫的拖沓。
镜头语言的运用与剪切比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演是极为出色的,同样作为观众,翻腾着复杂情绪眼见着列宁远离在视线的边际,心里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说的那句话“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
深情地鞠躬,再见——列宁。
㈧ 推荐1978-2008各年的几部好电影
1978.祥林嫂
1979.小花
1980.庐山恋
1981.小街
1982.牧马人、骆驼祥子、少林寺
1983.城南旧事、青春万岁
1984.黄土地
1985.青春祭
1986.芙蓉镇
1987.红高粱
1988.顽主
1989.代号美洲豹
1990.菊豆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秋菊打官司
1993.霸王别姬
1994.活着、东邪西毒、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1996.风月、变脸
1997.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
1998.不见不散
1999.没玩没了、我的父亲母亲、洗澡、一个都不能少
2000.卧虎藏龙、幸福时光、榴莲飘飘
2001.大腕、十七岁的单车
2002.英雄、周渔的火车
2003.手机
2004.2046、十面埋伏
2005.孔雀、如果·爱
2006.霍元甲、墨攻
2007.蓝莓之夜、立春、太阳照常升起
2008.赤壁、天堂口
㈨ 在哪可以看德语电影
到电影天堂下载,资源比较好。推荐德语电影:帝国的毁灭 ,再见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