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天堂的张望》观后感
《天堂的张望》观后感:
伴着潸然泪下,我看完了电影《天堂的张望》。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给过我们冷漠,就让它成为我们行善的绊脚石。世界因为我们的美好而运转,我们因为世界的美好而幸福。
美丽可爱的云南女孩张望,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善良的张国华将她抚养,和她相依为命。他们渴望希望,所以为这个女孩起名张望。张望小小年纪做饭收拾家务,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挑着灯自己走山路去学校。
贫寒的家庭让她从小就知道担当,她卖水果,她要学画画,她像一个大人一样,想要赚钱养家,想要改善家里的生活。生活的不易,让张国华的手艺没有施展的空间,让他没有钱可赚。他们的生活始终挣扎在贫困中。
可这么善良、品学兼优的小张望,却不幸患上白血病,可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漂亮的护士姐姐小夏,和蔼可亲的刘霞医生,文雅的王小月记者……她们就是每个人在困难面前遇到的希望般存在的人,还有村民,把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珍贵的钞票捐出来……舆论的导向,春风化雨的滋润,让更多平凡的人感动——失范的姑娘有了弥补的机会。
欠钱不还作的老赖会被善良传染,他内心也有脆弱的角落;为富不仁的大富,终究被同情心激活的儿子裹挟……通讯的发达,让这大山深处的呼唤,徐徐发散到世界各个角落,更多善良的人解囊相助,滴水成海。
小张望的账号有了超出预算很多的钱,她有希望治好病了。可偏偏在这时,大家仿佛拥有的希望却再一次的浇灭。本来已经可以为小张望做骨髓移植手术,可是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终究还是被病魔打败了。
她获得的捐款,剩下的余款资助了其他需要的人,她的眼角膜帮助了与她有缘的幸运者,而她那颗纯洁的心灵,发出来的火热的心声——“我愿做个善良的人。”打动了无数世人。
有人曾说过,活出生命的价值,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世间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冷漠。世界有爱,世事沧桑,我们不能去预料将来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要相信希望的存在,我们可以去改变它,命运掌握在每个人手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㈡ 电影《天堂的张望》观后感
这个电影是由叙事的形式向我们缓缓阐述‘小女孩张望的故事’。
7岁小女孩张望和爸爸相依为命,她是爸爸捡来的孩子。
她年龄小小就已经学会煮饭做菜,学会照顾父亲的感受,陪着他做活计,屋顶漏水就一起接雨。
生活在淳朴快乐的环境里,张望脸上洋溢着阳光快乐的笑容,她的眼睛特别明亮,漂亮。
张望的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
一天,张望陪着父亲卖苹果。
瘦小的她,拿秤杆的时候不小心打到来买苹果的阿姨。
那个女人打了张望一巴掌,就骂骂咧咧地走了,张望鼻血止不住往下流。
爸爸焦急地将她送往医院。
张望辗转住进大医院后,被查出得了急性白血病。
爸爸为她到处求人,借钱,甚至去卖肾,结果被人骗去700块钱。
他上哪去筹齐30万呐!在那个年代,一分钱都难倒英雄汉。
后来,张望告诉爸爸:“我自己主动放弃治疗,要回家。”
护士伤心难过地将事情告诉表姐。
记者小夏将这个事情报导出去(通过报纸,电视台直播的方式)引起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关注。
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后来筹集了足够的医疗费,就等骨髓移植手术了。
可骨髓移植需要找到合适的配型。
张望的爸爸到处寻找她亲生父母,可惜,最后没找到。
张望病情越来越恶化,医生妈妈告诉大人们不能给她吃硬质食物。
她自己不小心偷吃了方便面,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没能把小天使抢救过来,医生妈妈特别伤心。张望死了,脚上穿着医生妈妈给她买的白袜子和红鞋子,像极了白雪公主一样。
为了完成她的遗愿。
医生妈妈把张望的眼角膜转移给医院一个小男孩。余下的50多万捐款留给了别的白血病小孩。
电影最后,一个女人抱着菊花站在张望坟前痛哭出声。
这个打过张望的女人非常后悔,她也曾偷偷捐款给张望,却没敢去看看她,当面道歉,最终留下了遗憾。
张望的事件,是人性的一场温暖与冷漠的博弈。
那些爷爷奶奶,社会工作者,黑帮老大,还有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都用自己温暖的心,尽自己的心意给张望温暖,他们释放的这份善意让张望感受到了深深的幸福。
所以,在她去世的时候,是被人们的爱意笼罩的,她并不痛苦。
她也把这种爱意延续下去,带给其他小孩希望。
张望是一个聪明,勇敢,善良懂事的小女孩,最终去往了天堂。
张望的爸爸,他心理强大,无私爱女儿,坚强,无畏。我为他的无私点赞,虽然张望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却胜似亲生!
电影里的其他配角,善良,有爱心和同情心。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真实人物‘余艳’转化而来,是余艳活生生的案例。
收获: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冰冷的世界,人有了善意,所以生命有了温度。
愿我们都能感受生命的希望和美好,好好活着,便是对那些已经逝去,却渴望活着的人最好的慰籍。
㈢ 如何评价电影《天堂的张望》
评价:
今天中午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观看了天堂的张望这部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等。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张望的小女儿,在卖苹果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阿姨的脸,那个阿姨反手就是一把掌,导致张望流了很多鼻血。可是张望却没有怪那个阿姨,而是在自责自己不小心碰到了那个阿姨的脸。只见鼻血越流越多,到大城市的医院一检查,张望得了急性白血病。
听到这儿他的父亲很着急,但是又没有钱去给她治。于是他就到处借钱。但是实在凑不到钱就放弃了治疗。后来因为好心人的帮助,让张望有了钱治病,可是没能治好张望还是去世了。在张望去世之前,他在作文本上写了想对小月阿姨说的话。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泪水不禁从我的眼睛里流了下来,虽然张望得了急性白血病,但是她坚持要带病考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中我明白了,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靠别人。
虽然张旺家里很穷,但是他考试的时候两门都是100分,而且他两个月都没有上学,他在电影里说上学期“我”预习过这学期的课本(这就是她自学的成果)。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张望是一个很好学的女孩。
电影结束了,泪水打湿了我的衣服,但是我从中感知到了她的坚强乐观精神,我心疼她所有的经历。
一部这么好的电影真的会影响人很深,电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偶尔闲下来看一部好电影,丰富一下自己的感情!
愿世间没有疾苦,我们都能逃脱病痛的折磨;愿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所有感知到的美好;张望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快乐幸福。
㈣ 《天堂的张望》,出生就被抛弃的7岁女孩,真实故事更让人好哭
《天堂的张望》,出生就被抛弃的7岁女孩,真实故事更让人好哭
《天堂的张望》由杜斌执导, 杜奕衡 、朱梓玥、 王力可 、 宫晓瑄等人主演的家庭剧情片。
本来抱着看故事片的心理,没想到这却是一个由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说实话,这个电影真的是太好哭了,开始很甜但是后来很虐。
故事讲述的是:7岁的张望和父亲张国华相依为生,生活虽是清贫,但父女俩还是生活得很幸福。
张望是一个从一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是爸爸从大山里捡来的
天堂的张望故事原型真实人物照片,佘艳感动了世人
最近一部催泪大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被网友疯狂转发,看过的都为之动容流泪,这部剧就是《天堂的张望》,故事的主人公叫佘(she)艳,1996年出生,她从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被一个单身汉养父佘仕友救下养大,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困难,营养不良,身体不好,但是她从小就特别懂事,知道自己的家跟别人的家不一样,所以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帮着养父刷碗、扫地了,在学习上佘艳也非常的努力,她希望好好学习让养父开心,不过晴天霹雳很快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身上,2005年佘艳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这个病需要花几十万,还不一定能治好;佘艳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在治疗没多久,她对养父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痛的话:“我想死....”,她不想让自己的病成为养父的负担。后来佘艳的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大家纷纷捐款,很快钱凑够了,但是佘艳还是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
下面是就是佘艳
下面是佘艳和养父佘仕友在一起
佘仕友是一个善良而伟大的父亲
佘艳治疗过程中经受了无数的痛苦,但是她非常的坚强,下面是她最终的归宿...
爸爸张国华在大山里砍柴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顺着哭声找到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孩子已经被冻得哭声越来越微弱,我看到这个镜头都想骂那个遗弃孩子的狠心的爹妈,怎么这么狠心,把孩子丢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如果没有人经过,或是有狼路过,后果不堪设想。
张国华当时第一反应是抱起孩子暖一下她,一边大声呼唤周围有谁丢了孩子,然后他又下意识地把孩子放在了原来的冰冷的地上,转身狠心离去,但是架不住听到孩子的哭声又不忍心又返回去,最后来回反复三四次,天也逐渐黑了下来,他只好把孩子抱回了家。
但是左邻右舍,所有亲戚都让他把孩子送回去,反正他不能养活,一个连自己都吃上顿没下顿的人,如果再养活一个孩子,连媳妇都难娶了。
家徒四壁无一件值钱的东西,张国华确实陷入了两难,最后他还是决定把这个孩子留下来。
他拿出仅有26元钱,给孩子买了两袋奶粉,他说:“娃啊,你就是我的希望,你就叫张望吧,从今天以后,我吃啥你吃啥,我一定把你养大成人。”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张望很懂事,3、4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父亲靠编篓子生活,她就做两个人的饭,不仅在生活上能照顾父亲,在学习上也品学兼优,门门功课考一百分。
张望的家生活很拮据,每天吃的饭就是白米饭就着咸菜,没有新衣服,屋子破得不能再破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云南这个地方经常下雨,每到下雨天,她和爸爸就找家里所有的东西接雨,洗脸盆、洗菜盆甚至连吃饭的饭盒都用上,还是不够用。
日子虽然清贫,但是父女俩生活得很幸福,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和照顾,生活就有奔头。
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多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天张望突然流鼻血不止,去大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急性白血病,治疗需要30多万的费用,筹钱无果的张国华整日以泪洗面。
为了给张望治病,张国华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了全村,才借到了一万块钱。村里的首富就算给他跪下了,他还是一分不肯借,因为他知道张国华还不起,借了这钱就算是打了水漂。
为了给张望治病,张国华挨过板砖,被打得浑身是伤血流不止,他去工地搬装水泥,尽管每天只有50元钱,但是他愿意去努力赚钱给闺女凑医药费。
但是这点钱对得了白血病的张望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张国会在工地干一个月的苦力,还不够张望一天的费用。
妹妹给他出主意,两个人偷偷跑回山里,把张望扔在医院里,医院总不能见死不救。
但是被张国华拒绝了,他说:“这孩子已经被抛弃了一次,不能再抛弃她一次。“
故事的结局很凄惨,尽管全国人民很快给张望捐助了50万元,但是她却因为没等到合适的骨髓移植,在24天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走的时候,张望和医生妈妈说:”对不起,我没听你的话,我偷偷吃了方便面,是我太馋了。我死后,把我治病剩余的钱捐给需要的小朋友,把我的眼角膜捐给楼下的小哥哥,他就能代替我看这个世界了......"
就这样,张望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爱她的爸爸和所有爱她的人,光头的她戴着爸爸给她花三元钱买的新发卡,捐掉了眼角膜的她眼部蒙着一块大大的白布,穿着雪白的裙子,脚上那双红色的皮鞋看起来非常刺眼......
她就安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睡着了一样,像是一个等待着七个小矮人的白雪公主一样美丽......
医生妈妈说:“有一天,我看到小佘艳没穿袜子,就告诉她天凉了把袜子穿好,但是她不好意思地偷偷地告诉我,她从小就没穿过袜子......”
于是医生妈妈立刻到楼下的超市帮她买了好几双袜子,正好看到了有一双红色的小皮鞋,就一起帮她买来了,这双红色的皮鞋就是这个可怜的孩子最后离开时穿的那双......
小佘艳是个坚强的孩子,长针头刺入身体取骨髓,她咬紧牙关一声没哭出来;她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就算在医院里,她还想学习画画,卖画赚钱给爸爸修漏雨的房子; 知道自己不久于世,她在本子上给爸爸写好医生妈妈、护士姐姐和记者阿姨的电话,如果爸爸的房子再漏雨了或是生活有困难了,就让爸爸去找这些好心人帮忙......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电影里朱梓玥扮演的小张望来说,从跳下石台阶气喘不止,操场跑步跟不上队伍,被人甩一巴掌后鼻血止不住开始,厄运骤然降临。父亲不识字,依靠编竹篓维系生活,父女俩顿顿吃的是白米饭配咸菜,一下雨房子四下漏水,垮塌风险日渐严重,穷困潦倒并不妨碍亲情带来的幸福感,父亲为女儿采朵路边的小花,女儿为父亲捶背唱歌。
如果没有病魔,聪明好学的小张望肯定能考上好学校,实现带着爸爸去大城市住楼房的梦想。现实的残酷在于有一种病叫急性白血病,而她患了病。
无数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儿童像电影里的小张望一样承受着病痛折磨,他们的父母家庭也饱受煎熬考验。家庭条件尚可的倾尽所以治病救命,如张望同病房的小女孩题题,相比之下张望却没有那么幸运,走投无路的父亲选择干工资微薄的体力活,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下跪借钱,要账挨打,卖肾被骗,甚至一度想要铤而走险为筹钱触犯法律。
女儿是他的命,女儿没了,怕是他整个人也会被掏空,变成行尸走肉。目光所及,世间角角落落的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命根子?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优异固然重要, 健康 茁壮长大成人才是最根本的期许。
没钱看病的张望选择放弃治疗,小小年纪懂事的她要求不多,一个带花的发箍,一张照片,三元的发箍满足了小女孩对美的一切奢望,照片是拍给爸爸的,怕自己走了爸爸就再也看不到她。人间疾苦很多,当病痛和贫穷重重落在一个七岁小女孩身上,令人窒息着心痛的张力无形中加码。
泣不成声的观众们真情实感地为荧幕里的主角悲伤流泪,也被父女的感情震撼感动。 那个漏雨的房子,终归还是小佘艳对爸爸最后的牵挂......
张望是不幸的,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在媒体的追踪报道下,她的遭遇引发各界人士关注,源源不断的捐款解决了没钱看病这一难题,坚强的她也一次次与病魔抗争,虽然宿命写在片名上,她却在生命将逝时依旧美好的像天使:记挂着修漏雨的家;牵挂着沉入痛苦里的爸爸;把剩余捐款捐给同样没钱救治的白血病患儿;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张望爸爸盼着生死轮回,抱着女儿许愿,下辈子你还是我女儿,我是个有钱的爸爸。对小张望来说更重要的是:请你记住我,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女儿。 本文话题:建议去电影院看看这部好哭的片子《天堂的张望》,谢谢!被抛弃的孩子很可怜,但是人间有大爱!
㈤ 《天堂的张望》这部公益电影,为何首映后反响一直很不错
由白血病患儿佘艳改编的公益电影《天堂的张望》自点播后,引起热议。而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催泪之作,他深情的演绎了父女之情。影片中的父亲与女儿相依为命,共同和命运进行抗争,让观众感慨万千。很。多观众在看完之后表示这部电影的剧情刻苦铭心,甚至能够揭露很多的现实面问题,也反映了人性的美好。
而他的导演表示自己在制作这部剧的时候一直都在流泪,他还表示自己这些年沉浸在这部剧很久,所以接下来会选择拍一部喜剧。同样这部电影是由杜奕衡以及朱梓玥主演的,改编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7岁女孩张望与其父亲的生活。
之后,他更是多次去采访人物原型,进行实地调查。才将这个故事打磨成剧本,拍摄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资金链条也断过。但最后他还是将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当然故事原型也推动了多地少儿医疗互助基金的设立,希望在播出后能够让大家一起关注到这个群体。
㈥ 为何说1992年上映的《天堂回信》会得到观影者的喜爱
这部影片是一部儿童片,上映时并没有想到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儿童喜欢看,也打动和影响了很多成年人。有人说影片是想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解读死亡,来讲述爱。影片的内容简单,情节不曲折,整个影片很平淡,却很温馨,讲述了一对爷孙一起生活的趣事,但是故事讲得很深情,很真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晨晨的父母都在国外,他和爷爷两个人在北京相依为命某天妈妈决定回国照顾晨晨,妈妈和爷爷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碰撞.....爷爷是一名邮递员这,晨晨有时候会和爷爷一起去送信,这天爷孙两个人爬了好多层的楼梯送信,结果发现收件人已经去世了,最后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晨晨也选择了拔线挂在风筝上,送给已经去了天堂的爷爷。
4)该片没有绚丽的特效,也没有恢弘的场面,有的只是那一幕幕关于亲情和爱的质朴的画面,也就是这样的简单纯粹,让人常看常新。陪伴我们长大的亲人给予我们的鼓励、温暖和爱,是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永恒不变的。愿我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去爱一一爱我们的人,去珍惜在乎自己的人,至少到最后回想时,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吧。
㈦ 天堂的回信:这部再也拍不出的经典,你认为呢
1992年的一部老电影《天堂回信》,细腻动人地讲述了一段爷孙从相处到离别的故事。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1分,很多人在电影频道里看过,不少人为它掉泪,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甚至有的小孩真的因思念亲人,把信绑风筝上往天上寄,天真而执拗地等待一封回信。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与孩子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要记得多陪陪身边的老人,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子孙带来的欢乐!
㈧ 天堂的张望电影观后感
天堂的张望电影观后感(通用23篇)㈨ 你知道 病逝前的张望 最后愿望是什么吗
“爸爸,让我死吧”短短的六个字包含女孩太多的情感。这句话从公益活动结束后就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给了我巨大的冲击,前两天去参加了中华儿童少年慈善救助基金会童康公益举办针对血液病孩子的救助公益的社区活动,期间播放了这么一个短片,一个小女孩身患白血病的从医救治的整个过程。
刚开始看这个片段的时候,以为是个很感人的影片,孩子很小,只有七岁,被弃在大山,被养父收养,家徒四壁,养父拿出唯一的积蓄为孩子买了两袋奶粉,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养父和女孩生活的很幸福,看到这里,我感受到温馨的爱意。因为彼此给予幸福和依靠。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对于小女孩来讲更是悲剧的开始,一次意外小孩流鼻血不止,去医院检查出急性白血病,治疗费用30w,这个天文数字如灾难般降临在这个贫困的组拼家庭里,养父跑遍整个村子才筹集到1w元
为了救治小女孩,养父挨板砖,扛水泥,只为每天赚50元去给孩子治病,哪怕一个月还不够孩子一天的费用,也从未放弃,亲戚们都说 把孩子扔了吧,养父不肯,不愿让孩子再被抛弃一次,不放弃女孩生的希望。为了看病,养父把家里能卖的都买了,坐在摊前:“卖了,便宜卖了”这是家里最后的东西。
孩子很懂事,知道自己的病要昂贵的费用,毅然决然放弃治疗 ,她对爸爸说:”我喜欢秋天,我是在秋天来的,如果我在秋天走了,你就把我埋在你每天砍柴的山坡上,这样我每天就能看到你了......“他唯有的两个愿望。一个发夹,一张照片,这个懂事的孩子想给养父最后的念想,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
孩子的故事被医院护士报道给媒体,孩子得到了社会的救助,全国各地纷纷捐款,小女孩的医药费很快凑齐了,但是好运没有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小女孩没有等到合适的骨髓移植,最终离开了这个有爱的人间。离开前,她送给社会最后的礼物,一双眼角膜,把治疗费用转赠给其他小朋友和最后的微笑。
这个短片是从电影里剪辑出来的,很短却很感人,这部电影叫《天堂的张望》,这个小女孩叫张望,因为养父说:“娃啊,你就是我的希望,你就叫张望吧”。
看完短片,我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志愿者当中,因为他们说:我们没法保证救活孩子的生命,但是我们会拼劲全力去挽救孩子,给孩子创造生的希望,哪怕被大多数人不认可,我们也要坚持走下去。”慈善不是一个付出很多,是很多人付出一点点,宣传是慈善,一分钱也是大爱。之前对慈善不看好也狭隘,因为太多的负面新闻让我们对于慈善不知所措,后来想想,慈善,遵从本心即可,我们没有大爱的能力,但是我们有小爱的温馨,一分钱也是传递一份爱,这篇文章出于本心,希望更多地血液病孩子能够得到社会的救助,哪怕我们付出一分钱,对孩子来讲也是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