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相的介紹
《白相》是2013年上映的中國愛情電影,由吳有音執導,蔣雯麗、黃軒、馬思純、林棟甫等主演的。影片講述了十八歲的邊緣少年王軒,知道了三十六歲嵐的秘密,有計劃地,在嵐面前一幕幕還原出當年的情境。
㈡ 國內比較好的影展
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7月份於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具有國際性質的電影賽事,由西寧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FIRST青年電影展致力於推廣青年電影人早期作品,鼓勵評獎為主。
獲獎名單
第12屆(2018年)
最佳劇情片
《郊區的鳥》
最佳導演
拉華加《旺扎的雨靴》
最佳演員
池韻《美麗》
最佳藝術探索
《馴馬》剪輯·古濤
一種立場
《狂熱自白》
最佳紀錄片
《四個春天》
最佳劇情短片
《運轉法則》
評委會大獎-長片類
《I Am Truly A Drop of Sun on Earth》
評委會大獎-短片類
《Fauve》
特別提及
The Burden
第11屆(2017年)
最佳劇情片: 《小寡婦成仙記》
最佳導演: 蔡成傑《小寡婦成仙記》
最佳演員:塗們《老獸》、鄭人碩《川流之島》
最佳紀錄片:《囚》
一種立場:《殺瓜》
最佳藝術探索 :《笨鳥》
最佳短片:《野潮》
最佳動畫實驗片: 《異域》
評委會大獎·長片: 《入黑之時》
評委會大獎·短片: 《於是我們把金魚放進了泳池》
第10屆(2016年)
最佳劇情片:張濤《喜喪》
佳導演獎:張濤《喜喪》
最佳演員獎:孫伊涵《我心雀躍》
最佳藝術探索:馬凱《中邪》
最佳短片獎:於鐳《造化》
最佳實驗/動畫獎:趙易《八里溝》
最佳紀錄片獎:黎小鋒、賈愷《昨日狂想曲》
「一種立場」獎:金行征《消失在黎明前》
評委會大獎(國際短片類):Guido Hendrikx《Among Us》、Klara Kochańska《The Tenants》
評委會大獎(國際長片類):空缺
第09屆(2015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長片:德格娜《告別》
最佳導演: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最佳紀錄片:顧曉剛《種植人生》
最佳演員:趙炳銳《命運速遞》
佳藝術貢獻獎:翟義祥《還俗》
最佳短片:周鉅宏《見光》
評委會大獎(短片):Vlad Marsavin《塞巴斯蒂安》
評委會大獎(長片):Laura Bispuri《處女之誓》
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紀錄片:馬倩雯《活著》
最佳劇情片:範文翰《原諒》
最佳動畫/實驗片:張林《魚》
評委會大獎:Laura Spini《完整的你》
第08屆(2014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長片:忻鈺坤《心迷宮》(原名:《殯棺》)
最佳導演:忻鈺坤《心迷宮》
佳演員:黃河《原來你還在》、黃璐《雲的模樣》
最佳藝術貢獻獎:宋曉飛《白相》(攝影)
最佳紀錄長片:黃肇邦《子非魚》
最佳短片:程亮《關於上海的三個短片》
評委會大獎(長片):Tamar van den Dop《Supernova》
評委會大獎(短片):Jean-Bernard Marlin《La Fugue》
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甘劍宇《小學雞大電影》
最佳紀錄片:陳一線《醫院里的中國》
最佳實驗片:張徐展《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
評委會大獎:Oscar Sharp《The Karman Line》
第07屆(2013年)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郝傑《美姐》
最佳紀錄片:傅榆《藍綠對話實驗室》
佳短片:施君涵《華麗緣》
最佳導演:郝傑《美姐》
最佳演員:馮四《美姐》
最佳編劇:郝傑、葛夏《美姐》
最佳攝影:徐偉《甜蜜十八歲》
最佳美術:栗存旺《美姐》
最佳剪輯:高則豪《目擊者》
最佳配樂:藤原尚紀《我們永遠在這里》
評委會特別獎:高則豪《目擊者》
大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Brian O』toole《周日早上》
最佳紀錄片:阮建恆《沉漁》
最佳動畫片:Jonathan Langager《約瑟芬與蟑螂》
最佳實驗片:樊夢悅《它的故事》
評委會特別獎:文牧野《BATTLE》
第06屆(2012年)
「大學生影展」短片競賽單元:
最佳實驗片:劉方白《9Nine》
最佳紀錄片:屈詩航《劉立武》
最佳劇情片:潘智欣《代駕》
最佳動畫片:Pablo Serrano《Eso te pasa por borroco》
評委會特別獎:張子龍《西廂》、Jeff Sousa《The Hirosaki Players》
「一戟即中」青年電影推選單元:
最佳剪輯:孟超、孫一凡《頂缸》
最佳攝影:盧晟《這里,那裡》
最佳編劇:楊南倩、秦海璐、鄧勇星、葛文喆、席然《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音樂:Yongmin moon(韓國)《這里,那裡》
最佳美術:李桃《小老頭與電影院》
最佳導演:郝傑《光棍兒》
最佳演員:秦海璐《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紀錄片:范立欣《歸途列車》
最佳故事片:鄧勇星《到阜陽六百里》
評委會特別獎:馬莉《京生》
㈢ 什麼叫二百五為什麼
二百五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來歷傳說:
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源於推牌九:
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源於智商IQ:
IQ的意思其實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種指數,其最高指數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極高才能(國外常把這種人稱為「天才」),120~140者為很高才能,110~120為高才能,90~110為正常才能,80~90為次正常才能,70~80為臨界正常才能,60~70為輕度智力孱弱,50~60為深度智力孱弱,25~60為亞白痴,25以下者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為智商90~110。常理來說,正常的測智商的題庫,能達到140的,就已經算是天才了,而據說愛因斯坦的IQ達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說是超天才。又有人說,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線之差,所以,250這個幾乎無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來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為愛因斯坦,意思為他的話語行為是我們這些普通智力的人無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庄、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里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系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制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丑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煙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但是實際上一弔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㈣ 電影白相為什麼不上映
方言詞語 2013年吳有音、費振翔執導電影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白相...例句:儂勒白相女人 (3).捉弄人 例句:儂奧白相我? (4).不務正業 白相人...
㈤ 黃軒演過哪些電影
截止2019年4月2日,黃軒演過的電影包括:《芳華》、《妖貓傳》、《非凡任務》、《黃金時代》、《藍色骨頭》等。
1、《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 。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2、《妖貓傳》是由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角川公司、二十一世紀盛凱影業、英皇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電影,由陳凱歌執導,王蕙玲編劇,黃軒、染谷將太、張雨綺、秦昊、阿部寬、張榕容、劉昊然、歐豪、張天愛等主演 。
該片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與僧人空海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3、《非凡任務》是由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海寧君為天作影業有限公司、藍色星空影業有限公司、香港完美世界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浙江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庄文強編劇,麥兆輝、潘耀明執導,黃軒、段奕宏、祖峰、郎月婷、邢佳棟、王耀慶等人主演的動作緝毒警匪片。
該片講述了卧底林凱逐步滲透到「雙鷹」販毒集團後,發現幕後頭目「老鷹」與八年前李建國作為卧底調查的販毒集團有關,並巧妙搗毀了整個販毒集團的故事 。
4、《黃金時代》由許鞍華執導,李檣編劇和監制,湯唯,馮紹峰,王志文,朱亞文,黃軒,郝蕾,袁泉等主演的電影。
影片以民國時代為大背景,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以及愛情經歷為引子,塑造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
5、《藍色骨頭》是崔健首次參與執導的一部文藝電影,由崔健親自擔任編劇,趙學華擔任製片,倪虹潔、尹昉、黃軒、趙有亮等人主演。
該片分三段,講述一個地下搖滾歌手兼網路黑客的年輕人遇到默默無聞的小歌手,在陷入愛情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父輩一段藏在「文革」歲月中的凄婉愛情故事;該片故事較為敏感,整體風格偏向文藝,對於部分觀眾有一定的吸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芳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妖貓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凡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藍色骨頭
㈥ 白相電影為什麼不上映
劇情不過審,無法上映。據相關公開信息查詢,影片講述了十八歲的邊緣少年王軒,知道了三十六歲嵐的秘密,有計劃地,在嵐面前一幕幕還原出當年的情境,違背社會理論,容易誤導當代年輕人的價值倫理觀。
㈦ 電影《白相》會在什麼時候上映
現在是2016年了 依然無法上映
㈧ 馬思純都演過哪些影視作品
馬思純2008年主演了正式出道演藝圈的首部作品,她與郭曉冬搭檔主演了根據網路小說《爸爸我懷了你的孩子》改編的都市愛情劇《戀人》,並在劇中飾演了敢愛敢恨的女主角思純;同年,馬思純還與檀健次、莫文蔚、蔣雯麗共同出演了電影《秘岸》。
2009年,馬思純又出演了蔣雯麗執導的劇情片《我們天上見》。
2011年,馬思純與胡歌、陳柏霖、陳意涵合作出演了都市時尚劇《摩登新人類》,並在劇中飾演了知性聰慧的完美小姐溫雪。
2012年,馬思純先在與范植偉搭檔主演的情感電影《歲月無聲》中飾演了女主角楊朵朵,馬思純也憑藉此片獲得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最佳新人獎;隨後,馬思純又與扎西頓珠搭檔主演了系列時尚微電影《刷新3+7》之《小城故事多》。
2013年,馬思純先與丹尼斯·吳搭檔主演了治癒系愛情劇《未婚妻》,並在劇中飾演了單純善良的女主角藍小依;之後,馬思純又與黃軒、蔣雯麗、林棟甫共同出演了根據小說《愛比死更冷》改編的愛情電影《白相》。2014年,馬思純先是與張國立、蔣雯麗、劉立合作出演了現代情感劇《愛情最美麗》;之後,馬思純又與何潤東、張鈞甯聯袂出演了根據日本作家原田舞葉同名小說改編的情感電影《只要一分鍾》。以及,與孫儷、劉濤、馬蘇等人合作出演了戰國宮廷劇《羋月傳》。
2015年,馬思純與張若昀等人共同主演了青春校園喜劇片《奇葩朵朵》;隨後,馬思純與霍建華搭檔主演了根據同名網路小說改編的懸疑愛情劇《他來了請閉眼》,並在劇中飾演了溫婉甜美且聰慧堅強的女主角簡瑤,而該劇在播出期間的網路播放量便突破了12億次;同年,馬思純又與鹿晗、井柏然、王景春等人聯袂主演了魔幻懸疑冒險片《盜墓筆記》,並在片中飾演了第一女主角阿寧;年底,馬思純還與周冬雨等人合作主演了根據安妮寶貝同名小說改編的現代言情片《七月與安生》;以及,客串出演根據吳若甫真實經歷改編的現代警匪片《解救吾先生》。
2016年,馬思純的第一部作品是與井柏然等人合作主演的現代警匪懸疑片《地獄戀人》。
㈨ 為什麼傻人都被稱為二百五
二百五: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一、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二、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三、源於推牌九
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四、關於街機游戲
90年代流行的街機游戲「街頭霸王」,出自於90年代的一個街機游戲叫「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是一個格鬥游戲,當一方以滿血打敗另一方時,系統會出示一個英文PERFECT,由於系統發音不標准(日本做的游戲,日本人配音),讀音非常像「二百五」,於是就以此調侃獲勝之人。直到今天,在格鬥類街機游戲上(如拳皇),PERFECT仍被稱為「二百五」,從90年代玩街機的朋友都知道。當然這里的「二百五」只是調侃!
五、智商IQ
IQ的意思其實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種指數,其最高指數為250。在140以上者接近極高才能(國外常把這種人稱為「天才」),120?140者為很高才能,110?120為高才能,90?110為正常才能,80?90為次正常才能,70?80為臨界正常才能,60?70為輕度智力孱弱,50?60為深度智力孱弱,25?60為亞白痴,25以下者為白痴。正常智力的界限為智商90?110。常理來說,正常的測智商的題庫,能達到140的,就已經算是天才了,而據說愛因斯坦的IQ達到了180,所以250的智商,可以說是超天才,又有人說,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線之差,所以,250這個幾乎無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來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為愛因斯坦,意思為他的話語行為我們這些普通智力的人是無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其他說法:
「二百五」到底是什麼含義?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計量單位除了「兩」以外,還有「封」,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一封銀子等於五百兩,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像。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庄、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里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系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通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制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丑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煙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但是實際上一弔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