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異同點
先說「直接電影」。美國電影史專家羅伯特·C·艾倫認為,「直接電影」是60年代初美國紀錄電影製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運動,這一運動被後人稱為「直接電影」,它「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利用同步聲、無畫外解說和無操縱剪輯盡可能忠實地呈現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種嘗試。簡言之,直接電影作品企望給予觀眾一種正當攝影機前的事件展開之時『他們身臨其境』的感覺。」早期階段的美國直接電影作品主要是指羅伯特·德魯領導的攝制組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史蒂文·芒貝在《美國的直接電影》一書中指出,這些影片「表明了自發的、不受約束的拍攝影片的可能性,並且第一次直接觸及了這一做法所派生出來的主要美學問題。德魯小組實際上為美國真實電影作了界定,他們創建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其影響至今仍起著主導作用」。
再說「真實電影」,又稱「真理電影」。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胡瀕教授認為,「真理電影」是法國「新浪潮」中的一股現實主義潮流。依照他在《當代法國電影》一文中的看法,「新浪潮」由三股潮流組成:一是作為新浪潮核心的「作者電影」,二是與新浪潮相伴而生的「作家電影」,三是以「真理電影」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潮流。法國電影史學家克萊爾·克盧佐把這股現實主義潮流細分為三個支流或團體:故事片、紀錄片和介於兩者之間的「真理電影」。1960年12月20日,《法蘭西觀察家報》刊登了法國電影理論家艾德迦·莫蘭對記者提出的「您所理解的真理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認為「真理電影」是「一種戰勝了故事片與紀錄片之間的根本對立的電影」。60年代的法國電影在現實主義方面最有特色的創新和探索便是真理電影,它持續影響了直至今日的法國電影。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是有區別的,巴爾諾甚至認為兩者互不相關,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從同期錄音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而且這樣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1)主張「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理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理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理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理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直接電影」與「真理電影」之間的區別,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魯什在拍完《夏日紀事》幾年後接受采訪時重申,他確信電影具有「揭示我們所有人的虛構部分(to reveal a fictional part of all of us)的能力,盡管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但對我而言這正是一個人的最真實的部分。」攝影機能夠刺激人們展現他們自己的虛構面貌,以及他們作為想像、幻想和神話的創造物的能力,這一點被魯什稱為「真實電影」實踐的試金石。在魯什看來,《夏日紀事》絕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影片中的人們都被激發表現出了他們的虛構部分;同時,它又絕不僅僅是一部故事片,因為它所展現的虛構部分都是真實的。影片結尾處有一個簡短場面,正是對電影通過「謊言」展現真實的實踐的一個明確宣言。
在對「直接電影」和「真理電影」的概念進行一番梳理之後,我們接著進行本節的討論。不論是「直接電影」還是「真理電影」,擬或是帶有折中色彩的「真實電影」,這些概念甚至詞彙本身都含有向格里爾遜為代表的傳統紀錄電影挑戰的意味。標榜自己是「直接」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間接」,標榜自己是「真實」或「真理」,就可能意味著別人是「虛假」或「謊言」。從根本上說,「真實電影」是一種反對虛構的電影,以至於「非虛構影片」(non-fiction film,港台譯作「非劇情片」)一詞逐漸成為後格里爾遜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紀錄電影定義,並且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甚至成了「紀錄電影」的代名詞。
轉摘自:單萬里 ——《紀錄電影文獻》序言
㈡ real電影講的到底是什麼
電影《Real》主要講述了黑暗世界的「問題解決者」張泰英(金秀賢 飾)遇到潛伏記者後發生的故事。片中,金秀賢飾演患有解離性人格障礙的地下賭博組織頭目,與對手趙元根(成東日 飾)、康復治療師宋宥花(崔雪莉 飾)等眾人展開微妙的神經戰。
又因為崔真理在電影中扮演康復治療師宋有華,電影裡面上演大尺度戲份。《Real》業已被韓國影像作品委員會判定18禁。
劇情簡評:
《Real》的故事與片名相當呼應,這是一個很難辨析所謂「真實」的故事,金秀賢因角色設定,一人分飾兩個人物的多重性格,無論是健壯強大的賭場大佬,還是陰柔腹黑的「復制者」。
無論是充滿殺機的帥氣男人,還是戴著面罩的神秘「怪人」,這一次的金秀賢,已經不僅僅是在用肢體和表情在演戲,很多時候,他通過對聲音的奇妙控制,也讓劇中人物豐滿立體、呼之欲出。
㈢ 電影青年馬克思 體現出了什麼馬克思主義原理
《青年馬克思》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善於從社會中尋找真理,它是通過社會實踐總結出來的道理。
劇情簡介
1843年,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
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他撰文抨擊普魯士國王導致報紙被迫停刊,隨後,他帶妻子遷居巴黎。在創辦《德法年鑒》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德國同鄉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後來,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3)真理電影的理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內容是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表達。這些基本原理和范疇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概括。
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是絕對和相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是理論與實踐、科學性與階級性的高度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也是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不論對社會實踐,還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