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活著觀後感_影評解析評價_結局彩蛋
電影《活著》,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被公認為是張藝謀導演電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活著》講述了在大歷史洪流的無情沖刷下,小人物那不由自主的悲愴命運。片中由葛優、鞏俐塑造的男女主角極具時代代表性,解讀這些藝術形象,為我們提供了解讀特殊時代語境下,命運與人性的鑰匙。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這部電影的觀後感_影評解析評價_結局彩蛋,希望你們能喜歡!
余華說,有時候,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就像路邊的乞討者,可能一無所有,可能兩手空空。《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值得我們每一個有思想的觀眾細細品味咀嚼。這部影片不僅為我們呈現了那個時代的苦難,而且還超越時空,為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尋求著某種合情合理的解答。影片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反應了一個時代底層老百姓的生活與酸辛,從開始,中國下層老百姓的生活就被攪的天翻地覆,從開始,中國動盪,政權更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同樣又是這一群人,本以為應該美好的生活卻再度遭打擊。而活著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出來的,表達了活著的不易和對活著的渴望。
影片真正所傳達給我們的不是對命運無奈的控訴,而是對人的生命本身所存在的敬意與感動、對世間至情至愛的謳歌和贊頌。當福貴一次次聲嘶力竭的呼喊的時候,當家珍一次次泣不成聲的悲痛的時候,當一次次的、運動打破寧靜的生活的時候,他們還是攜手一路走來。因為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有希望一切才有可能。所以,影片被設計成了一個更為溫馨的結尾,福貴滿懷深情的對外孫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越來越了。」這是生命的囑托,更是希望的傳承。而這種種的希望背後,最終的驅動力,正是這不變的愛、這是這未了的情。
千百年的歷史,彈指一揮、唯見滄海桑田,而這亘古不變的唯有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似乎在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實質永遠不變的守候在那裡,穿越了此後漫長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而最終經久不衰。相信,這些才是我們堅持好好活下去的理由。以至於我們可以為此而忍受任何刺骨的疼痛。就像戰場上的福貴說的那樣:「什麼都沒有老婆孩子好,我一定要活著回去」。正是有了這一份堅持、這一份信念,他才能從槍林彈雨中走來、從屍橫遍野中走來,在昏暗的燈光下與家珍相會。
《活著》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了一個真實歷史下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從,,下鄉勞改,......時代在進步,經濟在不斷發展和繁榮,也許這一代的故事,再也不會在我們身上發生。活著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奢望,甚至成了很多人唯一的追求,時候導致的逃荒,知識分子等等受到的,都成了那個時代有力的步伐,在那個年代,沒有人可以左右時代,沒有人可以反抗時代的力量,他們所做的就是默默忍受,默默堅持,直到撥開濃霧的那一瞬間,陽光灑向土地,生活重燃希望。
在此過程中福貴憑借著自己的信念與毅力超越苦難,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生活中磨練出忍耐和包容的品質。導演用道具「皮影」幫助福貴完成了一次精神層面上的人性回歸和人生的成長。福貴從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賭錢和為所欲為到如今的敢於擔當,他猶如風雨中飄零的浮萍,搖搖欲墜,始終不倒,面對著殘酷的現實,福貴唯默默承受這些無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臉前的自尊,然後再繼續生活。福貴的形象也是最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的縮影,體現中國人最淳樸而善良的道德品質。
家珍的形象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壓迫下的一位女性典型代表。福貴嗜賭成性,家珍作為一個妻子,是出於對丈夫的愛與尊重,出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哪怕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嫖賭成性,也不曾責怪過福貴。
家珍,為了丈夫,可謂將自尊和顏面都棄之不顧了,不顧自己有孕在身,去茶館低三下四地求福貴別再賭了。福貴將家產敗光,變得一無所有,家珍沒有埋怨。在重重的苦難面前,她依然是堅強地挺立著,這是一個堅強的女子。但同時她也聰明,心胸寬廣。福貴最後落得傾家盪產的境地,但是家珍始終沒有離開她,即使帶著鳳霞回了娘家,後來她還是回到了福貴的身邊,與他一起面對生活的苦難,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妻子。在舊時期,家珍就是當時女人的典範,她的忠貞與大度,對家庭的堅守更是福貴活下去的精神支撐。
其次,家珍是一個為了子女而活的母親形象,一個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棄自己的幸福,付出所有的一切。有慶的意外死亡,鳳霞的生產大出血離世,雙重打擊下她的世界崩塌了,可是她依舊堅強繼續著今後的生活,在家珍身上,看到了成千上萬偉大堅強的母親形象。家珍,一個普通的女人,一輩子,為了自己的男人而活,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活,為了這個辛苦經營下來的家庭而活,卻忘記了為自己而活。
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說的主旨,小說的結局是除了富貴之外所有的人都相繼死去,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足以支撐生命存在的愛情、親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還繼續頑強地活著。所以余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這種對於活著本身的訴說似乎才是余華的本意。他像一個完完全全的旁觀者,冷冰冰地敘述著福貴悲劇的一生,不帶有任何主觀情緒色彩,不去評判富貴對錯與否,甚至不願剖析富貴的內心,採用一種「隔離式」的敘事手法,僅通過對人物行為的白描來為讀者提供這樣一種形象,而對這一形象的內心活動卻全然不管。
余華並不是在透過富貴的一生來向我們傳達他具體的價值判斷,並不是要告訴讀者如何活著才是好的或對的,他所要傳達的是高於此的對於生命本身的哲學性思考,想通過文字告訴讀者究竟什麼才是生命,什麼才是活著,他在探尋活著的本質形態究竟是什麼,並由此表達一種對於生命的敬畏。
這一點在電影上的表現是極為困難的,因此電影對主旨做了修改。結尾處家珍雖然患病卻仍舊活著,在小說中應已去世的女婿和外孫也還健康無憂,四個人雖然經受了種種不幸與痛苦,卻還能坐下吃飯聊天。對於這里的富貴來說,活著是充滿希望的。他在結尾與外孫對話,「雞長大就變成了鵝,鵝長大就變成了羊,羊長大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饅頭(福貴外孫)就長大了,就過上好日子了」這句給人以溫暖的希望。在這里結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新的主旨,即只要堅韌地活著,不被無常的命運擊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棄,就一定會看見活下去的希望。
《活著》無疑是張藝謀最好的一部作品,《活著》幫我們跨越了前後這個的特殊的時代,以小見大,塑造了鮮明而令觀眾難以忘懷的人物形象,展現的是像福貴、家珍、春生這樣,在大時代洪流下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演繹的悲愴題材,體現了人們共有的情感、那無法與命運抗爭的悲哀。「人活著,就比什麼都強,我們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你可不能去尋死啊!」福貴站在門外,拉著一臉落魄失魂的春生說出這句話。
時隔多年,重溫張藝謀的《活著》,少了幾分娛樂的心境,平添了幾分人性的思考。
以上就是活著這部電影的觀後感_影評解析評價_結局彩蛋,希望你們能喜歡!
活著影評
活著結局
活著觀後感
活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