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八十年代的戲曲有哪些
一、六七十年代樣板戲
代表性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二、1980年代戲曲電影
1. 《白蛇傳》(京劇) - 上海電影製片廠
2. 《屠夫狀元》(眉戶劇) - 西安電影製片廠
3. 《花牆會》(天沔花鼓戲) - 珠江電影製片廠
4. 《盜御馬》(京劇) - 昆明電影製片廠
5. 《姚期》(京劇) - 同年拍攝
三、1981年戲曲電影
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調)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桃李梅》(吉劇) - 長春電影製片廠
3. 《紅娘》(京劇) -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4. 《楊三姐告狀》(評劇) -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5. 《李慧娘》(京劇) - 上海電影製片廠
四、1982年戲曲電影
1. 《西施淚》(婺劇)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陞官記》(京劇) - 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3. 《清宮怨》(北京曲劇) -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
4. 《洛陽橋》(豫劇) - 西安電影製片廠
5. 《四姑娘》(川劇) - 峨眉電影製片廠
五、1983年戲曲電影
1. 《火焰山》(京劇)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三打陶三春》(京劇) - 長缺蘆春電影製片廠
3. 《鄰里風波》(評劇) -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4. 《呂布與貂蟬》(京劇) - 八一電影製片廠
5. 《哪吒》(河北梆子) -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六、1984年戲曲電影
1. 《佘賽花》(晉劇)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五女拜壽》(越劇) - 長春電影製片廠
3. 《三全其美》(豫劇) - 北京電影製片廠
4. 《岳雲》(京劇) - 北京電影製片廠
5. 《杜鵑女》(黃梅戲) -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七、1985年戲曲電影
1. 《花槍緣》(豫劇) - 西安電影製片廠
八、1986年戲曲電影
1.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芙蓉女》(豫劇) - 北京電影製片廠
3. 《朱門玉碎》(黃梅戲) - 北京電影製片廠
4. 《棒打薄情郎》(豫劇) -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九、1987年戲曲電影
1. 《斬花堂》(上黨梆子) - 長春電影製片廠
2. 《千古一帝》(秦腔) - 西安電影製片廠
Ⅱ 杜鵑山演柯香是楊春霞,請問演李石堅的是哪位
京劇電影《杜鵑山》雖然相比較八個樣板戲問世晚一些,但由於其精良的製作、演員高水準的演出,在當時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毫不遜色八個樣板戲。
《杜鵑山》誕生於1963年,當時寧夏京劇團趕赴東北演出,觀看了沈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感覺更適合用京劇的形式來表演,不久,李鳴盛、李麗芳主演了《杜鵑山》。
於此同時,北京京劇團也對它產生了興趣,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聯袂出演,隆重推出《杜鵑山》。就連「四大須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大師,也在劇中配演了「鄭老萬」一角,可見其陣容強大。
後來,文化部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派員赴寧夏,將《杜鵑山》搬上銀幕。決定由北京上海合作,成立了由王樹元、黎中城、汪曾祺、楊毓敏4人組成的創作小組,負責《杜鵑山》劇本的創作。後來多方招選演員,主演都基本確定,唯獨女一號柯湘一角久懸不決。
後來上海京劇團的楊春霞被通知「星期一立即去北京報到」,並要她作好長期離開上海的准備。楊春霞一頭霧水,但又不敢問,當然問也白問。後來時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的於會泳(後任文化部長)告知她被確定為《杜鵑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鵑山》正式推出,風靡全國。導演謝鐵驪,楊春霞、馬永安、李詠、劉桂欣等主演。
其中李石堅的扮演者為李寶春先生,祖父李桂春,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劇老生李少春大師,也是本人最喜歡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寶春九歲在祖父李桂春指導下練功,十歲進入京劇泰斗馬連良任校長的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受到很多的京劇名家的教導,1969年畢業。1972年,在樣板戲《杜鵑山》中飾演李石堅。
1980年代中期後移民美國,1990年代初到台灣工作,直到現在。
我是雪中風車來回答這個問題。京劇大師李少春先生的兒子李寶春扮演的李石堅。不過他在《杜鵑山》這部戲里演員表裡所用的名字叫「李詠」。
李詠這個名字可是有來頭的,是Jq給改的。 後來李寶春又將原來的名字恢復了過來。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李寶春先生去了美國,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在街上賣冰淇淋。 是台灣著名實業家辜振甫先生的女兒慕名專程到美國將其接到了台灣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現在李寶春先生的兩個兒子也在台灣,專門從事京劇藝術。
楊春霞版本的《杜鵑山》並非是舞台劇,而是電影版本的樣板戲,是於1974年元旦上映的。在電影中,楊春霞主要柯湘,馬永安飾演雷剛,而李石堅這個角色則是由著名京劇大師李少春的兒子李寶春飾演的。
李寶春是京劇老生演員,195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68歲了。李寶春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祖父李桂春、外祖父侯月亭、父親李少春、母親侯玉蘭全都是京劇演員。
李寶春自幼就接受京劇藝術的熏陶,10歲進去北京市戲曲學院學習李派老生,兼學武生。除了祖森吵脊父、父親的傾心教導外,他還經常受馬連良、王少樓、楊菊芬、馬長禮等名師的指點。
在上世紀70年代,李寶春參與樣板戲電影《杜鵑山》的拍攝,當時他以「李詠」這個名字出現在演職員表上。樣板戲電影的力量何其強大,一點也不亞於樣板戲現場,因為電影的傳播力更廣。
很快,李寶春此滲飾演的李石堅這一人物形象,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為那幾年就這么幾出電影,只能來回的看。
當然,由於樣碰者板戲是繼承京劇和引進歐洲藝術的精髓,其唱腔唱段以及故事劇情都是頂尖級的,所以大家也都是百看不厭。
李寶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加入中國京劇院,經常與袁世海、楊春霞等名家合作演出。在八十年代中期因某些事情移居美國,到了1990年至台灣工作至今。
在1997年的時候,李寶春找到一家基金會成立了台北新劇團,是民間京劇團體,目前李寶春在團里擔任團長,也經常與大陸的很多京劇演員合作演出。
叫李永還。後來江青給改名叫李永孩。演技很好。
Ⅲ 杜鵑山的影片評價
現代京劇《杜鵑山》的風風雨雨
楊春霞、馬永安主演的《杜鵑山》,雖在所謂「八個樣板戲」之後問世,但稱得上是現代京劇中的一出「骨子老戲」。它誕生於1963年,最初由寧夏京劇團移植於同名評劇。
寧夏京劇團遠在西北,但主要演員出自北京(原總政京劇團),也是名角薈萃。1963年春天,該團赴東北巡演期間,觀摩了沈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為其內容的傳奇色彩所動,覺得更適於用京劇藝術表現。不久,由殷元和、孫秋田執導,李鳴盛、李麗芳主演,移植上演了《杜鵑山》。
同時,《杜鵑山》也引起北京京劇團的興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掛帥出征,隆重推出《杜鵑山》。「四大須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在劇中配演「鄭老萬」一角,以綠葉扶紅花,可見其陣容強大。
1964年,全國第一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兩個《杜鵑山》一起參加,雙雙引起轟動。相比之下,有過軍旅歷練的李鳴盛、李麗芳,演出帶來一股剛勁朴實之風,似乎更得好評,裘盛戎就由衷稱贊李鳴盛比他演得棒許多。
周恩來總理觀看了寧夏京劇團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會演結束不久,文化部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派員赴寧夏,將《杜鵑山》搬上銀幕。經過一番緊張排練,劇組趕往長春,但途經北京時,由於江青急調李麗芳到上海主演《海港的早晨》(後改名《海港》),文化部通知「暫緩拍攝」。
轉眼碰到「文革」,《杜鵑山》停演。
1968年左右,北京京劇團《沙家浜》的編劇汪曾祺接到指令:脫離原話劇改編《杜鵑山》,由此出現了一個《杜撰山》,後覺不妥又改名《杜泉山》。
《杜泉山》仍由裘盛戎主演,他精心設計了主要唱段,遺憾的是這一稿未獲通過,裘盛戎自此失去登台的機會,不久飲恨去世。
恰在這一期間,上海的王樹元(原話劇編劇)、黎中城(後任上海京劇院院長)也在改編《杜泉山》。於是,中央有關部門決定京滬合作,成立了由王樹元、黎中城、汪曾祺、楊毓敏4人組成的創作組,在汪曾祺的《杜泉山》上加工整理。我那裡是中學生,在國慶匯演一類戲劇廣告里,就見過《杜泉山》。
1970年,劇本定稿,恢復《杜鵑山》劇名,但主要人物賀湘、烏豆、溫七九子更名為柯湘、雷剛、溫其久。隨後多方遴選演員,主演基本敲定,唯柯湘一角久懸不決。
1971年5月一個周末,上海京劇團的楊春霞演完《海港》回家吃飯,突然接到團里「星期一立即去北京報到」的電話,並囑她作好長期離開上海的准備。當楊春霞登上飛機時,時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的於會泳(後任文化部部長)已在機艙,告知她被確定為《杜鵑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鵑山》正式推出,風靡大江南北。
毛澤東主席觀看之後,覺得唱腔音域太寬,有些地方定音太高,演唱難度大,建議再搞出一套低唱腔設計,以便於民間傳唱。因此,《杜鵑山》破例有了兩套唱腔。
周恩來總理一直關心《杜鵑山》的改編和演出,常安排《杜鵑山》招待外賓。記得,曾從報紙上看過《杜鵑山》遠赴阿爾及利亞訪問演出的消息。
1974年,《杜鵑山》拍成影片在全國播映,不少老戲迷贊許它「京劇味」更濃。
——長江日報1997年9月12日《長江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