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投電影分賬為什麼還扣宣發費
通常來說,電影發行方會收取10%左右的分賬票房作為發行代理費(通常在5-15%)。扣除這部分宣發費,片方能分到的錢往往在30-33%,即一部票房10億的影片,片方在票房的收成上,大約在3億左右。
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業內人士常常用票房數字的三分之一來計算電影片方到手的錢數,因為以前如果一部電影想要回本,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三倍以上。不過現在隨著電影內植入廣告的增多以及流媒體版權和海外版權的售賣,不少電影可能票房兩倍於成本甚至不足成本都能收回投資。
通常現在一部影片的投資方往往不止一家,尤其是爆款大片可能由多家甚至十幾家一起出品,那麼即使是主投方也只能分到片方分賬的一小部分,最後到手的錢並不如外界猜測的那樣高。
最常見的就是以下這4中洗錢方法:
1、虛高成本。一部大成本的製作除了取景,裡面的道具都是很名貴的,若是涉及投資方私拿等原因,都被攤在成本里。
2、陰陽合同。投資電影以高昂的製作費以及片酬費,就能成功的把貪官甚至黑社會的錢洗白。
3、虛報票房。幾千萬的成本,對外宣稱上億的製作成本,這幾年的幽靈票房新聞也不少,通過虛高的票房收益成功盈利。
4、內部勾結。投資方、導演、明星等一系列的團隊勾結,產業鏈的洗錢也是常見。
B. 票房收入如何分賬
電影票房的分賬流程涉及多個環節,首先,根據《廣電總局電影局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一般遵循製片方不低於43%、影院不超過50%的比例進行分配。票房收入的計算始於票房電子售票系統的記錄,所有收入匯總至「國家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專資辦),確保數據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在票房總收入中,需要先扣除增值稅(3.3%)和電影事業專項資金(5%),即91.7%的收入為可分賬部分。這部分中,製片方,作為投資製作方,擁有分配權;影院通過放映吸引觀眾,對票房有直接影響,因此也有相應的分配份額。通常的分賬比例是片方佔43%,影院佔57%。考慮到數字發行,中影數字公司可能還會收取一定的代理費。
影片的宣發費用和代理費也是票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費用包括影片宣傳所需支出和發行過程中的成本。如果宣發費用由發行方墊付,會從票房收入中扣除。此外,發行方為影片提供的服務,還會收取相應的代理費。因此,在計算最終分賬給製片方的金額時,會進一步減去這部分費用。
一般情況下,製片方能分得的票房收入在30%-40%之間,只有當票房總收入達到製作成本的3倍,才可能實現成本回收。這樣的分賬方式反映了市場和製作方、發行方以及影院的共同利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