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貳』 《八佰》,為何說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戰爭電影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相信一提這句話各位都知道我要說的是《八佰》,這一部電影上映十天就超過了20億票房,經過了好幾次的推遲上映,這部電影終於出現在了大屏幕上。人們都說《八佰》是中國少有的電影,他能給整個民族力量。《八佰》,不是一部簡單的戰爭電影。
這確實並非一部簡單的戰爭電影,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勿忘國恥,只有我們自身強大了,自身團結了,才不怕任何外來的侵略,我們應該學習英雄先輩,把他們的事跡歌頌傳承下去。
看完《八佰》,能讓我們了解一些事情,讓我們更加團結,並非只是為了看看這個真實事跡,我們要勿忘國恥。作為接班人的00後,我們要時刻銘記“落後就要挨打”,一定勿忘國恥,自強不息,肩負眾望,砥礪奮進,讓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再也不讓《八佰》這樣的屈辱事件發生在神州大地。
『叄』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嗎
我寫過四行倉庫相關歷史,還被人罵過,說是國粉來的。我就在想,咱們中國的軍隊,為何國軍英雄咱就能隻字不提呢?他們不也是為中國付出了生命嗎?謝晉元,我唯一寫過的一位國軍英雄。而最近熱榜電視劇《八佰》,就是根據謝晉元的英雄事跡改編的。
另外一個原因,陳樹生這么做,實際上也是“漲我軍之士氣,挫敗日軍銳氣”的一種戰術考量。戰士們見陳樹生勇敢犧牲,人人都更加鬥志昂揚。日軍見守軍均以自殺式的方式退敵,英勇果敢,不怕犧牲,膽都被嚇破了。
因此,陳樹生果敢躍出6樓,對鎮守四行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從此之後,日軍再也不敢試圖靠近偷襲四行倉庫的圍牆。
『肆』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