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小女孩在天堂隔著鏡子看見家人,家人卻看不見她 是一部外國電影,誰能告訴我電影名字
樓主你好是電影《可愛的骨頭》小女孩是 ;希爾莎羅蘭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http://ke..com/link?url=mw3GQkhJTRBmDJS8kx-DB0lv2GJ6fpiNFlHBG
『貳』 每一個意外死亡的孩子,都曾在這個世界上曇花一現:《可愛的骨頭》
這部豆瓣評分7.1,官方被定義為「奇幻驚悚片」的電影,片名叫《可愛的骨頭》。是根據同名原著《THE Lovely Bones》改編。其原著曾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導演更是拍攝過《指環王》、《金剛》的彼得.傑克遜。
單從整部片子的特效和強暴碎屍來說,奇幻和驚悚的成分都有。但影片整體的基調並不是為了展現兇手的殘忍暴戾,反而避開了其兇殺的過程,從小女孩兒蘇西的視角展開了一段受害者和受害者家人集體自我救贖之路。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西的十四歲女孩兒,在1973年12月6日遇害。那一天,她剛剛收到一封情書,是來自她暗戀已久的男孩兒雷。她還沒有來得及看一眼情書,就被兇手誘騙至早已設計好的陷阱之中,奸殺、碎屍。隨後,為了找尋蘇西,蘇西的父親瘋癲,母親崩潰,警方卻始終沒有任何線索。處在人間和天堂交界處的蘇西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發生在家人身上的一切。她在這個過程中,從害怕被家人遺忘、憎恨兇手、不願意承認自己死亡、不願理離去最終到逐漸釋懷,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重新開始生活。
《可愛的骨頭》里那個看起來無害,善於栽培玫瑰花的手工達人叔叔,是一個少女奸殺連環案的慣犯。其中,被他迫害的最小的女孩兒,只有六歲。根據他所居住的房子和周圍環境來看,他是一個從未失手,也從未被抓獲的一個殺人犯。這樣的一個人,他太熟悉小女孩兒都喜歡什麼,怎麼引誘她們到他早已布置好的充滿誘惑的人間地獄。
蘇西是個美麗善良可愛的十四歲少女,情竇初開。她實在太美了,於是吸引了兇手的注意。但蘇西又是個謹慎、聰明的姑娘。用父親的話來說,她從來不跟陌生人走。那就是說,兇手並不是一個陌生人。
由此,突然就讓人聯想到剛剛發生的幼兒園虐童事件。那些天天跟孩子相處,比父母陪伴孩子還長時間的老師,不也是兇手嗎?他們借跟幼兒親近,幼兒又年幼不懂事兒,實施暴行。
還有曾經發生在北京大興的摔嬰案,惡人就在孩子母親身邊,母親卻渾然不覺,還在跟惡人叫板爭吵。殊不知,正在跟你爭辯的並非人類,而是禽獸。
兇手就在我們身邊。
就像剛剛在新聞中看到:大伯見義勇為攔小偷,外孫被賊碾死。孩子的爺爺只是攔住了偷錢的小偷,卻不料小偷把孩子撞倒後,在其身上碾壓了過去。孩子送到醫院,已經沒有呼吸,這個才2歲半的小寶兒,就這么離開了。其實,孩子的離開,最痛苦的是大人,孩子的爺爺或許後半生都在自責中度過。
所以,身邊不熟悉的陌生人也好,熟悉的陌生人也好,對父母來說,都要提高警惕。
電影有一段不斷交叉的剪輯,氣氛緊張而沉重:一端是蘇西由於好奇一步一步走入兇手布置好的地下陷阱,一端是父母吃著晚餐並沒有意識到蘇西已經很晚都沒有回家了;一端是在地下陷阱之中,兇手開始面露猙獰,開始脫衣服並且跟蘇西有了身體接觸,一端是父母和弟弟妹妹一家其樂融融,並沒有覺得蘇西晚歸有什麼不妥,反而就是覺得孩子只是在逛商場,延誤了時間。
事實上,很多時候,在孩子受害之初,父母是無動於衷、沒有作為的。你可以說,這是粗心大意,可是這種粗心大意終釀成最慘的惡果。就像《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父母那般後知後覺,才造成了女兒的悲劇一般。就像那個幼兒園的母親,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不停的說:當聽到女兒第一次哭著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我只是以為她在鬧情緒,我並不知道她是在向我求助。
蘇西的父母,也是在悔恨自己沒有第一時間,就去尋找失蹤的蘇西,而一直無法釋懷。他們覺得,要是早一些發現,可能就不會造成慘劇。由此,蘇西的父親為了尋找兇手走火入魔,摔碎了玻璃帆船,甚至在發現真凶之後,深夜跟蹤真凶被其騙到玉米地里,被當成流氓打成重傷;蘇西的母親為了逃避悲痛,離開了家,試圖忘記自己曾經有過一個女兒叫蘇西,以此在腦中抹去這段悲痛的記憶。警察始終找不到真凶,一家人沉浸在陰霾之中......
佛說:先愛自己,而後愛人。
片中有一段隱晦的片段:蘇西進到兇手的房子,在這里,她見到了被兇手迫害的許多女孩兒,包括在玉米地被遇害的她自己。她明白,要想讓父親釋懷,自己必須先得到解脫。
蘇西本來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死亡。她才十四歲,花一樣的年紀。她愛的雷剛剛跟她表白,她甚至還來不及體驗初吻的感覺,就這么離開了。
她的死不體面也不溫柔,在本該燦爛的年紀里,什麼都沒來得及體驗,什麼就已經被永遠的定格在了十四歲。所以,她不接受,她不願意離開,她不想讓自己得到救贖,她想回去,她想回到家裡。直到,她目睹了在她離開之後,家裡因為她的離去而發生的一切:父親對她依然濃烈的愛,母親因為對她的愛和期待而選擇逃避,妹妹為了她追查兇手,這一切的一切,讓她明白,她永遠不會被遺忘,雖然傷痛和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邊淡,但她永遠都是他們的女兒、姐姐。
蘇西由此得到了解脫。
而電影中,蘇西的父親留著最後一隻玻璃瓶子,那是他和蘇西最後一起完成的作品。父親在玻璃瓶子上放了一隻蠟燭,試圖跟蘇西保持著微妙的聯系。就在父親在玉米地被打成重傷痊癒之後,他忽然明白,蘇西確實已經死了,這件事情該過去了,不應該再沉浸在痛苦之中。與此同時,母親也重新回到了家庭,父親擁抱著母親,這個家庭活了過來。隨後,那隻玻璃船上的小蠟燭,熄滅了。無論是蘇西還是她的家人,都得到了救贖,開啟了新的生活。
其實,悲劇發生之後,受害者不單單是被害人,還有被害者家屬。吃瓜群眾往往給被害者家屬貼上了各種標簽,給予同情的目光,與他們盡量保持距離。實際上,他們應該得到理解,得到安撫,最終和普通家庭一樣重新愉悅的面對生活。這才是,對受害者家人最大的安慰。而社會往往只對受害者和其家屬不斷地曝光,已試圖獲得更多的點擊。事件發生之後,新聞熱度過後,卻無人再對受害者極其家屬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安撫。旁觀者看到的永遠只有熱鬧,只有當事人才會一直承受傷痛。
電影《可愛的骨頭》,作者和導演共同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就是以受害者的視角,來重新看待發生的事情。這部電影作品,是給受害者家庭的一味安慰劑,是一瓶忘憂水,它試圖撫慰心靈、淡忘傷痛,讓活著的人得到解救,繼續正常的生活下去。
電影雖然沒有對兇手做最深最殘酷的制裁,甚至連蘇西的屍體都沒有找到,但並不代表導演要表達一種寬恕。兇手是不值得被原諒的。
事實上,導演的這種表達手法,更加接近現實。一命抵一命固然是理所應當,但不可否認,很多慘案是無疾而終的。警方不斷地追查兇手,破案遙遙無期是常態。我們善於關注案件的進展,卻很少關注那些受害者家庭。他們在長期破案無果的情況之下,精神和肉體飽受摧殘。如果,案件永遠無法查出真凶,那他們該怎麼辦?
看了很多網友的評論,說結尾憋屈,兇手只是在老了之後被冰凌賜死而已。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結尾。兇手一生都是兇手,即使沒有現世報,他也會被痛苦糾纏一生,無法釋懷。其實,隨意捏造出一個「惡有惡報」的結尾是很容易的,反而面對現實才是最難的。
所以,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它告訴大家:無論是誰,遭遇過什麼,都有權過平常幸福的生活。
最後,推薦這部片子。它會使人看了內心柔軟,更加珍惜家人,也多了一份警覺。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身邊那些最脆弱的小生命,不要放鬆警惕,不要讓那些美好的花朵,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