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電影戰後時期
台灣電影戰後時期,從1955年的《舊情綿綿》開始,洪一峰主演的這部影片標志著閩南語電影的興起。這部由陳澄三和何基明合作的電影,以歌仔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為題材,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據統計,這一時期的閩南語電影產量接近兩千部,巔峰時期一年能產出120部作品。《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灣社會引起了轟動,票房記錄被頻頻刷新,帶動了閩南語歌仔戲的熱潮。
進入20世紀60年代,台灣電影風格轉變,"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路線,李行導演的《蚵女》和《養鴨人家》憑借其寫實主義風格受到了觀眾喜愛。隨後,李翰祥和香港電影技術的引入為台灣電影帶來了新風貌,如黃梅調、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和文藝片,尤其是以瓊瑤原著改編的電影,占據了當時8部作品的份額。
70年代,香港武俠片的崛起,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和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使得功夫片成為台灣電影主流。胡金銓的電影以京劇特色和特技技巧著稱,而張徹的長弓公司則進一步推動了功夫武打片的發展。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和《女兵日記》等影片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主題。
此外,台灣電影中還有自我勉勵的寫實片如《汪洋中的一條船》和文藝片如《一個女工的故事》。李行、宋存壽等導演的作品,如《小城故事》和學生電影系列,為台灣新浪潮電影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包括《風櫃來的人》和《戀戀風塵》,這些電影大多由政府投資的中影公司推動,明驥、小野和吳念真等人為新電影的興起做出了貢獻。
然而,台灣新電影也面臨批評和票房挑戰,尤其是在80年代,商業電影的產量和類型開始多樣化,同時藝術電影的市場和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電影發展基金會和金穗獎等機構的設立,促進了電影的保存和推廣,也培養了大量電影人才。
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電影《海角七號》海報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現象。
2. 李瀚祥的主要作品
黃梅調電影
黃梅調電影在港台地區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一直風靡東南亞華人地區30年,是一出經久不衰的劇種。當時,黃梅調電影甚至比功夫片還要搶手,港台地區的各大電影公司都爭相拍攝黃梅調電影。可是能夠傲視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為邵氏資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邵氏有李翰祥這個金字招牌。毫不誇張地說,李翰祥是把黃梅調電影推向頂峰的人,他絕對稱得上是黃梅調電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影片獲得了成功,市場反映良好,還在亞洲影展上斬獲5項大獎。才華橫溢的李翰祥並沒有沾沾自喜,《貂蟬》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一次市場試探,好戲還在後頭。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導演的《江山美人》,這是讓李翰祥名聲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當時的規模,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華巨片,由當紅影星林黛和趙雷主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劇中幾首經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區傳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亞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項大獎,李翰祥風頭一時無兩。
在59年到63年之間,李翰祥也轉變風格,導演了多部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這也奠定了他日後多元化發展的道路。62年他拍攝完成了歷史大戲《楊貴妃》,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由巨星李麗華主演,影片同樣獲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變,這部影片也令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為之傾倒與瘋狂,這就是無與倫比的愛情巨制《梁山伯與祝英台》。一部《梁祝》,讓李翰祥成為亞洲最具票房價值的導演,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都在追看這部電影,火爆程度遠遠超過了30年後的《泰坦尼克》。僅在台北,這部影片就公映了長達半年之久,很多觀眾連看了數十遍還拍手叫好,經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經說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轟動程度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工業的往日和將來都難以再現這樣的場景,這話或許是真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黃梅調電影的巔峰之作,也是李翰祥個人電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後就去了台灣,希望在那裡實現自己成為電影大亨的夢想。當李翰祥再次執導黃梅調電影,已經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敗回歸邵氏之後,只導演了一部黃梅調電影,就是林青霞和張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當然無法重現往日輝煌,但也為自己的黃梅調電影畫上圓滿的句號。
風月片
如果說用一個字來形容黃梅調電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畫面賞心悅目。要是用一個字來形容風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間笑談。華語電影風月片,李翰祥是開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風月片和黃梅調電影走的是兩個極端,李翰祥日後備受爭議,也是由於他拍攝風月片肆無忌憚,揮灑自如。
風月片即情色片,徹頭徹尾的商業電影,即便強如李翰祥,很多風月作品也難免流俗,為後人詬病。李翰祥開發風月片這一類型,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在台灣創業失敗之後,回到邵氏雖然還是導演,可早已一貧如洗,為了重振聲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賺錢的情色電影,沒想到大獲成功。後來他拍攝了大量同類型的影片,成為自己電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種。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後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視為風月片鼻祖的《大軍閥》。今天來看《大軍閥》,情色鏡頭只有少許,可是這在當時已經是開風氣之先了。《大軍閥》一炮打響,不僅為李翰祥重新積聚不少人氣,也捧紅日後叱吒影壇的笑星許冠文。李翰祥和許冠文繼而還合作了《一樂也》、《聲色犬馬》等經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歡研讀《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學修養頗深,這在他早期的黃梅調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據他對《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風流韻事之惠蓮》、《金瓶雙艷》、《武松》三部電影。其中尤以《金瓶雙艷》成績最為突出,堪稱風月片代表之作。《金瓶雙艷》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拘泥於一般風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現情色場面的同時,更突出了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這部影片成為具有一定藝術品味的風月片。
李翰祥的風月片還有一個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發掘了一大批性感艷星,為香港影壇增「色」不少。經過他的提攜,胡錦、恬妮、邵音音、余莎麗、白小曼、陳萍等等,她們都成為紅極一時的性感女星,為邵氏奉獻了無數佳作。
李翰祥的風月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過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他風月片炙手可熱的重要原因。另一個特點就是取材廣泛,李翰祥的風月片的題材五花八門,戲曲、相聲、中外名著、坊間笑談、民間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覺得可取,他都會放到自己的電影之中。所以,李翰祥雖然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可是沒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覺,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證了影片的質量。李翰祥風月片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結構,他的風月片大多都是結構鬆散的作品,往往是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分成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電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結構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幾個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沒有什麼直接聯系,之所以能夠把它們拴在一起,就是因為幾個小故事都是講述男女拈花惹草,它們主題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後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他後來似乎也是樂此不疲,雖然他的風月片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非常具有觀賞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並且他在風月片中對於舊時民俗形象刻畫,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影響資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與眾不同,這樣反映出大導演特立獨行的處世原則。
宮廷片
宮廷片就是歷史大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史詩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攝歷史大戲的宏圖偉願,並且不斷付諸於實踐。歷史大戲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個片種,製作態度極為認真,製作規模也是率創新高。
早期的黃梅調電影《貂蟬》、《江山美人》中,已經有了宮廷片的雛形,可這些影片以敘事為主,淡化了影片的時代背景,而時代背景恰恰是歷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攝的《武則天》,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宮廷大戲,人物命運緊扣時代主題,通過武則天一生的政治命運,反映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觀賞性並重的影片。
宮廷片由於拍攝周期過長,製作經費龐大,投資的風險也很多,所以李翰祥並沒有過多的機會一顯身手。導致李翰祥在台灣一敗塗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他自己投資製作的歷史巨片《西施》票房慘敗,電影大亨的夢想也徹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對拍攝歷史巨片更加謹慎。李翰祥後期在邵氏拍攝的宮廷片巨制,只有《傾國傾城》和《瀛台泣血》兩部而已。但是《傾國傾城》完全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全劇無論是布景、服裝,還是人物刻畫,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準,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氣魄,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電影。《傾國傾城》講述了慈禧60大壽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一段歷史,李翰祥將看似不相乾的兩件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慈禧太後奢華的壽筵,反映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實質,這也是直接導致八國聯軍橫行無忌的最根本原因。《傾國傾城》幾乎動用了邵氏當時所有的一線紅星,製作規模空前龐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彰顯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學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宮廷大戲,他也拍攝宮廷小戲,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這個系列都是由劉永主演,這也是劉永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執導了5部,分別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鬥智》、《乾隆皇與三姑娘》、《乾隆下揚州》、《皇帝保重》。這些電影戲說的成分很重,這或許也是今天清宮戲說劇的濫觴。這幾部電影題材上是屬於宮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從小處著眼,主要都是講述乾隆皇帝軼聞趣事,結構上和風月片相似,都是由一個主題串起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完整的電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強,風趣幽默,很多情節還照搬了劉寶瑞的單口相聲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來到了內地,與內地合作拍片,因為內地極為豐富的物力資源,也促使李翰祥宮廷大戲修成正果。《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都是在北京故宮實景拍攝,整體的氣勢和規模,都要遠遠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極少數走遍兩岸三地拍片的電影人,他在無形中增強了各地區之間電影技術的經驗交流,為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動作用。李翰祥一生飄忽不定,作品的風格也隨著人生境遇不斷轉變,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經典影片,將註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
3. 誰看過一部叫「西施眼」的電影有什麼見解
深夜洗漱完上床准備看會電視睡覺,沒曾想偶遇了電影《西施眼》,於是欲罷不能又追完。之所以會熬夜看完這部電影,除了故事比較寫實,但風格又有些文藝,還因為有馬伊琍。
其實十多年前,電影剛面世那年,還在上大學時周末學校禮堂,就首次邂逅了這部電影。當時就很喜歡這種風格,也是第一次知道認識和喜歡馬伊琍。即使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馬伊琍不再青澀甚至清純,經歷了婚戀曲折,事業大紅大紫,與當年有很大差別,但那種懵懂的好感依然在內心,雖然不常想起,但看到這部電影,覺得很熟悉又清新。
再看《西施眼》這部電影,依然有十多年前的感覺,清新,親切,生動,接地氣,還有嘎嘣脆的香榧,,更覺得馬伊琍天生麗質的美女,那時候還沒什麼整容美女,化妝也很粗糙簡單,但魅力很吸引人。
但是再次看《西施眼》,因為人成熟了,經歷多了,看電影多了,就多了些思考和捕捉,除了對服裝道具場景的感受,覺得很真實自然,更多故事設計和剪輯,多了些疑問和不解,直到最後也沒看懂,估計十幾年前也是這樣懵懵懂懂看完的。
這個故事有三條故事線,而且都是女性。一個是馬伊琍飾演的中學語文教師,她在職場與學生的故事,在情場與男友的故事,在家裡與媽媽的故事,其實都是很普通的。第二個是越劇演員的故事,主要是在職場的起伏,婚姻變故等。第三個是小女孩,與小夥伴相約出去闖世界,結果被辜負了。
這三個女性角色,沒有直接的人物關系鏈接,只在最後戲劇演出現場來了次沒交集的擦肩而過,再加上穿插了倒敘順敘插敘的剪輯手法,看起來覺得還是很生硬的三條故事線,只是通過簡單的時空穿梭交匯了下,其實看不懂三者除了時空聯系,有任何其他的關系和相似處,讓人很費解,最後也覺得很生澀難懂。
而且最終也沒交代三個女性的結局。中學教師是否見了外地回來的男同學,結婚好像也不開心甚至倉促,又好像想掩蓋什麼,看得人雲里霧里。戲劇演員經歷了被替換和離婚後重新演西施,未來會怎樣。少女被夥伴放鴿子被打擊後面目表情呆滯回家後,又會又怎樣的情緒表達。總之看完依然是滿腦子疑問,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或許這就是藝術片不同於一般故事片的風格和表達吧,總覺得導演有各種用意和深意,但就是不平鋪直敘交代完,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和回味總結。
但正如前面所說,現在的電影,觀眾側重休閑娛樂,如果既不搞笑,也看不懂,看的累,自然很多人不喜歡,所以文藝片深沉的用意總是以蒼白票房被回應。《西施眼》這部有些小眾的故事文藝片,票房成績自然不好。但是看過的觀眾,喜歡看的觀眾,不管看沒看懂,還是覺得不錯,所以評分也不算低。
看完這部電影,感受很多,對於製作團隊感受最深的是,導演管虎用心深,馬伊琍演得也有點深,導演主演配合還是十分默契的。之所以有這樣默契的配合,據說當時兩人還是有些愛戀呼應的,當時還沒大紅大紫的管虎,喜歡馬伊琍,但條件有限,也只能量身打造了這部沒那麼豪華,比較朴實節省的文藝片。只可惜最終馬伊琍管虎的戀情,也如故事中男女主角的關系那樣讓人看不懂,即使登記結婚了,也讓覺得不安。
(3)西施電影票房擴展閱讀
少女阿兮(楊倩倩飾)家住在百年老宅千柱屋裡,在國家風景區五瀉的三瀉上開了個茶亭,每天為遊客表演炒茶手藝。小苗(劉巨勇飾)是阿兮青梅竹馬的小夥伴,帶著哥哥在風景區里抬轎子,三個人總是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其樂融融。
阿兮和小苗都夢想有一天能到外面的世界去見識一下,於是他們開始偷偷攢路費。阿兮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毫無保留地都交給了她深愛著並信任著的小苗保管,希望能和他一起走出窮山村,去上海共闖他們的將來。
然而,有一天,阿兮卻發現小苗扔下了她,帶上所有的錢、帶著一床鋪蓋卷、帶著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卻只留下她一個人走了。他甚至帶上了他的傻哥哥,都不願帶上為他付出了一切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