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梅里為整個電影事業做出了什麼貢獻
喬治·梅里愛是世界電影發展的先驅。
1861年,他生於法國。1896年,梅里愛對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活動鏡」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產生了自己要拍攝電影的念頭。大約過了半年以後,他便從倫敦買來一部電影放映機,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1897年,梅里愛在蒙特利爾建立了他的第一個電影製片廠。這個製片廠是個兩用室,即一頭放著攝影機,另一頭當舞台使用。梅里愛常以這種方法拍攝舞台演出,這就是「樂隊指揮視點」。
他以這種簡單的拍攝方法,拍攝了430多部影片,並以「戲劇電影」的創作者聞名於世界。他於1896年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玩紙牌》就仿照了盧米埃爾兄弟於1895年拍的《玩紙牌》,並大獲成功。以後便接連拍攝了《澆園丁》《火車到站》《海水浴》等影片,其主要是對盧米埃爾兄弟和愛迪生影片的復制,沒有個人的獨創性。
1896年,梅里愛運用特技拍攝了《貴婦人的失蹤》《印度托缽僧》等特技影片,引起了當時世界觀眾的濃厚興趣。以後梅里愛又不斷構思,將戲劇和魔術中的手法應用到電影中來,使觀眾心目中自然產生對電影技巧的最初感受。1896年,梅里愛共攝制了80部影片。
1897年,梅里愛開始自己創作了一些故事片如:《英國哨所被襲擊》《印度的港戰》《一個間諜的處決》等。他笑散氏不但獨創了故事片,還創作了幾部新的樣式片,如幻想旅行片、神話片和喜劇片等。幻想片有《乘氣球升空》《在海邊偷看女人的湯姆》《白朗山上的險路》等。1897年,梅里愛共拍攝了《新娘就寢》《一個幻想病人》《醉漢碰散的夢》等16部喜劇片。
梅里愛在1897年改革電影,使電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不僅拍出了各種樣式的影片,而且完全改變掘伍了盧米埃爾兄弟的拍攝方法,把舞台戲搬上了銀幕。
梅里愛是電影改革的先鋒,被稱為「技術主義電影的真正先驅者」。
㈡ 梅里愛開辟什麼道路
網文:
喬治梅里愛 今天是世界電影的開拓者之一,現代電影的創始人,法國的喬治·梅里愛(Georges Melies)誕辰148周年紀念日(1861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原是喜劇演員、戲劇導演、魔術師、攝影師,後從事電影。他是世界電影導演第一人,他對電影技藝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創造了快動作、慢動作、停機再拍、疊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攝影。他把電影技藝變成了電影藝術,他引進了戲劇因素,創造了戲劇電影。他所攝制的幾百部電影,都是以戲劇結構的電影表現形式,影片大都是自編、自導、自攝、自剪。梅里愛的代表作是《聖女貞德》,他在影片剪輯中運用了各種特技,如淡入(如同舞台開幕)、淡出(如同舞台閉幕)等,開創了電影有畫面技巧剪輯,從而使電影剪輯從技術變為藝術。 這位世界電影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巴黎的一家劇院里任經理,同時親自表演戲法,以後又長期以製造木偶和木偶戲為主,在當時是一位著名的職業魔術家。1896年,當他接觸到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活動鏡」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買下了電影放映機,建立了他的第一家製片廠。這個製片廠是個「照相室和劇院舞台的結合體。」在這個套間屋子裡,一頭放著攝影機,另一頭便是演出的舞台。攝影機的位置就固定在後台的最裡面,梅里愛就站在「樂隊指揮的視點」上,拍攝了430多部影片,從而以「戲劇電影」的創作者聞名於世。梅里愛對世界電影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創造了真正的戲劇電影。在梅里愛之前已經有一些電影工作者為拍攝「戲劇電影」作了成功的嘗試。比如愛迪生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已經蘊含著戲劇的因素。後來盧米埃爾公司拍攝的《基督受難》描寫了基督一生的經歷,發現出較為完備的戲劇性格局,這本是電影史上首次以250米的長度和13個片斷陳述一個長篇故事的影片,但卻遠遠比不上梅里愛的「戲劇電影」那麼完備精美。梅里愛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戲劇上的劇本、演員、服裝、化裝、布景、機器裝置以及景和幕的劃分等等都用到電影中去,這些手段直到當代電影仍被廣泛採用著。梅里愛從1896年開始拍片,先走了一段模仿前人的路,很快這位善於探索、勇於改革的青年人便開創了自己藝術的獨特手段——運用電影的無限可能性去敘述引人入勝的故事:1902年攝制的《月球旅行記》就是一部表現出非凡想像力的幻想片,也是他的電影藝術達到頂峰的代表作。梅里愛也是電影史上首次把小說搬上銀幕的傑出導演。在改編中,這位天才的導演添加進許多吸引人的幽默,讓人驚嘆的險情和一些促進人類思考的幻想因素,重新編撰了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一批穿著星相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決定到月球上去探險。他們來到一座復雜而奇特的機器工廠,在一群漂亮的女海員幫助下,搬來一顆大炮彈。科學家們坐進炮彈里,猶如在一艘宇宙飛船中,炮彈被發射到月球上,那裡的仙女熱情地接待了這批科學家,引導他們興致勃勃地瀏覽沉寂而神秘的月亮風光。晚上,科學家們欣賞著仙女們神秘的舞蹈,她們分別代表著北斗星、金星、火星……等等星座的神靈。漸漸地科學家們進入了夢境,鑽進山洞裡去避寒,又遇到巨大的蘑菇、蜘蛛、多腳怪物和月亮神。歷盡險阻後,科學家終於逃出山洞,找出炮彈,飛離月球,重新落回到地球上的大海,他們在海底遨遊一番之後,安全地回到了出發地,這里正為他們建造一座永恆而奇特的塑像。」這部真正用鏡頭組合的影片雖然只能放映15分鍾。由於它的突出成就標志著梅里愛電影創作的全盛時代而在電影史上留下不朽的功績。第二創造了許多特技攝影的手法。特技攝影最早其實是盧米埃爾兄弟無意中發現的。有一回,他們放映一部「拆牆」的影片。因為膠片沒有倒好,結果,銀幕上剎那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場面,只見在灰濛蒙的塵埃中,那一塊塊散落在地面的磚頭,神奇地飛騰起來,重新壘好了一堵完整的牆。一部「拆牆」的電影變成了「壘牆」的電影,畫面是那麼滑稽可笑!觀眾興味盎然地觀看著。待到重新按正確方法再放映這部影片時,觀眾反倒覺得沒有意思了。這個偶然的失誤竟成了以後的攝影師廣泛運用的「倒拍」技術(實際上是倒放技術)。後來有人拍攝了一部跳水的影片,竟使那個跳水員神奇地從水池中鑽出來,騰飛到跳台上,令觀眾大飽眼福。電影拍攝里的「停機再拍」就是梅里愛在拍攝現場中偶然發現的。1898年的一天,梅里愛在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熱鬧的街景。當一輛公共馬車從他的鏡頭前經過時,手搖攝影機發生了故障,膠卷被掛住了,而攝影機仍在轉動,當時梅里愛竟毫無察覺。此時街面的交通並沒有因攝影機的故障而停止,一輛靈車恰好來到公共馬車原先的位置,當攝影機故障排除後繼續拍攝時,自然出現了一個十分巧合而奇特的畫面——公共馬車驟然間變成了靈車。這個意外的收獲,引起了好學肯鑽的梅里愛的深思,他想:公共馬車可以變成靈車,那麼茅屋不是也可以變成宮殿嗎?男人可以變成女人,貓可以變成狗,月亮可以變成星星……經過幾百次的實驗,改裝過的攝影機
㈢ 1979年左右的美國電影特效是在什麼操作系統上做出來的在命令行模式下嗎
那會兒應該都沒什麼電腦特效,基本都是做的模型,與鏡頭蒙太奇結合。我記得有個紀錄片是專門講模型拍攝技術的。
1、《月球歷險記》(1902) 世界電影特效是由法國人喬治·梅里愛首創的,首部14分鍾特效短片《月球歷險記》在1902年就誕生了,之後特效經過電影人的改進和科技的發展,1933年好萊塢推出了大片(在當時是絕對的大片)
2、《金剛》(1933) 這部拍攝於1933年的《金剛》不僅在當時算是超級大片,而且也影響到了之後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創作。影片採用了動畫、模型、幕布技術等多種手段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在銀幕上呈現了金剛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於帝國大廈頂端的奇幻場景,整個世界都為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神奇場景而震驚。《金剛》中所運用到了定格動畫和幕布技術的拍攝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電影人所借鑒,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謂開創了一代特效電影之先
3、《星球大戰》(1977) 當初喬治·盧卡斯參考黑澤明電影《戰國英豪》寫出《星球大戰》的劇本,並且還加入了自己50年看過的科幻劇集等元素,還有給西斯大帝領導的帝國軍隊披上納粹的外衣,這部雜糅了諸多文化的《星球大戰》就應運而生了。影片運用了微縮模型拍攝、幕布技巧、特效化妝、還有給人穿上機器外殼等等,原始和先進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終耗資1100萬美金將影片製作而成,喬治·盧卡斯還為該片特別成立了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效電影公司,並且在今後成為行業的標桿。 《星球大戰》中的技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拓展,它的創新意義並沒有《2001太空漫遊》那麼強大,但這部電影明顯更受到觀眾的瘋狂追捧,這也是電影史上票房最早破億的電影(不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在商業娛樂這一層面上,《星球大戰》算是開創了現代電影大片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