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斯皮爾伯格的成就到底有多大)
如果要問當今好萊塢有哪些優秀的導演?很多人都能說出一堆名字,但倘若要問當代導演哪個是NO.1的話,恐怕大多數童鞋就懵逼了, 畢竟NO.1跟優秀的定義相差很大。
不過,國外的很多機構、雜志、網友乃至電影界的人士意見卻相對統一。
他們推崇的這名導演,在1997年被評為 娛樂圈最具影響力的導演。
1999年,被評選為 20世紀最偉大的導演。
1997年與1999年的評價相當高
2005年的《帝國雜志》,讀者投票又把他推向 最偉大導演的寶座X2。
《帝國雜志》評價他為最偉大的導演
2009年的《娛樂周刊》,又再次被評選為 當代最偉大的導演X3。
《娛樂周刊》又再一次
他就是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說起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大多數人第一會想到被稱為卡神的詹姆斯·卡梅隆,畢竟他在1997年以 《泰坦尼克號》 占據影史票房NO.1的寶座,之後12年無人能破,2009年他自己以《阿凡達》將自己的紀錄打破的這個表現,戲劇性跟傳奇性都是滿滿的。
《阿凡達》
但是,自己創造世界紀錄然後自己再打破這事,好萊塢里做到的不僅卡梅隆一個,斯皮爾伯格也能做到。
1982年,他以一部 《E.T.外星人》 強勢奪得影史票房榜冠軍的寶座,之後足足 11年 沒有人能打破,在1993年,他自己執導的 《侏羅紀公園》 以9.12億美元的成績把自己的紀錄破了。
《E.T.外星人》在1982年全球奪得6億多美元的票房
事實上,早在1975年,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大白鯊》 就憑4.7億美元的票房拿到了影史票房NO.1了。
《大白鯊》在1975年全球奪得4.7億美元的票房
而斯皮爾伯格在上世紀的成就,還不止是 三次打破世界紀錄 那麼簡單。
在90年代,他憑借《辛德勒的名單》與《拯救大兵瑞恩》, 兩次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大獎。
斯皮爾伯格:我有兩個~
兩次最佳導演獎,這是什麼概念?
被稱為「卡神」的詹姆斯·卡梅隆,兩次打破世界紀錄,兩次帶領電影行業進入新時代,只有1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詹姆斯·卡梅隆:我有1個.....
被稱為「彼得大帝」的彼得·傑克遜,拍出了震撼電影史的《指環王》三部曲,也只有1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彼得·傑克遜:我也有1個.....
70、80、90年代,每10年就破一次世界紀錄,兩次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導演,實至名歸。
盡管大多數優秀的導演都能拍攝不同類型的電影,但其實他們都有 自己擅長的領域 。
比如上面提到過的卡梅隆,他可以拍出《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災難愛情片, 但他主要的成就還是在科幻片領域。
卡梅隆擅長科幻領域
斯皮爾伯格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你看他執導的電影列表,會搞不清楚他到底專精哪個領域的影片。
他第一次破世界紀錄的《大白鯊》,是 怪獸/驚悚片 。
《大白鯊》
他第二次破世界紀錄的《E.T.外星人》,是 科幻/家庭片。
《E.T.外星人》
他第三次破世界紀錄的《侏羅紀公園》,是 怪獸/科幻片。
《侏羅紀公園》
他第一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是 劇情片 。
《辛德勒的名單》
他第二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拯救大兵瑞恩》,是 戰爭片 。
《拯救大兵瑞恩》
奧斯卡9提名5中的《奪寶奇兵》,則是一部 冒險/動作片。
這片段是不是很熟悉?
其他的還有很多,比如 懸疑片 《慕尼黑慘案》、 傳記片 《間諜之橋》、 犯罪片 《貓鼠游戲》、 動畫電影 《丁丁歷險記》等等......
看到這里,有的童鞋就頭痛了,這斯皮爾伯格怎麼好像什麼片都能拍?
這位老爺子不簡單
他玩得起探討人性的劇情片,也賣得起視覺轟炸的科幻片,甚至還打得動古墓探密的動作片。
而且這些電影還都能口碑票房都豐收,要麼偶爾破個世界紀錄,要麼時不時上奧斯卡拿幾個獎,要麼就成為該類型片的行業標桿(指《奪寶奇兵》)
《辛德勒的名單》口碑爆表
這就是斯皮爾伯格最令人驚嘆的一點, 他是全才,即使是在好萊塢也很難找到像他一樣全面專精多個領域的導演。
一般來說,拍攝電影之前都需要一定的准備時間,而製作周期的長短同樣關鍵。
畢竟越是優秀的影片,往往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拍攝於完善。
然而,斯皮爾伯格卻是個例外,他的創作頻率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 高產 。
斯皮爾伯格的片單,包括短片紀錄片
自1971年出道以來,不算短片,也不算未來的項目,斯皮爾伯格一共拍攝了34部電影。
34部電影是什麼概念?另一個著名導演彼得·傑克遜自出道到目前為止所拍攝的所有電影數量是14部,而斯皮爾伯格是他的2倍以上。
彼得·傑克遜的電影一共才14部
更有意思的是,斯皮爾伯格這種高產並非是某一時期(比如巔峰期)的突然爆發, 而是長久以來一貫如此 ,34部電影裡面,有19部是上世紀的,剩下15部是新世紀的。
如果說上世紀斯皮爾伯格高產,還可以說是他要在電影領域取得成就,但在90年代後,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已經基本可以說等著後輩們吹捧即可了。
躺在沙發上等後輩捧就是啦,成績擺在那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取得了頂端的成就以後,會做什麼呢?
當然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比如卡梅隆,拍完《泰坦尼克號》以後,就到深海冒險去了,新世紀拍的電影只有一部《阿凡達》。
卡梅隆喜好潛海
然而,進入21世紀以後,斯皮爾伯格卻依然在不斷創作電影。
要知道,斯皮爾伯格在拍攝影片的同時,還參與了一些電視劇的製作,比如《太平洋戰爭》、《隕落星辰》等。
《隕落星辰》
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什麼依然要這么高產,持續不斷的拍攝各種電影?
其實也是源自他對導演這份職業的熱愛。
早在斯皮爾伯格剛剛踏入這一行的時候,就曾經對自己說過。
「我要一直拍攝電影,嘗試各種不同的影片,這是我餘生的目標。」
年輕的斯皮爾伯格,早就決定了今後的道路
如之前所述,電影特別是優秀影片的拍攝是需要很長時間去准備的,倘若創作頻率太高,那樣會出現一個問題。
就是 質量很容易不穩定 ,畢竟俗語都有說慢工出細活,兵不在多在於精。
不過,讓我們翻翻斯皮爾伯格在21世紀的所導演的電影,卻發現他又是個例外。
很穩
仔細一看,斯皮爾伯格在新世紀的電影里虧損的影片只有《慕尼黑慘案》以及《圓夢巨人》兩部而已,前者還是斯皮爾伯格特地拍出來沖擊奧斯卡獎項的片子(非商業片)。
有童鞋就說了,但看這個票房成績也不算很亮眼啊。
事實上,從製作成本跟票房的數據來看,斯皮爾伯格在新世紀的這些電影絕大部分依然能非常穩定地盈利, 這本身就是他執導能力的絕佳體現。
《頭號玩家》豆瓣前250
因為讓自己拍的電影都穩定盈利不難, 但在高產(意味著製作周期短)、所拍攝的都是各種非同類影片的情況下依然能保證穩定的水準 ,這難度就非常高了,要知道即使優秀如諾蘭這種水平波動極微的導演,拍電影一般都需要2~3年時間准備。
諾蘭的電影,一般相隔2~3年
且即使不說票房,這段時期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依然有不少獲得各種獎項,諸如《林肯》奧斯卡12提名2中,《丁丁歷險記》被評為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等等....
《丁丁歷險記》
可見,即使是來到21世紀,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依然沒有過時, 作為一個70歲的老人家,能跟著時代的腳步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今的電影行業,其實也擁有不少非常有才華的導演,當中甚至有一些相當年輕,他們的作品也很受當代觀眾的喜愛。
但盡管如此,斯皮爾伯格始終是聳立在這些導演面前的一座山峰,也一直會是他們想要超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