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黑澤明早期電影是什麼主義

黑澤明早期電影是什麼主義

發布時間:2022-05-31 07:07:27

『壹』 《美好的星期天》是黑澤明哪個時期的電影作品

在《美好的星期天》中,黑澤明以浪漫主義的情懷,表達了對夢想的珍視以及對明天的渴望。有夢想,才會有快樂。影片充滿著對人性及社會現狀的深刻的思考,給人以很多的啟示。影片上映於1947年,日本戰敗,百廢待興。影片中的日本,十分蕭條。 請採納

『貳』 黑澤明早期電影是什麼主義

黑澤明早期電影與晚期電影一樣,不靠主義。

『叄』 黑澤明的主要電影有哪些(可以說些風格)

《惡漢甜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4qyWq8OEYGi4qGONKhbug

提取碼: bhg8

《惡漢甜夢》是由日本東寶映畫、黑澤明工作室製作的151分鍾驚悚影片。該片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橋達也、志村喬等主演,於1960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為父報仇,隱藏身份與老闆跛腳的女兒結婚。完美的計劃卻因為他愛上新娘而有了扣人心弦的轉變,惡人卻始終高枕無憂。

這部驚險報仇片劇情復雜,線索縱橫交錯,黑澤明通過一宗賄賂事件,無情地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對人性的丑惡一面刻劃得入木三分。在構圖方面,黑澤明控製得更完美無瑕,通道、樓梯、房間的排列、鏡的擺設,以至瓦礫堆的空間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計算得驚人地准確。

『肆』 黑澤明早期電影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

人性的剖析,深度的諷刺世界,冷嘲熱諷,但並不缺少樂觀主義,無論是羅生門,七武士還是戰國英豪最後的結尾處不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就是用正義的孩子代表了未來的光明

『伍』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反映了什麼主題

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彰顯,也可以說是批判現實主義。

『陸』 請高手詳解一下黑澤明此人及他拍攝的電影風格!瑟瑟!

人物信息

--------------------------------------------------------------------------------

姓名:黑澤明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0.3.23 英文名:
星座: 血型:
嗜好: 身高:
國籍: 籍貫:
作品:《生之欲》、《七武士》、《戰國英豪傑》、《天國與地獄》、《影子武士》

黑澤明簡介

--------------------------------------------------------------------------------

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曾經擔任陸軍軍官,後轉任中學理事,母親的娘家在大阪經商,黑澤明是8個兄弟的老末。雖然父親是一個嚴厲的軍人,但黑澤明從小就拒絕參加軍訓。自幼即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1928年初中畢業後曾熱中於繪畫,曾一度立志當一名畫家,後為維持生計,於1936年他以助理導演和劇本撰稿人的身份進入東寶電影公司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投到名導演山本嘉次郎門下學習導演和編劇。做了7年助理導演後,終於有機會於1943年執導處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歡迎,因而令他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

戰後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劇作家久板榮二郎編劇、反對軍國主義的《無愧於我的青春》。後與東寶電影公司在創作方向發生很大分歧,在離開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為是他首部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這部影片的另一收獲是黑澤明首次與三船敏郎合作,從此兩人合作無間,開啟了各自的電影黃金時代,是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

1950年,黑澤明拍了一部令他蜚聲國際的作品,這就是《羅生門》,本片為他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不僅是第一個日本導演獎項,也是第一部闖入歐洲影展的亞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歐美影片壟斷的局面,由此黑澤明成為第一位受到國際承認的日本導演。諷刺的是《羅生門》在全世界受到廣泛贊揚和歡迎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被日本慢慢接受。在《羅生門》中,黑澤明以獨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觀真理與主觀真實的關系,內容是講一個由三個參加者和一個旁觀者以四種不同說法敘述出來的暴力事件。在藝術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電影創作,1996年好萊塢Edward Zwick導演的《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故事內容明顯是改編自40多年前的《羅生門》。

1952年黑澤明重回東寶電影公司,執導了《活著》,成為戰後日本最佳影片之一,甚至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影片之一。1954拍攝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滿激烈戰斗又富有喜劇幽默且不乏深層哲理的娛樂片,日後也曾被好萊塢翻拍。從此時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黑澤明創作的黃金時期,佳作不斷面世,計有《蜘蛛巢城》、《白痴》、《大鏢客》等多部影響了當時國際電影潮流的作品。

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 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身高1.81米的黑澤明,擁有當時日本人少有的高大體格,據說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著嗓子大吼的聲音經常把工作人員嚇得渾身打顫。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國與地獄》時,他發現有一棟民宅的二樓阻擋了他拍攝演員從新干線丟出現金的鏡頭,硬是把該民宅的二樓給拆了。 就因為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執著而強橫的態度,他被台前幕後的合作者稱為片場上的「天皇」。

1998年9月6日,這位縱橫影壇50年、拍過31部電影精品的大師終於撒手離去了,享年88歲。日本影壇至今無人在電影藝術成就方面能及他的項背。

他一生中所獲獎項不計其數,他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畢生致力打破各國民族文化差異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類的基本感情。黑澤明被1999年12月的《亞洲周刊》譽為20世紀對亞洲進步貢獻最大的一位文化藝術人士。在半個多世紀的電影生涯中,黑澤明製作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二十年的票房奇跡,但傲慢、失敗和自殺的空虛也時常伴隨著他,影響著他的事業。1998年他去世時留給後人31部電影無不揭示了黑澤明電影的一個共性——對形式和內容的融匯貫通。正因如此,使他成為自1895年電影產生以來最出類拔萃的導演之一。黑澤明最大的成就在於亞洲幾代電影人都受到他的影響,正如著名導演張藝謀在美國《時代》雜志上評價的那樣,「黑澤明使我明白,當走向外面世界時,要保持中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

『柒』 黑澤明資料,求客觀一點的,謝謝了

黑澤明出生於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衷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志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編輯本段創作生涯
黑澤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從小家教很嚴,父親不但讓他學劍道,還逼著他學書法,而他對繪畫卻非常感興趣,曾經意志當一名畫家,但是當時以畫家為職業非常困難。他經歷了日本歷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世紀,它從一個半封建王朝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大國。在黑澤明26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選擇他進入影壇,開始了自己的電影人生。
1923年9月1日,關東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築被毀壞,死亡人數幾乎與廣島原子彈死亡人數相當。那年黑澤明十三歲。黑澤明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他在中學學習過西方繪畫,參加過一個稱為「無產者藝術家聯盟」的組織,該組織經常談及革命的話題。
1936年,黑澤明在報紙廣告上看到一家叫PCL的電影公司在招聘助理導演,他報了名,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的東寶映畫。這一年黑澤明26歲。直到1943年,黑澤明才被允許執導他的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該片取材於一部講述年輕柔道師的小說。雖然是初任導演,黑澤明在日本一下走紅。電影《羅生門》在日本的首映失敗,但卻意外的在西方大獲成功。1951年這部影片入選威尼斯電影節,並獲得了令人羨慕的金獅獎。
1990年,80高齡的日本導演黑澤明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澤明導演的電影超過了30部,包括《羅生門》、《七武士》、《蜘網宮堡》和《亂》等,他的作品對其他導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們尊稱黑澤明為電影大師。而在日本他被指責過分地迎合國際觀眾,以及過多地將日本社會暴露給西方。
黑澤明拍攝的影片《羅生門》,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這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從此西方社會不僅認識了日本導演黑澤明,還通過他的影片真正認識了亞洲電影。
黑澤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長大,年輕時一次偶然的選擇使他進入影壇,在做了7年的副導演後,導演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而1950年的影片《羅生門》更是奠定了黑澤明在世界影壇的地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黑澤明不斷拍攝出傳世傑作。
接下來的幾年中,黑澤明連續拍了幾部傑作,都是描寫人們在艱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犧牲和承擔道義是許多黑澤明影片的中心主題,這與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關。黑澤明堅持劇本要基於真實的事件,所以他和攝制組對日本歷史進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獲得更多有關武士的資料。
《七武士》是東寶映畫拍攝的最昂貴的影片,因為拍攝時間是原計劃的四倍。黑澤明和他的攝制組設法完成了這部影片,但卻使東寶映畫瀕臨破產的邊緣。黑澤明的冒險得到了回報。《七武士》在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它在西方被認可,也為他贏得了世界級藝術家的美譽。
1960年,黑澤明的《七武士》被約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為《七個高尚的人》。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飛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於黑澤明的武士劍客。
1968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宣布,黑澤明將在一部描寫突襲珍珠港的宏大的戰爭史詩片中擔任日本部分的導演。開機三周後,黑澤明離開了劇組,最後完成的影片中一點也沒有用他導的部分。到1968年,電視劇完全佔領了日本的市場。
1972年,黑澤明接受邀請到蘇聯去拍一部俄語片《德烏蘇札拉》。當時蘇聯的電影公司還由國家控制,他和一大幫蘇聯人一起工作。這部影片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影片講述了世紀之交一支探險隊深入荒野進行勘測的故事,片中大部分外景都在西伯利亞拍攝。1976年,影片《德烏蘇扎拉》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由於拍電影越來越入不敷出,黑澤明不得不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其中一個選擇就是接拍一組日本威士忌酒的廣告,拍攝地點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親自執導,並且還在其中客串了角色。
黑澤明依靠外國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攝。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喬治·盧卡斯的幫助下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剛剛拍完《星球大戰》的盧卡斯稱,自己的靈感來源正是黑澤明的作品。
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將觀眾拉回了戰國時代,他呈現給眾人一部講述忠誠和兩個敵對家庭之間戰爭的史詩巨作。不過,他這一時期的心境更加灰暗,而這部電影中表現的戰爭的恐怖也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拍完《影子武士》之後,黑澤明著手拍攝一部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改編的影片《亂》。《亂》令黑澤明像著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滿腦子都是他要拍的影像。影片的結尾是一場預言式的血腥大屠殺,這喚起了黑澤明腦海深入最可怕的童年記憶。
當黑澤明需要緩解拍片的疲勞或是寫些什麼時,就會到東京呆上幾個禮拜,他每次都住在一家簡朴的小旅館里。
黑澤明80多歲高齡時仍堅持拍片,1998年9月,黑澤明與世長辭,享年88歲。共有35000多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黑澤明在他50年的電影生涯中共導演了近30部電影,獲得了30多個著名的獎項,他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段,觸及人類情感秘密的電影主題,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
(一)死亡禮贊
風和日麗的日子,來訪者來到一個美麗的村莊,這里有潺潺的小溪,小溪兩邊盛開著各色的花朵,連接小溪兩岸有一座小橋,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幽雅恬靜。盛裝的村民載歌 載舞,一路行來,五光十色,氣氛歡快。不明所以的來訪者以為是節日的慶典,便詢問水車邊耄耋的老者。老人說:"不,是出殯的。你奇怪嗎?其實出殯是應該慶賀的,一個人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勞動,辛苦了一輩子,他死了,人們就向他祝賀。"紀念死者的石板上邊,永遠放滿供奉死者的鮮花。
這是黑澤明80高齡執導的影片《夢》的最後一段,表現了他豁達的生死觀:"一個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勞動,辛苦一生後死去是值得慶祝的。"
1998年9月6日,在黑澤明為死亡譜寫了節日禮贊後的第8年,88歲的他真的迎來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體驗。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在痛惜他的離去使得電影界又損失了一位大師之時,黑澤明一定是微笑著走遠的。
明治43年(1910年)3月23日,黑澤明生於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是其父黑澤勇(45歲),其母黑澤縞(40歲)的第4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
其實,對於死亡,黑澤明從不陌生。
在黑澤明小學四年級時,他最喜愛的16歲的小姐姐得了一場病,就像突然被旋風颳走的一般,去了另一個世界。在影片《夢》中,黑澤明曾滿懷深情地描述他和小姐姐過偶人節時陳列偶人喝甜酒的歡悅。他記憶里的小姐姐柔美得過了頭,有一種水晶般透明、柔弱易損、令人哀憐的美。他們關上電燈,在光線微弱的房間里,借著紙罩蠟燈的柔光看擺在鋪著猩紅毯子的五層壇上那些宮廷偶人,它們栩栩如生,美麗至極。這時小姐姐突然跑去了桃林,然後就不見了。黑澤明到老都記得,小姐姐的戒名是:桃林貞光信女。在為小姐姐舉行葬禮這天,黑澤全家都坐在寺廟的正殿上聽和尚誦經。當誦經聲木魚聲加上銅鑼聲達到高潮時,小明卻止不住地哈哈大笑起來。他想:小姐姐會高興的。這真是與眾不同的態度。
第二次遭遇死亡是眾所周知的關東大地震。那是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這一天對於貪玩的中學二年級學生黑澤明來說是個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結束了,又得上學了。參加完開學典禮,黑澤明本想替大姐買書,好在書店沒開門,他便心煩意亂地回了家。那一天早上萬里無雲,秋季的陽光燦爛炙人,但到11時左右,忽然颳起一陣疾風,這風把小明的風標從房頂吹落。裝好風標的小明無事可干,便夥同鄰居的小孩拿石子砸一頭昨晚吼了一夜的朝鮮紅毛牛。這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地震了。小明趕緊脫下木屐,摟住身邊的電線桿子。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發了狂:電線被扯得七零八落,所有屋頂的瓦都像篩糠左搖右擺,不停往下掉,一片蒙蒙的塵埃中房屋露出了頂架。小明抱住電線桿承受著強烈的搖晃,在過分受驚時,反倒變得十分沉著,他看著沒有坍塌的房屋木結構骨架甚至想著地震與日本房屋構造的關系問題,不過,下一瞬間他就想到了他的親人們,於是拚命向家跑去。他家門樓上的瓦掉了一半,門廳的木格子欄桿全倒了?quot;啊,全死了。"小明站在院子里望著這片瓦礫堆,心裡莫名其妙的達觀。不過一會兒,本來以為全部遇難的親人們都平安無事,衣著整齊地從家裡走了出來,而且,哥哥還斥責小明光著兩只腳,不成體統雲雲。看起來,全家人之中,驚慌失措的只有小明一個。關東大地震用自然界異乎尋常的力量震撼著黑澤明的心,也使他飽受驚恐。震後他曾被哥哥帶領遠足,去觀看地震及火災後的慘景。記憶中這是可怕的遠足,他看到以各種各樣姿態離開人世的人們,在屍體和瓦礫無法區分之時,小明的心情倒是莫名其妙的平靜。這成為貼近死亡,征服恐怖的一次遠征。少年時代的黑澤明對生死已經有了很獨特的認識。
而最深刻的一次死亡震撼,是他哥哥丙午的自殺。丙午從小就是個出類拔萃的天才,是黑澤明童年和少年的偶像,小學畢業時因意外沒有考上心目中的中學,便從此沉迷文學,並讓厭世哲學占據了他聰明的頭腦。他把俄羅斯作家阿爾其巴綏夫的《最後的一線》推崇為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學,受書中主人公納烏莫夫"人生一切努力無非是在墳墓上跳舞"的虛無精神的影響,他經常口頭禪似的說:"我在30歲之前死掉,人一過30就只能變得丑惡。"當他27歲時,作為影片解說人的他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而失業了,也就是這一年,丙午在伊豆溫泉旅館的一間廂房自殺了。看著還在淌血的哥哥,黑澤明一動不動,對他來講,這是無法取代,永遠尊敬的哥哥。
多年以後,也就是1971年,因為電影票房的失利和創作追求問題,61歲的黑澤明也曾試圖自殺,當然,他沒有死。於是,他很快又站立起來,接著拍出了許多傳世佳作,真到壽終正寢。
(二)光榮之門
黑澤明曾說:"從我身上減去電影,那等數大概就成了零。"
其實,黑澤明進入影壇,一開始只是為了就業。1928年初中畢業後黑澤明曾熱衷於繪畫,矢志當一名畫家,甚至有作品參加全國性的美術展覽。但是當時以畫家為職業非常困難,黑澤明對此也沒有自信。由於哥哥丙午的突然自殺,黑澤明必須迅速負起長子的責任,因此,他帶著急於就業的焦急心情四處找工作。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一天,黑澤明從報紙上看到P.C.L電影製片廠(東寶電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導演的廣告,對日本電影界一無所知的黑澤明便由此進入影壇。
剛剛考進製片廠做副導演的經歷並不令人滿意,以至於黑澤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導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黑澤明的命運,因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山頂的風終於吹到我的臉上......山頂的前面,就是極目千里的廣闊天地和一條筆直的大道。"看著山本先生在攝影機旁揮灑自如,黑澤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乾的工作。在山本的劇組里,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煉,並且通曉製作影片過程中各個部門的一切工作,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山本先生還告誡他:想當導演就得先學寫劇本。這使得黑澤明成為導演前先成了劇作家。《達摩寺里的德國人》發表於《電影評論》倍受好評,《寂靜》和《雪》得到情報局懸獎。當然,由於升任導演的計劃一再落空,黑澤明寫劇本也多是籌措酒資,拿了稿費去喝悶酒。
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終於邁出了導演的第一步。處女作《姿三四郎》開拍了,黑澤明努力使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滿意,正值戰時缺乏娛樂的日本觀眾狂熱地湧入影院,黑澤明也因此確立了自己作為導演在日本影壇的地位。當時正值二戰,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盛行,電影創作也受軍部的直接管轄,導演沒有創作的自由。黑澤明在自傳中不無羞愧地寫到:"戰爭期間,我對軍國主義是沒有抵抗的。很遺憾......沒有抵抗的勇氣,只是適當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繪戰時女子挺身隊在工廠里的勞動生活,藉以鼓舞鬥志的影片。拋開影片的政治目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無論攝影角度還是構圖,或是紀錄片式的拍攝方法,都是頗有成就的,這也是黑澤明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小品式的電影。當然,《最美》還帶給了黑澤明終其一生的伴侶--矢口陽子。
1951年9月,正當黑澤明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評論上的雙重慘敗而煩心不已時,傳來了《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的喜訊。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又頒給了《羅生門》),從而開啟了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雖然,日本的評論家都說:那兩個獎不過是評獎者出於對東洋式的異國情調好奇的結果,但事實上,《羅生門》全面展示了黑澤明精湛的導演技巧和他開掘人類心靈的深度,講述?quot;人總是美化自己"這樣一個主題。此外,在運動鏡頭、光影處理等電影技巧方面,本片在當時也是無與倫比的。難怪多年以後黑澤明仍對日本評論界耿耿於懷:"日本人為什麼對於日本的存在毫無自信?為什麼對外國的東西就那麼尊重,對日本的東西就那麼鄙視?"
《羅生門》得獎以後的10年之中,黑澤明在各大影展中頻獲大獎,成為國際影壇的風雲人物。其拓展電影表現手段,觸及人類情感秘密的電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黑澤明被稱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堅定的性格,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他易怒的脾氣一同被人們談論和稱道。
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是黑澤明的創作低谷。1971年因電影票房失利和創作追求問題,他曾試圖自殺。不過,很快他又站立起來。曾自喻為鰻魚的他說:"電影作家這條鰻魚,看到養育他的河污染了,水也乾枯了,他沒法在這樣的地方產卵。"於是,他只好不止一次地遠涉異域,比如在1975年蘇聯的河面上產了卵,即獲莫斯科影展金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爾蘇.烏扎拉》。電視和好萊塢對日本電影的沖擊,以及日本電影生產機制的僵化及隨之而來的人才流失使日本電影全面衰退,這是真正令黑澤明神傷的事情。
晚年的黑澤明與兒子黑澤久雄創辦了黑澤製片公司,在1991年他還拍攝了關注核輻射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八月狂想曲》。85歲高齡時,黑澤明仍雄心勃勃要創作一部古裝巨片,因意外摔傷而未果。
黑澤明是東方電影導演的標尺,他執著的人道主義,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注,對人性本質的挖掘,將隨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遠流傳。對黑澤明而言,電影是現實,更是理想;是抒寫情懷、審視靈魂的工具,更是通向彼岸的光榮之門。

『捌』 黑澤明早起電影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不是現實主義

這么理解是對的,通常我們所說的現實主義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現實是居中不變,只是針對不同的問題罷了。就我個人觀點:「現實主義」是一個「多元化且具有爭議」的名詞,看似可以分化成多種模式的思想,但是又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並且雜糅著各種矛盾,就如杯子里的水一樣明明是一滴一滴組成的但是我們卻沒辦法把它分成一滴一滴的。社會的矛盾和問題猶如「五彩斑斕」顏料,每一滴水水中都蘊含著一種顏料(也就是說一種色彩)。當這些水滴融入到一個杯子里我們再把它慢慢攪勻的時候只能看到一種顏色,那就是「黑色」(上過美術課都知道吧!)。這種黑色就是黑澤明大師想讓大家看到的。「現實」一詞體現在社會環境上,羅生門和七武士尤為明顯,都是圍繞著當時社會的大環境所創作的。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的人物都是前後矛盾,前後矛盾就是現實主義的一種特徵。藝術創作一種意境,真正的藝術家所創造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思想內涵。現在站在「舞台」上的大多都不是藝術家。
梵高的向日葵真的很美。

『玖』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人道主義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羅生門》,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標志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1950年出品 導演:黑澤明 主演: 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義大利電影評論獎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歷經半個世紀的時光依舊光彩奪目。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這一天,大雨傾盆,煙霧迷濛,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里躲雨,談著談著,他們就聊到了這件事。 樵夫說,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樹叢里發現了一具男人的屍體,他就近報了官,被傳到了糾察使署……實際上,他掩蓋了自己因貪圖小便宜而抽走了屍體胸口上的短刀的行為。 樵夫說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但他在事後很快就被抓到了。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審問中,多襄丸對自己的作案經過,是這樣述說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澤武弘牽著他妻子真砂的坐騎走了過來,便為真砂的美貌所傾倒。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弘騙到叢林深處,在同武弘的搏鬥中將其縛住,接著佔有了真砂。本來他不想殺害武弘,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斗,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多襄丸於是給武弘割斷繩子,和他決鬥起來,終於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尋找真砂時,她已經嚇得逃之夭夭了。 行腳僧卻補充說,當時在糾察使署里,真砂是這樣說的——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真砂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武弘……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 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多囊丸強奸真砂以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但卻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多囊丸也沒想到真砂竟是這樣的女人,就問武弘應該怎樣處理她,聽了這話,真砂跳起身向樹林深處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這時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三個人就這樣爭爭吵吵,紛紛慨嘆人心叵測,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正在這時,隱約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雜工申辯說,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感動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陽的余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贊譽。 《羅生門》上映後,先是在歐洲引起轟動,繼而又在美國掀起「黑澤明熱」,黑澤明也因而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這種指責今天看來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國,我也曾面對過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 ——著名電影導演 張藝謀 《羅生門》是一部令人難忘而影像豐富的絕好影片。在片中,太陽的光線被假借為電影語言的一種被超乎想像地加以運用,可能這是過去日本電影中所表現的流動美的最光輝的範例。面對著太陽犯罪,面對著太陽達到從犯罪中獲得愉悅的極致,這樣的拍攝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沒有的。罪也好,惡也好,一般都以為表現於微暗的黑夜最合適,而周圍的氣氛常常是陰森而郁悶的。可黑澤明的電影則非要把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無可比擬的罪孽。黑澤明在這里使一種電影樣式純粹到結晶的程度,而這種樣式,對於人是可信賴的和人是不可信的這樣用言語來表達的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重大的突破。 ——日本電影評論家 佐藤忠男

『拾』 黑澤明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是哪一部

說《羅生門》的純屬扯淡,《羅生門》並不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黑澤明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少,我舉出幾部名氣比較大的——

1、《泥醉天使》(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是黑澤明在現實主義領域的巔峰之作)

2、《我對青春無悔》
3、《美好的星期天》
4、《丑聞》(這部電影好像改編自某篇小說,記不太清了)
5、《白痴》(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並不算是完全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不過也有點現實主義的色彩)

閱讀全文

與黑澤明早期電影是什麼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典音樂與現代對決的電影 瀏覽:428
電影天堂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瀏覽:104
國內電影發行方有哪些 瀏覽:231
溺水小刀電影資源 瀏覽:612
韓國的絲襪電影有哪些 瀏覽:417
媽咪微電影土豆視頻 瀏覽:202
電影8毫米2片長多長時間 瀏覽:254
搞笑電影片段分享 瀏覽:916
北京電影學院特招 瀏覽:410
韓國電影劇情網站 瀏覽:614
23界上海電影節 瀏覽:465
打開新世界電影999 瀏覽:151
腫么了出自哪個電影 瀏覽:251
看2018年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14
亞洲倫理限制電影在線 瀏覽:895
橋本忍電影天堂 瀏覽:730
真人版人狼游戲電影 瀏覽:380
外國食人族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510
微電影最佳真人短片 瀏覽:568
播放迅雷里的電影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