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綠茶》講了什麼內容
本片講述了一個散發神秘清香的都市愛情故事。女碩士吳芳不停地相親,每次和男人約會時,她都要點一杯綠茶,她相信一個叫朗朗的女孩說的話:從一杯茶預測一個人的愛情。
Ⅱ 綠茶電影
電影《綠茶》在張元的所有作品中當屬異類。一方面,這部改編自小說《水邊的阿狄麗雅》的影片沿用了原作簡單明了的情節框架。另一方面,它又一反原作頗為寫實,也是導演曾經擅長的敘述方式,轉而套用「雙重性格」的非現實公式來描摹這種情感,從而演繹出一段看似輕靈,卻難以理喻的情節。在這種落差中,導演張元的後現代轉向企圖依稀顯現。
首先,影片《綠茶》試圖構建一座消減了邏輯深度的平面迷宮。這種消減尤其體現在吳芳/朗朗的家庭前史與其性格成因的必然聯繫上。小說中母親入獄直接導致了朗朗「彈琴」掙錢的行為。顯然,這是一套沉重的「賣身救母」的符碼。而影片則有意迴避了這層因果關系的敘述,母親出獄了,朗朗卻沒放棄「彈琴」生活——沉痛的前史變成了彷彿可以「忘卻的紀念」,其直接後果就是使習慣於從情節邏輯尋求合理出口的觀眾走入了死胡同。
有趣的是,這座沿邏輯方向無法走通迷宮,卻為我們留下了「相似性」的地圖。事實上,影片又何嘗不是在「隱瞞」這張底片上不斷地作著安迪霍爾式的復制?只不過朗朗的父母,陳明亮和前女友,老方及其女友都因「真相暴露後的溝通失敗」各以暴力收場,並在似曾相識的一記耳光之後,充當了吳芳/朗朗和陳明亮「相親」的配景。這里,我們幾乎能看見在眾多愛情電影中曾一度流行過的拼貼風格,比如《愛情麻辣燙》或《花眼》。然而,影片卻也因此走入了自設的改編悖論,既然導演只是希望我們看到一張色彩鮮艷的裝飾畫,那麼這些配景上類同的暴力行為就不應該存在,或者說,應該用某種歡快的筆法塗抹起來,因為這些醜陋的褶皺時刻在若隱若現地充塞著故事主體,誘導著觀眾作徒勞的思考,並與導演的消減哲學互成矛盾。但如果真的抹掉了它們,那麼故事又將成為一個單色的殘片。
影片的另一個平面化特徵體現在女主人公的性格設置上。在小說中,朗朗和「我」是女主人公在母親出獄前後的兩種不同生活。而在片中,當吳芳輕描淡寫地將她母親回獄原因歸結為「不適應社會」時,便也自然而然地告訴我們她是這種「不適應」繼承者。對於母親,這種「不適應」是《肖申克救贖》中的「回獄」,對於她,則是《東邪西毒》式的「變臉」。近年來,「變臉」無疑已成為電影作品中城市人渴望溝通和自我保護的類型化內心寫照。影片毫不避諱地搬演了這一模式,卻忽略了這個模式本身就帶有「正-反-合」的關系,對其成因不作任何解釋,使吳芳和朗朗變成了同一個人在同一段時間內的不同臉譜——「不適應」最終被貼上了價格標簽,當作商品推向觀眾。
與此同時,愛情片的感情發展線索與懸念片的懸念被織在一起。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說這種交織的效果在影片前段還能用「一加一大於二」來形容的話,那麼在影片末尾——也許是由於陳明亮尋找真相的動作過於被動的緣故——我們只能看見兩者的對峙。小說中的「我」在陳明亮的追問下直陳真相。在張元的故事裡,與之相應的是一場沒有來由的不歡而散,和同樣缺乏足夠鋪墊的「開房」鬧劇,過場鏡頭僅僅是一杯旋轉綠茶的特寫。此時,平面化與邏輯性的矛盾再次暴露,情感線索兀然進入高潮和結尾階段,而懸念線索,也就是陳明亮是否發現了真相,以及憑什麼發現真相全無表現,可見影片已然無法兼顧兩條線索的收尾。於是,導演只能用前後行動和對白的重復加上一段模糊的玻璃後面的影像作出暗示(根據采訪資料,原先曾有拍攝酒店房內一場的計劃,後來取消),但過於濃烈的寫意元素仍使得懸念線顯得斷裂單薄,進而使整個影片的結尾趨於倉促。
無論如何,張元終究還是成功地把一篇有份量的短篇小說變成了一部娛樂電影。至少在形式上,《綠茶》具備了一個流行商品所應有的一切:歡快的愛情故事、明星的號召力、杜可風的攝影、蘇聰的音樂、王朔式的台詞。看上去的確很美,但也有點別扭。就好像有人當著你的面把一個漂亮魔方的六面攤開,然後告訴你它不是用來翻的,它只是一組美妙的空間色彩構成。
Ⅲ 電影綠茶的主題是什麼
本片講述了一個散發神秘清香的都市愛情故事。女碩士吳芳(趙薇飾)不停地相親,每次和男人約會時,她都要點一杯綠茶,她相信一個叫朗朗的女孩說的話:從一杯茶預測一個人的愛情。
她的新相親對象陳明亮(姜文飾),覺得這都是女孩子的胡說八道,他對綠茶沒有研究,但他自信對女人很有研究。他認為女人不外乎就兩類:森林型和羅馬型。在森林裡,你看見有無數條路、無數種可能,所以在森林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路;而在羅馬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失自己,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另外的路上,正有多少人向著同一個目標進發。
吳芳和陳明亮,帶著各自對愛情的理解,各自隱蔽的愛情經歷,開始了新的愛情角逐。但陳明亮很快發現,在這場角逐後面,卻有另一個人決定著他們的勝負,她就是神秘的朗朗。如果兩個人的世界是一個茶杯,陳明亮和吳芳是杯底的茶葉,而朗朗就是沖茶的水。水決定了茶葉旋轉的方向、交纏的方式和沉浮的節奏。
其實,《綠茶》的本意也就是在極端中、在對比中、在矛盾中、在猜疑中,讓人(尤其是陳明亮)恍然大悟,生活原來是一個圓,只是你我在不停地添彩加色,不停地畫大,又不停地圍住自己和更多的人,人們常說物是人非,其實完全是心境的使然,吳芳和朗朗就是心境的不同,才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對立性格。
在導演非常誇張,又明顯帶有象徵寓意的情節描述中,人們盡現其透明的一面,再虛無再偽裝再埋藏再隱晦,都會不經意地流露真情,就像那杯中的茶葉,隨水落旋轉方向舒展身軀,由於水性各有不同,有的飄浮、有的沉沒、有的打轉,正如朗朗、吳芳、陳明亮表現出的不同的情緒狀態,片片茶葉就這樣在不斷地磨合中,相互試探著、揣摩著、覬覦著,最終歸於杯底,真相不告自清,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始點。
《綠茶》這部電影表達了人性中許多無法確定的情感元素,有逃避、有等待、有幻想、有戲弄,也有真誠。這是一部沒有懸念的懸念片,反映了當下年輕人由於生活空間和感情成份的制約,彼此間的交流會產生隔閡障礙,而造成極端人性在不同層面上的肆意暴露,讓我想起老昆德拉說過:「無法交流是因為在心底太深,無法交流也因為對他人會過於傷害,有些事我們只能沉默……」吳芳在不斷的相親中沉默自己對童年往事的回想,直到有一天她告訴了陳明亮,也就讓交流正常地進行下去,而朗朗的出現又讓交流產生了斷裂和迷惑,好在情節是圍繞一隻杯中綠茶之間的關系,懸疑自然不攻自破。
此片導演張元,是「第六代」影人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電影製作人,更是「地下電影」的締造者和顛覆者,本身就是處在藝術和商業的兩個極端面,他早期的《媽媽》、《北京雜種》、《東宮西宮》均屬另類藝術片,尤其是《東宮西宮》描寫了同性戀情感演變,遭到了國內主流文化的抨擊和質問,而近年來他好像已脫胎換骨,相繼拍了《過年回家》、《我愛你》、《綠茶》等片,收斂了許多獨立行為藝術的表現,盡展電影商業化的本色。張元拍片風格和情感流露的落差之大,讓我們彷彿又看到了帶著黑框眼鏡、神秘另類的「森林型」碩士吳芳和風情萬種、嫵媚動人的「羅馬型」吧女朗朗,在毛玻璃虛幻的映射中,如兩片翠綠的茶葉順著水氣劃動的方向在不斷重疊、重合,最終合二為一。
Ⅳ 誰知道電影《綠茶》想表現的是什麼
沒什麼特別的思想 中國電影都沒啥內涵
Ⅳ 電影巜綠茶》講的什麼意思
講述了一個散發神秘清香的都市愛情故事..
Ⅵ 電影《綠茶》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電影《綠茶》由趙薇、姜文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散發神秘綠茶清香的都市愛情故事,吳芳和陳明亮,帶著各自對愛情的理解,各自隱蔽的愛情經歷,開始了新的愛情角逐。
趙薇飾演吳芳/郎朗
姜文飾演陳明亮
Ⅶ 電影《綠茶》的結局表示沒看懂
吳芳是一個真實的女人,還是朗朗是一個真實的女人,而陳明亮究竟需要的是吳芳還是朗朗,還是他需要的是這兩個女人的軀殼肉體,如果那個女人是朗朗的外貌,而沒有吳芳的心靈,陳明亮願意與她攜手嗎?電影在強調一種哲理時。
弱化了他前面的假意的深刻,在這里突然變得潰不成軍,在一種軟綿綿的大團圓中藏起了前面的所有矛盾,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剪掉了箭柄就自以為治癒了箭傷一樣。
(7)綠茶電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吳芳/郎朗
傳統保守的女孩,戴著眼鏡,造型老土,思想守舊,而且是個博士生,內心寂寞,希望早點結婚,於是不停地相親。
陳明亮
思想開放,因為交了三個女朋友都最後無疾而終,於是對女人不是很有忠誠,但是遇到了非常使其好奇的吳芳以及和吳芳長相酷似卻性格相反的朗朗之後墜入愛河。
朗朗
與吳芳長相酷似卻性格相反,熱情外向開放,喜歡抽煙,彈琴很好聽,打扮時髦漂亮,很受男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