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逆光》觀後感100~300
《逆光》觀後感
11月18日,市十二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全體師生會聚在校多媒體教室,集中觀看了安徽省首部預防邪教公益微電影——《逆光》。
微電影《逆光》講述了單純善良的表演系大學生凌菲,在一起長大的「好姐妹」白萍(邪教骨幹)的蠱惑下,一步步落入邪教魔掌,多次遭到邪教頭目的侮辱,母親看病救命的錢也被當做「奉獻款」捲走,凌菲身心不堪重負,幸及時被公安民警解救,該團伙也被繩之以法。影片構思嚴謹,情節生動,給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之餘,也揭示了邪教組織的丑惡面目,喚起人們警惕邪教,遠離邪教。
學校政教處集中介紹了邪教的基本特徵,使同學們進一步認清了邪教詭密的活動手段和危害本質;組織全體學生撰寫觀後感,並進行評比,增強了防範、抵禦邪教侵害的能力。
⑵ 黃山旅遊拍的因為愛情微電影在哪裡可以看到
今天在黃山翡翠谷首映,過段時間網上應該可以看到了。
⑶ 2025年關於中國禁毒微電影有哪些
2025年已有的中國禁毒微電影有《毒鏈》和《心印》。
《毒鏈》由安徽省檢察院、安慶市檢察院指導,安慶市大觀區檢察院出品。該片在2025年“一周一品”檢察新媒體作品展播活動中,作為6月26日第38個國際禁毒日特別展播影片全網首發。影片圍繞檢察機關辦理販賣“上頭電子煙”案件展開,嫌疑人周大皮在檢察環節突然翻供,檢察機關發揮“偵協 + 禁毒”模式優勢,依託與公安機關的協作機制,通過審查轉賬記錄、比對交易流水等方式,挖出毒品交易鏈,最終揪出隱藏的犯罪人員“吳某”“宋某”並使其受到法律制裁。
《心印》由陝西省法治宣傳中心指導,陝西省女強制隔離戒毒所製片。在2025年全民禁毒宣傳月期間推出,講述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李芳回歸社會後,遭遇就業碰壁、家庭關系破裂等難題,在戒毒所和派駐社戒社康工作指導站幹警幫扶下,獲得家庭接納、成功回歸社會的故事。影片反映眾多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回歸狀況,展現幹警擔當,呼籲社會關注並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⑷ 拾荒少年:最底層的人最真實的悲歡
《拾荒少年》是青年導演張思慶執導的微電影作品,該影片通過兩個主人公: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之間的碰撞交流展開,以「回家尋根」為主題,以小見大,反映了底層人物的悲歡荒涼以及高貴的人性溫暖,該影片獲得了第49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本來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後面就叫他們老者和少年吧)是沒有交集的,但是由於一張照片的牽引,故事由此發生。老者除了收破爛之外,專門守候在街頭等候小偷偷來往行人的錢包,小偷偷了錢包之後,一般會選擇在僻靜的地方把錢拿出來,扔掉錢包,老者就在後面撿起錢包,然後找到失主,借錢包向失主收取「辛苦費」,以此獲利。
當他如往常一樣在街頭守候時,小偷偷了一位路人的錢包,錢包里掉出了一張相片,少年看到了,撿起了照片,因為照片上的人和他兜里的媽媽的照片是同一個人,而老者照例去跟蹤小偷等候他扔掉錢包,並沒有顧及撿起了照片的少年,但是少年卻對錢包有著某種執念,追上了老者。所以,故事由此展開,兩個本不相乾的人因為一張照片發生了故事,而他們的尋親故事由此開啟。
1、畫面鏡頭
在前期時,少年和老者是沖突的。因而畫面多用仰拍和俯拍,來體現他們兩個人的力量關系的高下。當少年站在低矮的平房房頂時,老者爬不上去,少年在上面不願意下來,此時少年占上風,對他是仰拍。
而後,老者在和少年的「父親」在橋下會面時,對方是占上風,老者在他們面前很弱小,所以對冒充少年的父親的那幫人是仰拍,對老者是俯拍。從構圖、拍攝角度都能反映出人物之間的關系。
2、畫面色調
在前期時,雖然少年和老者格格不入,彼此提防,但是色調還是比較明快的。在一開始,他們並不知道,在他們心裡心心念念的那個人早就不知去向,因而心裡有的只是最熱切的希望,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是會和他們團聚的,這種希冀是美好的,他們對尋親這件事情充滿幻想,此時的畫面色調是明亮的。但是,到後來,老者帶著少年回到安徽阜陽老家,發現房子早已成了廢墟,牆上寫著「拆」字時,他的幻想破滅了。隨後,他意外中發現,少年手中的照片,其實是台灣女作家,根本不是他的媽媽,少年的幻想也沒有了。幻想破滅是畫面色調的轉折,畫面變得灰暗沒有陽光亮色,灰濛蒙的,也與人物的遭遇掛鉤。
3、背景音樂
同樣的,前期是歡快的音樂,剛看開頭時,我以為會是個喜劇,就是因為影片前期的音樂比較歡快,包括老者追著少年要拿回錢包的時候,背景音樂是有趣的甚至帶點搞笑的趣味。但是到了影片後來,體現的是兩個人之間溫情的故事,背景音樂換成了比較舒緩帶點憂傷的溫情音樂,都是跟隨劇情的發展配合的背景音樂。
4、細節處理
剛開始被帶回的少年裝作聾啞人,因為人販子不賣殘疾人,這表明了少年的機智。他在老者的破房子里,喜歡看的是《故事會》,老者一把奪過來,不準他看,把一本成人看的雜志拿給了他,少年不屑一顧,看都不看一眼。但是在後來,他們互換了,老者在看《故事會》,少年則看起了雜志,這說明他們在相處中,已經學會了去理解對方。
在老者回到自己的老家時,房子早已成了廢墟,牆上寫著「拆」字,孤零零的郵箱還在牆上,裡面是一沓沒有拆開的信,老者拆開了最上面的一封,裡面是他讓少年代筆的信和一疊皺皺巴巴、或整或零的紙幣,所有的東西原封未動,他的女兒早就不知去向了。他拿著這些錢去書店一口氣買了30本《故事會》,其實,他是愛著這個少年的。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有這些荒涼就表明了他們的境遇。
影片的最後,是老者帶著少年從廢墟中走向遠方,沒有明確的結局,也許他們能找到親人,也許他們從此相依為命,都沒有交代,只待觀眾自己去想像。
溫情的地方在於,老者從一開始想從少年身上賺一筆,到後來發現事實真相後,真心幫他尋親,老者自己其實捉襟見肘,是底層的悲涼人物,但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我想,在他們努力撿破爛掙錢時,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因為心裡有念想、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