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電影史上的100個「第一」
以下是中國電影史上的100個「第一」:
- 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又一村」。
- 第一位放映電影的中國人:林祝三。
- 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的《定軍山》。
- 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1908年由西班牙人雷瑪斯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戲院」。
- 中國第一個影片公司:1909年成立的亞細亞影片公司。
-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由亞細亞影片公司出品、鄭正秋編導的《難夫難妻》。
- 中國第一部運往海外放映的影片:1913年的《莊子試妻》。
- 中國第一位女電影演員:嚴姍姍,在《莊子試妻》中飾演使女。
-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導演:鄭正秋。
- 中國第一部風光片:1919年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攝制的《西湖風景》。
- 第一個由中國人投資建設的電影製片機構:1917年在上海設立的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
-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0年由中國影戲研究社出品的《閻瑞生》。
- 中國第一種電影刊物: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戲雜志》,由陸潔、顧肯夫主辦。
- 中國第一個電影學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創辦的「明星影戲學校」。
- 中國第一次運用特技攝影的影片:1922年商務印書館攝制的《清虛夢》。
- 中國第一部在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兒救祖記》。
- 中國第一本電影理論專著:1924年由徐卓呆譯著的《影戲學》。
- 中國第一部童話片: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飛行鞋》。
- 中國第一次公映美國有聲電影: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戲院(今上海新華電影院)公映的《飛行將軍》。
- 中國第一部正式發表的電影劇本:洪琛1925年創作的《申屠氏》。
-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電影編劇:濮舜卿,1925年創作《愛神的玩偶》。
-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電影導演:謝采真,1925年自導自演《孤雛悲聲》。
- 中國第一部系列影片: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燒紅蓮寺》(18集)。
-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萬氏兄弟於1926年製作的《大鬧畫室》。
- 中國第一支電影歌曲:1930年《野草閑花》中的「尋兄詞」(孫瑜詞,孫成壁曲)。
-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被選為電影皇後的影星:蝴蝶。
- 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1931年);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歌場春色》(1931年);第一部配音歌唱的有聲片:《野草閑花》(1930年);第一部正規有聲片:1934年應雲衛導演的《桃李劫》。
- 中國第一部部分彩色影片:《啼笑因緣》(1932年)。
- 中國第一部在片上發音的電影音樂:1932年聯華影業公司出品的《母性之光》,田漢編劇,聶耳作曲。
- 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紀錄片:天一公司錄音的《四郎探母》(1933年)。
- 中國人自製的第一台電影錄音機:1933年司徒慧敏發明的三友式錄音機。
- 中國左翼電影的第一部作品:《狂流》(1932年)。
- 中國左翼第一本電影刊物:《電影藝術》(1932年7月8日創刊,沈西苓主編)。
- 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漁光曲》(1935年)。
- 中國解放區的第一個電影機構:「延安電影團」,拍攝的第一部長紀錄片是《延安和八路軍》。
- 中國解放區的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贈送的。
- 延安電影團拍攝的第一部影片:1946年,陳波兒編導的《邊區勞動英雄》。
- 中國第一部以抗戰為主題的故事片:《共赴國難》(1932年,史東山、蔡楚生編導)。
- 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1936年出品的《駱駝獻舞》。
- 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1940年出品的《鐵扇公主》。
- 新中國第一家綜合性電影製片機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改名長春電影製片廠。
- 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9年長影出品);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長影出品)。
-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
- 新中國第一本電影普及刊物:《大眾電影》(1950年6月創刊)。
-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石聯星(1950年《趙一曼》)。
- 新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中華女兒》(1950年)。
-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上影廠出品的越劇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 新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教片:《淡水養魚》(1954年)。
- 第一位獲奧斯卡獎的華裔:黃宗沾(1955年2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1956年北影廠出品的《祝福》。
- 新中國第一部合拍片: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公司合拍的故事片《風箏》。
- 新中國第一次影評選舉得票最多的最佳演員:白楊(1957年)。
- 被譽為「東方第一老太」的演員:吳茵。
- 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王蘋,代表作有《柳堡的故事》、《東方紅》等。
-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59年);中國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1960年);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年);中國第一部木偶長片:《孔雀公主》(1964年),以上影片均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1959年上影出品)。
- 新中國第一部歌劇影片:1959年八一廠出品的《紅霞》。
- 新中國第一部舞劇影片:1959年天馬廠出品的《寶蓮燈》。
- 新中國第一本面向海外發行介紹中國電影的刊物:1959年創刊的《中國銀幕》。
- 新中國第一部現代京劇影片:1965年長影廠出品的《紅管家》。
- 新中國第一位獲奧斯卡獎的中國人:蘇聰(1988年60屆奧斯卡音樂作曲獎)。
- 中國第一位在一部影片中成功塑造兩個性格迥異角色的演員:蝴蝶(1933年《姊妹花》中飾大寶、二寶)。
- 新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的故事片:《女籃五號》(1955年上影廠出品)。
- 新中國第一部用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來扮演劇中本人的藝術片:《黃寶妹》(1958年天馬廠出品)。
- 中國第一部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天馬廠出品)。
- 中國第一座放映立體電影的電影院:上海東湖電影院。
- 大眾電影第一屆百花獎:1962年舉辦;中國電影第一屆金雞獎:1981年舉辦。
- 新中國第一部以哈薩克文寫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姑娘墳》,作者阿里木江·哈提巴依。
- 中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敘述中國電影自189
『貳』 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篇是
第一部動畫長篇:1917年阿根廷的一部諷刺當時總統伊里戈耶恩的《背叛》 ,唐.弗.范里製作,時長六十分鍾。
動畫史:
1、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攝技術使無生命的物象造成活動錯覺的影片:是1898年美國維太格拉夫電影公司製作的《矮胖子》。
出主意的是艾伯特.E.史密斯,他從小女兒的馬戲玩具構思出雜技家和動物的形象,然後用逐格拍攝方法拍成。
2、第一部剪影電影:是1916年美國布雷畫片公司製作的《裁縫英巴特》 ,由C.阿倫.吉爾伯特繪制。
3、第一部動畫片:是1900年J.斯圖亞特.勃拉克頓製作的美國動畫片《迷人的圖畫》 ,愛迪生公司1900年11月16日登記於出品目錄。
4、第一部帶故事性的動畫片:是1908年愛米爾.科爾為法國電影實業家裡昂.高蒙繪制的動畫片《幻燈戲》 ,1908年8月17日在巴黎首映。
5、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是1922年美國動畫片《三極體》 ,是一部物理動畫片,用以表現三極真空管的製作過程,由西電公司的E.B.克拉夫特製作,1922年10月27日在耶魯大學映出;採用的音響系統就是後來加以改進的維太風。
6、第一部向電影院發行的有聲動畫片:是1925(?)年馬克斯.弗萊謝爾製作的《我的肯塔基老家》 ,由英克威爾製片公司出品。這部動畫片里,皮博狗吹長號,說了一句話:"現在讓大家一起跟著節拍唱起來。"它採用了德.福雷斯特的音響系統。
7、第一部全部對白動畫片:是1928年華爾特.狄斯耐繪制的美國動畫片《威利號汽艇》 。這部動畫片於1928年11月18日在紐約首映,也是第一次向觀眾介紹米老鼠這一著名動畫人物。 實際上,狄斯耐在同年先完成了全部有聲對白動畫片《飛機迷》,不過它發行於《威利號汽艇》之後。
8、第一部彩色動畫片:是1916年派拉蒙公司發行,布雷製作公司繪制的美國動畫片《湯默斯.凱特首次露面》,採用布魯斯制天然色工藝。此後無人再進行試驗,直到1930年環球影片公司拍攝《爵士歌王》,片中才穿插了沃爾特.蘭茲製作的彩色動畫片段,採用的是二色法工藝。
9、第一部有聲彩色動畫片: 是1931年特德.埃斯鮑製作的美國動畫片《戈夫山羊》 ,採用二色法工藝,1931年7月6日在洛杉磯首映。

(2)電影1917國語西瓜擴展閱讀
1640年,耶穌會教士阿塔納斯·珂雪發明了「魔術幻燈」。這可以說是動畫,也是所有電影的開始。所謂魔術幻燈是個鐵箱,裡面放一支蠟燭,鐵箱兩邊各開一個小洞,洞上覆蓋透鏡。將一片繪有圖案的玻璃放在透鏡後面,經由燈光通過玻璃和透鏡,圖案便可以投射在牆上。
魔術幻燈經過不斷改良,17世紀末,鍾安斯·桑擴大了裝置,把許多玻璃片放在旋轉盤上,在牆上出現了一種運動的幻象。1799年,羅貝爾松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魔術幻燈。18世紀末19世紀初,魔術幻燈在法國風行起來。音樂會、雜耍戲院、綜藝場中,魔術幻燈表演成為大家愛看的娛樂節目。
『叄』 我懷念不列老哥——《1917》影評
在本科時期,我就對《1917》這部以「一鏡到底」聞名的電影有所耳聞。在春節期間觀看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時,我對影片中頻繁使用長鏡頭的技巧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影評開頭部分。張藝謀曾提到,他原本想嘗試「一鏡到底」,但受限於現實條件,最終呈現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全程連續拍攝。這使我愈發好奇《1917》的拍攝手法,於是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我觀看了這部電影。
「一鏡到底」在《1917》中賦予觀眾獨特體驗,通過在2小時劇情內壓縮現實中24小時的故事,導演精心設計光影、場景和敘事節奏。影片分4個片段,如德軍戰壕、農庄後院等,通過天氣變化和主角昏迷實現場景轉換,讓觀眾感受戰爭的殘酷和奇幻交融。這種手法使得觀眾沉浸在劇情中,難以察覺時間的流逝,直到觀影結束後才驚嘆於導演的巧妙敘事。
影片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技術,而是其真實展現的戰場畫面和對戰爭的深刻批判。觀看《打,打個大西瓜》這部動畫短片,雖然與戰爭題材不同,卻同樣揭示了反戰主題,通過對比,讓人更深刻地理解戰爭對個體的殘酷影響。在俄烏戰爭期間,士兵「不列老哥」的視頻記錄,讓我們看到戰爭下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理想和情感都因戰爭而改變,這與《1917》中的角色產生了共鳴。
盡管戰爭的復雜性和意義引人深思,但影片中最觸動人心的還是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戰爭不僅摧毀了家園,也考驗了人性和戰爭的正義性。當個人命運與戰爭交織,我們不禁思考,戰爭的代價遠不止表面的勝負,更包括無數被戰爭奪走的生活和靈魂。透過《1917》和《打,打個大西瓜》,我們更能體會到戰爭的真實和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