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歡迎推薦關於「越戰」的片子
〈全金屬外殼〉
奧利弗·斯通(OliverStone)的越戰三部曲
《野戰排》(《Piatoon》,1986)、
《生於7月4日》(《BornontheFourthofJuly》,1989)、
《天與地》(《Heaven&Earth》,1993),
《現代啟示錄》
《獵鹿人》
還有前兩年,算是挺新的一個〈士兵宣言〉(又名〈我們曾是士兵〉)
㈡ 有哪些電影大師
1.公認的大師,供無數後人仰望的(高山仰止類)。
格里菲斯、愛森斯坦、茂瑙、德萊葉、卓別林、奧遜威爾斯、羅伯特布列松、讓·雷諾阿、阿倫雷乃、英格瑪伯格曼、費里尼、塔可夫斯基、希區柯克、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庫布里克、阿巴斯、安哲羅普洛斯、貝拉塔爾、布努埃爾、帕索里尼、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基耶斯洛夫斯基、羅伯特奧特曼、約翰福特、比利懷爾德等等。(劃重點:目前還有兩位大神在世,戈達爾和貝拉塔爾)
2.成就極高,死後(或封鏡)若干年後有可能成為大師的(或者離上面大師稍有差距的)。
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大衛林奇、羅曼·波蘭斯基、邁克爾哈內克、雷德利斯科特、貝托魯奇、伍迪艾倫、錫蘭、泰倫斯馬力克、阿基考里斯馬基、羅伊安德森、格斯范桑特、比利奧古斯特、斯皮爾伯格、科斯塔·加夫拉斯、邁克李、奧利弗斯通、庫斯圖里卡、阿莫多瓦、法斯賓德、施隆多夫、維姆·文德斯、赫爾措格、阿彼察邦、拉斯馮提爾、科恩兄弟、宮崎駿、達內兄弟、肯洛奇、侯孝賢、楊德昌、王家衛等等。 >
註:這類導演,基本上獎項已經很難衡量他們的成就了。
3.成功導演,粉絲眾多,但成為大師有較大難度的。
阿方索卡隆、亞歷桑德羅·伊那裡多、艾倫帕克、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保羅索倫蒂諾、 阿斯哈法哈蒂 、理查德林克萊特、保羅格林格拉斯、彼得傑克遜、亞歷山大佩恩、馬丁麥克唐納、大衛芬奇、大衛柯南伯格、蒂姆伯頓、卡梅隆、托德海因斯、弗朗索瓦歐容、德帕爾馬、韋斯·安德森、喬·懷特、克里斯蒂安蒙吉、伊斯特伍德、保羅范霍文、丹尼博伊爾、史蒂芬戴德利、諾蘭、昆汀、喬治米勒、索科洛夫、安德烈·塞金薩夫、索德伯格、羅伯特澤米吉斯、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吉姆賈木許、北野武、是枝裕和、蔡明亮、李安、姜文、賈樟柯、婁燁、杜琪峰、李滄東、金基德、朴贊郁、奉俊昊、今敏、押井守、大友克洋、約翰拉賽特、達米恩·查澤雷、托馬斯溫特伯格、多蘭等等(雖然是第三梯隊了,但這裡面也都很強,其中一些比較年輕的,以後 還是很有機會的。)
註:這里的「成功」指的是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個的:1.三大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奧斯卡有過多次提名,至少拿過一次重要獎項的,這里的重要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銀獎、終身成就獎; 2.世界范圍內取得過票房佳績的。有遺漏的人的話歡迎補充。
4.成功導演,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大師的。
蓋里奇、吉爾莫德爾托羅、薩姆門德斯、JJ·艾布拉姆斯、喬斯韋登、布萊恩辛格、山姆雷米、馬修沃恩、喬恩費儒、沙恩布萊克、羅素兄弟、邁克爾貝、扎克施耐德、凱文史密斯、張藝謀、陳凱歌、周星馳、羅宏鎮、林詣彬等等
註:商業片導演在其影響力下,普遍需要後退一至兩個身位。
除這幾類外,還有無數目前還不成功,以後也絕無可能成為大師的導演。
這里衡量大師的標准主要是看對藝術形式的革新貢獻、作品的文化深度和對後世創作者的影響程度,商業片導演一般來說在大眾領域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但其實對電影語言的開拓以及電影深度都是不夠的,所以要在影響力下後退一兩個身位。這不意味著商業片導演就沒可能成為大師了,在商業片框架中做出探索和深度的也是有的。另外,這里說的是作為導演的成就,導演本人的其他身份如:演員、工程師、電影理論家等方面不應放在導演維度去評價。
㈢ 火爆的越戰電影
我看的越戰片還算比較多,並不是每一部都那麼好看,所以我不全部推薦給你。
你如果只要90年代以後的那我覺得你將錯過很多優秀的值得一看的經典越戰片,大部分優秀越戰電影誕生於80年代,70年達也有幾部。
我看過的覺得火爆的有:
2002年上映的梅爾吉布森主演《我們曾是戰士》,又譯作《越戰忠魂》,該片很有《黑鷹墜落》的風格;
1986年上映的奧利弗斯通導演的《野戰排》,我個人覺得非常好看,比較真實,導演本身就曾參加過越戰;
還有《漢堡高地》,整部電影70%以上是戰爭場面,是一部非常殘酷的戰爭片,年代不詳;
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第一步以越戰為背景,但應屬於動作片,不過也還行。
不知道以上這些你看過沒。
曾經還看過很多非常好看的但遺憾的是忘了名字的越戰電影。
當然還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甚至得過奧斯卡的電影但我覺得不是很火爆或者戰爭場景很少的(但不是說就不好看),大部分屬於倫理教育題材如:
《全金屬外殼》,這是我曾今非常喜歡這段時期歷史時很喜歡的一部電影,1988年;
《獵鹿人》,我覺得不太好看,但還得了奧斯卡獎,1976年;
《生於7月4日》,奧利弗斯通越戰三部曲第二部,湯姆克魯斯主演,越戰場景很少,1987年;
《越戰創傷》,不詳;
《天與地》,奧利弗斯通越戰三部曲第三部,19??年,美籍華裔陳沖主演;
《早安越南》,不詳;
《阿甘正傳》,湯姆漢克斯主演,有越戰背景,1993年。
太多了,許多年沒看了,不記得了,當年看的那個叫多啊。
當然有一部可以作為越戰電影典範與鼻祖、1974年越戰剛結束就上映了,毫無懸念獲得了當年奧斯卡大獎的《現代啟示錄》,我沒看過,因為沒有時間看。有機會我一定會看的。
㈣ 《挑戰星期天》是不是全世界的富二代都那麼的可憎
《Any Given Sunday》組合是賣點,商業大製作,可能高手出手就是不同凡響。戰場轉移到了美式橄欖球。劇情一幕幕揭曉內容不出所料,關鍵時間一到,每一次都能神奇的反敗為勝。CAMERON DIAZ女老闆不好當,一邊是新人的路不好走,一邊是DANNIS QUAID老將的滄桑心聲。一邊是JAMIE FOXX神奇的半路程咬金,未來的VIP接班人。結尾賣了點關子,原本總結性質的演說,搖身變成了續集的引子,但這次該拍的都到位了,難道要再糾集全明星陣容不厭其煩的重復這一路的「一個新秀的歷程」,還是不必了吧,果然續集至今未見。數一數二的老帥AL PACINO,僅是那雙捉摸不透的眼神放電,就值回票價了。能欣賞到你的演技,那實在是太享受太美好的事情。心目中實力偶像派頭塊牌子,我服了你,還有你那無敵嘴皮子,布置戰術不如幾句直插心裡的話,《聞香識女人》壓軸辯論,這里過癮的反復出現多次。你無疑就是天生的演說家,一流的口才,超一流的煽動,球類比賽教練資格必修影片首選,恩,這個拿手,這才叫口吐蓮花。賽場如戰場,從來就是勝者王侯敗者寇的道理,成績靈光,大家都沾光,所有的矛盾被扼殺在萌芽狀態,所有的問題都似乎不再是問題,假想敵除了媒體,還是媒體。師從馬丁的他,戰爭片,黑幫片不過癮,涉足了體育的領域,光是那些「達陣」就夠刺激了,能拍出比真實玫瑰碗超級杯LIVE決賽更生猛的感覺,不遺餘力的嘲諷,這次是與《天生殺人狂》不同的方式,讓觀眾更容易消化的一種方式,毫無疑問,OLIVER STONE不只想以一部美式橄欖球冠軍之路的記錄片來娛樂大家的。他以獨特的方式向媒體宣戰,矛頭直指媒體的某些本質。他們之間的積怨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兩斤,如果可能,他真該入選最不受媒體歡迎的導演前列。
㈤ 美國著名導演及影片介紹
1.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http://ke..com/view/1322921.html?wtp=tt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也將在今年下個月全球公映。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http://ke..com/view/23592.htm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http://ke..com/view/327741.htm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http://ke..com/view/232953.htm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http://ke..com/view/97012.htm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http://ke..com/view/943260.htm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http://ke..com/view/243089.htm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http://ke..com/view/274765.htm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http://ke..com/view/28409.html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http://ke..com/view/276657.htm
個人喜歡詹姆斯·卡梅隆,因為《泰坦尼克號》和《終結者》
㈥ 介紹幾個戰爭電影
《拯救大兵賴恩》
《黑鷹墜落》
《風語者》
《我們曾是戰士》
《珍珠港》
《愛國者》
《現代啟示錄》
《金甲戰隊》
《父輩的旗幟》
《太陽淚》
《硫磺島的來信》
《太陽帝國》
《虎!虎!虎!》
最經典的十部戰爭影片
第一位:現代啟示錄 (1979)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馬龍·白蘭度,
我個人將它排在第一位很大程度上並非電影本身,而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選擇了The Doors的《The End》作影片的主題音樂,而Jim Morrison正是本人的最愛。影片本身當然也是經典。我看的是並非1979年版而是2001的重新剪輯版。影片選用了最古老、最普遍的「道路與旅途」的情節模式,在這一模式之中,通常包含著一個基本的敘事行為——尋找。被尋找的對象通常具有遠遠超出它自身的價值。在片中,尋找科茨之路,是一條走向邪惡之路,是走向人們寧願稱之為瘋狂也不願直面的旅途。本片以主體的先銳和深刻將越戰納入了一個被審視的領域。片中並未出現過多的戰爭場面,而是著力捕捉參戰士兵們瘋狂的變態行為和越南人全民皆兵的可怕現實。人性之惡呼之欲出!科波拉帶觀眾作了一次感性和理性兼備的戰爭考察,故意以種種矛盾來強化科茨的神秘感,當最後科茨和公牛落到同樣下場時,才點出主題:科茨和這頭牛一樣,成為文明祭壇上的一具犧牲。這是他為恐怖付出的代價,而威爾德完成並重現了科茨的心靈旅程。
第二位:全金屬外殼 (1987)導演:斯坦利·庫布理克
把它擺在第二位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庫布理克這個名字。庫布理克的電影總是在剛剛推出時不能得到認同,這部也是一樣。影片上映之初遭到了很多越戰老兵的指責,稱其為「不真實」。而實際上,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庫布理克的電影,就會發現,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幾乎都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這種表面上的稍許不真實恰恰增強了其影片的藝術魅力。庫布理克在戰斗間隙兩次加入了越南*女向美軍士兵「拉客」的情節。在這樣一片被戰火扶過的廢墟中,突然加入一個女人,不能不讓人始料不及和贊嘆不已。在諸如討價還價、生殖器規格的爭吵里,庫布理克放大了戰爭的荒謬性。這種和平生活中被視為丑惡的肉體交易,在此時此地成了否定戰爭的一個符號,成為對人性的召喚。在影片結尾,士兵們攻進樓中,發現他們的敵人居然是個女兵,而後他們高唱「米老鼠之歌」消失於夜色之中……
第三位:奇愛博士 (1964)導演:斯坦利·庫布理克
又是一部庫布理克的作品。庫布理克說,他拍攝該片的原因來自於「一種對求生本能的關注。久而久之,我開始認識到核威懾自相矛盾的本質:如果你是弱者,你會選擇先下手為強。而如果你變得十分強大,就會選擇不戰而屈人之兵。維持這種平衡的企圖師徒勞的,因為保密措施根本不讓你知道那邊正在做什麼。」庫布理克在本片中摒棄了借表現人類遭到核武器摧毀,從而喚起觀眾對核戰爭的恐懼心理的做法。他更傾向於用幽默的手法去展開這個故事,使它看上去像一部荒誕不經的黑色喜劇。從片中可以看出庫布理克對人性和世界深刻獨到的見解,對人類未來的悲觀態度:人類遲早會被自己的發明所毀滅(這種觀點在他後來的作品【2001:漫遊太空】中表現的更加明顯)。本片是表現「冷戰」這一特殊戰爭的經典之作。影片最後核彈爆炸後銀幕上一片空白的鏡頭被後人稱作「神來之筆」。
第四位: 野戰排 (1986)導演:奧利弗·斯通
這是奧利弗·斯通越戰三步曲之一,奧利弗斯通也是我偏愛的導演,不僅以為【天生殺人狂】,還有【The Doors】,又是與大門有關的。奧利弗·斯通要告訴人們不僅僅只有馬丁·西科塞斯喜歡探討美國夢,他也是此中好手。越戰使傳統的美國夢、美國人的自豪感、美國人的樂天派精神都變成了泡沫。這場戰爭使這個一向充滿優越感的國家分裂為兩半。作為親自參加過越戰的老兵,奧利弗·斯通在【野戰排】中正是以令人震撼的寫實手法描述了這種分裂在戰場上的體現。伊萊亞斯中士嚴守戰爭規則,決不殺不持武器的平民。巴恩斯中士則認為戰爭本身就是對生命的抗爭,這中間沒有任何規則可言。而克里斯則在這兩種價值觀中搖擺不定。他既陶醉在伊萊亞斯一群人的那種溫暖、傷感,又有點軟弱的友誼中,同時,越戰的殘酷又使他本能地產生了一種報復心理並且偏向巴恩斯。該片對越戰提出了一個令人困惑的評價:美國人自己打敗了自己。美國自身的矛盾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
第五位:西線無戰事 (1930)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該片是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反戰小說,雷馬克曾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並在西線負過傷。他將自己的戰爭體驗寫進了小說,對戰爭吞噬生命的殘酷性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影片從年輕士兵保羅的視線來展開情節,刻劃了他對戰爭從狂熱到迷惑進而失望直至絕望的每一個心理轉變過程,而本片片名來自書中軍方上司的報告——在主人公被擊斃的當天,該報告稱:「西線無戰事。」本片是所有反戰影片的「聖經」,它對戰爭的深刻控訴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
第六位:拯救大兵瑞恩 (1998)導演:史蒂芬·斯皮爾博格 主演:湯姆·漢克斯 馬特·達蒙
斯皮爾博格說:「我想拍講真話的電影。從40年代到50年代,好萊塢歷來拍攝的二戰影片不是鼓勵年輕人從軍,就是表現災難和冒險。而我想做的是將大兵們如何打這場大戰真實地、通俗地呈現出來。我根本就不打算在片中運用那些可以輕易表現冒險受難、榮耀勝利以及犧牲的電影技巧。我想讓觀眾體驗一個士兵如何在那場戰爭中求生的真實感受。關於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八個人冒險去拯救?這個問題很矛盾也是我拍這個主體的原因,因為它引發了很值得探討的道德上的爭議。而我所想的是:光榮的代價是什麼?為了補救而要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這就是我拍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我想導演自己的這段話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影片的意義和價值。
第七位:光榮之路 (1957)導演:斯坦利·庫布理克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該片片名取自於英國詩人托馬斯·格雷《墓園輓歌》中的一句詩「光榮之路通向墳墓」。影片描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遭遇到了一座久攻不下的德軍據點,戰斗中,有些法軍士兵居然逃離了戰壕。暴怒之餘,上司決定要從每個連隊中拉出一個班的人執行槍決。但軍方最終只給了三個指標。這三個人被挑選了出來,其中一人對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施以拳腳,結果被看守們痛打一頓。他竟然是在昏迷的狀態下被戰友們送上了刑場。影片受到國際范圍內的普遍好評。但在法國,該片卻遭到禁映,禁令直到1976年才得以解除。法國政府甚至威脅要以誹謗罪將庫布理克送上法庭。美國防部也擔心該片的負面影響,因而禁止在軍內放映。
第八位:生於7月4日 (1989)導演:奧利弗·斯通 主演:湯姆·克魯斯
參加過越戰並且兩次負傷的奧利弗·斯通,這次從一個新的角度對這場戰爭進行了透視和反思。與其他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不同,該片避開了對戰爭的直接描寫,將重點放在戰爭的後果,特別是對美國社會、家庭籍個人的影響上。片中直接反映戰爭的場面只有17分鍾,但戰爭的陰影卻始終籠罩著全片,籠罩著片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角落。奧利弗·斯通以對影片主題的深刻理解、強烈感受,以及對人物心理和情緒的准確把握,將一個美國青年從愛國士兵到反戰鬥士的轉變過程表現得細致入微,動人心魄。
第九位:桂河大橋 (1957)導演:大衛·里恩
影片通過日軍戰俘營中一個造橋事件來表現戰爭的荒誕和狹隘的民族自尊心理的可悲性,為了給英國爭得榮譽,英軍尼克爾森上校全力以赴位日軍建造一座大橋,並阻止游擊隊的炸橋行動。戰俘營日軍長官齋藤為了完成造橋任務,勉強忍受著英國人的狂妄,大橋一完成,他就將剖腹自殺,同樣也表現出一種狹隘盲目的民族自豪感。美國的希爾茲少校則是這兩個人的反襯。他不屈從命運的安排,要逃跑,要享樂,不願打仗。不過一旦開戰,他又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體現了美國人的注重行動的實干精神。這幾層對比不僅使人物的個性分明,也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
第十位:獵鹿人 (1978)導演:邁克爾·西米諾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
該片借用越戰中新鮮的血腥味,復活了一個老套的美國英雄的故事。影片採用大段跳切的表現手法,以製造出一種和平與戰爭之間的強烈落差。前半段近40分鍾都在描繪一場喧鬧的俄式婚禮。然後在一個短短的過場戲後,邁克爾等三人就成了越南前線的戰俘,成為越軍施暴的對象。片中,邁克爾的兩次行動無疑是「正義」的:一次是從越軍的魔掌中救出自己的同伴,一次是履行諾言,從美國返回越南救出摯友。在銀幕上的敘事空間中,呈現出一種直接的,強烈的情感撞擊,准確地傳達出一個從和平環境中被突然拋入越南原始殺戮中的美國青年的內心經歷。
㈦ 第57屆柏林電影節
57屆柏林電影節
時間:北京時間2月8日至2月18日 頒獎地:主會場 Berlinale Palast
評委陣容
第57屆柏林電影節日前公布了評委會陣容,今年將有七位國際影星和電影專家參與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一同決定金熊與各項銀熊獎的歸屬。《計程車司機》的編劇保羅·施拉德將出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香港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將同巴勒斯坦女演員希亞姆·阿巴斯、德國老牌演員馬里奧·阿多夫、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加西亞·貝爾納、美國影星威廉·達福,以及丹麥電影剪輯師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出任評委。
評委會主席:保羅·施拉德
作為導演,《美國舞男》是保羅·施拉德最為著名的作品,當然,施拉德更為著名的身份是《計程車司機》(1976年)的編劇,該片的劇本幾乎改寫了美國電影發展史。他與馬丁·斯科塞斯之後還成功合作了《憤怒的公牛》(1980年)和《耶穌最後的誘惑》(1988年),延續了這對黃金搭檔的輝煌。1978年,施拉德首執導筒推出影片《藍領》,1985年又執導了《三島由紀夫傳》,1991年,他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小說的影片《迷情殺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2年,他執導的犯罪劇情片《迷幻人生》曾參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角逐。
評委
施南生
香港知名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曾被美國權威業內雜志《綜藝》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電影人之一。由她監制的影片包括曾創造香港電影神話的《無間道》以及徐克的《七劍》。
希亞姆·阿巴斯
這位巴勒斯坦女演員同時也為電影創作劇本並曾任導演。2004年的《生生舞不息》和2004年的《敘利亞新娘》中,她充分展現了自己超寬的戲路。去年,由她主演的《天堂此時》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她還曾出演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馬里奧·阿多夫
德國演員馬里奧·阿多夫曾出演過超過1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他曾出演過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執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和《鐵皮鼓》、法斯賓德的《羅拉》和迪特爾執導的《羅西尼酒店》。
蓋爾·加西亞·貝爾納
他的銀幕表演處女作就是阿萊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情是狗娘》,這位墨西哥男演員的魅力自此一直在國際影壇閃光。巴西導演沃爾特·薩勒斯之後選擇他在《摩托車日記》中出演青年時代的切·格瓦拉,還曾主演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他主演的《睡眠科學》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他與伊納利度二度合作的新片《通天塔》也是今年奧斯卡獎的有力爭獎影片。
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位列當今口碑最佳的幾位美國實力派演員之一。他塑造過無數復雜、陰暗、內心糾結的角色,1980年,他憑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國之門》一鳴驚人,1986年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近年來,他在商業和藝術電影兩方面平均用力,在《蜘蛛俠》大獲票房成功的同時,他還不斷與科南伯格、拉斯·馮·特里爾、斯科塞斯等導演合作。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
她曾擔綱丹麥知名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迄今為止幾乎每一部作品的剪輯師,其中包括《醫院風雲》、《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狗鎮》以及《曼德萊》。
開幕片《玫瑰人生》
另據電影節組委會本周三發布的消息,法國「小鳥歌後」埃迪思·皮亞芙的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將開啟本年度的「金熊」之爭。
在埃迪思·皮亞芙逝世近40年後,由法國投拍的影片《玫瑰人生》從追思和揭秘這兩個角度出發,重現了這位法國傳奇香頌女伶充滿激情的生平故事。該片由音樂錄影帶導演奧立維埃·達昂執導,瑪麗昂·歌蒂亞主演,「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將飾演發掘皮亞芙的伯樂。
生前,皮亞芙與讓·谷克多、瑪琳·黛德麗、伊夫·蒙當是好友,而她天鵝絨般高亢婉轉的嗓音以及獨特的舞台風格永遠與《玫瑰人生》、《不,我沒有遺憾》、《愛之頌》等經典香頌名曲被歌迷永遠銘記。在輝煌的舞台燈光以外,皮亞芙在其喧囂的一生中曾被指控謀殺、經歷獨子夭折的悲痛,以及兩次失敗的婚姻,並捲入了法國保衛戰……現年30歲的女演員歌蒂亞表示,即便皮亞芙並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歌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絕對是電影的好素材,「不管你愛不愛皮亞芙,是不是了解她,你都會願意去看一看這位不凡女人的不凡故事。」
----------------------
柏林電影節的來歷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等
------------
又:
柏林國際電影節始於1951年,最先是出於美國文化政治的動機,讓西方世界的三條聯盟有更為廣泛的理念。在二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柏林成為自由社會的樣板,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這一電影節就成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瑪-伯格曼,薩提瓦伊提-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以及法國導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電影節中贏得了國際輝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有一段很明顯的停滯期。1970年出現了公眾呼聲,但與越戰影片的出現並非巧合。1971年,除了傳統競爭以外,還開創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第一部蘇聯電影在該電影節參展,東德也參加了這一屆電影節。政治氣候發生了改變,兩德之間的各種協議紛紛簽署。從此,柏林電影節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國際電影製作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它在東西方之間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有四位導演對柏林電影節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阿爾福雷德-鮑爾是奠基者;沃爾夫-唐納引入了改革,烏爾里奇-格雷格創立了論壇,莫里茲-德-哈德恩則是自1979年以來競爭機制、全景電影、電影回顧和兒童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開創的功臣。
雷尼-辛特尼斯和柏林熊
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1988-1956)因為她的動物塑像而一舉成名。從柏林工藝學校畢業後,二十年代她的名氣急升,1931年她進入了普魯士藝術學院。由於國家社會主義的提升,1934年她被迫離開了學院,但二戰以後,她又重新得到了認可,有各種教學講座邀請她,獎項和榮譽紛紛踏至。而自1951年開始的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
電影節的金熊像雛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設計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皮爾-雷本和柏林電影節主題樂
為紀念柏林電影節50周年,電影作曲家皮爾-雷本譜寫了新的電影節主題樂。新主題樂強調了電影節的片頭,每部電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這段片頭。
雷本與法斯賓德合作多年,還與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國導演有過合作。如今他被認為是享有國際名聲的最為著名的德國電影作曲家之一。
皮爾-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為柏林電影節創作主題樂的想法。那時法斯賓德因為影片Veronika Voss獲得了金熊獎,為此雷本覺得應該給電影節一個音樂禮物,一個特別的主題樂。作品在1990年第40屆電影節為官方電影節所認可,自此每部在電影節放映的影片的片頭都要播出這段主題樂。
--------------------
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終身成就獎 阿瑟·佩恩
㈧ 電影《世貿中心》什麼時候在中國內地上映
第59屆戛納電影節17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戛納開幕。曾三獲奧斯卡獎的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日前也攜自己的新片《世貿中心》在電影節上亮相。
這是首部正面描寫「9?11」事件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9?11」事件中一個真實的故事。約翰?麥克洛克林和威爾?吉門諾兩位消防員為了疏散被困在世貿中心的人群而沖進大樓,結果卻在大樓塌陷後被埋在廢墟下。為了找到約翰和威爾,他們的家人竭盡全力,並最終將他們成功解救出來。該片由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和《暴力史》的女演員瑪麗亞?貝洛出演男女主角。
今年9月11日是美國世貿中心雙子樓遭恐怖襲擊5周年紀念日。不少導演紛紛以此為素材推出影視作品,其中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影片《世貿中心》尤為引人關注。在第四屆曼谷國際電影節上,59歲的斯通曾坦言,他並不清楚美國觀眾是否對「9?11」題材的影片做好了准備。但他強調,影片《世貿中心》與政治無關,更多反映的是人性的主題。預計這部影片將於8月9日在美國上映。
㈨ 那些電影是大師拍的電影
中文名: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
英文名:Alfred Hitchcock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29日
出生地:英國倫敦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是舉世公認的「懸念大師」。他生於倫敦,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
回答者:一個廚師 - 秀才 三級 5-30 14:31
他的電影如果以現在的標准來看,其實也沒有那麼刺激,或者說如很多人雲亦雲的贊嘆一樣令人震撼,如果和現在很多的驚悚片來比,它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的。可是,大家不要忽略了這么一個事實,即那是幾十年前的片子。也就是說,幾十年前,他的作品已經具備現在驚悚片大部分的已經具備的元素。
說他是驚悚片的大師和先驅,這毫不為過。
㈩ 電影 <<野性的呼喚>>的影評
除了知道導演是特立獨行的奧利弗·斯通,觀看之前並沒有對這部影片由任何方面的了解。片名足夠簡單抽象,但依我的經驗,這樣極致的精煉往往蘊含著無限的深刻。當然沒想到「大門」是一個樂隊的名字,是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搖滾樂隊,男主角吉姆·莫里森更是一代人氣偶像。只是由於對美國流行音樂的無知,我在觀片過程中不可能懷有那種對名人的景仰心態和窺視目的,更多地只能把這部影片當作一個新奇故事來看。
從前看《亞歷山大大帝》就領教了奧利弗·斯通別具一格的傳記片風格,雖然本片拍攝得要早很多,但一樣可以看出全片充斥的那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導演各種大膽的表現手法和片中人物的極端狂野的演出,使我無論是視覺還是心理上都感受到極大的沖擊力。同樣是音樂傳記片,《一往無前》就沒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盡管也有吸毒和出軌,但這些只是情節上的噱頭,人物性格並沒有進行那個很充分的挖掘,而且約翰·卡什本身也並不具備吉姆·莫里森那樣張揚的個性魅力。
按照導演的一貫野心,「大門」這個片名在電影里註定不可能僅僅作為一個樂隊的名字而存在,肯定會含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和隱喻。依男主角自己的解釋,它不是赫胥黎所指的「頭腦的門」,而是威廉·布萊克所說的「感知的門」,「當代表感知的門被凈化後,事物就會呈現出它們原有的面貌」。兩者的區別很明顯,也就是理智與情感、倫理與慾望的對立。男主角各種放盪不羈的表現,正是他對自我情感和慾望的極度宣洩。所謂「頭腦的門」,其實也就是人對自己的理性束縛,是外在體制對內在人性的壓抑。男主角自始至終在努力做的,也就是他自己所唱的「沖破束縛,達到彼岸」。
從一開始他追求女友的表現來看,他就是一個極端率真毫無做作的人。他從窗子鑽進女主角的房間,女主角問他為何不從大門進入,他說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忘了是誰說過,父親開了門,請來了物質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愛人總是從窗子進入的。門其實是人對外界心理防備的象徵,從門進入的客人往往不得不寒暄客套一番,能不能達到本意還要看主人臉色,哪像爬窗子那樣直截了當。門和窗這樣微妙的區別,其實也可以為片名的含義作注腳。男主角非常喜歡引用威廉·布萊克的另一句話:「那條無人走過的路通向智慧的聖殿」。他要做的就是任性,就是冒險,就是不復制世俗,就是撇除面具直達本心。
男主角在演唱會上好幾次都模仿原始人酒神祭奠的舞蹈,觀眾也隨著音樂狂舞,交雜著赤裸的女子和各種幻象,氣息氛圍神秘而迷亂。他們的談話中也多次提到狄奧尼索斯和酒神巴克斯,在希臘神話中代表著無序和本能的沖動,暗示神話傳說對男主角性格的影響,這樣的手法在《亞歷山大大帝》中也似曾相識。兩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被強烈的情感和慾望所折磨,頗有點古希臘悲劇的意味。吉姆有一段飽受非議的即興的「弒父淫母」的歌詞,似乎也隱含著俄狄浦斯情結在內。
沙漠和印第安人是男主角的主要幻象。沙漠代表了他越界探險的慾望,他始終都在那一片茫茫黃沙中尋找他的仙人掌。而印第安人似乎是死亡的象徵,童年記憶中那個瀕死的眼神總能夠占據一生的夢境。還有眼鏡蛇、美洲豹、宗教圖騰和火焰等等,這些超現實的鏡頭把主人公迷亂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視覺化,我記得導演的這種手法在《天生殺人狂》里有著更誇張的表現。當然,這些鏡頭就像男主角那些意象含混的詩歌一樣,只能大體感知到其中的癲狂和野性,無法以此對他的性格命運進行細致理性的詮釋。
他在舞台上的那場猥褻演出使影片達到了高潮,依稀記得在張國榮的表演生涯中也曾有類似的情節。不管是靜靜地在浴缸里一睡不起,還是決絕地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兩人的結局都充分說明了天才與世俗的矛盾。「死神讓我們變成天使,給我們翅膀」,出於影片所傳達出的那種生命絕望的觀點,可以理解這種對死亡的臆想,但願那些痴狂的眼睛上方真的存在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