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自己給自己拍攝一部紀錄片
對於紀錄片里所需要的鏡頭素材盡可能地以獨特角度為出發點來設計。用於充實紀錄片的鏡頭感。所以出發前我就把之前設計所需要鏡頭爛熟於心,在此後的過程中一些沒有實際故事內容的鏡頭就按照事先設計的腳本拍攝。事先准備好拍攝腳本對於拍攝過程中是事半功倍的,對於拍攝電影要設計腳本,紀錄片也一樣。
⑵ 記錄片怎麼拍攝
一樓和二樓說的應該差不多了
下面只是要補充的
紀錄片要記錄現實生活,展示時代脈搏和生命,展示和記錄真實,但是怎麼樣增強紀錄片的可看性,讓紀錄片被人們喜聞樂見一直是一個大問題。讓更多的人看到是我們的首要目的,也是最大的困難。 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怎樣實現這些價值? 紀錄片怎麼拍人們才愛看?
這個目的太重要了,如果你是為了讓別人愛看而拍的,那麼要做到讓別人愛看就很難。不知道這樣說好不好理解。「討好觀眾是必須的,觀眾也都挺不容易的。」但是,沒有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生的。。。
先打動自己,而後打動別人。。。
先打動別人,引發反思,再次打動自己。。。
我認為所有的藝術形態都應該如此。所有藝術形態的根本價值就是分享與對話。
⑶ 作為導演,是如何構思一部紀錄片的劇本和主題的
通常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理念和感情、理智和激情都是纏綿糾葛成球的。在電影中,你看見一具死屍,會立馬覺得同情,也可能會感嘆生命易逝,人生蒼茫;但是如果我們在路邊看見死屍,你會覺得震驚,甚至是惡心。現實生活中,人生經歷因為時間的映像而雋永,並在發生的那一刻意味深長。好的電影劇本就是你用來隨心譜寫感情和靈光之章的樂器,這也是為什麼寫劇本是整個電影當中最重要的一環。
⑷ 如何拍攝一部小型紀錄片
第一步,看片
做紀錄片,我想很多人都會同意,最好從看紀錄片開始。我想你可以先靜下心來,不加限制的列出五部或者更多自己喜歡的紀錄片。如果沒看過什麼感興趣的紀錄片,現在就開始吧。
第二步,關注點
找找它們的共同點:是題材,手法,娛樂性,製作或者別的什麼。這樣就找到了自己的關注點。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掌握你最感興趣的東西,順應自己的內心會起到特別好的作用,絕不會越做越擰巴,而是變得開心和有成就感,支撐你把這個繁雜深刻的東西做完;換個角度看,人只有在他熱愛的方向上才能產生足夠創造力,創造力決定作品是否出彩,所以尋找關注點挺重要的。
第三步,題材
從這個關注點出發,結合你能夠拍攝的題材。題材也就是內容的准確方向,它一定是你所了解的領域,如果還不是,就要加強了解加強了解加強了解。紀錄片導演一定對題材有足夠准備,成為半個專家,才能開拍。不管你要拍一隻貓還是國際政治,這都是必須要做的。
關注點,也就是你的興趣所在,一定跟題材結合起來。
第四步,故事線
已經成為半個專家的你已經走的很深,一定已經發現不少好玩的有力量的東西,可以成為片子的靈魂,但難以取捨就成了流水賬。自己覺得還行,別人看不下去也沒效果。
用什麼吸引觀眾呢,這是最難的一關。從專家再回到普通人的視角吧,再次審視這個題材,想想怎麼講一個好故事,讓所有人能跟你走到片子的最後,最好中間都不想去廁所。把有意思的點挑選一下,再排個序,故事線是不是出來了。
第五步,大綱
把故事線落實一下,看看哪個能拍到,哪個拍不到(有時拍不到的可以用其它方式彌補,例如情景再現、動畫、采訪等等)。然後就成為大綱。大綱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說清整個故事,對於四十分鍾的紀錄片,只要二百字以內就夠了,簡潔簡潔簡潔。
第六步,文學故事腳本
把大綱擴展成一個文學故事腳本,這個腳本是紀錄片創作的重點。紀錄片腳本就是一篇好故事,它涵蓋紀錄片所有的故事細節,盡量用視聽語言來寫。
⑸ 如何製作簡易歷史紀錄片(就自己用會聲會影10做的)
用會聲會影10製作簡易歷史紀錄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吧。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策劃你要做的紀錄片的內容,編寫製作綱要,並寫出解說詞;根據這個策劃進行相應的准備,主要是素材准備----網上下載,包括照片、視頻等等,當然有些視頻需要進行格式轉換才能使用,可以配合用格式工廠軟體進行。有些素材可以自己製作,如拍照片、錄制視頻等。
第二階段為製作階段,首先將解說詞用錄音軟體錄制出來,(推薦用cooledit軟體)並進行適當的編輯修改,對音頻進行美化。然後用會聲會影10進行視音頻素材的編輯製作,可以根據音頻的長度來控制視頻素材的長度,或用其他方法,具體可以參考會聲會影10軟體的使用說明。另外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地在字幕通道加上各種字幕。當然適當的轉場效果也要考慮。編輯完成後在音頻通道要加上配樂,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完成。最後檢查修改完成後,可刻錄成光碟輸出。
大體過程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並祝你創作出好的作品。
⑹ 紀錄片的創作模式有哪些
一、格里爾遜式,二、真實電影,三、訪問式,四、反射式
(一)格里爾遜式 又稱直接宣導式。 又稱直接宣導式。這個模式是以英國著名紀錄片導 演格里爾遜而命名。 演格里爾遜而命名。 1929年,英國出現了以格里爾遜為首的「英國紀 年 英國出現了以格里爾遜為首的「 錄片運動」 其特點是影片內容重視社會功能, 錄片運動」。其特點是影片內容重視社會功能,形式 上依賴解說詞來配合畫面, 上依賴解說詞來配合畫面,強調把電影用宣傳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爾遜宣稱: 我把電影視為講壇, 有目的。正如格里爾遜宣稱:「我把電影視為講壇, 用作宣傳,而且對此並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傳,而且對此並不感到羞愧,因為在尚未成型 的電影哲學中,明顯的區別是必要的。 的電影哲學中,明顯的區別是必要的。」這種模式把 紀錄片當成了傳播與勸服的工具, 紀錄片當成了傳播與勸服的工具,認為它是一種直接 宣傳的手段。 宣傳的手段。 其代表作是格里爾遜1929年拍攝製作的《漂網 其代表作是格里爾遜 年拍攝製作的《 年拍攝製作的 漁船》 第一次將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銀幕, 漁船》,第一次將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銀幕,也是一 部在現實生活中拍攝的影片。 部在現實生活中拍攝的影片。 後來,格里爾遜將紀錄電影定義為「對現實的 後來,格里爾遜將紀錄電影定義為「 創造性處理」 所謂「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 創造性處理」。所謂「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主要 指採取戲劇化手法對現實生活事件進行「搬演」 指採取戲劇化手法對現實生活事件進行「搬演」甚 重構」 至「重構」。 當代中國電視專題片從形式到創作手法都與 直接宣導式一脈相承, 直接宣導式一脈相承,直接宣導式導致中國電視專 題片的誕生。 題片的誕生。 二、真實電影式。 「真實電影」是對20世紀 年代出現 真實電影」是對 世紀60年代出現 真實電影 世紀 於歐美等國的「真理電影」 直接電影」 於歐美等國的「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 的統稱。它強調紀錄片應對現實進行「客觀」 的統稱。它強調紀錄片應對現實進行「客觀」 展示。從影片樣式看, 展示。從影片樣式看,可以說它是對格里爾 遜式紀錄片的反叛。 遜式紀錄片的反叛。「最純粹的真實電影甚 至視解說為天敵,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 至視解說為天敵,通篇沒有一句解說詞,只 是客觀地記錄被拍攝對象的聲音。 是客觀地記錄被拍攝對象的聲音。」 由於對「真實」的理解不同, 由於對「真實」的理解不同,真實電影 又分為兩個流派: 直接電影」 又分為兩個流派:「直接電影」和「真理電 影」。 「直接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紀 錄片製作中一次獨具風格的電影運動,它主 張攝影機和拍攝人員應該像「牆上的蒼蠅」 一樣,在不介入的長期觀察中捕捉真實。代 表作品是羅伯特·德魯的《初選》(1960年) 《幸福母親的一天》(1963年)等。 我國的代表作如:成都電視台拍攝的 電視紀錄片《平衡》2001年獲19屆電視金 鷹獎最佳紀錄片作品獎。 「真理電影」是20世紀60年代法國電 影銀幕上出現的關注社會問題的影片,電影 干預社會的傾向日趨明顯,這股潮流在當時 被稱為現實主義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讓·魯 什的《一個夏天的記錄》(1960年),他們 1960 承認攝影機的存在可以對現實產生影響。 「紀錄片製作者不再是躲在攝影機後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積極參與被拍攝者在被拍攝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攝者在攝影機面前 說出他們不太輕易說出的話,或不太輕易做 出的事。」 我國的代表作如:《小留學生》。 「直接電影」和「真理電影」都是 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 真理電影」 以追求真實為目的, 以追求真實為目的,都是在同期錄音的 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但兩者還是有明顯 區別: 區別: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 的純粹記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 的純粹記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 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的手法; 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的手法;後者 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記錄現實, 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記錄現實, 而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 而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除在紀 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等策略。 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等策略。 三、訪問式。 這是在70年代紀錄片美學觀念發生重 大革新的情況下出現的。它首先出現在美國 女權主義的一些紀錄片中,以後又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採用,這種模式的紀錄片完全 由訪問和談話組成,一個訪問接一個訪問, 整部片子是建構在訪問上面的。「見證人— —事件參與者,直接站在攝像機前講述自身 的經歷,時而做發人深省的揭露,時而做片 言只語的佐證,形成了當代紀錄片的標准模 式。」 其代表性電視欄目是美國CBS的《60分鍾》, 我們的《新聞調查》也屬於此。1999年《新聞調查》 欄目製作的紀錄片《海選》獲蒙特卡羅國際電視節 銀獎。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攝過程中,把拍攝者 與被拍攝者之間如何中運作和互動的關 系呈現出來,也就是被拍攝者像一面鏡 子一樣把拍攝者給「照」出來的一種創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幾種的觀察、訪問、 以及攝影機前後人物之間互動等多種記 錄方式,使「紀錄片永遠不再是再現的 形式。」 在這類作品中,製片人本身成為事 件的見證人——參與者,也是作品社會 意義的創立者,被拍攝者與拍攝者之間 的互動過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現出來。 創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評價、情緒傳達 給觀眾,表明紀錄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詮釋者,他的看法無法取代事實本身。
⑺ 如何拍攝一部記錄「電影拍攝過程的」紀錄片
首先要了解拍攝過程,從道具到場景的設置等都要了解。
然後,你可以從拍攝電影最開始的准備起,進行記錄,並同時講解它的作用,一般都需要什麼樣的工作,重點是什麼;如果只是小型的dv記錄,那隻要拍就好,如果你確實要拍一個逼真的紀錄片,那麼就要學習導演學了,然後進行真的拍攝,就得有燈光演員設備等了。
把拍攝電影所需要的每個環節,都進行分階段的拍攝和闡述,你可以把它分為幾章,第二章 籌劃影片拍攝 第三章 攝影(像)機 第四章 影像拍攝方法 第五章 燈光 第六章 打光的方法 第七章 麥克風與錄音設備 第八章 錄制聲音的方法 第九章 導演學 第十章 後期剪輯 第十一章 剪輯的訣竅 第十二章 強化視覺和聽覺 第十三章 強化聲音和圖像的技巧 第十四章 影片製作的最後階段等等,
我不知道你的要求是什麼樣的,你可以拍成連續的紀錄片,又或者只導其中的一部分,抽取電影拍攝過程中你喜歡的部分進行拍攝,做一個部分的紀錄片。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希望能幫助你,湊合用用,這個領域不太了解,我只喜歡看電影,呵呵
⑻ 紀實紀錄片如何拍攝的
1、素材的選擇
在拍攝素材時,一定要經過篩選,盡量拍一些特別精彩,卻也貼近真實生活片段的素材。也就是說,要放棄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講究真實性。
2、結構的發掘
在對素材進行梳理的時候,要按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結構來進行梳理,梳理完之後,會發現,這個結構就是一個連貫的,完整的故事。
3、聲音、色彩的處理
聲音和色彩是畫面的重點,讓整個片子的構造、節奏,以及配音配樂都要變得更加炫麗。從畫面的造型角度:使畫面形象更加具體、逼真、生動、感性,增強對觀眾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8)如何根據電影創作紀錄片擴展閱讀:
中國紀實片總體上與西方紀實片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我們的紀實片在對事物的觀察方法的運用上顯得不是很成熟;一些較新的紀實片的方法,如超越觀察電影的理念,以及反射式的紀錄片理念,甚至還沒有被介紹到中國,等等。
紀錄片可以由於不謹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誤解,紀錄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傳工具。一個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迪士尼動物紀錄片《白色曠野》,在這部片子中觀眾看到旅鼠落下懸崖的景象,因此至今為止依然有許多人以為旅鼠會集體自殺。
(8)如何根據電影創作紀錄片擴展閱讀:網路--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