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推薦幾部類似「焦裕祿」「紅旗渠」等立志影片
電影《焦裕祿》製片公司:峨嵋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份:1990年
導演:王冀邢
主演:李雪健
李仁堂
梁 音
獲獎記錄:1991年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李雪健),第十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李雪健),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1990年優秀影片獎。
劇情: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蘭考地區,焦裕祿受上級委派,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為了根治「三害」,盡快幫助群眾脫貧,焦裕祿到蘭考後馬上深入調查,制訂治理方案。但救災物資運到蘭考,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幹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坐視不管,還對焦裕祿帶頭工作感到不滿。縣園藝場老場長被活活累死,焦裕祿很受震動,決定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但有人卻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向地委告狀。上級前來了解情況,幾百名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裕祿鳴冤叫屈。不久,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沖在搶險救災第一線。但因長期操勞過度,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近十萬群眾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懷念之情。
㈡ 求影片《焦裕祿》的簡介。。謝謝了。。
焦裕祿(1922-1964)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鄉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只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
抗日戰爭期間,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後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於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同時還刊登了《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隨後,全國各種報刊先後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領導幹部要學焦裕祿》的社論,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同志是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
㈢ 焦裕祿同名電影
電影《焦裕祿》以其真實而感人的故事,生動展現了焦裕祿同志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不息的崇高精神。影片於1990年上映,由王冀邢執導,李雪健主演,深受觀眾喜愛。
焦裕祿,這位蘭考地區縣委書記,面對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始終以身作則,深入基層,制定治理方案。他親自帶領縣委幹部卸貨、發貨,顯示了對群眾的深切關懷和對工作的全心投入。然而,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態度冷漠,甚至對焦裕祿的帶頭工作表示不滿。
影片中,焦裕祿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的決定,反映出他對基層幹部的關愛和對工作環境的深刻思考。盡管此舉遭遇了來自吳榮先的指使下部分人的反對,但焦裕祿依然堅持正義,為群眾發聲。
當蘭考遭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沖在搶險救災第一線,充分展現了他為人民服務的無私精神。然而,由於長期的勞累和工作的壓力,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年僅42歲。他的逝世,令無數群眾痛心疾首,紛紛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和懷念。
電影《焦裕祿》通過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場景和情節,不僅生動再現了焦裕祿同志的高尚品德和偉大精神,也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激勵著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建設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奮斗。
焦裕祿,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有同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