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演了太多大尺度、早已不畏裸露的她才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演員
在藝術包容度頗高的法國,有這樣一位女演員——她平日里優雅溫婉,演起戲來就橫沖直撞。
她不介意雌雄同體,而具有「非常態美」的她,讓人們不得不換個角度重新審視法國女人。
夏洛特·甘斯布,1971年出生於倫敦,她是法國藝術家塞吉·甘斯布(去世時全國降半旗致哀)和英國演員簡·伯金(貴族出身)的女兒。
媒體記錄了她成長的點滴——從年少的天真,青春的迷茫,到回眸時的嫵媚和舉手投足間的優雅。
13歲那年,夏洛特和父親合唱了《檸檬亂倫》,歌詞毫不做作地道出了亂倫之情——「我們所做過最美麗迷情,最純潔狂野的愛,永遠發生在下一次。」
第二年,夏洛特出演了電影《不害臊的姑娘》,第一次挑大樑,就挑戰了一個復雜乖僻的人物。
滿口臟話、言語惡毒,幾乎和每個同學都打過架;滿心都是對富足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看什麼都覺得瑣碎惡心。
她只有13歲,卻已准備好長大成人。
豆蔻年華的夏洛特·甘斯布,任性且跋扈,讓人又氣又愛。三年後,在依然青澀的年齡里,夏洛特主演了《小偷》。
此時的她,混合了純真與性感,有種黑白分明的美,且保持著沉默安靜的特質,但內心與外在的反差讓她有種強大的爆發力。
當她拿起叉子把欺負她的人釘在桌子上時,任誰看著都得倒吸一口涼氣。
一路沉澱,時間來到1999年,夏洛特聯袂出演了《聖誕蛋糕》。
她扮演的小女兒,是典型的叛逆女人——叼著煙蒂出現在葬禮,喜歡騎機車,作風大膽奔放。
但她細膩的表演,為她贏得了當年的凱撒獎最佳女配角。
2004年,夏洛特出演由丈夫伊萬·阿達勒執導的電影《他們結婚了還有很多孩子》,一家三口齊上陣,用輕松詼諧的方式探討了對婚姻的思考。
不同於以往的銀幕形象,夏洛特不再是風一般的女子,她收斂了特立獨行的做派,陷入生活的迷霧。
她有面對誘惑的怦然心動,也有面對殘酷真相的潸然淚下,更有無所適從的痛苦掙扎。
若你以為夏洛特就此「從良」了,那可大錯特錯。
2009年的戛納電影節,拉斯·馮·提爾的《反基督者》讓大家虎軀一震,夏洛特也憑藉此片獲得生平最有分量的獎杯,同時也將女演員挑戰禁忌的極限又調高幾個檔。
這之後,夏洛特成了拉斯·馮·提爾的繆斯,她也似乎在裸戲的道路上一去不回。接連兩部《女性癮者》,又是充滿扭曲情慾的故事。
在性慾混沌中尋找秩序和本源,滿是哲學與詩意。
盡管性愛場面都是替身,但敢於接下這種極端的情色片,其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拍攝《女性癮者》的間隙,夏洛特·甘斯布還主演了反烏托邦電影《女兒國的傑基》,本片又名《女子漢的顛倒性世界》,充滿欲蓋彌彰的趣味。
編劇腦洞相當大——領袖崇拜,愚民政策,女尊男卑...這電影黑出翔的點非常多,政治反諷,性別歧視的反差,真是特別多的違和感,但也因為違和,才讓人好奇想繼續看下去。
而夏洛特飾演的女將軍,無疑是本片最大的反轉,結尾處那驚艷一脫,勝過以往所有角色。
從擼片到拉片,再到gay片的觀影體驗,全都歸功於夏洛特雌雄莫辨的氣質。
看完這些,是否覺得夏洛特·甘斯布好奔放好不做作?但別忘了,她身體里流淌著兩位藝術家的血液,曾經也是一枚憂郁蒼白的文藝少女。
25歲時,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冷靜、獨立,卻不激烈的簡·愛。
當夏洛特說出「你以為我又瘦又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了嗎?」的經典台詞時,還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獨特另類,滄桑憔悴,沉靜優雅,孤傲不訓...夏洛特·甘斯布的身上具有太多特質,演過的每一個角色,都或多或少帶著她自己本來的樣子,讓人沉迷也讓人自嘆弗如。
此女子,正可謂——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
㈡ 到底什麼叫7d電影和3d、5d有何不同
一、7D電影
7D互動電影是一場動感之旅。聲、光、影、水、霧、煙,地震來時的強烈晃動,山崩到時的滅頂之感,超凡脫俗的技術造就了7D互動電影過硬的體驗,它把影音的藝術,通過感測,光感,震動搖晃的使用等等變得真真切切,再加上五維度場景的包攬,立刻將觀看者引入了其中,看電影,變成了經歷了一場電影般的生活體驗。
二、7D電影與3D電影、5D電影的區別
1、看電影過程中座椅震動感覺的不同
(1)3D電影沒有震動感覺
(2)5D電影、7D電影當電影裡面出現震動時,座椅也會震動。
2、看電影過程中現實模擬電影環境的程度不同
(1)3D電影沒有在現實環境眾模擬電影環境。
(2)5D電影、7D電影通過環境模擬實現風、雨、電、煙、雪花、泡泡、火焰掃腿、捅背、震動、香煙等環境效果,順著影視內容變化可實時感受到置身「閃電、煙霧、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熱感,海浪撲身時會「濕」了衣裳。體驗下墜、震動、刮風、下雨、掃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覺。
(2)電影世界大混合擴展閱讀:
立體電影發展歷程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