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錫五(馬錫五審判方式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做什麼的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馬錫五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馬錫五審判方式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你想了解的問題,關注本站哦。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在邊區馬錫伍實行的貫徹群眾路線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的辦案方法。這是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的運用到審判工作中的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馬錫伍審判方式是巡迴審判方式的典型代表。馬錫伍審判方式的特點:
(1)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了解案情。
(2)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
(3)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
以整風運動為思想基礎,以群眾智慧為力量源泉。其出現和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同志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時創造的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是抗日民主政權創立的一種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運用於司法審判工作的審判方式。這一方式在邊區政權所轄范圍內得到普遍的推廣。
其主要內容是簡化訴訟手續,實行巡迴審判、就地審判。在審判中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解決並糾正疑難與錯案,使群眾在審判活動中得到教育。
1943年,馬錫五同志從事司法工作後,親自參加案件審判實踐,經常下鄉,深入調查研究,進行巡迴審判,及時糾正一些錯案,解決了一些纏訟多年的疑難案件,因而受到群眾歡迎。人們把這種貫徹群眾路線,實行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辦案方法,親切地稱之為「馬錫五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1)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了解案情;(2)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3)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4)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廉潔公正
以整風運動為思想基礎,以群眾智慧為力量源泉。這一方式是在巡迴審判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是司法工作的一面旗幟。其出現和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訴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馬」包括三個有機聯系的步驟:查明案件事實;聽取群眾意見;形成解決方案,說服當事人接受。
「馬」為當時廣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並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構造,其中許多具體原則和做法以後被直接運用於新中國的民事訴訟制度。
1938年,華池縣封家園子村有個封芝琴(小名胖兒),由其父封顏貴包辦,與張金才之子張柏兒訂婚。1942年5月,封顏貴為多索聘禮,企圖賴婚,一方面教唆女兒以「婚姻自主」為借口,要求與張解除婚約;另一方面又將女兒高價出賣。而封胖兒與張柏兒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願結為夫妻。
當她得知父親又將自己賣給慶陽縣朱孝昌為妻時,便暗中通知張家。張金才遂召集親屬20餘人,深夜攜棍棒闖入封家,將封胖兒搶去。封顏貴以張家「搶親」為罪名將其告到縣司法處。縣司法處不經調查研究,冒下判決:判處張金才徒刑6個月,封胖兒與張柏兒婚姻無效;但對封顏貴屢次出賣女兒的不法行為卻不予追究。對此,當事人不服,群眾也不滿意。適逢馬來華池巡視工作,封胖兒攔路告狀。
馬錫伍親赴封家園子,深入調查了解,還徵求封胖兒對婚姻的意見。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礎上,就地公開審理,最後作出判決:依法撤銷華池縣司法處的判決;封、張雙方同意結婚,其婚姻有效;張金才黑夜搶親,擾亂治安,判處短期徒刑;封顏貴多次出賣女兒,違反政府法令,判處勞役,以示懲戒。對這個判決,群眾認為合情合理,受罰者甘心服罪,一對青年人更是歡天喜地,結成了美滿夫妻。《解放日報》為此發表社論,評述了馬錫伍審判方式的特點,認為這是邊區司法戰線上的偉大創舉。後來,邊區文藝工作者以此為素材,編寫了鼓詞《劉巧兒團圓》和劇本《劉巧兒告狀》,以後這一故事又被改編為著名的評劇《劉巧兒》。
「陝甘寧邊區政府時期,審判制度建設成就之一,就是樹立了群眾路線的審判方法和作風。陝甘寧邊區司法機關曾採取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的審判方法和作風,也就是依靠人民、聯系人民、便利人民的群眾路線的審判作風。」1943年,華池縣溫台區四鄉農民封彥貴為貪圖彩禮,騙自己的女兒封芝琴(小名封捧兒)與自幼定親的張柏解除婚約,暗中把女兒賣給了慶陽縣48歲的朱姓地主。封芝琴發現受騙後,堅決不從,並表示願維持原有的婚約與張柏結為夫妻。而張家得知封彥貴買賣女兒後,便召集親鄰乘夜搶回封芝琴與張柏成親。封彥貴眼看人財兩空,氣急敗壞,告張家搶人。縣司法處受理後,對違法搶婚者判刑6個月,同時判封芝琴與張柏婚姻無效。封芝琴對此判決不服,當聽說馬錫五專員要到華池縣檢查工作時,決定攔路告狀。1945年4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的《一件搶婚案》中,對此作了詳細報道馬專員馬錫五是邊區婦孺皆知的,他在隴東當了這幾年專員,每年總要到所屬各縣巡視幾次工作。這里是華池縣境迎面走過來一個二十幾歲的鄉下姑娘,當她發現面前來的是馬專員,不覺怔一下,然後立即深深地一鞠躬這就是封捧兒,是封家園子搶婚案的女主角,她碰見了馬專員,就這樣告起狀來封捧兒凌凌亂亂支支吾吾向馬專員訴說了一遍。「好吧」,馬專員說:「我現在到鄉公所去,你放心,我總要搞好這件事才走。」就這樣馬專員受理了這件案子。馬錫五首先在當地鄉村幹部和群眾中作了調查,詳細詢問了事情的前後經過。為了了解當地群眾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馬錫五和鄉區幹部訪問了許多老百姓。通過調查訪問,了解到群眾對封張兩家的糾紛雖然看法不盡相同,但對於封芝琴和張柏這一對好好的小夫妻被拆散,群眾表示不滿。這就證明前次縣司法處的判決的確不妥當。在此基礎上,馬錫五又派平日和封芝琴接近的婦女與她談話,以了解她的想法。並親自徵求封芝琴的意見。封芝琴的態度很明朗。她表示:「死也要與張柏兒結婚。」全部真相都弄清楚後,馬錫五立即會同華池縣司法處負責同志在當地鄉公所進行了群眾性的公開審理,邀請鄉親們參加案件審理,讓大家發表意見。群眾既對這種座談式的審判感到新奇,也為自己能參與審案而興奮。老百姓到的很多,有一些只是來看看「專員審案子」的,瞧瞧熱鬧;有一些則是來發表意見的,既然有權利說話,他們早就心裡癢得慌了。審理開始,首先是一般地訊問當事人,然後重要的節目到了:請大家發表對全案的意見。許多人說了話,有老頭子,也有青年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議論紛紛,發表不同的看法。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封捧兒既然同意,一對少年夫妻沒有問題,不能拆散。摸清群眾的意見後,進行了判決:承認封芝琴和張柏這對青年的婚姻有效,同時對買賣女兒者和非法搶親者都給以處罰。「這一回真正把問題解(決)了,不像前次那樣光通過法庭判決而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這一回大家都覺得入情入理,非常恰當,受罰的承認自己罪有應得,一對小夫妻更是皆大歡喜。」馬錫五對「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審理,不僅使一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願得以實現,也使群眾在參與案件審理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覺遵守邊區婚姻條例的意識,有力地打擊了買賣婚姻的陋習。「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判決一時成為美談,並迅速傳遍邊區。
1943年3月,隴東分區專員、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五在華池縣檢查工作時,通過深入調查,公正審理了當時很有影響的「封芝琴婚姻案」,並由此創造了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原則,堅決執行政府的政策法令,座談式而非坐堂式,「民門」而非「衙門」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上世紀50年代初以「封芝琴婚姻案」為原型的倡導新婚姻觀念的評劇《劉巧兒》,以生動的人物、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唱段紅極一時,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對1950年4月誕生的新中國第一部法規《婚姻法》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每當演出《劉巧兒》,常常使我想到這位勤懇為人民辦案的馬專員。」新鳳霞「封芝琴婚姻案」發生後,邊區著名民間藝人韓起祥以此為基礎創作了長篇說唱文學《劉巧兒團圓》,在邊區廣大地區演唱。由於順應了邊區青年大膽爭取婚姻自主、反對買賣婚姻的強烈意願,再加上故事曲折生動,很快走紅陝甘寧邊區,並傳唱到其他解放區。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怎能嫁他?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這是以《劉巧兒團圓》為腳本改編創作的反映青年爭取婚姻自主的評劇《劉巧兒》中膾炙人口的唱段。馬錫五對這部宣傳婚姻法的劇目十分關注、關心。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巧兒的首演者新鳳霞這樣回憶:有一天在民主劇場演出,散戲後馬錫五同志到後台看望我們。「他身穿老區的粗布灰制服,滿面笑容,和藹可親。他一進後台大家就把他圍住了連前台的工作人員也來後台跟馬錫五同志坐在一起談心,都要聽聽他看完《劉巧兒》的意見。馬錫五說:劉巧兒這個角色演得好,很真實,唱得也好。趙柱兒演得也朴實,和真的柱兒很像。」同時,他也熱情地提出了改進意見,主要是演員的化妝,要符合當時當地的習慣,如巧兒辮子上扎紅絲繩不對,應當是用紅絨線繩扎辮子,還應戴上樸素的耳環;趙柱兒頭上扎的毛巾結子應打在前頭,打在後頭是河北農民的扎法,而不像陝北農民了《劉巧兒》劇組根據馬錫五和一些當年在邊區工作過的老同志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的改進。之後,更加接近現實、接近生活的《劉巧兒》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贊譽。新鳳霞在回憶文章中曾對當時的演出盛況及其影響作了如下描述:1950年,為宣傳婚姻法,《劉巧兒》演遍了農村、工廠有一回我們到順義縣演出,散戲後我正在卸妝時,進來一位老頭,還有一位十六七歲的女孩兒跟著。老頭對我說:「戲很好看。看戲後我決定不做『巧兒她爹』,我女兒要學劉巧兒。我跟閨女說了,明天就去退彩禮。」說著,老漢低下了頭,臉上帶著很難為情的樣子。女孩走到我面前,紅著臉小聲說:「謝謝。」原來,女孩自己找了對象,父母不同意;父親做主給女兒包辦了婚姻,收了彩禮。女孩兒反對,吵著鬧著要死要活。沒想到看了《劉巧兒》,老漢改變了想法,決定退彩禮,女孩兒為這太感謝我們了,非要親自向我道謝不可。他們爺倆歡天喜地地走了,看見他們幸福,我也感到幸福。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評劇《劉巧兒》搬上銀幕,「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劇中的劉巧兒和趙柱兒成為了那個時期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封建包辦的男女青年心中的偶像。
在邊區群眾口中,馬錫五被譽為「馬青天」,但他卻只把自己看作一名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馬錫五,陝西志丹縣人。1930年追隨劉志丹參加革命活動,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隴東人民熟悉和愛戴的領導人。在長期從事革命斗爭並擔任重要領導工作期間,他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正確貫徹和維護黨的政策與原則,1937年9月任慶環分區專員公署專員,1940年7月,慶環分區與隴東分區專署合並為隴東分區專署,馬錫五任副專員、專員,1946年4月,被選為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在長達10年之久的時間里,馬錫五與隴東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尤其是在1943年兼任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期間,為健全邊區的法制,他幾乎走遍全區所有村莊,走家串戶,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設立流動法庭,公開審理,公平辦案。他不僅正確公正地審理了著名的「封芝琴婚姻案」,還通過詳細了解案情,大膽走群眾路線,審理平反了當時影響較大的曲子縣所謂的「三兄弟謀財殺人案」,釋放了被錯押的三兄弟,懲辦了真正的兇手。此後,他又受理了合水縣五區六鄉的兩起對縣判不服的土地糾紛案,他派分庭有關工作人員深入實地調查,做了大量調查工作,合理、妥善地解決了這兩起有影響的土地糾紛案。這幾起在邊區頗有影響案件的正確處理,讓邊區群眾認識了為人民辦好事的「馬青天」,邊區到處傳頌著馬專員深入群眾,公平斷案的佳話。同時,邊區司法戰線上也正式總結並形成了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的主要特點即深入調查,不輕信呈狀,在司法工作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通過深入群眾開展全面的調查而弄清案情事實;合理調解,將判決和調解相結合,在堅持政策法令的原則下,對一般民事案件進行合理的調解;實行座談式而非坐堂式,「民門」而非「衙門」。集中為一點,就是「充分的群眾觀點」。「馬錫五審判方式」從1943年開始形成,到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推廣,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司法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馬錫五的名字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人民司法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馬錫五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和作風,以及他的卓越政績,得到了人民的贊譽,受到了黨和邊區政府的表彰和獎勵。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西北局和邊區政府表彰和獎勵了全邊區推選出來的領導經濟建設成績昭著、刻苦奉公、在群眾中有威信的22名領導幹部,馬錫五就是其中之一。毛澤東主席在給他的獎狀上親筆題詞為:「一刻也離不開群眾。」在馬錫五心中,人民群眾是最偉大的,最有智慧的,「三個農民佬,頂一個地方官」,這就是馬錫五的信條。他平易近人,謙虛樸素,善於接近群眾也樂於接近群眾,他時常走村串戶,和鄉親們談天說地,了解群眾的疾苦,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他總是認真地去解決。他為群眾解決了一個個冤案,他處理的案子件件入情入理、公平公正,不僅使群眾感到滿意,而且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民主政權的信任,大大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在邊區群眾口中馬錫五被譽為「馬青天」,但他卻只把自己看作一名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是的,馬錫五是一名「公家人」,是一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家人」;是一名將調查研究貫徹於工作全過程、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得到群眾交口稱贊的「公家人」。「群眾在幹部的心裡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1962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謝覺哉同志為悼念馬錫五寫的輓詩,輓詩集中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馬錫五的贊頌和懷念你是從群眾泥土裡長出的一棵樹,群眾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你做司法工作:不為陳規束縛,不被形式糾纏。能深入,能顯出;既細致,又自然。多少人民叫你「馬青天」。你一些好的判例並未完全搜輯,《劉巧兒》只是個小小的流傳。病,奪去了你的生命,你的品質、智慧、作風,永遠留在同志們的心田。
馬錫五,歷任陝甘寧省糧食部長、國民經濟部長和陝甘寧省蘇維埃主席等職務。抗戰時期擔任陝甘寧邊區慶環專區、隴東專區的副專員、專員等職務。1943年開始從事司法工作,兼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的庭長,1946年被選為地區高等法院院長。
馬錫五自兼任隴東分庭的庭長後,經辦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從中總結出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這是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基本特點有:
第一,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了解案情。
第二,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
第三,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
第四,堅持原則,忠於職守,嚴格依法辦事。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出現和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有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B. 你還記得劉巧兒案件嗎那一年馬錫五是如何被審判的
71年前的今天,1947年3月13日,嚴安解放日報報道了陝甘寧邊區著名的馮志勤婚姻糾紛案。因為這個案子在三月編為說書人劉巧兒團圓,劇本劉巧兒告狀,所以人們也叫它劉巧兒案。
劉巧兒案發生在1943年的甘肅隴東。
隴東是國共斗爭最激烈的地區,被稱為統戰區。起初,甘肅東部的幾個縣政府屬於國民黨,但駐軍來自共產黨。1940年,幾經斗爭,共產黨趕走了國民黨,在隴東站穩了腳跟。中共隴東區委進駐重鎮青陽,成立隴東特委辦公室、隴東政府。
隴東地處陝甘寧邊區的西大門,轄9縣。隴東特派辦成立後,大力發展對敵群眾組織,積極做群眾工作,興辦教育,發展生產,很快穩定了社會秩序。
當時隴東特派員公署的長官叫專員馬錫五。馬還擔任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院院長,負責邊區的司法工作。
馬錫五齣生在陝西省志丹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後,他因為家庭原因輟學在家放羊的困難和無法參加考試。後來他出去打工謀生,做過會計,當過兵,做過生意。
1930年春,31歲的馬錫五加入了劉志丹領導的革命隊伍。1935年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這年冬天,馬錫五因其傑出的才能被任命為省蘇維埃國民經濟部長,並於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5月,中央決定建立陝甘寧省,李富春任省委書記,馬錫五任省蘇維埃主席。
就任專員和總統後,馬錫五追隨黨他的群眾路線和執政方式與國民黨專員截然不同。他很少去慶陽市法院判案,他的法院往往設在案發地。他經常肩扛鋤頭下鄉,所到之處幫群眾幹活,鋤地,聊天,調查清楚情況,現場審理案件,現場作出判斷。他不僅作風深入,而且辦案公正,因此深受群眾愛戴。
年輕女性擋道,抱怨委屈。
1943年春,馬錫五來到華池縣視察司法工作,遇到當地一名女青年堵路訴苦。她不服縣司法所的一審判決,要求秉公辦理。
投訴的年輕女子名叫馮鵬兒,華池縣護城河張榜元村人。彭二4歲時,被父親馮延貴許配給上堡子張灣村農民張金財的次子張柏二。張兩家是遠房親戚,彭兒經常跟著奶奶去看望張婉,和張柏爾漸漸有了感情。
然而,當女兒長成了大姑娘,馮艷貴後悔了。我覺得我女兒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心靈手巧。她會剪紙和做針線活。當她訂婚時,她沒有。收不到彩禮,吃了虧。於是,他以婚姻自主權為借口,勸說女兒解除婚約。當時陝甘寧邊區已經頒布了婚姻法,在全區提倡婚姻自由和自主。與此同時,馮延貴偷偷把女兒許配給了張先治兒在護城河南塬,得了彩禮2400元,銀洋48塊。當張金財得知此事後,他向華池縣政府投訴。
根據當時民主政府的政策,早婚和買賣婚姻是被禁止的封建婚姻,因此華池縣司法部門決定取消這兩項婚約。
在ve之後
美滿的婚姻就這樣被拆散了,人們紛紛議論。寶兒更是心痛。據說隴東有個馬專員,明白寶兒決定在路上告狀。
彭林強已經擔任了村裡的婦女代表多年,並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她堅定地說:我不不愛朱家有錢,但我愛誠實忠誠勤勞的張柏爾,就算死也要嫁給張柏爾!
馬慶田嫻熟地判決了一起疑難案件
經過對馬錫五鄉鎮幹部和群眾的認真調查,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他對此案有了一個深思熟慮的回答.
1943年農歷4月17日,即陽歷5月20日,華池縣岳樂區舉行了三鄉群眾大會。馬專員坐在主席台上,一身粗布衣服,協助華池縣司法所公開審理馮朋兒案。
馬專員當著幾千人的面,逐一詢問了馮朋兒、張白兒、馮延貴、等參與搶親的人,並詢問了在場人員的意見。最後,法院當場宣判:一、馮延貴違反邊區婚姻法,多次出賣女兒。她收的彩禮全部沒收,給她半年勞役是一種警告。第二,張家夜間聚眾搶劫親戚,擾亂鄰居,妨害社會秩序,判處頭目有期徒刑六個月監禁。其他與會人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以澄清法律制度。3.彭鋒林強和張柏爾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自願結婚,根據邊區婚姻法的規定,他們的婚姻是有效的。
判決一宣布,全場一片歡騰!
馬專員還現場為馮朋兒和張柏爾頒發了結婚證,稱贊他們沖破封建禮教的羈絆,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馬專員祝兩位新婚夫婦婚姻幸福,並勸說兩位公婆改善關系。馬專員主動為華池縣司法所此前的不當判決承擔責任。
在一起復雜的民事案件中,專員馬判決公正、合理、合法,群眾紛紛稱贊:這這是一匹真正的馬!
本案創造的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方式被馬錫五用來解決許多民事糾紛。
通過司法實踐,馬錫五逐漸形成了一套審判特色。第一,落實黨群眾路線,不要相信陳述和供詞,而是要通過調查研究辨別是非,定罪量刑。二是審判與調解相結合,一般民事案件盡量採用調解。三是訴訟程序簡便易行,不需要開庭審理,而是盡可能走基層,方便群眾。
包案宣判一年多後爾案,1944年3月13日和10月19日,嚴安解放日報廣泛報道了此案,稱馬錫五讓我們體驗一下馬錫五審判法。中共中央總結並推廣了馬錫五時間的經驗。由此,陝甘寧邊區和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司法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鞏固革命政權和促進敵後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巧兒聞名於世
一個關於婚姻自由的案件已經塵埃落定,但是它的影響正在增長。
幾經波折,彭鋒林強和張柏爾珍惜他們婚後來之不易的生活。他們努力工作,勤儉持家,日子越來越好。不久,兩人生了兩個兒子。久而久之,馮和張也互相理解,和好如初。彭兒和張柏爾都成了名人,建議改名字。於是馮朋兒改名為馮,張白兒改名為。
秦風的故事爭取婚姻自由1945年被邊區保安處秧歌隊編成秦腔劉巧兒,解放初期被北京評劇院改編成同名評劇。後來,評劇劉巧兒被拍成了電影,劉巧兒斯皮雷的藝術形象
自陝甘寧邊區時期起,各級政府就一直關心他們的生活。近年來,華池縣重建了他們的舊居,建造了新的二喬住宅,並建造了劉巧兒館。2002年,馮被華池縣民間工藝公司聘為董事長,並被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馬錫五美國的審判精神日益發揚光大。
那時,馬錫五成了一名著名的法官。1946年,他被選為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美國法院西北分院。1954年,他當選為最高人民會議副主席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1962年4月10日,馬錫五因病去世。
馬錫五美國強調通過調解解決一般民事糾紛,這被認為是一項司法創新。許多外國司法界高度評價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審判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馬錫五審判模式被視為法院的基本工作模式。法官立案、審理、執行一個擔子,常年騎自行車或騎馬下鄉調查取證,穿梭於田間地頭,在糾紛發生地、當事人居住地組織開庭,審理判決案件。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審判工作的模式,如馬背上的法庭、背上國徽上法庭等。
文革10年,公檢法長期癱瘓。改革開放後,重建法制,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嚴格的現代審判程序,成為主要工作。馬錫五的審判方式逐漸不被提及,淡出審判領域。
但近年來,由於大量案件的出現,人們一直在質疑司法審判的公正性,涉訴信訪也層出不窮。人們在審判中會想到馬錫五和他所倡導或實施的群眾路線。於是他們開始提倡向馬錫五學習,有的省高院甚至提出全面推行馬錫五審判法,從而引發了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廣泛討論。
討論自然是見仁見智。主流觀點認為,馬錫五美國的審判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司法不僅要嚴格依法審判,而且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意見,作出的判決要讓群眾能夠接受。法官在辦案過程中,必須兼顧庭內和庭外工作,發揮人格魅力,推動審判工作,更多運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高效率低成本解決糾紛,穩定社會秩序。
然而,有人認為馬錫五實踐中不能生搬硬套美國的工作方法。除了偏遠地區,法官不可能對每個案件都直接調查取證,因為在比較發達的地區或者大中城市,案件數量特別多,每個法官一年要處理幾百個案件。單從時間上來說,下鄉調查一個案子是不可能幾天的。更重要的是,還必須維護審判程序的公正性,必須給予各方充分表達意見的場所。庭審有利於排除外界干擾,體現司法獨立,樹立法律的神聖性和權威性。而且法院內部的分工和監督也要堅持,立案、審判、執行都要由不同部門、專人負責。
有專家表示,過去和現在的做法都有其合理性和實用性,應提取其精華,因時因地綜合運用,以推廣到今天司法工作。
不管有多少種觀點,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馬錫五精神試驗法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