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1)義大利新現代主義電影時間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2.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始的標志
對於國產的一些電影,如果不是特別的經典,口碑評價特別好,我也不會去浪費時間觀看的,因為自己也從來不喜歡看這些影視節目,更何況外國這些和自己毫不相關的電影更是不太了解,也沒有興趣去觀看。
3. 新現實主義什麼時候開始的
表現現實生活
二戰後的義大利社會出現很多問題,面對戰爭帶給人民的創傷,一部分電影工作者選擇直面社會現實,帶著攝影機來到大街上,來到普通人身邊,拍攝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
1945 年,羅西里尼導演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將拍攝地點搬到大街上,以人民群眾反抗運動為題材,利用非職業演員與自然的光影條件,將電影的戲劇性與現實的紀實性相結合,表現出一種記錄式的真實性,創造了一種新藝術風格;這部影片由於表現了真實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受到了義大利觀眾的喜愛,這激勵了很多電影工作者走上街頭,用攝影機表現當下所見、當下所感。
此後,新現實主義迅速發展,義大利電影產業在經歷了戰前長時間的低迷得以復甦。到了1954 年,義大利電影的年產量達到了 200 部影片。
然而,短暫的發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電影產業危機。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中產階級的興起,新現實主義所表現的赤裸裸的直白的現實已經逐漸遠離他們的生活,不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此時的觀眾需要更加深層次的表現內心、表現城市中現代人生活的電影藝術,他們需要的不再是「朴實」的悲慘,而是古典的浪漫。
發展階段
1942年到1945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准備時期。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寫實主義傾向的電影和文學作品,電影有維斯康蒂的《沉淪》(1942),德·西卡的《孩子們注視著我們》、勃拉塞蒂的《雲中四部曲》等。《沉淪》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影片真實的再現了義大利戰後社會破敗的景象和人們貧困痛苦的生活。
1945年到1950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電影主題主要是對二戰期間反法西斯斗爭和戰後社會問題的真實描述,帶有社會批判意向,是典型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風格。代表作品有羅西里尼導演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年)、維斯康蒂導演的《大地在波動》(1947年)、德·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桑蒂斯導演的《羅馬11時》(1952年)。
其中《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抵抗組織和人民的斗爭和生活;拍攝手法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體現出真實性。《大地在波動》描繪了西西里島上的一個小漁村的村民的生活艱難,但卻心甘情願的受人剝削,其中有一個漁民無法忍受剝削而奮起反抗,結果敗給了沉默的大多數,為了活下去只有繼續回到之前被剝削的生活。《偷自行車的人》是新現實主義代表之作,描繪了城市中失業工人的艱難生活,其中描繪的一對父子成為電影史上令人難忘的動人瞬間。
1950年到1956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逐漸走向衰落的階段。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影片《屋頂》上映後,宣告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創作運動宣告結束。
4.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德·西卡
羅馬,不設防城市 羅西里尼
粒粒皆辛苦
擦鞋童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米蘭奇跡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秘密炸彈 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羅馬十一時 德·桑蒂斯
屋頂 德·西卡
沉淪 魯基諾·威斯康蒂
大地在波動 魯基諾·威斯康蒂
畫面與音響 魯基諾·威斯康蒂
德意志零年 羅西里尼
義大利式的結婚 德·西卡
芬齊·孔提尼家的花園 德·西卡
5.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對世界電影美學及電影拍攝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西方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
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他們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電影藝術家們一樣,不顧忌傳統,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形成受到了文學、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僅源自本土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其它國家藝術思潮的侵蝕。
首先,義大利自身的藝術傳統不容忽視。從但丁、薄伽丘和文藝復興三傑到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卡諾瓦;再到十九世紀後期維爾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劇家,現實主義在義大利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也對新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德·西卡和羅西里尼都曾公開表達過對雷內·克萊爾的敬仰;維斯康蒂給讓·雷諾阿的短片《鄉間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過助理。
安東尼奧尼也曾在馬塞爾·卡內《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場擔任過職務;翁貝托·巴巴羅更是在評論中將維斯康蒂的《沉淪》同《霧碼頭》(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並論。
6.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6)義大利新現代主義電影時間擴展閱讀;
新現實主義以平凡的題材表現形式美,以朴實的攝影手法,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
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現實主義
7.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特點:
1、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
2、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
產生背景: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8.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由誰提出,有什麼流派
在二戰後期的廢墟上誕生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其實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其美學主張受到了蘇聯電影和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其實踐可能又涉及到手提攝影機的出現,而對它產生最為直接影響的因素,卻是莫索里尼時代粉飾太平的影片創作。作為對虛假現實的一種撥亂反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一種近乎紀錄性的真實,為義大利保留了一段真誠的影像檔案。「事實上,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戰後特定的題材和內容,也幾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們卻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來。他們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遇,發展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電影文化。」為義大利取得榮譽並將自己和作品永遠的銘刻在電影殿堂之上的,有如下的名字: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維斯康蒂拍攝的《大地在波動》(1947年);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1951年)等等。
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是根據一則真實的新聞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在新聞中,兩父子在街頭忙碌奔波24個小時,只為自己尋找失去的一輛自行車。而改變成的電影,保留了這一基本事實,卻又在更大的范圍內融合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現實,比如宗教在人們心中的寄託和現實中的無效,比如大街上都是為生計奔波的人群寫生,又如新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前的混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