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給我寫份2000字左右的音樂分析影評,是關於《不能說的秘密》的。
肖邦 鋼琴曲 不能說的秘密
——觀<<Secret>>有感
談到觀看<<Secret>>,完全出於偶然。出於本著對Yi.CooH 眼光的信賴,以及對緩解疲勞的需要,在一個普通的周末夜晚,我走入了<<Secret>>帶來的不普通的精神世界。
從純電影藝術角度看,作為導演處女作,這部片子可以說是很讓人吃驚的。幾乎對國產片免疫的我,因為這部片子改變了些許看法:至少國產片海中,偶爾還是有些亮光閃耀的珍珠的。
影片前半段,肖邦樂曲占據主流的鋼琴曲,配上夢境般維美的畫面,一下子感覺進入了周傑倫的MTV錄影帶世界。尤其使我聯想起<<十一月的肖邦來>>,不禁會心一笑。但是作為一部精彩的電影,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內容的支撐,它只會淪為一部平庸失敗的青春浪漫愛情片罷了。坦率的講,看到一半左右時,心裡曾暗自思忖:某某甲真是沒白演,活脫一個現代版的武俠張藝謀!
我一向認為劇本對一部電影的成功,至少佔五成的作用。不過,令人心喜的是,隨著情節的深入,本片爆發出驚人的能量。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片頭字幕,作者不僅是導演,還是原創劇本的作者。本片的關鍵點也正在於中後段劇情的峰會路轉,它一下子把人從昏昏欲睡的狀態中喚醒。更精妙的是,以名為<<Secret>>的樂章出現為界,隨著後續故事的推進,前邊平淡的情節頓時鮮活起來。每向後推進一步,都不禁叫人感慨:作者在電影前半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用心之巧妙——此刻,不得不感慨作者的才華;不得不承認,它也改變了我對他先前的的一些看法——整個故事意義就以這樣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被重新詮釋著,直到片尾曲餘音繞梁,那種久違的興奮依然在心中激盪。一種把此刻感受變成文字的沖動油然而生,感嘆精彩電影的魅力,以一種由內而外的途徑升華著人在精神層面的體驗。恰如電影的題目中暗含的深義:生活中的種種美妙感受,只有當事者才能體悟,這是不可能對任何人說出的秘密......
⑵ 《音樂之聲》 影評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
·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edelweiss�(雪絨花,雪絨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著我開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註:採用薛范譯詞)
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
30多年過去了《音樂之聲》永遠帶給你歡樂,帶給你思考。(佚 名)
《音樂之聲》以後的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結尾處是上校一家最終勇敢地逃出了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也許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時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實的馮·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
1938年,當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利亞正懷著馮·特拉普上校的又一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他們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並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賣藝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皇家樂館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進行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託附近的一片農庄。小小的農庄讓他們想起了奧地利的家園,他們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並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的這處農庄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利亞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莊。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利亞將一家人的經歷寫成了傳記,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利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利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然而,1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遊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鍾的遊客
⑶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字英語
範文:In the sound of music, Julie Andrews's loud and beautiful voice, like a valley warbler, blends well with the vast and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Alps, and has also become a memory label that impressed the audience at the beginning.
As a film adapted from a musical, 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e film exude a strong sense of drama. Betw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elody, the audience can experience a dynamic beauty caused by emotional changes.
《音樂之聲》這部音樂片中,茱莉·安德魯斯宛如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壯美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簽。
作為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發著濃郁的戲味兒,在旋律的起伏之間,觀眾們能體會到一種因情緒變化而產生的動態之美。
⑷ 如何評價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一部經典的音樂片,融入了非常多的歌曲,而且還有非常多經典歌,就比如雪絨花之類的,都成為了比較著名的歌,而且裡面的內容特別正能量,一個年輕的女家教,然後帶領孩子逃離納粹的的魔掌,真的挺正能量的。
⑸ <<音樂之聲>>的影評怎麼寫
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是根據自傳《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編的,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麗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坡,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其中,表達瑪麗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我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該劇於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已上演1443場,獲得6項托尼戲劇大獎。1965年又被搬上銀幕,1979年該劇獲得勞倫斯·米格納獎。
2004年9月10日—16日,在寧波大劇院再一次上演了《音樂之聲》。票房竟火暴突破了200萬!
音樂之聲無疑是一部成功的音樂片,故事改編自真實的經歷,奧地利軍官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統治,棄官封印逃到了瑞士,由於一家人喜歡音樂,便以次為生,表演大受歡迎。後來百老匯根據他們家的故事改編了音樂劇---音樂之聲,大受歡迎。這一家人也曾親臨百老匯欣賞音樂劇。後來,20世紀福克斯公司根據百老匯的音樂劇拍攝電影,親赴奧地利小城,把奧地利美麗的風光介紹給了世界,讓原本無名的小城變成了游覽勝地。
音樂之聲 (1965)故事梗概
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⑹ 音樂之聲的影評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刻畫得非常細膩、畫面非常唯美的溫馨、歡快的音樂電影,它講述的是修女瑪利亞到退役艦長特拉普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的故事。修女瑪利亞喜歡自由,熱情奔放,活潑開朗,喜歡唱歌,修道院院長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就把她介紹到沒有妻子的前奧地利退役艦長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特拉普艦長一家住在面向湖的一座美麗的大別墅里,自從他的妻子去世後,他就把家裡當成軍艦來管理。他要求孩子嚴格按照他定的作息時間行事。他的簡單而又有些粗暴的管理方式使整個家庭陷入了一種呆板、冰冷的氛圍中,沒有歌聲,沒有笑聲。孩子們很排斥家教,開始時他們百般捉弄瑪利亞,不過很快他們就被瑪利亞的善良、細心的呵護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征服了。在特拉普艦長離開期間,瑪利亞帶他們遊玩,教他們唱歌,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艦長回來時,發現整個家庭在瑪利亞帶領下充滿歡笑和音樂之聲,愉快溫馨的氣氛也喚起了他的幾乎塵封的情感,最後他拒絕男爵夫人而和瑪利亞結婚了。可是熱愛祖國的他不願意為德國服務,一家人終於通過演唱表演巧妙地逃走了。
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臉,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種嚮往。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像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值得尊敬的人,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像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開口唱歌。
在所有的歌曲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該片中天性自由,美麗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善良、純潔,圍繞身邊的是7個可愛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而瑪利亞把特拉普從喪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讓歡樂與音樂重新降臨這個家庭。可以說,《音樂之聲》它幾乎表達了人類對所有美好事物的嚮往:愛、自由、歌聲,真實的生活總是有那麼多的丑惡與遺憾。可是,那個美好如童話的電影,就是從真實的人生中提煉而來,它刪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與種種不如意,再把時光濃縮,一切都單純、明亮、對比分明,也讓全世界的人記住了那個薩爾斯堡午後的山谷,陽光燦爛,7個孩子和一位美麗的姑娘,用歌聲放飛愛、自由與夢想,那該是全人類的夢想。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我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⑺ 誰會寫"音樂之聲"電影的觀後感
很好的電影,值得一看,真實故事改編 當了一篇 這是一部刻畫得非常細膩、畫面非常唯美的溫馨、歡快的音樂電影,它講述的是修女瑪利亞到退役艦長特拉普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的故事。 修女瑪利亞喜歡自由,熱情奔放,活潑開朗,喜歡唱歌,修道院院長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就把她介紹到沒有妻子的前奧地利退役艦長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特拉普艦長一家住在面向湖的一座美麗的大別墅里,自從他的妻子去世後,他就把家裡當成軍艦來管理。他要求孩子嚴格按照他定的作息時間行事,甚至不準他們唱歌。他的簡單而又有些粗暴的管理方式使整個家庭陷入了一種呆板、冰冷的氛圍中,沒有歌聲,甚至沒有笑聲。孩子們很排斥家教,瑪利亞已經是他們的第十三任家庭教師了。開始時他們百般捉弄瑪利亞,不過很快他們就被瑪利亞的善良、細心的呵護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征服了。在特拉普艦長離開期間,瑪利亞帶他們出去玩,教他們唱歌,漸漸地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艦長回來時,發現整個家庭在瑪利亞帶領下充滿歡笑和音樂之聲,很是感動。愉快溫馨的氣氛也喚起了他的幾乎塵封的情感,於是他拒絕男爵夫人和瑪利亞結婚了。可是熱愛祖國的他不願意為德國服務,一家人終於通過演唱表演巧妙地逃走了。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音樂影片,喜歡裡面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喜歡那清澈的湖泊和雅緻的別墅,喜歡那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喜歡瑪利亞的善良開朗和自由熱情,喜歡特拉普艦長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喜歡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馨的情感,喜歡裡面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喜歡那些或歡快或抒情的音樂…… 無論是那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溫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愛情故事還是那些動人的音樂,影片都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從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賞的影片,現在我就裡面的音樂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樂之聲》,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題曲。這首歌開篇就由瑪利亞演唱出來。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看到了翠綠的草地,清澈的溪水,還有遠處綿延的青山,高遠的天空,而且似乎聞到了空氣里陽光的氣息。活潑開朗的瑪利亞那動聽的歌聲,回盪在山間,使觀眾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聲中有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對自由的嚮往,還有歌唱者的那種快樂和陶醉。在特拉普艦長外出的那段時間里,瑪利亞把這首美麗的歌曲教給孩子們,作為他們送給男爵夫人的禮物。特拉普艦長聽到這首美妙動聽的歌曲之後,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那冰凍了不知多久的心也開始悄悄融化。這首歌里的快樂和熱情感染了每一個人,也讓特拉普艦長明白了瑪利亞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是什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知道瑪利亞是無可取代的,他也開始改變他獨斷專行的習慣。 還有就是歡樂大方的《哆來咪》。這是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時發現,從沒唱過歌的孩子們一下子很難學會,她就把七個音符和諧音字聯系在一起,編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們馬上就學會了。這是一首很輕松很歡快的歌曲。當孩子們唱起這首歌時,他們的快樂溢於言表,你簡直無法把現在的他們和以前的那種古板得沒有任何生氣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正是瑪利亞的這首歌首先喚起了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進而對生活的熱愛。從此以後,他們的生活里開始有了音樂的陪伴。 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見》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瑪利亞特地為他們編的,七個孩子演唱這首歌時特別有默契,配合得很好。也他們第一次在家庭晚會上表演時就獲得了所有客人的稱贊。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們的可愛,純真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他們全家也正是通過這首歌向祖國和人民道別,那個場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許別離的傷感,使這首歌有了另一番韻味,不變的是,它仍然那麼讓人感動。 特拉普艦長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絨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曲。當特拉普艦長受孩子們和瑪利亞的請求開始演唱這首歌時,那種對故土和對祖國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偽裝,平常的那種嚴肅不苟言笑甚至冷漠盪然無存。從他那飽含深情的歌聲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溫情、敏感的特拉普艦長。原來高大威嚴的他,內心裡也有這么多柔軟的地方,他對祖國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深情讓人感動。特別是他在音樂會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願意背叛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的他決定帶領全家逃出奧地利,臨別之際,他唱了這首歌。他通過這首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深深的不舍,同時也借這首歌表達自己對德國統治的強烈反抗。唱到一半時,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瑪利亞接著唱了下去。他們全家也一起唱了起來,而且帶動全場的人唱起來。那深情的歌聲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等也很優美,這里不一一細說了。 影片通過這些音樂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刻畫人物的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優美的音樂之聲中,我們在音樂聲中去欣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思想感情,輕松,自然。 這部影片把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溫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確實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好片。
⑻ 關於音樂之聲影評2000字——豆瓣網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她是一個熱情奔放,熱愛生活,活潑開朗的年輕修女,對歌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深的造詣。但崇尚自由,性格外向的她似乎不適合修道院的繁文縟節。於是,修道院的院長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修女推薦給一個需要女家教的家庭。懷著對修道院的依戀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她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座豪華尊貴的府邸。等待著她的是一個剛剛失去妻子,不苟言笑,要求嚴厲苛刻的艦長以及穿著他的統一制服,每天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天性純真的孩子。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已經習慣「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孩子對這種生活早就在內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如今,他們總算有了一位能滿足他們作為孩子本來就應有的自由玩耍的權利的家庭教師!
孩子們在她的指導下唱著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Do A deer a femaile deer」,孩子們唱出了自己應有的朝氣,找回了自己原本就應該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而她,我們的可愛的修女,看著孩子們如此歡快,如此自由的歌唱,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一個永保童心的可愛女孩!此時,她似乎也與孩子們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她帶領孩子們泛舟湖中,嬉戲草坪,穿梭市井,也曾騎著自行車飛奔,也曾如猿猴般攀爬樹木!在玩耍的過程中,音樂一直與他們相伴,他們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歡快的旋律!
但是沒過多久,那個不苟言笑的艦長就回來了,並帶來了一位準備成為孩子們繼母的女士。 當艦長看到她帶著孩子們穿著那種「奇特」的服裝在湖邊劃船,聽說她帶著孩子們爬樹的時候,艦長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她,並責令她立刻離開!就在此時,孩子們給了艦長一個意外驚喜:換完正裝的孩子們唱著她教的歌曲來歡迎艦長帶來的客人,優美的旋律也幫助艦長找回了音樂的感覺,他也唱出了積攢在內心許久的歌聲!艦長開始後悔自己剛才的魯莽,並連忙向她道歉,請求她留下來繼續教孩子們。於是,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獲得了艦長的認可!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電影當中的這段經典對白吧:
「Do you know when I first started loving you?That night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sat on that ridiculous pine cone.」 「What?I knew the first time you blew that silly whistle.」
艦長與修女也可以算是一見鍾情了!於是,同樣熱愛音樂,喜歡歌唱的艦長和這位修女共浴愛河!
雖然,《音樂之聲》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但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足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了!
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觀眾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在奧地利與瑞士邊境的群山之中,艦長和修女帶領著七個孩子翻越崇山峻嶺,懂事的孩子們並沒有叫苦!他們一起唱著歌,歌聲在群山之中回盪,聽,這是來自心靈的最美的旋律!
⑼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⑽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范圍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瑪麗亞·奧格斯特女士把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瑪麗亞·奧格斯特自傳》,該書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成功上演,引起轟動,瑪麗亞與馮特拉普上校一家的喜悅和哀傷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由著名音樂人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為該劇編寫的《音樂之聲》《哆來咪》《晚安,再見!》等歌曲悠揚悅耳、膾炙人口。觸覺靈敏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搶先一步,買下小說與舞台劇的電影改編權,並聘請以音樂電影見長的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出任總導演,投資1000萬美元,決心打破時空局限,把這個樂韻悠揚帶來的真善美故事推上世界大舞台。
電影從開始已經顯示出舞台劇無可比擬的氣勢和魄力:鏡頭從高空俯拍的阿爾卑斯山麓大全景,逐步推向山頂上載歌載舞的瑪麗亞,並不斷地旋轉推近,煞費苦心、主次分明的鏡頭運動,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奮,感覺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與美妙的樂韻相互交融、合二為一。先聲奪人的開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後面的成功演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之聲》全片基本上都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馮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綠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巒疊翠的崇山峻嶺、蔚藍的天空與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織,明快、清朗的歌聲在此間回盪激揚,恍如置身人間仙景,遐意舒暢,令人陶醉。其中,以表達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最受歡迎,還有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也是觀眾耳熟能詳、鍾愛無比的,在一部電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歡迎並流行傳唱,相信也是一個難以改寫的記錄。
影片中飾演瑪麗亞的是來自英國的姑娘朱麗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她出生在一個離異的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接受過踢踏舞、芭蕾舞以及嚴格的聲樂訓練,具備扎實的音樂功底。在本片中,她把一個善良、美麗而活潑的家庭教師演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多場輕歌曼舞的重頭戲,她都能應付自如,發揮出色。「瑪麗亞」是她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可惜的是,自此之後她再也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她至今仍活躍在台前幕後,繼續發揮自己天賦的演藝潛能。特拉普上校的扮演者是加拿大人克里斯托夫·普魯默(Christopher Plummer),他是一個演技出眾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雖然之前只出演過一部電影,但他以自己優雅的風度和多才多藝,把這個表面倔強內心善良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過人的魅力並沒有被光彩奪目的安德魯絲所掩蓋。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導演羅伯特·懷斯可不是泛泛之輩,他曾經以一部歌舞片《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紅透好萊塢,而《音樂之聲》的成功,更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在1966年度第38屆奧斯卡獎評選活動中,該片面對大衛·里恩(David Lean)的史詩巨片《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1965),竟然奪下五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獎,風頭可謂一時無兩、風光無限。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一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鏡。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