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易烊千璽,太可怕了
如果你還沒看過《送你一朵小紅花》,那我強烈建議你可以去看看。
不是說這個電影本身有多好,達到了神作的級別。它其實就是一個質量尚可的國產片,豆瓣評分也從上映初期的8分降到了7.5分。
但這個電影最大的看點,其實是演員。更具體一點,是易烊千璽。
原來《少年的你》上映時,如果有人質疑,易烊千璽這樣的流量明星,只是湊巧演了一部好電影而已。那麼《送你一朵小紅花》則可以證明,易烊千璽的成功,不是偶然。
在這部電影里,易烊千璽再次展現出了超過他這個年齡段的表演。
而且,是令人可怕的成熟和冷靜。
《送你一朵小紅花》的故事,還是蠻俗套的。
喪氣的男生碰上天使般美好的女孩,兩個人都得了癌症——這開頭一出來,熟悉情節劇套路的,都能猜到後面有一個人會死。
兩人展開浪漫愛情的篇章,找到了和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方式,最終與這個世界和解。
但 俗套歸俗套,卻俗得不尷尬 。
易烊千璽飾演的韋一航,在電影里給人的整體印象是,走路站不直,習慣佝著肩、靠著牆。
他老是低著頭,說話有點混不吝,喜歡開自己的玩笑:「你好,我叫韋一航,你想看我的腦腫瘤切片嗎?」
但是韋一航本人並不像這句台詞一樣樂觀豁達,他做完手術回家,一個人獨處,會微微蜷縮著身體,手指不自覺地顫抖。這些都是獨屬於韋一航這個角色的小細節。
第一次去病友會,韋一航戴著紅色假發,對著鏡頭露出一個皮笑肉不笑的苦笑。他不是自願來的,也不配合其他人「表演」(韋一航眼裡這個是表演)樂觀和豁達,在他看來,這就是虛偽。
為此,他甚至在病友會上大喊大叫,讓劉浩存飾演的活動組織者馬小遠下不來台。
但是,當他收到馬小遠的微信好友請求,第一反應是點開微信頭像,並放大細節,青春期男孩的小心思一覽無遺。
《送你一朵小紅花》里更讓人動容的是家庭戲 。電影中有一場家庭聚餐,韋一航在門外聽到全家人在商量砸鍋也要治好他的病,他的反應是微微低頭、沉默、手下垂,然後走進去鞠了一個躬。
很多國產片白描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態,都需要台詞才能明白。因為鏡頭里表現出來的經濟狀態,和角色設定的狀態嚴重不符,不藉助台詞,觀眾根本察覺不到這家人缺錢。
比如2019年的爆款劇《小歡喜》,最「普通」的小康家庭也是帝都戶口有存款有學區房,要穿過長長的廚房和走廊才能到達客廳。
但是《送你一朵小紅花》用了一個小道具,說明韋一航這個家的窘迫。
吃飯的時候,高亞麟所飾演的父親韋江,熟練地把紙墊到了一個腿不齊的桌子下面。餐桌上另外兩個人對此沒有特別反應;這時候甚至給到韋一航一個吃飯抓筷子的鏡頭——筷子抓得很近。
一個更讓人叫絕的家庭細節,是韋一航為父親煮麵。這場戲的重點在韋一航身上,需要演出「明明很在乎但是又表現得漫不經心」的樣子。
易烊千璽的處理是先是坐在餐桌邊,兩眼緊張地望著門;門開了父親回來了,「跐溜」站起來用筷子去劃拉鍋里的面條;把面端到桌上說「我不想吃了,剛剛下完就沒胃口」,這時候他撐著桌子,聳了一下肩,眼皮輕輕往上一抬,然後迅速心虛地往下面看。
在這里,易烊千璽表現出了他這個年齡的演員難得的剋制。
因為之前有《少年的你》,這一次大家對易烊千璽的眼光更苛刻了。很多人評論說,易烊千璽這次沒有在《少年的你》里演得好。
但我覺得,《送你一朵小紅花》的角色韋一航,原本就更不容易出彩。
《少年的你》裡面有很多人物的特寫鏡頭,比如這個場景——警察給小北看陳念被欺負的視頻,注意小北的眼神變化:
《少年的你》上映期間網上很多人說,一般的流量小鮮肉經不起這樣懟著臉拍。
《少年的你》小北這個人物,相對也更討巧。「討巧」沒有貶義,而是在電影劇作上,這種善良的 社會 邊緣人,戲劇性強,也容易引起觀眾共情。
相比之下,《送你一朵小紅花》里韋一航除了從小生病,就是一個有點自卑、外冷內熱的普通男孩。跟別人區別不大,意味著任何一點不對勁就很容易被察覺。
易烊千璽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明星,沒有經歷多少普通孩子的生活。他在拍《少年的你》的時候,對生活化的場景表現出陌生:有一場江邊幾個小混混一起喝酒的戲,那時候他還需要藉助聊天、放音樂、放空來進入角色[2]。
而這一次的《送你一朵小紅花》,全都是生活化場景,這無疑對易烊千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但他並沒有讓人出戲,他的行為設計都跟人物相符。
表演課的人物設計里,對演員具體怎麼設計動作沒有要求。只是所有的形體動作,都是要「有目的、有內心依據、合乎邏輯、有順序」[3]。
換句話說,電影人物要讓人覺得真實。
要想演好韋一航這個角色, 得先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第一,這個人長期遭受病痛折磨;第二,同時,他還承擔了家庭為他的犧牲帶來的負罪感;第三,病痛和負罪感讓這個人性格很擰巴,一邊對未來悲觀、厭世,不願意跟外界發生聯系,但是內心又極其敏感。
事實上,在現實世界裡,患有癌症這種慢性病的青少年,不僅會出現不良的生理反應,嚴重的甚至可能茶杯都拿不穩[4]。
一項針對患癌青少年的質化研究中,一個18歲的男孩對訪問者說:「嚴重的時候 感官是封閉的,對任何事情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 ,只有放棄和死亡」[5]。
他們對人有距離感[6],出現情緒問題的可能性比同齡人大;甚至可能出現過抑鬱和自卑[7]。
易烊千璽很准確地抓住了這些點。
所以韋一航在外形上說話大舌頭、手指微微顫抖,都是手術可能的後遺症之一;走路習慣佝著肩、挨邊走,是他從心理外化出來的生理習慣,因為這個人對未來非常悲觀。
韋一航說話帶刺兒,傷害病友會里的陌生人,「這人就是個騙子,這些東西能治好你們的病嗎?」
他還傷害家裡人,咬著後槽牙對父母說,「我一點都不感激你們」;這樣的話是更復雜的自我防衛,長期患病的小孩對家人的內疚感會非常強烈[8],當他覺得自己承受不了的時候,只能逃避。
國產電影最讓人詬病的一點是,人物行為經常不符合事實。易烊千璽沒有沾染上這個毛病,這非常難得。
你對易烊千璽越了解,就會越發現這個人的「可怕」。他的「可怕」在於,他有著讓同齡人羨慕的演戲天賦,而他才20歲上下。
這可能和易烊千璽本人的經歷有關。你在很多采訪里都看到這樣的表述:易烊千璽平常話很少,但是內心溫暖、感性、同理心很強[12]。
易烊千璽兩歲就開始學藝術,到五六歲時,老師說他跳舞有天分,於是他從此一直刻苦學跳舞。上課的學員中他最小,只有七、八歲。他媽媽叮囑老師要把他拎到前面來,「不然他老往後面鑽」[9]。
為了學習,他和家人從湖南搬到了北京昌平,每天坐公交車在市區和昌平之間穿梭; 那時候易烊千璽坐公交車也喜歡坐後排[10]。
所以,一定程度上,易烊千璽是能理解《送你一朵小紅花》韋一航這種,喜歡把自己縮起來的人物性格。
從小學得多、時間安排得很滿,所以易烊千璽從小就適應了多線作戰,也比同齡人經歷得更多。
練習書法,其他人覺得旁邊有聲音很吵,但是他小時候練字,樓下一個小女孩彈鋼琴,「她的琴聲沒有停,我就覺得我還可以堅持下去」[9]。
成名之後,易烊千璽的公益活動,都是默默完成的。一對一資助一個四川農村的孩子上學,他盡量不讓對方的生活受到打擾。
他參加過韓紅的「百人援寧」活動,跟著一起做醫療援助,那段經歷給他帶來不小的震撼, 「有些孩子還很小,就已經習慣了被疼痛折磨的生活」 [9]。
易烊千璽喜歡余華的《活著》,覺得它「寫得很帥」;而《活著》里,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恰好和《送你一朵小紅花》的主題相似。雖然不知道他接拍這部電影的具體情況。但是,《小紅花》這部電影的主題,和這句話相符。
這些經歷可能都增強了他的同理心。這一點對他當演員、塑造角色最大的優勢,就是感同身受,因為感受力是對演員最重要的要求之一[11]。
演《少年的你》小北這個角色,他非常清楚小北雖然叛逆,但是內心善良。所以他第一次把陳念接回家,說:「我帶你回來不是為了睡你」,「也不是沒想過」這句話有非常微妙的狡黠。
關於他的共情能力,有人問他,如果不當藝人會做什麼,他的回答是計程車司機,因為能夠和不同的人聊天,了解各種各樣的人。
相比起來,他的其它優點,比如強大的學習能力,從《長安十二時辰》台詞念不穩到能夠氣息流暢地朗讀,中間不過短短兩年;團隊融入能力等等。這些在別人那裡非常優秀的素質,在易烊千璽身上,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