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ps想把圖片做成舊電影膠片怎麼弄
建議使用光影魔術手。。。搜下很容易嚇到 有現成的模板 做起來其實就是矩形工具和圖層的運用
2. 我這里有幾部老電影膠片,有要的嗎
這么老的膠片具有收藏價值,但是一般人沒有收藏條件,因為雖然膠片一直在盒子里不見光,但是溫度濕度達不到要求也會損害膠片。所以還是自己留著吧,好好珍藏。
3. 家裡有一箱七十年代的電影膠卷值多少錢
得看情況。如果是未拍攝的電影膠卷,則是不值錢,未拍攝的膠卷保質期一般3~5年,70年的東西毫無疑問過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個問題。如果是拍攝之後的電影拷貝膠卷,則要看片子,拷貝存世稀缺的片子則價值高,發行拷貝特別多的片子不怎麼值錢,電影膠片只是一個載體,具體看片子的稀缺性,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膠卷保存妥當,沒有發霉、內容播放沒問題。像淘寶就有很多老電影膠卷拷貝,20多塊錢一盤到一兩百一盤都有,還是看片子本身決定價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4. 新中國時期,老電影,早期彩色片
啊哈,你是不是也看了央6的流金歲月啊,我也看了,在後面的主持人訪問金迪時候,有提到,彩色膠片最先是拼湊出來的,一大半是人家蘇聯用剩下的,後來送電影局審核時候,電影局想把這部電影作為建國10周年的獻禮影片,於是就又出新膠片拍攝先前拼湊的那部分,顏色看起來我覺得好怪的啊~~讓我想起小時候看到的那種油畫一樣,我覺得還挺美的~~~~~~~呵呵
那字幕的話我也想了半天,最上面的應該是藏文,下面一排,我覺得應該是拉丁文,俄文不是這個樣子,我從字幕裡面有看到一些與英文單詞差不多,意思也一樣,英文有些就是從拉丁文里演變來的,字幕里最明顯的就是村子這個單詞~~
5. 怎麼把視頻做成電影膠片效果
製作老膠片電影的效果是編輯視頻中常見的特效,可以用會聲會影製作這種效果的方法,如下回答:
一、找膠片視頻素材
方法一:在素材網站上找視頻滾動膠片素材,下載(如圖一)。但是現在大多數素材網站都需要收費,只推薦給有預算的用戶。
圖 7:編輯視頻效果
以上就是介紹的會聲會影製作老式膠片電影的方法,可以看出,會聲會影的操作非常簡單,界面簡潔好上手,但效果可以媲美專業級的視頻編輯軟體。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會聲會影軟體的內容,如怎麼把照片做成視頻,可以到會聲會影的中文官網下載試用哦。
6. 舊的電影片現在值錢嗎,就是膠片的那種
舊的電影片真是不好說。
首先,想要值錢,需要是珍藏版或者是有收藏價值;
其次,電影片是不太適合長期保存的,膠片也是會老化的,這樣價值會大打折扣;
最後,除非遇到電影發燒友,這樣的人或許會花大價錢買膠片,否則現在都已經在電腦上存儲,膠片沒有太大價值;
總之,看你是什麼樣的膠片電影。
7. 老膠片電影為何畫面有黑點和黑線不停的閃爍
電影膠片是一幅一幅畫面洗印在一長條膠片上。放映時膠片要在電影放映機上的多個滾輪及傳動機構上劃過,卷片時膠片之間也會因摩擦造成劃痕。老膠片上還留有灰塵臟污,粘有小飛蟲的遺體。放電影是在1秒鍾內,連續閃停24幅畫面。如果這些劃痕是連續的,那麼在銀幕上會出現豎的線條。下面膠片上,仔細看紅線所指的一個斑點。它只出現在一幅畫面上,前後幾幅畫面上沒有,放映時這個斑點會一閃而過。如果每一幅畫面的斑點位置不一樣,放映時看到劃痕和斑點不停的閃爍。
8. 老電影膠片那種效果是為什麼 有人知道么
特效多的片子 看數字
文藝、劇情類的 看膠片
膠片版:畫質會隨著放映次數增多而衰減,拷貝放映場次一多,就會被劃傷,畫面上會有黑雨絲;影片受到多次高溫烘烤,畫面會褪色,片基翹曲就會導致失焦。看起來膠片版的畫質不會超過2K的主流數字版。
不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於碩大的畫面能造成的強烈震撼感和膠片特有的質感、色彩風格和景深效果,也會有偏好者。
9.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10. 老的電影膠片一盒能放幾分鍾
35毫米電影膠片一盒(圓鐵盒)大約9~10分鍾,俗稱一本。一部90分鍾的電影大約9~10本。
16毫米電影膠片一盤,大約20~25分鍾,俗稱也是一本。一部故事片是一般是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