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電影音樂與西方電影音樂的不同點!
印度的電影向來都會有歌舞並入 ,以大家比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但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稱不滿意),裡面就會像好萊塢標准電影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插入一段歌舞。印度電影中無論是科幻、動作、喜劇、愛情幾乎都會有歌舞片的參入,可以說,印度的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標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而好萊塢電影類型眾多,如果單是要找想印度電影一樣的電影音樂同在的類型的話,並不多見,幾乎只有兩個類型會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為例,另一個就是少量的動畫片(以《獅子王》為例),當然還有一些並不多見的如《理發師陶德》等風格迥異的騙子。因為好萊塢的電影機制很成熟,是世界電影產業的標桿,所以好萊塢電影的配樂多根據電影風格而定,或婉兒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歐洲電影並不像美國電影(好萊塢電影)一樣偏倚商業化,人們說起西方電影多是會出現文藝、人文等類似的詞,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電影沒有商業片,當然也有,只是西方電影導演因為其地域的人文歷史等原因,多會將自己的思考社會反思等融入其中,這就決定了西方電影音樂的取材。西方電影音樂注重人文歷史的探究,古典大氣的配樂以及新世紀現代音樂等都是他們的選擇。
但終究來說,電影音樂因電影的類型而定,電影音樂必須符合電影的主題和思想,這就限制了音樂的選取范圍。
② 《調音師》電影音樂鑒賞
印度懸疑神作《調音師》的音樂元素,不僅是劇情的補充,更是情感的抒發。以鋼琴樂為主軸,影片從一開始就以一段激昂緊張的獨奏吸引觀眾,暗示男主角阿卡什的內心煩悶與故事的復雜性。這段鋼琴樂貫穿始終,不僅反映了阿卡什對音樂的執著與挑戰,也預示著故事的反轉與高潮。
歡快的背景音樂則展現了盲人阿卡什的生活日常,不僅突出了他的專注與快樂,也巧妙地配合了周圍人的反應,形成了一種幽默與生活化的氛圍。印度經典歌曲的插入,則引出了影片的重要人物,用音樂營造了夫妻關系的愉快與和諧,同時也為後續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在關鍵的劇情轉折點,音樂的風格與節奏發生顯著變化。阿卡什在目睹兇案現場時,音樂由浪漫婉轉轉向快速跳躍,快速的節奏與曲風的對比,不僅體現了阿卡什內心的慌亂與矛盾,也強化了觀眾的緊張感與戲劇性。在關鍵的情節中,音樂的風格再次轉變,由緩和憂傷轉變為輕快,用以烘托溫馨氛圍,推動男女主角之間感情的進展。
影片的高潮部分,音樂的節奏與情感達到極致,通過音樂描繪了人物的處境與心理,如《命運交響曲》的插入,不僅突出了阿卡什受到驚嚇的心理狀態,也通過幽默的元素,緩和了緊張的氣氛。在與警察交易的片段中,音樂與緊張的場景緊密結合,通過鼓點與電子音樂的結合,營造出了一種詭異而緊張的氛圍。
最終的反轉部分,音樂與劇情巧妙結合,通過音樂表達出結局的意外與震撼。歌曲的高潮與戛然而止的畫面,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發了對結局的不同解讀。音樂與劇情的結合,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戲劇性和情感深度,也為《調音師》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韻味。
《調音師》中出現的歌曲,如《Naina Da Kya Kasoor》、《Oh Bhai Re》、《Aap Se Milkar Reprise》等,都由印度知名音樂人阿米特特里韋迪創作,展示了其豐富的音樂才華與創新精神。主題曲《Keno Je Toke Reprise》和片尾曲《Wo Ladki》則分別由米米查克雷伯蒂和阿里吉特辛格演唱,音樂與演唱的完美結合,為影片增添了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