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冼星海的故事,短點,不是生平簡介
除了《黃河大合唱》,你對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網友遇到這個問題,能夠回想起來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樂家」的稱號以及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因多次出現在學生時代視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對他所知甚少,他是我們心中的傳奇人物,我們卻不了解他的傳奇。
像冼星海這樣曾經在戰火年代鼓勵了一代人,卻漸漸被習慣快節奏的現代人遺忘,慢慢地變成歷史課本上固有「名詞」的偉人很多。但小編一直覺得,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在影視作品深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更應該有屬於他們的傳奇。
很慶幸,在2019年,一部根據冼星海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家》橫空出世,給了我們深入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傳奇音樂家的機會。
這部電影由中哈合拍,胡軍、袁泉以及多位哈薩克本土演員共同出演,無論是演員演技、思想傳遞還是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極高劇情片,也是部讓觀眾從頭哭到尾的催淚之作。
《音樂家》的取材視角很獨特,它既沒有選擇冼星海在延安時期創作出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的高光時期,也沒有展現他由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樂家成長的艱辛歷史,而是把時間放在了他人生最後一段旅途:阿拉木圖。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傳奇的一生中看起來很「平凡」,可以簡單地概括:
「1940年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因蘇德戰爭爆發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的人生資料里佔比不高,但客死他鄉足已透露其中濃烈的傷感,是國與家之傷。《音樂家》向我們描繪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後幾年中對祖國、家人的思念,讓我們看到戰火年代一個偉大音樂家的不朽靈魂。
戰爭的殘酷,傳奇音樂家就這樣「潦草」的離開
即使對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像出這家位音樂家的一生有多麼傳奇。音樂上的輝煌創作,他的作品鼓勵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抗爭激情,他的一生應該是輝煌的。但在我們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結局。
但冼星海遠赴蘇聯執行任務的第二年,便因當地戰爭爆發被迫轉移至阿拉木圖,原本他打算從新疆轉回國內,但異國他鄉、持續不斷的戰火、過期的證件讓他不得不羈留當地。
戰爭年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讓他的生活舉步維艱,還好受到當地音樂家拜卡莫夫的照顧獲得院劇樂團工作,並安排他暫居在姐姐家中。但當地人的生活同樣很艱難,為了生活,冼星海典賣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國的那一天。但戰爭年代對人們太殘酷,圓滿大結局並沒有出現,直到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他都沒能回到祖國。
離行前他對妻子錢韻玲說:半年之後我就能回來。
但這個半年卻成了一生,戰爭年代從來沒有仁慈,偉大的音樂家凄涼地離開,實在太讓人惋惜。
本片導演對戰爭的毀滅性刻畫很恰當,影片開局便有一場「觸感」強烈的情節。剛到達阿拉木圖的冼星海遇到當地火車站被敵軍攻擊,曾經在車上與他交流過的小男孩在雜亂的人群中無助地等待母親的救援,當時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親外,還有冼星海。
但最終編劇並沒有製造「動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離洗星幾步之遙的地方,幼小的遺體與母親的哀鳴深深的沖擊著他的視線。戰爭有多殘酷他知道,觀眾也知道,但當這份殘酷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時,是沖擊骨髓的疼痛。
編劇沒有選擇讓冼星海發揮「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讓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為這就是戰爭年代。也是這場戲開啟了催淚時刻,現場的觀眾都明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異國他鄉,拋不開的是對祖國、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靈魂
在阿拉木圖的歲月里,冼星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妻女。但戰爭年代,回國的路太難了,他只能在遙遠異國,用音樂表達對家的懷念。而冼星海的家國精神,在《音樂家》中通過三個詞彙來表達:國、家、根。
離開祖國,就像大樹沒有了根,整個人都充滿對故土的思念,何況國家需要他。當時的中國也處於戰火之爭,他本來是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人的抗戰精神,而不是在異國他鄉平淡地生活。
當地人問他「你是因為中國在打仗才來阿拉木圖的嗎?」,他詫異地急速否認這個猜測,因為他那麼渴望為中國人民脫離戰火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因為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國,但現實卻不給他機會。
「我的國家正在打仗,我卻被困在這里」,他第一次因為無法回國而萬念俱灰,那種愛國情懷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卻仍能被先輩們的精神感染,激發出濃烈的情懷。
在當地音樂家的鼓勵下,他創作了以哈薩克本土英雄為背景的音樂《阿曼該爾達》,鼓舞了當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後的日子裡,他沒有放棄創作,因為他堅信他的音樂,祖國一定能聽到。
除了表達冼星海的愛國精神,還著重刻畫了他對妻子錢韻玲以及女兒冼妮娜的思念。當延安分別的那一刻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當女兒一遍遍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時,每個人都充滿希望。當哈薩克女孩阿麗婭問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兒時,他仍舊期待著重逢。
但最終每個人的願望都未實現,殘酷而悲涼。洗星海與妻女的遭遇,是戰爭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縮影,相信這也是導演藉由這位偉人的故事,剖析戰爭對普通家庭的傷害,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員,讓《音樂家》更加完美
《音樂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達上都很出色,但比較遺憾地是編劇沒有著重突出他的音樂作品,與《波西米亞狂想曲》全程「演唱會」式的聽覺享受相比,《音樂家》的音樂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兩場濃烈的音樂渲染情節,一個是阿拉木圖劇院演奏《阿曼該爾達》另一個則是冼星海最後音樂會上高燃的《黃河大合唱》。這樣的選擇可能與編劇想要更多表達人物經歷有關,但對於期待音樂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許遺憾。
但胡軍、袁泉填充了這份遺憾,甚至讓觀眾遺憾了對音樂的期待,他們的表演太細膩。
其實在觀影之前,小編其實對胡軍塑造冼星海有些擔心,因為他過於硬漢的外表實在與歷史課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遠。但當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出現時,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人物中去,他通過眼神表達,細節的掌控將這位音樂家的形象鮮活地展現在熒屏上,完全沒有違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詮釋的冼星海與現代人觀念中的「藝術家」氣息相差很大,更貼近普通人,但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窮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樂求學之路上不乏有勤工儉學、打工維持學業等經歷,並不是一個追求「文藝范」的音樂人,而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最後三場戲更加震撼,當時冼星海已經重病在身,當胡軍出現在鏡頭時如果不是人物所散發的氣質,小編甚至誤以為是新出場的角色,他幾乎瘦到脫相。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實力派演員的努力很讓人敬佩。
飾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貢獻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詞很少,大多鏡頭都是需要眼神戲來表達人物的內心。從分別時的擔心到教女兒唱歌時的期待,再到最後與女兒互動時的堅定,幾乎袁泉的眼神與觀眾交匯時就難催發淚水。
而當觀眾快要因為劇情、演技遺忘冼星海作為音樂家的高光時刻,導演巧妙地選擇了我們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為結尾,用這場演出為冼星海的人生劃下句號。當這首音樂響起時,小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冼星海,永遠不會被遺忘。
來源
⑵ 誰知道圖片上這個人的名字 他演過這部電影「年度之戰」
克里斯·布朗(美國歌手、演員)
Chris Brown即克里斯·布朗(美國歌手、演員)。
克里斯·布朗,全名克里斯托弗·莫里斯·布朗(英語:Christopher Maurice "Chris" Brown,1989年5月5日-)是美國當紅流行小天王、演員。2005年末,年僅16歲的他發布了首張同名專輯《Chris Brown》。該專輯中收錄了打榜單曲《Run It!》,該曲曾登上告示牌單曲榜頭名,這使得他成為繼1995年蒙蒂爾·喬丹(英文:Montell Jordan)之後,首位出道單曲即登上排行榜頭名的男性歌手。該專輯在全美銷售量超過二百萬拷貝,並被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認證為雙白金銷量唱片。
希望採納
謝謝
⑶ 王力宏和哪些曾獲得格萊美提名的藝人合作過!
★擔任Williams College音樂劇「The Bite That Burns」的導演、編劇及作曲
★美國麻州Williams College 畢業。榮獲「榮譽畢業生」殊榮
1999年
★23歲成為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和最佳製作人,是台灣金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雙料冠軍
★赴馬來西亞World Trade Center舉行個人演唱會,受邀於Kuala Lumpur Symphony Orchestra、這是繼國際巨星Luciano Pavarotti和Julio Iglesias之後唯一被邀請的國際歌手
★受日本天王製作人小室哲哉賞識,為小室哲哉新歌編曲、製作、獻唱中文版「Happiness×3,Loneliness×3 」
★受邀到日本擔任葉加瀨太郎演奏會嘉賓,力宏第一次把表演舞台延伸到日本
2002年
★日本權威媒體《讀賣新聞》舉辦的票選「亞洲10大人氣帥哥」的活動中,王力宏榮登榜首
★創作並製作電影《蜘蛛俠》亞洲主題曲「Like a Gunshot」一曲,作為進軍國際樂壇的第一步,該歌曲收錄在《蜘蛛俠電影原聲帶》中
★為第13屆金曲獎製作金曲獎主題曲「Passion」,由戴愛玲主唱。
★赴紐約專訪電影「神鬼交鋒」,力宏是唯一亞洲記者代表。訪問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湯姆•漢克斯
2003年
★力宏和陶喆一起創作抗SARS之歌「手牽手」,召集86位歌手錄制
★Discovery頻道之「太魯閣的秘密」擔任中英文引言人
2005年
★受邀到英國MTV電視台表演,用吉他和小提琴自彈自唱《Julia》和《LoveLoveLove》,贏得滿堂彩。力宏說:「本來就准備選兩首自己熟悉的英文歌,不過後來覺得如果能唱中文歌更能讓外國人見識到中國歌手的實力,所以特別唱中國歌。中國歌一樣可以在海外受到歡迎,我覺得推廣中國歌也是我們中國歌手的一種責任。」
★杜莎夫人蠟像館想為台灣歌手作蠟像,並挑選出王力宏、周傑倫等受歌迷喜愛的名單,由於王力宏音樂創作紅遍全中國、日本和新馬等地,最終向王力宏的發出邀請函,想使之成為最年輕蠟像歌手。力宏感到驚喜,但最終婉拒了邀約。王媽媽表示,對此感到很榮幸,只是王力宏才29歲,要學習、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多,願意把這個機會讓給更有成就的前輩
★受邀到拉斯維加斯愷撒宮舉辦個人演唱會,席琳·狄翁及史蒂夫·汪達等國際著名歌手曾經在此地開唱
2006年
★受邀參加都靈冬奧會的奧林匹克慶祝大會,作為開場表演嘉賓的力宏以chinked-out風格強烈的《蓋世英雄》一曲驚艷全場,中西融合的曲風及力宏的rap讓現場嘉賓嘖嘖稱奇,鼓掌叫好,是這次表演唯一一位華人歌手
★王力宏憑專輯《Chick-Out》(即《心中的日月》)入圍了第48屆格萊美獎提名
★《心中的日月》專輯,開創了CHINKED-OUT(華人嘻哈)的新曲風,將華語音樂進一步推向全世界。
★與凱莉·羅蘭(Kelly Rowland)共同全程英文主持2006MTV亞洲大獎頒獎典禮,在開場演唱了《蓋世英雄》
★《心中的日月》被重新填詞,由中孝介演唱為日文版《心陽》 ,收錄在中孝介的專輯《觸動心弦》
★憑借《蓋世英雄》成為第17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首位在台灣金曲獎歷史上二度封王的藝人
2007年
★入選美國知名網站「GOLD SEA」選出的「80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美籍亞洲人 」之一,(THE 80 MOST INSPIRING ASIAN AMERICANS OF ALL TIME),與李小龍、馬友友、李安齊名。給予力宏的評價為:很多美籍亞洲人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成為醫生、會計師或是企業家, 而王力宏雖然出身醫學世家(他爸爸與哥哥都是醫生),而且是個高材生, 但他憑著對音樂的喜愛以及天生優越的音樂才華,成為一位全亞洲最有名, 也最有影響力的創作歌手。
★美國加州眾議員BobHuff代表州長阿諾·施瓦辛格,向他頒發「亞洲傑出藝人」獎狀,肯定這位美國長大、亞洲發光的音樂才子,對中美藝術文化交流的貢獻與成就。 夏樂柏表示他代表加州政府以及加州所有居民,熱情歡迎王力宏蒞臨演唱,王力宏在音樂和電影方面的傑出成就也讓美裔華人感到驕傲。
2008年
★赴希臘,成為奧運火炬傳遞首日的第17棒火炬手。首日火炬傳遞有9名華人參與,力宏是作為唯一的藝人代表。力宏特意把長發剪短,並且每天跑步5公里。
★參與演唱了4首北京奧組委的奧運會官方歌曲,為中國台灣及海外男歌手之最:北京2008年奧運會暨殘奧會火炬接力主題歌《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奧運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主題曲《站起來》,北京2008年奧運會優秀歌曲《 One World One Dream 》,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100天主題曲《北京歡迎你》
★參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閉幕式,與Rain、陳慧琳、韓雪合唱歌曲《北京,北京,我愛北京》
★獲香港管弦樂團邀請,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擔綱年度壓軸節目《港樂‧王力宏》音樂會的指揮家,王力宏是第一位音樂人有份指揮香港管弦樂團。被譽為「亞洲數一數二的樂團 」的香港管弦樂團 (港樂)首度與流行音樂界的結合,並由享譽國際的指揮家迪華特贈送王力宏專屬指揮棒。港樂表示:「沒想到王力宏這樣的流行音樂家,既然可以這樣的了解古典音樂,藉由這次的合作對王力宏刮目相看。」
★在2006至2008短短兩年的時間,王力宏連續接受三次CNN的訪問,成為華語歌壇的第一人。在三次的訪問中,其中兩次都是接受了《TALK ASIA》的訪問,《TALK ASIA》是CNN以亞洲觀點訪問世界上有影響力人物的一個談話性訪問節目
★Google網頁網址要冠上專屬人名,王力宏成為第一人。Google台灣與歌手王力宏合作打造推出的iGoogle「王力宏主題網頁」
⑷ 誰能告訴我著名的音樂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中外著名音樂家及其主要作品節錄如下:
外國著名音樂家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音樂之父」。
欣賞作品: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
韓德爾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國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哈勒城。他自二十七歲起定居英國,對英國的音樂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樂家。韓德爾在西歐音樂史中與巴赫佔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對後世音樂影響極大。
欣賞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亞》
小提琴曲《廣板》
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
欣賞作品:室內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交響樂《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40交響曲》
室內樂《G大調弦樂小夜曲》
管弦樂《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五交響曲》——命運
管弦樂曲《第六交響曲》——田園
鋼琴曲《月光奏鳴曲》
鋼琴曲《熱情奏鳴曲》
鋼琴曲《G大調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代表作品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那由感而發的六百多首歌曲。我們熟悉的還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為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紹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者。遵父訓21歲修完醫學課程獲得理學士學位後,他斷然決定改行從事音樂,從此跟家庭鬧得關系緊張,只得靠借債和私人教課維持貧寒的生活。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揚民望曾寫道:「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精華,可以說集中在作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羅瓦和作曲家柏遼茲這三個人身上,他們的作品揉合著種種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邁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藝術家個人孤寂心緒的衷心傾吐和種種空幻的奇想。」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幻想交響曲》
費里克斯·門德爾松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仲夏夜之夢》
肖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神秘莫測、令人銷魂。
代表作品:《f小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技巧)之王」。
欣賞作品: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第六號。
中國音樂家
冼星海
(1905—10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王洛賓
(1913—1996)王洛賓同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賀綠汀
(1903—1999)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新聞)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餘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歌曲創作,其親切上口的旋律與鮮明的時代感使他成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位優秀的人民音樂家。
劉天華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華彥鈞
(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馬可
(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
⑸ 好萊塢的中國華人演員拍過哪些好萊塢影片
好萊塢的華人導演、演員不完全記錄
姓 名:Hark Tsui
徐克(大陸譯名)
徐克(香港譯名)
徐克(台灣譯名)
◆ 出生日期:1951年1月2日
◆ 出 生 地:Vietnam
◆ 主要身份:Director, Procer, Write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蜀山傳 The Legend of Zu (2001)
• 雷霆一擊 Knock Off (1998)
• 反擊王 Double Team (1997)
作品年表 - Procer
• 散打 Xanda (2003)
• 鐵猴子 Iron Monkey (2001)
• 黑俠 Black Mask (1996)
• 新龍門客棧 Dragon Inn (1992)
作品年表 - Writer
• 鐵猴子 Iron Monkey (2001)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h/hark_tsui.gif[/IMG]
----------------------------------------------------------------------------------------------------------------------
◆ 姓 名:Corey Yuen
元奎(大陸譯名)
元奎(香港譯名)
元奎(台灣譯名)
◆ 出 生 地:Hong Kong, China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非常人販 The Transporter (2002)
• 拳神 In the Name of Heroes (2001)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c/corey_yuen.jpg[/IMG]
----------------------------------------------------------------------------------------------------------------------
◆ 姓 名:Ang Lee
李安(大陸譯名)
李安(香港譯名)
李安(台灣譯名)
◆ 出生日期:1954年10月23日
◆ 出 生 地: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綠巨人 The Hulk (2003)
• 卧虎藏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
• 與魔鬼同騎 Ride With the Devil (1999)
• 理智與情感 Sence & Sensibility (1995)
2003-11-14 01:34 Karen-MORE
◆ 姓 名:John Woo
吳宇森(大陸譯名)
吳宇森(香港譯名)
吳宇森(台灣譯名)
◆ 出生日期:1946年5月1日
◆ 出 生 地:Guangzhou, China
◆ 主要身份:Director
◆ 人物簡介:
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1951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由於父親患病不能工作,由母親負擔養家的重擔,生活十分清苦。中學剛畢業時父親就去世了,全賴母親在工地抬石子負擔家計,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灣學建築或是美術的升學夢。此時吳宇森就讀於一家教會學校,精讀了許多神學、歷史、哲學、美術著作。吳宇森中學時代經常從課堂上溜出來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他最喜歡的是好萊塢的黑幫片,西部片以及黃金時期的歌舞片。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畫面都充滿了動感。吳宇森最崇拜的導演是法國暴力導演皮埃爾·邁爾維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著濃郁的人情味。但對吳宇森影響最大的人卻是拍過《野人幫》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說,吳宇森電影中對慢鏡的運用以及讓角色在聖歌中進行搏命激戰的處理方式都是山姆電影語言的發揚光大。
1971年,吳宇森到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張徹的作品在當時的電影市場中橫行無阻,吳宇森從中也學到了許多專業技巧,用吳宇森的話說,「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麼就會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張徹身邊兩年後,吳宇森開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過客》。此片的武術指導就是今日香港影壇的大哥成龍,當時兩人都是影壇小輩,所以《過客》也沒有產生什麼反響。之後他到嘉禾擔任導演長達十年(1973-1983)。在這十年間他拍了許多完全討好市場的喜劇,1973年他導演了《鐵漢柔情》,之後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電影,如《女子跆拳群英會》(1976)、《帝女花》(1976)、《少林門》 (1976)等,後他又執導了《發錢寒》(1977)、《大煞星與小妹頭》(1978)、《哈�夜歸人》(1978)、豪俠(1979)、《滑稽時代》(1980)、八彩林亞珍(1982)等喜劇電影。這段時期被他自己稱作「喜劇的十年」。
1983年他從嘉禾到新藝城後,事業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灣沉潛了將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禍得福在台灣交了許多好朋友,也見識到台灣演藝圈中迥異於香港的濃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慘敗後他隻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於中國電影工作室做製片助理和劇本檢查員。在這期間美國的新生代導演薩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庫伯力克給了他很多靈感,他們作品中的暴力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中期,吳宇森的電影生涯停滯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幫助下,成功執導了《英雄本色》,該片奠定了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以至後來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雙雄》(1989)都沿襲了這一風格.
《英雄本色》不僅是吳宇森的人生轉折點,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在創作此片時,吳宇森豪氣必現,多年來在影壇積郁已久的失意與報復盡透每一個畫面,其精細的分流與流暢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來仍無可挑剔。這部大場面、高質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觀眾和影人。這部片子還為香港電影發現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曉東、潘恆生、張國榮以及當年同樣失意影壇,被稱做「票房毒葯」的周潤發。吳宇森是進行了一次賭博,然而他贏了,一群失意、蟄伏的男人征服了命運,相互迸發出了無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雙雄》也許是吳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吳宇森還沒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創造出的意境: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動搖的做人原則。吳宇森用極為自信的手法讓暴力世界中彌漫出無法言語的浪漫,華麗而控制自如的鏡頭、精練的對白以及舞蹈般的槍戰動作令人為之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決戰,可以代表暴力美學的精髓:燭光中映出的聖母像,背景中掠過的白鴿,一對最不應成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執行著自己心目中的正義。正象吳宇森所說:「這是我最想用鏡頭來表達出的東西,哲學式的電影,騎士般的主角,也表達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雙雄》後,吳宇森因意見不合脫離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自組公司拍攝了《喋血街頭》、《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動作片。
1993年環球電影公司投資請吳宇森執導尚格雲頓主演的《終極標靶》。雖然《終極標靶》推出後洛杉磯時報把吳宇森做為頭版人物,影片拷貝賣了1600個,但這是一部變了味的吳宇森電影。影片中雖然也有聖歌中飛舞的白鴿,但卻少了那份一貫的詩意,它更象一部尚格雲頓的動作片。事實上,吳宇森電影中的武打戲在香港導演中連中等都算不上,所以當影片面世後為了適應尚格雲頓的影迷,環球公司又派一名「資深動作片剪接專家」對影片進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終極標靶》並不是真正的吳宇森電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斷箭》。《斷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飾演奸角的約翰·特拉沃爾塔模仿周潤發的每一個動作,從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煙姿勢,都極具神韻。同時,吳宇森設計的動作戲和各種細節令人應接不暇。本片是吳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國電影的套路大展拳腳,此時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萊塢動作片的命脈。
1997年的《變臉》是吳宇森電影事業的另一個高峰。吳宇森在片中找到了東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種「人道精神」和「家庭觀念」,並著重刻畫了女性角色的剛強和溫柔,這一點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觀眾的認可,許多從不看動作片的女觀眾亦著迷於這部電影。與以往處理人物的風格一樣,該片的主人公亦處於正邪之間。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與尼古拉斯·凱奇,本來一個代表善、一個代表惡,但經過交換面孔後他們基本上成了同一個人的兩種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節是有時候有些事情壞人會比好人處理得更好,譬如後來凱奇換了特拉沃爾塔的臉之後,給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還教會他女兒怎樣保護自己。吳宇森在片中充分發揮了凱奇和特拉沃爾塔的表演天才,他讓觀眾在看到兩大演技巨星的眼神變化時感受到他們心理的轉變。吳宇森對兩大巨星的駕馭顯示了大師級的風范,凱奇和特拉沃爾塔事後對此都五體投地,他們認為吳宇森給他們設計的戲實現了他們扮酷的夢想。而這顯然不是恭維。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變臉》被美國影評人們認為是「最具吳宇森風格」的作品,並一舉奪得七月份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同 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獎」。
2000年的《碟中諜II》把吳宇森推向新的起點,這部與湯姆.克魯斯合作的電影獲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也使吳宇森登上了好萊塢頂級大導演的寶座,成為華人導演當時在好萊塢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2000 碟中諜II Mission: Impossible 2
1999 國王的贖金 King""s Ransom
1998 黑煞 Blackjack (TV)
1997 奪面雙雄 Face/Off
1996 縱橫四海TV Once a Thief (TV)
1996 斷箭 Broken Arrow
1993 終極靶標 Hard Target
1996 浪漫風暴 Somebody Up There Likes Me監制
1995 南京1937 Don""t Cry Nanking監制
1995 和平飯店 Peace Hotel監制
1992 辣手神探(槍神) Hard Boiled導演、剪接
1990 喋血街頭 Bullet in the Head演員、導演、編劇、監制、剪接
1990 縱橫四海 Once a Thief導演、編劇
1990 勇闖天下 Rebel from China演員
1989 喋血雙雄 Killer, The導演、編劇
1987 義膽群英 Just Heroes導演
1987 英雄本色II A Better Tomorrow II導演、編劇
1986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演員、導演、編劇
1988 今夜星光燦爛 Starry in the Night演員
1986 英雄無淚(黃昏戰士) Heroes Shed Nno Tears導演、編劇
1984 笑匠 The Time You Need a Friend 導演
1982 八彩林亞珍 Plain Jane to the Rescue導演、編劇
1981 滑稽時代Laughing Times導演、編劇
1981 摩登天師To Hell with the Devil導演、編劇
1978 豪俠 Last Hurrah for Chivalry導演、編劇
1978 哈羅夜婦人Hello, Late Homecomers 導演、編劇
1977 大煞星與小妹頭Follow the Star導演、編劇
1977 發錢寒 Money Crazy導演、編劇
1977 錢作怪From Riches to Rags導演
1975 帝女花 Princess Chang Ping導演
1975 少林門Hand of Death演員、導演、編劇
1974 女子跆拳道群英會The Dragon Tamers導演、編劇
1973 鐵漢柔情The Young Dragons導演、編劇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j/john_woo.jpg[/IMG]
2003-11-14 01:35 Karen-MORE
◆ 姓 名:Peter Chan
陳可辛(大陸譯名)
◆ 主要身份:Director, Procer, Writer
作品年表 - Procer
• 見鬼 The Eye (2002)
• 晚娘 Jan Dara (2001)
----------------------------------------------------------------------------------------------------------------------
◆ 姓 名:Wayne Wang
王穎(大陸譯名)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曼哈頓女傭 Maid In Manhattan (2002)
• 在別處 Anywhere But Here (1999)
• 管到太平洋 Anywhere But Here (1999)
----------------------------------------------------------------------------------------------------------------------
◆ 姓 名:Stanley Tong
唐季禮(大陸譯名)
唐季禮(香港譯名)
唐季禮(台灣譯名)
◆ 出生日期:1960年1月1日
◆ 出 生 地:Hong Kong
◆ 主要身份:Director
作品年表 - Director
• 雷霆戰警 China Strike Force (2000)
• 脫線先生 Mr. Magoo (1997)
• 簡單任務 Jackie Chan's First Strike (1997)
◆ 人物簡介:
1960年出生,祖藉廣東,中學時代到加拿大就讀。後回港瞞著家人做武師,跟著輾轉作了電影幕後製作多種職位,到1991年才正式自己投資拍攝第一部電影《魔域飛龍》,1992年嘉禾公司邀他開拍《警察故事3之超級警察》,耗資七仟萬成為當時投資最大的港片。
[IMG]http://www.mov8.com/gallery/people/s/stanley_tong.jpg[/IMG]
2003-11-14 01:40 Karen-MORE
◆ 姓 名:Donnie Yen
甄子丹(大陸譯名)
甄子丹(香港譯名)
甄子丹(台灣譯名)
◆ 出生日期:1963年7月27日
◆ 出 生 地:廣東
◆ 主要身份:Director, Actor
◆ 人物簡介:
姓名:甄子丹
英文名稱:Donnie Yen
生日:1963年7月27日
星座:獅子座(屬兔)
身高:175
體重:126磅
婚姻狀況:現未婚
常到的地方:美國,香港
最喜歡的運動:技擊術
最喜歡的樂器:鋼琴
最喜愛的國家:中國
嗜好:練功,拍戲
優點:正直
缺點:倔強
個人座右銘:勇者無懼
最滿意的電影作品:《精武門》
最喜歡的歌曲:《精武英雄》
通訊地址:[email protected]
籍貫:廣東出生 : Boston 麻薩諸塞州 美國
喜歡的武器:雙節棍
性格:完美主義者
偶像:李小龍
職業:導演、演員、動作指導
處女作:《笑太極》
動作經典:《險惡時刻》、《初到貴地》
母親:麥寶嬋;父親:甄雲龍
官方主頁:http://www.donnieyen.com
中國影迷俱樂部主頁:http://www.donnieyen.net
功夫之子 - 甄子丹
甄子丹出生在廣東,2歲來到香港直到11歲移民美國波士頓。母親麥寶嬋是個世界聞名的武術家和太極拳師,在當地創辦了中華武術研究會。甄子丹自幼隨母學武,但開始是學鋼琴,會彈肖邦進行曲,音樂是他生活中的靈感來源之一。父親甄雲龍是波士頓中國日報的編輯,擅長弦樂,會拉小提琴和二胡。甄子丹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天分,並把它運用到了他的電影中。
母親在甄子丹會走路起就開始教他練武了,他由此學到了傳統和現代的武術,還有太極,理解武術了內在和外在的規律。在波士頓的唐人街,年輕的甄子丹對每一部功夫電影從不錯過,看過李小龍、成龍等人的作品後,他都能精確地模仿他們的動作,他甚至逃學去看功夫電影。出於對知識的飢渴和一些反叛心理,他的眼光開始向外看,學習各種風格的武術。由於他在武術上的天分,甄子丹在對武術真理的追求道路上大步前進。
十幾歲時,反叛的甄子丹在波士頓聲名狼藉的暴力區里橫沖直撞。於是父母便安排他到北京武術隊和李連傑一起學習,甄子丹成為了隊里第一名非中國的運動員,北京武術隊開了先例,後來便來了更多外籍人員。雖然隊里的訓練非常嚴格,但甄子丹想要的還要更多,所以北京他只逗留了一段時間。在回美國途中,他途經香港,被人介紹與著名導演袁和平見面。袁和平正尋找一名新的熒幕英雄,見到甄後,他知道找到了,由此開始了長期的合作。
由於偶像李小龍的啟發,甄子丹不僅探究各種武術的風格,還建立起自己唯一獨特的武術體系。在《笑太極》里,他極好的身體素質得以體現;《特警屠龍》里,他的拳展現了武術風格的多面性;他在《鐵馬騮》中展示了傳統武術的魅力,扮演的黃奇英如此栩栩如生,使該片成為那十年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在從影過程中,他也沒有停止練武。智力和體能同時提高的過程中,在武藝成長的同時,他對李小龍哲學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我已經學武多年,再也不會把武術細致的分裂開了。我同意李小龍所說的,我們都只有兩只手和兩條腿,所以不會有很多不同風格的武術。"
《特警屠龍》中,他提攜了天才武術家、好友Michael Woods(就是經常被他打敗的黑壯漢)和Stephan Berwick(絡腮胡),他們的拳擊、跆拳道和傳統武術渾成一體。《直擊證人》里,他也提攜了朋友John Salvitti(黑夜裡被踢昏的白人),他創新地設計了打鬥場面,展示了高超的格鬥技巧。《洗黑錢》中他設計的自己的現代打法被許多人認為是動作電影史上最好的動作之一。
徐克在拍《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時找到甄子丹作為李連傑的最後對手。在那場戲中,甄子丹設計了創造性的動作,就是用濕布來做武器。本片奠定了他功夫明星的地位,他因此被提名1992年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最佳男配角獎。隨後他又拍了《新流星蝴蝶劍》、《新龍門客棧》、《鐵馬騮》等片子。在《鐵馬騮》中,他飾演黃飛鴻之父黃耆英,在與少林叛徒對戰時表演了無影腳,是那十年中最有影響力的打鬥場面之一。他在這些影片中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了他是個武術的通才。
在傳統武打影片風過後,甄子丹轉到壓力很大的香港電視劇發展他的導演才能。他在兩部電視劇《洪熙官》和《精武門》中主演並導演動作場面,前者是關於晚清時代漢人反清斗爭中的少林義士洪熙官,後者改編自李小龍的同名電影,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被日本侵佔的情形。除了李小龍,很多明星都曾經演過陳真,包括成龍(《新精武門》)、梁小龍(電視劇《霍元甲》、《陳真》)、李連傑(《精武英雄》)。甄子丹這部30集的電視劇有充分的時間講述背景故事,使各個角色較之舊版的更為生動鮮活。他還引用了李小龍的一些經典場面,例如陳真身穿白衣在霍元甲靈前吊喪,闖進道場的日本人包圍中……他不但嘗試不同風格的動作,還嘗試攝像、剪輯、聲效、色鍵效果等工作。浪漫、冒險、陰謀、戲劇成為甄子丹故事中的關鍵因素。這就是甄子丹,不是成龍、李連傑,亞洲的觀眾在街上看到他都叫他陳真。
1997年,甄子丹開始了他的導演之路,推出了第一部作品《戰狼傳說》。談到電影和電視創作的基本目標,甄子丹說:「要調動觀眾的感情,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不成功的。」許多製片人使影片成為大製作、情節復雜、激烈,但甄子丹希望他的電影能貼近觀眾,能把他們帶進自己的世界。雖然《戰狼傳說》耗資不到50萬美元,但由於它的獨特風格,他贏得了亞洲評論的稱贊,特別是被日本的觀眾接受,在那擁有了許多年輕的鐵桿影迷。《戰狼傳說》在世界各地發行,片中,甄子丹飾演一個曾經號稱「戰狼」的老人,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一個失憶的年輕人只記得等待他失去的愛。和以前的電視劇一樣,在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嘗試的攝影技巧和躍動的節奏。和大多數香港武打和動作製片人不同,甄子丹不會刻意去區別拍攝的和舞台上的表演,在他看來,武術是一種表達的形式,一種來自你內心深處的表達,就像宇宙中所有形式的生命一樣,一個手勢、一個微笑,甚至在街上的行走都是一種表達。
在富有鄉村風格的《戰狼傳說》後,甄子丹又導演了《殺殺人,跳跳舞》這部都市槍戰片。該片的配樂由一向以溫柔,動人旋律馳名的日本女作曲及鋼琴演奏家西村由紀江撰寫配樂,西村是看過甄子丹的處女作《戰狼傳說》後志願為該片工作的。雖然是首次替香港電影創作配樂,但其實西村在日本己多次為電影、電視劇集、廣告等撰寫配樂,可算是經驗豐富。而今次特別之處在於這部是一套愛情動作電影,而甄子丹本人亦是對音樂有濃厚興趣及認識,所以今次之電影音樂可謂是經嚴謹挑選而成,發揮盡西村溫柔以外那起伏不同、激情萬千之一面。片中甄子丹飾演一個愛上女警的殺手,當時拍攝資金不到50萬美元,拍攝中間的亞洲經濟危機中斷了他的資金來源,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但甄子丹成功了。該片不僅得到了香港電影評論界的認可,而且獲得1998年日本電影節和1999年第五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最佳導演獎提名,並在許多國際節日中上映。
《戰狼傳說》、《殺殺人、跳跳舞》、他的電視劇以及他對動作的設計,無一不使甄子丹作為一個優秀的電影製作人受到眾人的矚目,他能在資金的限制范圍內有效地工作。他從不使用情節圖板,而是在腦子里構思所有的畫面,只要他一到拍攝點,他就能融進戲里,決定拍攝機位、角度、演員如何行動。甄子丹對此工作也樂此不疲。
1999年,甄子丹飛往柏林,作為第一位來自香港的中國電影製作人,擔任德國電視劇《代號:美洲獅(Codename:Puma.The pilot)》的動作導演。隨後,他簽約了在羅馬尼亞拍攝的美國科幻動作片《挑戰者之終極之戰(Highlander:Endgame)》,在這部《挑戰者》系列的最終一集中,Christopher Lambert和Adrian Paul主演兩位不死的高原人,甄子丹不僅擔任動作指導,同時飾演中國古人荊柯。
甄子丹擁有超越東西方和好萊塢之間分界線的能力和經驗,他能講流利的英語、粵語、漢語,出生在中國大陸,年少時在波士頓,近年在香港,現在在紐約和洛杉磯之間,他以全新的方式定義了「四海為家」。他的電影放射了他的亮光並驅動這個被他觀察的世界,電影製作對甄子丹來說是流動不息的,是畫面、音樂,還有觀眾與藝術家信息的交流。他帶給千禧年和未來一種新的世界電影風格。
影視作品:
《刀鋒戰士2》(幽靈刺客2)(2002)
《修羅雪姬》(2001)
《精武門--大結局》(2001)
《挑戰者之終極爭霸》(超時空聖戰)(2000)
《星月童話》(1999)
《新唐山大兄》(1998)
《殺殺人、跳跳舞》(1998)
《黑色城市》(1998)
《黑玫瑰義結金蘭》(1997)
《666魔鬼復活》(魔鬼的女兒)(1996)
................
⑹ 哈利波特電影中的扮演者的資料
1.姓名:Emma Watson
譯名:艾瑪-沃特森
生日:1990年4月15日
出生地:英國牛津市
代表作:《哈利波特》系列她唯一參加過的銀幕演出就是四部《哈利波特》電影,但毫無疑問,這已經足夠讓她紅透半邊天了,這個角色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有些人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她也一定是滿頭的棕色頭發。但對她來說,電影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業余時間里,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曲棍球和辯論。
2.BONNI WHIGHT
91年生,頭發紅色
英國人
她是《哈利·波特》電影中金妮·韋斯萊的扮演者
金妮·韋斯萊是韋斯萊家族中最小的孩子,也是7兄妹中唯一的女孩,現就讀於霍格沃茨魔法與巫術學校,在格蘭芬多,比哈利小一歲
金妮·韋斯萊在第一部中就出現過,那時哈利·波特想知道怎樣進入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看到一個火紅頭發的小姑娘牽著媽媽的手詢問她能不能去霍格沃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55頁)
在第二部中,金妮·韋斯萊到霍格沃茨上學,因盧修斯·馬爾福趁大家不注意,把伏地魔年輕時的日記給了金妮,伏地魔的記憶指使進你打開密室,放出蛇怪,後來又被帶到了密室里,最後被哈利·波特救出
HP6中,她是個重要的角色——哈利·波特的女友
3.芙蓉·德拉庫爾
克雷芒斯·博伊斯(飾 芙蓉·德拉庫爾)扮演了代表布斯巴頓魔法學院在三強爭霸賽中與哈利·波特、塞德里克·迪戈里和威克多爾·克魯姆比拼的學生芙蓉·德拉庫爾。
博伊斯在英國廣播公司出品,由吉利斯·邁克基農執導,羅伯特·卡萊爾主演並大獲成功的小型系列劇《火葯、背叛和陰謀》中扮演了蘇格蘭瑪麗女皇後,已被英國觀眾視為皇族。
4. Daniel Radcliffe
中文名: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昵稱丹:Dan,Danny
飾演人物: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呢稱:Dan, Danny, Daniel , Do--it--again Dan(在拍攝時的稱呼)
生日:1989年7月23日
眼睛:碧藍
出生地:倫敦的Fulham
星座:獅子座
身高:1.70
母親:Marcia Gresham(經理人),44歲
父親:Alan Radcliffe(文學代理),46歲
寵物:Binka & Nugget(柯利牧羊狗)
學校:位於倫敦,但不只是哪一所,他轉學了!
眼鏡:他需要,但他不喜歡
最喜歡的動物:狼
喜歡的電影明星: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得曼
喜歡的歌星:U2
音樂:Rem, U2, Stereophonics, Dido, JJ72,the Sex Pistols, the Undertones, the New York Dolls,the Stranglers.
最喜歡的科目:科學,體操
最喜歡的體育項目:世界摔跤,一級方程式賽車,英國富勒姆球隊的鐵桿球迷
拿手項目:田徑和體操
HP中喜歡的角色:海格和韋斯萊一家
最喜歡的HP:哈利波特和密室
最喜歡的魔法工具:隱身衣
喜歡HP中哪個劇情:下國際象棋
將來:打算從事音樂,寫作或者體育方面的工作
哈利系列: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犯》
角色:小天狼星布萊克
電影場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最後的棋盤,對抗伏地魔, 魔鬼網
《哈利波特與密室》——與馬爾福的對話,決斗俱樂部
電影台詞:伏地魔
(除哈利波特以外的)書:Louis Sachar's 「Holes」
電影:Moulin Rouge(紅磨坊/夢斷花都/情陷紅磨坊),12 Angry Men(12個憤怒的男人),
Shakespeare in love(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莎翁情史),Apollo 13(阿波羅13/太陽神13號)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不清楚它的中文譯名,這是丹在奧斯卡里說過的,是一部黑白片),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庶),The Dish(天線)
電視:Simpsons(阿森一族)
糖果:Mars bar(一種巧克力)
飲料:Diet Coke(健怡可樂)
食物:麥當勞
顏色:綠、紅、金
數字:9
愛好:電影、寫作、讀書、跑步、運動、音樂
女演員:Julia Roberts(朱莉婭·羅伯茨),Kate Winslet(凱特·溫斯蕾特),Catherine Zeta-Jones(凱瑟琳·澤塔--瓊斯),Kate Hudson(凱特·哈德森)
Renee Zellweger(蕾妮·澤爾維格),Kirsten Dunst(克斯汀·鄧斯特)
男演員:Tom Hanks(湯姆·漢克斯),Ben Stiller(本·斯蒂勒),Jude Law(裘德·勞)
Ed Harrie(艾德·哈里斯), Robert Deniro(羅伯特·德尼羅)
偶像:蜘蛛俠
T 恤設計: Mambo
小機械: 隨身聽CD機
哈利的品質:忠心,支持自己,有好奇心
體育:Fulham足球(英超),世界摔跤(特別喜歡Rocks, moony注:中文譯名為「岩石」,
在今年的荷里活/好萊塢 的新電影「蠍子王」里充當男主角), 一級方程式賽車
音樂:Rem、 U2、 Stereophonics、 Dido、 JJ72、the Sex Pistols、 the
Undertones、 the New York Dolls、the Stranglers
不喜歡的東西:
食物:蛋糕
學校科目:數學&法語
曾去國家:西班牙、瑞典、法國、義大利、巴拿馬、美國
女朋友:暫時沒有
丹的電子郵箱地址是:
(1)[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3)[email protected]
5.魯伯特資料
中文名: 魯伯特·格林特
英文名: Rupert Grint
性 別: 男
生 日: 1988-8-24
個人簡介:
《哈利波特》系列這個其貌不揚的英國小男孩完全是憑借一部那部眾所周知的童話而出名的,而在此之前,他僅僅參加過一次學校舞台劇演出,但他還是勇敢地參加了這部他非常喜歡的電影的試鏡,毫無疑問,他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說他擊敗的幾百個競爭對手看上去都比他漂亮。
自從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後,他在彼得·休伊特執導的《神屁太空人》中扮演了一位年輕搞笑的教授,和西蒙·卡婁和斯蒂芬·弗瑞同台表演。他最近當然又在《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再度扮演了羅恩·韋斯萊
演員作品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哈利波特3之阿茲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神屁太空人 Thunderpants (2002)
Harry Potter: Behind the Magic (2001)
曾出演過學校戲劇,並曾與當地戲劇團合作演出。他最近的演出包括在《安妮》中飾演匪徒"公雞",以及參演《彼得·潘》。在學校里他曾在《格里姆傳說》中飾演角色"高蹺皺皮",還曾在一次才藝表演中出演了"神秘梅格"
在BBC電視台節目《全球新聞》上看到了《哈利·波特》的選角啟事之後,魯伯特便參加了角色"羅恩·韋斯萊"的選角面試。
魯珀特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在贏得羅恩·韋斯萊這一角色之前,他參加過學校表演隊和當地劇團的演出。包括:在《安妮》(Annie) 中扮演小流氓 Rooster,參演《小飛俠》(Peter Pan) 以及在《格林童話》(Grimm Tales) 中扮演 Rumplestiltskin
出生日期:
1988年8月24日
出生地點:
Watton-at-Stone, Hertfordshire, England, UK
原名:
Rupert Alexander Grint
身高:
178cm
6.阿不思·鄧布利多
邁克·甘本爵士(飾 阿不思·鄧布利多)再次扮演了霍格沃茨霍法學校睿智且倍受尊敬的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
甘本於1963年在都柏林的愛德華茲/邁克利阿瑪劇院開始自己的表演生涯。他是勞倫斯·奧利維爾屬下最早的老維克國家劇團成員之一,在出演過多部戲劇後加入了伯明翰代表劇團並扮演了奧賽羅。在此後的40年中,甘本成為了他這一代中最出色的舞台劇演員之一,曾憑阿蘭·埃克本的《拒絕的合唱》和《伽利略和沃爾普尼的生活》獲得過奧利維爾獎,後者還為他贏得了1995年《標准晚報》最佳男演員獎。
7.艾倫·里克曼 (Alan Rickman)簡介
【中文人名】 艾倫·里克曼
【英文全名】 Alan Sidney Patrick Rickman
【出生日期】 1946-02-21 (真沒想到,看上去40多歲的斯內普,已經59了……)
【 身高 】 六呎一吋
【出生地點】 Hammersmith, London, England, UK
【家中排行】 第二
【婚姻狀況】 未婚 (女友是Rima Horton)
【 現職 】 英國皇家戲劇院的舞台劇演員, 電視演員,電影演員, 導演, 編劇, 經理人, 配音員
艾倫·里克曼 (Alan Rickman) 扮演了電影中神秘莫測的魔葯課教授和斯萊特林學院院長西弗勒斯·斯內普。
艾倫·里克曼是英國備受尊敬的電影、電視、舞台三棲演員,因在多部電影中有出色表演而享譽全球,這些電影包括:《虎膽龍威》(Die Hard)、《藝海奇緣》(An Awfully Big Adventure)、《天生贏家》(Bob Roberts)、《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閉上眼睛》(Close My Eyes)、《耀武揚威》(The January Man)和《銀河訪客》(Galaxy Quest)。
他還主演了《梅斯梅爾》(Mesmer),並因此被評為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他因出演《理智與情感》(Sense & Sensibility) 和《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而獲得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提名,因《俠盜王子羅賓漢》(Robin Hood:Prince of Thieves)而獲得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男配角獎。因《一屋一鬼一情人》、《閉上眼睛》和《俠盜王子羅賓漢》而被評為本年度倫敦標准晚報最佳男演員。最近的電影作品包括:《愛情洗剪吹》(Blow Dry)、《尋找約翰·吉辛》(The Search for John Gissing) 和《劇本》(Play,Beckett on Film 出品,安東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導演)。
里克曼因在 HBO 的《拉斯普欽》(Rasputin) 中扮演神秘的俄國修道士而獲得 1996 年艾美獎、金球獎和美國演員協會獎最佳男主角。其他電視作品包括:《恩人》(Benefactors)、《革命見證》(Revolutionary Witness)、《男兒氣概》(Spirit of Man)、《往日憾事》(Pity in History)、《巴切斯特傳》(Barchester Chronicles)、《逮捕》(Busted)、《弒夫情案》(Therese Raquin) 和《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 Juliet)。
8.德拉科·馬爾福
湯姆·菲爾頓(飾 德拉科·馬爾福)再次扮演了哈利·波特的死對頭,斯萊特林學院的男學生德拉克·馬爾福,他在所有四部哈利·波特電影中都出演了這一角色。
湯姆參加職業演出已經有9年了,1996年時他第一次登上大銀幕是在彼得·休伊特執導的《借債人》中扮演皮格林。1999年時,他在《安娜與國王》中扮演了茱迪·福斯特在銀幕上的兒子路易斯。
9.大衛·塞夫利在片中飾演萊姆斯·J·盧平
10.小天狼星
加里·奧德曼(飾 小天狼星)再次扮演了哈利被冤枉了的教父,最近從阿茲卡班監獄逃走的小天狼星。
奧德曼從1979年開始在倫敦的舞台上開始演藝生涯。在1985年和1989年間,他只在倫敦的皇家宮廷劇院演出。1985年,他憑借在《教皇的婚禮》中的表現被倫敦的《劇終》雜志評為最佳新人。同年,他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爵士共同獲得了倫敦評論家協會的最佳男演員獎。
11.魯伯·海格
羅比·科特瑞恩(飾 魯伯·海格)再次扮演了霍格沃茨深受歡迎的看守魯伯·海格,這位保護神奇生物課的老師也是哈利、羅恩和赫敏的好朋友。
科特瑞恩是英國最多產且最受尊敬的影視演員之一,他在逾三十年的演藝生涯中多次獲獎。迄今為止,他在一段輝煌的電影生涯中曾出演過40多部電影,包括最近在《十二羅漢》中扮演松井。當然他也參演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他曾憑《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獲得過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和倫敦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配角提名,並獲得過蘇格蘭電影最佳男演員獎。
12.米勒娃·麥格教授
瑪吉·史密斯女爵士(飾 米勒娃·麥格教授)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舞台和影視女演員之一,受到同行和大眾的一致尊敬。她獲獎無數,包括兩次奧斯卡獎,並被授予最高級巴思爵士和高級英帝國女勛爵士,還因主演《我在昂布里亞的家》獲得過艾美獎。最近,她因在羅伯特·奧特曼導演的廣受好評的《戈斯福庄園》中扮演的角色獲得了奧斯卡獎、金球獎和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提名。
⑺ 鹿晗演唱《蘭州蘭州》,與他合作的還有哪些人
鹿晗的人氣有多高就不用多說了吧,鹿晗是娛樂圈中最當紅的小鮮肉,外表俊美,有十足的韓系范兒,小臉大眼睛,且才華橫溢,不論在才華、外表,還是人品、努力,鹿晗都很厲害,接下來就盤點一下,在娛樂圈中有哪些明星和他合作過呢?
關曉彤張慧雯很多人對她的印象不深,但是提到《琅琊榜》裡面的林奚相信大家就瞬間想起來了。張慧雯在劇裡面表現得非常好,不管是角色的詮釋,還是顏值方面,都是無可挑剔。她跟鹿晗也是合作過兩部綜藝。
⑻ 求《守望者》電影里 曼哈頓博士 神一樣降臨的 音樂 叫什麼
《女武神(Die Walkure)》,附圖,樓主滿意採納下哈。
德國音樂家瓦格納著名的連篇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第二聯。
⑼ 音樂家的簡介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欣賞:
1、小提琴獨奏曲《小夜曲》(2:46) 歌詞大意:①「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里,愛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聽見夜鶯歌唱,她在向你懇求,它要用那甜蜜歌聲,訴說我的愛情。」
2、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鱒魚)第四樂章(7:35)創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歌曲用二段體寫成。第一段描寫鱒魚在清澈的小河中歡暢地戲游,第二段描寫狡猾的漁夫把河水攪渾,得以渾水摸魚。後來,創作《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時,採用了這首歌曲的曲調,故又稱《鱒魚五重奏》。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並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隨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薈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里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瀟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鋼琴詩人」。他為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於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著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欣賞:
1、《降D大調一分鍾圓舞曲》 (小狗)(1:51)
2、《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15:06)演奏:倫敦交響樂團、鋼琴:魯賓斯坦 、指揮: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國的柏林,猶太人。二戰期間隨家人到了美國,從1963年開始指揮生涯,先後擔任過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休斯頓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和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
1813年10月10日,威爾第出生在義大利北部一個小城鎮里,他的父親是農民,開了個小客棧。威爾第曾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但他沒有灰心喪氣。他拜著名指揮家拉威尼阿為師,日以繼夜的努力學習,很快就綻放出天才的光芒。
威爾第所處的正是義大利最為動盪的時代。他的成名作《納布科》映射了奧地利對義大利的殘酷統治,因此受到了義大利人民的極度歡迎,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從《納布科》開始,威爾第踏上了輝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飛遍了義大利的山山水水。
從19世紀50年代,威爾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相繼問世,他又陸續寫出一批很受歡迎的歌劇:《西西里晚禱》、《西蒙-波卡涅格爾》、《假面舞會》、《命運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達》。
《阿依達》使歌劇大師的聲望登上一生的頂峰。這部歌劇是應埃及總督之邀而寫,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開羅首演大獲成功。一個半月後,這部歌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威爾第親自指揮,義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內外盛況空前。
在威爾第八十高齡時,他又寫出了最後一部歌劇《福爾斯塔夫》,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不能不叫人驚嘆。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在無邊的送葬隊伍中,自發的響起了動人心魄的歌聲:《納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學院節慶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匈牙利舞曲、搖藍曲。
學院節慶序曲作於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哲學博士的學位,他為此寫了這首曲子加以感謝,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於布雷斯勞大學。作者曾說這是「宴席上歡樂的學生歌曲的集錦」。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真不愧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不論技巧曲風都足堪與貝多芬等齊名。 有人說如果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男性, 孟德爾頌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樂評家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 表面平靜骨子裡卻充滿風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聽得出來, 第一三樂章雄勁粗獷熱情豪放, 巨人登場架式英雄縱橫性格, 有別於貝多芬的內斂。 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特別雄偉壯麗的原因之一。 可與其第一號交響曲互相媲美彼此呼應。 不過問題好像也是出在這里? 好幾位歐美日本樂評家認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成熟度構思深奧曲趣深邃, 幾乎是完美珍品, 為他曲所不易見,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於它交響曲個性。 難道這是樂團結構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協奏曲就不能色彩富麗爆勁磅礴嗎? 勃拉姆斯第1 號鋼琴協奏曲也有交響性格, 樂團咄咄逼人, 但爭議好像少點。或許是鋼琴的音量大餘韻深遠, 置身在管弦樂團風雨交織的波浪中, 仍能突顯出它身為彈弦(擊弦)樂器相異音色的特性, 別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協奏曲中協奏夥伴正是弦樂器與管樂器, 小提琴又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 獨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與協奏小提琴部分重疊, 一旦面臨總奏,Solo好像快被淹沒吞噬了?? 以上這樣解釋不曉得是不是太過浮面? 廿世紀也有一首協奏粗曠大膽鮮麗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協奏曲,但卻未聞因曲風雄偉而淹蓋Solo的情形? 或是因為協奏曲基本上就不同於交響曲, 不適於"交響化"。 或是因為協奏曲的表達內容更著重於表現獨奏樂器的運動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的地位,在於它不但是以德語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唱詞擺脫了傳統的拉丁語經文的規范,而且精神上更富於人性,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是"德國的")。勃拉姆斯是從1857年開始創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兩個樂章。到1868年寫出最後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後,此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後歷時11年。最終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己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關於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選編綴而成的。由於勃拉姆斯極其熟悉《聖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只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里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於末日審判的恐怖,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於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如果把這里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就有著更廣泛的涵義。
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斗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於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親自指揮首演。作者從1884年夏就已開始創作本交響曲,歷經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見勃拉姆斯那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本交響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本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它的第二個特徵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本交響曲具有這些特徵,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開始創作這一系列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聯彈」鋼琴小曲所組成的曲集,雖然每一首樂曲的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著匈牙利民族音樂和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形式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以三段體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這首常用於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於1868年。相傳作者為祝賀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這首平易可親、感情真摯的搖籃曲送給她。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歌聲所感動,後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彷彿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原曲的歌詞為「安睡安睡,乖乖在這里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夢里,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願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升起。」那恬靜、優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 後人曾將這首歌曲改編為輕音樂,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就像一首民謠那樣深入人心。
美國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初才具備獨特的美國風格,並取得了與西方各國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國境內存在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種族的音樂,也存在著歐洲音樂家從歐洲各國帶來的專業音樂。它們之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促進了美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16-18世紀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於勞動、婚喪、准備作戰等場合,以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音調簡單,獨具一格。16世紀後,隨著各國移民的到達,也帶來了他們本國的音樂文化。經過激烈的爭奪,英國人終於取得了在北美大陸的優勢。因此,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最大,它為美國音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北美。非洲黑人酷愛音樂,慣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黑人音樂的動人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馬薩諸塞出版了《海灣詩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書。18世紀初,為提高歌唱水平,許多牧師著書指導唱歌。同時,隨著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漸繁榮,世俗音樂也變得活躍起來。歐洲樂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開始流行,出現了專業音樂家。1731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1場音樂會。通常的音樂會節目包括愛國歌曲、歌劇詠嘆調、傳統民歌等,有時也有一些標題的或無標題的器樂作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歐洲音樂相比,當時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被認為不夠成熟。
19-20世紀 19世紀初,許多歐洲音樂家來到美國,他們帶來了遠比美國先進的音樂水平和技巧。1848年歐洲革命後,又有大批德國音樂家移居美國。他們使原先習慣於贊美歌的美國人的音樂趣味發生明顯變化,也給美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獲得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美國音樂生活更趨活躍,又有一些重要的音樂團體相繼建立,如大都會歌劇院(1881)、波士頓交響樂團(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專業技巧的作曲家。他們把美國音樂提高到了歐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模仿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麥克道爾,他被認為是美國第1個取得國際聲望的作曲家。
當美國作曲家幾乎都在追隨歐洲風格時,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卻採用美國黑人音樂的曲調進行創作。他的很多歌曲是為當時盛行的「黑人劇團」(由白人化裝扮演黑人,其成員稱為游吟藝人)寫作的;而真正的美國黑人音樂卻末受到重視,它們只在黑人中流傳發展。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主要類型有靈歌、布魯斯、勞動歌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擺脫德國音樂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對此起了很大作用。他於1892-1895年間應邀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他建議美國作曲家把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轉向法國音樂,他們的創作與印象派有著密切聯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獨自探索美國化的音樂語言。他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才被認為是美國老一輩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會輿論鼓勵美國作曲家創作具有美國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為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確立作出了貢獻。特別在交響樂領域,他們為美國音樂贏得了與歐洲各國音樂並駕齊驅的地位。曾在巴黎從法國作曲家N.布朗熱學習的A.科普蘭、R.哈里斯、W.辟斯頓、V.湯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國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他們的學生和追隨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繼承了他們的道路。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國內培養起來的。
20-30年代的美國音樂並不只是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西方音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出現了新的現代音樂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驗的性質。最重要的實驗主義者是1915年定居美國的法國作曲家E.瓦雷茲。同時期,美國的流行音樂空前發展。特別是從黑人音樂布魯斯、拉格泰姆等演變而來的爵士音樂風行全國。具有獨立的美國風格的音樂劇(亦稱百老匯歌舞劇)是在歐洲的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流行音樂中佔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有R.羅傑斯(1902-1979)、G.格什溫、伯思斯坦等。
納粹政權的出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著名的歐洲作曲家來到美國,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約等。他們給美國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巨大影響。美國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美國音樂創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視,許多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與歐洲音樂在風格上的差別幾近消失。
50年代以後,美國音樂更趨多樣化。盡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傳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但是吸引著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J.凱奇。在流行音樂領域內,也出現了新的品種。從布魯斯等音樂發展而來的搖滾樂風靡全國,爵士音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倫(1941- )等。70年代以後,搖滾樂的熱潮逐漸衰退,各種流行音樂互相影響,在風格上趨向綜合。最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是M.傑克遜(1958—)。
在音樂表演方面,美國往往由於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揮、獨奏家和歌劇演員而達到很高水平。美國的交響樂團佔全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頓、芝加哥、克利夫蘭、紐約和費城等交響樂團均享有國際聲譽。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譯克勞狄·德布西)
法國作曲家。生於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義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於象徵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為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他於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餘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後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症,於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於1862年。他的前輩中並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一個水手。但是一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很感興趣,於是免費給他上課。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庄園里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一年以後,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並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一種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於那些半音放在哪裡。在大調音階里,半音總是處於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里,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裡,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築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裡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後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一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為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由於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主要作品
按體裁時間分列:
管弦樂曲:《春》(1886);《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1911);《意象》(1912)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鳴曲》(1915);《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小提琴奏曲》(1916-1917).
鋼琴曲:《貝加莫組曲》(1905);《鋼琴曲》(1901);《版畫》(1903);《意象》(1905和1907);《兒童園地》(1908);《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練習曲》(1915);《白與黑》,為雙鋼琴而作的(1915).
合唱作品:《浪子》(1884);《中選的小姐》(1888);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
歌曲:五十餘首
⑽ 關於《哈利·波特》電影的主演
<哈利波特>演員資料集(目前最具體、權威)
Daniel Radcliffe
中文名: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飾演人物: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呢稱:Dan, Danny, Daniel , Do--it--again Dan(在拍攝時的稱呼)
生日:1989年7月23日
眼睛:碧藍
出生地:倫敦的Fulham
星座:獅子座
身高:1.70 (成長中)
母親:Marcia Gresham(經理人),44歲
父親:Alan Radcliffe(文學代理),46歲
寵物:Binka & Nugget(柯利牧羊狗)
學校:位於倫敦,但不只是哪一所,他轉學了!
眼鏡:他需要,但他不喜歡
最喜歡的動物:狼
喜歡的電影明星: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得曼
喜歡的歌星:U2
音樂:Rem, U2, Stereophonics, Dido, JJ72,the Sex Pistols, the Undertones, the New York Dolls,the Stranglers.
最喜歡的科目:科學,體操
最喜歡的體育項目:世界摔跤,一級方程式賽車,英國富勒姆球隊的鐵桿球迷
拿手項目:田徑和體操
HP中喜歡的角色:海格和韋斯萊一家
最喜歡的HP:哈利波特和密室
最喜歡的魔法工具:隱身衣
喜歡HP中哪個劇情:下國際象棋
將來:打算從事音樂,寫作或者體育方面的工作
哈利系列: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犯》
角色:小天狼星布萊克
電影場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最後的棋盤,對抗伏地魔, 魔鬼網
《哈利波特與密室》——與馬爾福的對話,決斗俱樂部
電影台詞:伏地魔
(除哈利波特以外的)書:Louis Sachar's 「Holes」
電影:Moulin Rouge(紅磨坊/夢斷花都/情陷紅磨坊),12 Angry Men(12個憤怒的男人),
Shakespeare in love(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莎翁情史),Apollo 13(阿波羅13/太陽神13號)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不清楚它的中文譯名,這是丹在奧斯卡里說過的,是一部黑白片),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庶),The Dish(天線)
電視:Simpsons(阿森一族)
糖果:Mars bar(一種巧克力)
飲料:Diet Coke(健怡可樂)
食物:麥當勞
顏色:綠、紅、金
數字:9
愛好:電影、寫作、讀書、跑步、運動、音樂
女演員:Julia Roberts(朱莉婭•羅伯茨),Kate Winslet(凱特•溫斯蕾特),Catherine Zeta-Jones(凱瑟琳•澤塔--瓊斯),Kate Hudson(凱特•哈德森)
Renee Zellweger(蕾妮•澤爾維格),Kirsten Dunst(克斯汀•鄧斯特)
男演員:Tom Hanks(湯姆•漢克斯),Ben Stiller(本•斯蒂勒),Jude Law(裘德•勞)
Ed Harrie(艾德•哈里斯), Robert Deniro(羅伯特•德尼羅)
偶像:蜘蛛俠
T 恤設計: Mambo
小機械: 隨身聽CD機
哈利的品質:忠心,支持自己,有好奇心
體育:Fulham足球(英超),世界摔跤(特別喜歡Rocks, moony注:中文譯名為「岩石」,
在今年的荷里活/好萊塢 的新電影「蠍子王」里充當男主角), 一級方程式賽車
音樂:Rem、 U2、 Stereophonics、 Dido、 JJ72、the Sex Pistols、 the
Undertones、 the New York Dolls、the Stranglers
不喜歡的東西:
食物:蛋糕
學校科目:數學&法語
曾去國家:西班牙、瑞典、法國、義大利、巴拿馬、美國
女朋友:暫時沒有
丹的電子郵箱地址是:
(1)[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3)[email protected]
丹尼爾的地址
國外兩個有名的丹尼爾網站- danradcliffe.com 和 danradcliffe.co.uk -都收到最新的丹尼爾簽名照(上圖),這張照片也是丹尼爾以後發給影迷的照片。另外還有一封丹的父親 alan radcliffe 的來信,大意如下:
只有兩個地址是可以丹收到來信的:
arg talent
4 great portland street
london w1w 8pa
或者
leavesden studios
po box 3000
leavesden, herts, wd25 7lt
如果是寄往其它地址(網上有關dan的地址特別的多)的信件可能會要更長時間,或者根本就沒辦法寄到。
丹的回信包括 - 有丹親筆簽名的最近照片、一封短報(newsletter) 或者消息(message),消息主要是丹告訴影迷他最近的生活、喜歡看或聽些什麼等等。這些消息都是丹自己寫的 - 不是他的經紀人或其它人 - 然後復印成多份再寄出。短報主要是丹尼爾集中影迷來信中的問題並作出回答,在此之前已經寄出了三份不同的短報,第四份將在11月1日寄出,丹堅持每三個月就做一次短報。
參演電視劇:
《大衛科波菲爾》(原名:David Copperfield ) 出品商:英國BBC電視台
時間:1999年
角色:幼年的大衛科波菲爾
參演電影:哈利波特系列 巴拿馬裁縫
曾獲獎項:
.英國Variety Club的最佳新人獎
.義大利的David Di Donatello獎
.Golden Apple award(金蘋果獎), Hollywood Women's Press Club Male Youth Discovery of the Year
歷史:1999年出演bbc的電視劇《David Copperfield》據說當時丹尼爾的父母並沒有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是丹尼爾的能力征服了觀眾。在2000年時,他又扮演《巴
拿馬裁縫》中裁縫的兒子。在獲知自己獲得哈利的角色時,他正在洗澡:「爸爸接了電話後大聲問我,知道誰演哈利嗎,我以為是和我一起去試鏡的一個男孩,是你!
爸爸說。我高興地跳起來,還流眼淚了。當晚我睡不著覺,還把父母搖醒多次確定自己不是在做夢。」而導演則說:當他走進來時,我就知道哈利找到了。
和丹尼爾工作過的人說:「他有一種很特別的氣質--自然,無邪,攝影機鍾情拍攝他,其他小朋友和他在一起不會覺得有威脅。一般來說,和兒童演員在一起工作會
讓人害怕,但和丹尼爾再一起工作是愉快的。溫順謹慎是他的優點,直率坦誠是他可愛之處。他的眼睛很富有表達力,飾演哈利他再合適不過。」
赫敏·格蘭傑
格蘭芬多學院的學生赫敏回到霍格沃茨上二年級,她又在夏天研讀了所有有關魔法的資料。對於朋友羅恩和哈利來說,她對咒語和魔力的廣博知識仍將是無價之寶,因為新的危險降臨到了霍格沃茨...
12歲的埃瑪·沃森 (Emma Watson)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首次閃亮登場,進入職業演藝界。但她的天份早已顯山露水,她曾多次在學校的演出中大受好評。
埃瑪 5 歲時從法國移居英國。7 歲時在學校的詩歌朗誦比賽中獲一等獎。她在學校排演的《亞瑟:青年時代》(Arthur:The Young Years) 中扮演了 Morgan La Fay,接著又主演了《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
埃瑪喜歡打曲棍球,最近剛入選校隊。她還喜歡跑柱式棒球和無擋板籃球,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包括田徑和劃艇。
魯珀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 再次扮演了這個韋斯萊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哈利·波特最好的朋友。雖然影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魯珀特初涉專業表演,但他的天賦為他贏得了全球評論界和公眾的稱贊,並獲得了英國影評人協會最佳新人獎提名。
自主演第一部哈利·波特影片後,他又繼續與西蒙·凱勞 (Simon Callow) 和史提芬·佛利 (Stephen Fry) 合作,在彼得·哈韋特 (Peter Howitt) 的《臭**小子歷險記》(Thunderpants) 中扮演一位年輕狂妄的教授。
新人魯伯特·格林特今年12歲。他曾出演過學校戲劇,並曾與當地戲劇團合作演出。他最近的演出包括在《安妮》中飾演匪徒"公雞",以及參演《彼得·潘》。在學校里他曾在《格里姆傳說》中飾演角色"高蹺皺皮",還曾在一次才藝表演中出演了"神秘梅格"
赫敏個人檔案:全名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 1990年4月15日出生於英國牛津郡.在學校時,她就曾主演過好幾部戲,她還參加了其他學校的舞台劇的拍攝.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她的首部電影,也是她第一次向世界觀眾展示自己(我成了她的忠實影迷),在和眾多女孩的較量後,Emma最終贏得了Hermione這個角色.在戲外,Emma喜歡打曲棍球.雖然在劇中她的頭發是棕色的,可事實上她是個不折不扣的金發.在一次萬聖節當中她打扮成一位巫婆,當時她沒有想到,不久後的她將在哈利波特中出演一個真正的女巫.Emma的父母都是律師,不幸的是他們離婚了,Emma目前和弟弟Alex跟母親住.
生活中的Emma:有個比她小三歲的弟弟
Emma希望出演其他角色機會:"我扮演了一個嬌弱的,蠻橫和漂亮的Hermione,現在我更想演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比如美國某高校里的一個普通女孩.我想演任何類型的角色,可現在看上去我還是不得不在哈利波特劇組里呆上一陣子."
養了兩只貓Bubbles跟Domino
喜歡曲棍球和網球
最喜歡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是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作為評委參加了2004年在倫敦萊斯特廣場舉辦的專門為青少年設立的First Light Film頒獎典禮,她身邊的還有著名影星皮爾斯 布魯斯南等.
在她剛剛過完13歲生日後兩個月,便擠進了最受歡迎女童星前十名.
在拍第二部的時候扭傷了手腕.
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中Trelawney教授的扮演者同一天生日 而且兩人都叫Emma.
最難拍的一個場景是當納威(Neville)帶著他的蟾蜍Trevor對Emma說:"你想和它道晚安么."每次拍到這的時候,Emma總忍不住大笑起來."我知道我應該擺出一副我恨透你的表情,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這一幕大概拍了8次才算完."Emma說.
我的朋友們的確很在乎我的名聲,不過他們只是很好奇,經常跟我問這問那.
對於她扮演的赫敏,她評價道:"她是個瘋狂的女孩 而且脾氣不太好但是很堅強.
"那是件好事,他們總是問你相同的問題,而我只要站在那裡回答相同的答案就行了,根本用不著思考,就像一張壞了的唱片只發出同一個聲音那樣."對於媒體總是問相同的問題,Emma如是說.
-- EMMA(赫敏)的個人資料 !
EMMA的個人資料 EMMA資料~~收錄
基本資料
全名: 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
昵稱: Em
生日: 1990/4/15
身高:161.5cm
學校:8年級
星座:白羊
頭發顏色: Blonde
眼睛顏色: Brown
家鄉:英格蘭/牛津
校園劇: Arthur: The Younger Years [Morgan La Fay], The Swallow and The Prince [The Swallow], The Happy Prince [unknown lead role], and Alice in Wonderland [the angry cook]
Accomplishments: 1st place in the Daisy Pratt Poetry Competition [1997], winning the role of Hermione out of thousands of other girls [2000], a Young Artists Award [2002]
偶像: Julia Roberts, Sandra Bullock, Goldie Hawn, and John Cleese
家庭
父母: Jacqueline and Chris [離異]
弟弟: Younger brother [3歲], Alex
奶奶: Freda Watson
寵物: Bubbles and Domino (貓)
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
最喜歡的情景: Troll Scene (stunts galore!)
最喜歡的魔咒: "Petrificus Totalus!"
在電影《哈利波特與密室》中
On-Set Nickname: One-Take Watson!
最喜歡的場景: The Gilderoy Lockhart scenes
最不喜歡的場景:在最後擁抱哈利[Daniel] "開始我很害怕,但後來就好了."
所獲得的獎項
Best Youth Performance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ress --- American Moviegoer Awards
Best Ensemble in a Feature Film --- Young Artists Award
Leading Young Actress in a Feature Film - Young Artists Awards
Best Acting Ensemble
Best Performance By a Youth - Female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AOL Moviegoer Awards
Favourites [General HP]
最喜歡的HP的書:《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最喜歡的HP角色: Hagrid ("because he is funny!"
最喜歡的[Misc]
衣服牌子: DKNY, Gap and Harvey Nichols
音樂: Bryan Adams, Suzanne Vega, Dido, and Samantha Mumba. "I enjoy all the latest stuff on the radio."
Jelly Bean Flavour: Sherbert Lemon
動物: Cats
運動: Tennis, Hockey and Rounders [有點像棒球]
電影: Julia Roberts movies (Pretty Women, Notting Hill, etc)
Good Books (but not a Favourites!): The Phantom Tollbooth and I Captured Castle
學校科目: 藝術
食物:義大利食物 (義大利面,比薩, 等等) 和巧克力!
不喜歡的[關於 HP]
她的電影名字: " [My friends] do not go around calling me Hermione Granger. I am me."
When People Pronounce Hermione wrong.
不喜歡 [Misc]
音樂類型:古典或歌劇
學校科目: 地理, 數學和拉丁文
食物: 蔬菜
其他的
Quidditch Postion She Want to Play: Chaser
Holiday (2001) Wish: "I wish there was peace between America and Afghanistan."
Set Piece She would Steal: One of the Chess Pieces or her Wand
Invisibility Cloak Uses: Sneaking into movies or concerts
Her First Interview: August 2000 (Announcing Cast)
迷戀: 威廉王子和布萊德·彼得
第一次去美國: NY Premiere of Harry Potter
喜歡: Books by Dahl (Think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她爸爸第一次讀給她聽的書: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by same author as above!)
仍然喜歡聖誕老人
希望在聖誕節得到更多衣服
地址
Emma Watson
c/o HP Proction
Leavesden Studios
P.O.Box 3000
Leavesden, Herfordshire
WD2 7LT
United Kingdom
中文名: 魯伯特·格林特
英文名: Rupert Grint
性 別: 男
生 日: 1988-08-24
魯伯特·格林特今年12歲。他曾出演過學校戲劇,並曾與當地戲劇團合作演出。他最近的演出包括在《安妮》中飾演匪徒"公雞",以及參演《彼得·潘》。在學校里他曾在《格里姆傳說》中飾演角色"高蹺皺皮",還曾在一次才藝表演中出演了"神秘梅格"
在BBC電視台節目《全球新聞》上看到了《哈利·波特》的選角啟事之後,魯伯特便參加了角色"羅恩·韋斯萊"的選角面試。
魯珀特 13 歲,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在贏得羅恩·韋斯萊這一角色之前,他參加過學校表演隊和當地劇團的演出。包括:在《安妮》(Annie) 中扮演小流氓 Rooster,參演《小飛俠》(Peter Pan) 以及在《格林童話》(Grimm Tales) 中扮演 Rumplestiltski《哈利波特》系列這個其貌不揚的英國小男孩完全是憑借一部那部眾所周知的童話而出名的,而在此之前,他僅僅參加過一次學校舞台劇演出,但他還是勇敢地參加了這部他非常喜歡的電影的試鏡,毫無疑問,他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說他擊敗的幾百個競爭對手看上去都比他漂亮。
自從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後,他在彼得·休伊特執導的《神屁太空人》中扮演了一位年輕搞笑的教授,和西蒙·卡婁和斯蒂芬·弗瑞同台表演。他最近當然又在《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再度扮演了羅恩·韋斯萊 演員作品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哈利波特3之阿茲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神屁太空人 Thunderpants (2002)
Harry Potter: Behind the Magi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