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電影《心語》中涉及了哪些心理評估與心理干預方法
心理干預、心理治療。在微電影心語當中涉及了心理干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微電影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它是指能夠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台傳播「幾分鍾到60分鍾不等」的影片,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
㈡ 同心靈相伴,與健康同行的大學生心理微視頻怎麼拍
我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劇話劇比賽拿了一等獎,算是有點經驗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的幾點建議:
首先,你可以分析一下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症這個比較典型的心理疾病。
在明確了視頻想表達的心理疾病問題後就可以編寫微電影劇本了
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產生之一心理疾病的原因,比如父母不理解,或者校園霸凌等
最後就可以挑選演員著手拍攝了
在拍攝的時候可以使用誇大的手法來表現人物心理和矛盾沖突
大學的這種比賽一般要求結局回歸正能量,所以要在劇中表現出反轉和改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望採納。
㈢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㈣ 永定一中心理教育:讓陽光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永定一中心理教育:讓陽光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5月22日,龍岩市永定一中團委活動中心,一場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正在進行。心理輔導中心陳煉老師將參加活動的同學分組,每組同學手牽手圍站成圈,每個同學記住自己左右手牽的同學後把手鬆開,在圈內隨意走動。陳老師喊一聲“停”,同學們站住,舉左手找剛才牽左手的拉手,舉右手找剛才牽右手的拉手,形成復雜的“手鏈”。接下來,同學們互相指導、配合,用鑽、跨、轉等方式將“手鏈”解開,恢復成原來圍成的圈。在這個過程中,互相拉著的手不能松開。從解6人、10人的“手鏈”到解20人的“手鏈”,同學們的興致越來越高,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陳老師告訴記者,這個游戲叫“解開心結”,主要是讓同學們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與快樂,體驗個人對團隊的信任與責任。高二年級的許同學說,這個游戲讓她感受到,在一個團隊里,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一員,大家各盡其責、緊密協作,才能共同克服困難。
這是永定一中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之一。該校是高中校,三個年段共54個班級、2700多人。去年9月,永定一中入選首批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
培養好心態,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永定一中校配告搭長游遠新說,孩子的不少問題其實是心理問題,應當像重視德育一樣,重視對孩子們的'心育。孩子有了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不但有益於現在的學習、生活,而且終身受益。
校黨總支副書記廖旺華介紹,1999年,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開始了心育體系建設。現在,心理輔導中心擁有3名專職教師、15名兼職教師。學校開設心理導向課、心理選修課,針對不同年級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編輯《心育》小報,每10天出版一期,同學們人手一份。在校園網開辟心育頻道,每10天更新一次。學校還設立心理咨詢熱線和在線心理咨詢QQ。從2001年開始,心理輔導中心每年對高一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為教師做好學生工作提供幫助。
心理輔導中心負責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肖小龍老師說,不少同學會面臨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比如友歷,一些同學上初中時是班上尖子生,現在到一中來,發現強手如林,就可能產生挫折感;高三的學生則普遍面臨高考的壓力。再如,一些同學原來生活在農村,現在來到城關,原來住在家裡,現在住集體宿舍,這就有環境適應的問題。對這些心理壓力,老師如能及時給予疏導,就可以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劉美蓮老師是心育兼職老師,從1999年開始為學生做心理輔導。劉老師說,有一名陳姓男生,成績一向很好,但到高二下學期時,他總感覺很迷茫,認為苦讀沒有意義,有時考試甚至故意考砸。劉老師很著急,多次找小陳談心,有時在操場上談,有時就坐在教培拿學樓的樓梯上談。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終於幫他邁過了這個坎。後來小陳考上清華大學,特意寫信表示感謝。
創作微電影,收獲積極的成長體驗
從2002年開始,永定一中在各個班級設置心理委員。一名同學告訴記者,作為心理委員,要接受心理輔導中心統一培訓,平時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她自己就買了一些書來讀。平時她常常與本班同學聊天,發現問題及時與班主任或心理輔導中心老師溝通,推薦、介紹同學去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並做好相關記錄。
一名心理委員在班級“心理狀態晴雨表”中寫道,班上分成幾個“好朋友”群體,各群體間很少交流。老師知道這種情況後,就有意識地通過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增進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還有一名心理委員是校學生會心理健康工作聯絡部成員。她告訴記者,心聯部主要協助學校開展心育活動。比如前不久在校園舉行“微笑常在,幸福常伴”微笑日活動,收集了很多同學們的笑臉在“微笑牆”展示。
在心理健康活動月中,最讓同學們興奮的是校園心理劇微電影大賽。從微電影劇本的創作,到導演、表演、拍攝、配音、字幕等,全部由同學們自己動手。這不但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發現、思考及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途徑,還給他們提供了鍛煉自己的機會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記者欣賞了高二(15)班同學創作的微電影《洗禮》。它主要講述同學們排練節目參加校元旦晚會的過程中遇到阻力,大家團結一致克服困難的故事,拍得像模像樣。
導演兼主演劉姓同學介紹,自己是第一次當導演,為了拍好這部微電影,他和同學們看了一些電影創作書籍。他對這個劇本還比較滿意,但感覺拍攝效果沒有完全體現,他在劇中所飾演的班長的表演還不夠生動。劉同學的父母說,剛開始他們對孩子參與這樣的活動還有些擔心,怕影響學習,後來看到孩子通過這樣的活動,收獲了積極的成長體驗,於是大力支持。
;㈤ 微電影有研究意義嗎 是什麼
微電影拍得是簡略式電影,將原來長達1~2小時的電影縮減至幾分鍾,這要有很好的概括,順序等條件才可以拍一部比較好的微電影,所以難度是比較大的。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