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鄉情散文欣賞
時光苟延殘喘,無可奈何。無可奈何的又豈止是時光?
距離會阻斷卻不會泯滅。南北方的差距已讓我措手不及,措手不及到讓我吃一碗面都會感到幸福。我不知道我在懷念什麼,是門前的小花園?是陽台上曬太陽伸懶腰的貓兒?是滿樹的柿子兒棗兒?是那並不整潔的柏油馬路?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柴火垛?是那到了秋季會落葉的樹?對,我想他們。
懷念多於相見。我再也見不到她的春秋。那春:萬物復甦,小草調皮地從泥土裡探出頭來;各種鮮花爭先恐後地開著,像是要參加春的集會似得;值得一提的是那清鮮的油菜花,置身於黃色海洋,那種異樣的清香還是別有景緻的;不知道為什麼河邊總是有那麼多的歪脖子樹,或許是小時候就遭到孩子們的壓迫吧。遠處跑來幾個剛放學的孩子,毫不費力的爬上那棵歪脖子柳樹,折下一柳枝,稍擰兩下,抽出裡面的芯木,稍一加工變成了可吹奏的柳笛,他們歡快的吹著蹦跳著消失在薄暮中。那秋:碩果累累。姊妹多的家庭孩子們通常會圍在一起等爺爺去切分那一份月餅,然後各自拿自己認為大的那一個。乾枯的小手捧著月餅,用牙齒一點點地咂進嘴裡,我相信這是世間最幸福的表情。在秋天,就是這么容易讓人滿足。在樹林里挖一個簡易的灶台,幾個小夥伴有的那拿番薯,有的撥弄灶攜褲台,有的撿柴火。在這樣的分工協作下,黑乎乎的燒番薯便出廠了。盡管臉上手上都被畫上了黑妝,他們仍笑著享受著。
不勝唏噓,以為見多了的人,處多了的事,走多了的路,看多了的雲,倘若割捨,定不會不舍。以為無比有意義的事,到達之後才發現不盡然。昆德拉言:「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我以為那人那事那路那雲我會割捨返隱戚,並沒有。
我只是,想家了。
五一小長假,從蝸居的小縣城帶妻兒回鄉下老家。說是老家,其實只剩下幾間老房子了,親人都已移居新疆。平日和兒子說起我的童年,兒子很是嚮往,一臉的嫉妒。現在正好有了時間,兒子也十歲了,應該能真的理解我的童年了吧,坐車,一路顛簸,回家。
我出生的村子叫台車嶺,是一座頂部較為平坦的獨嶺,三面環山,要想去我們村子,必須爬山。不足丈許的小徑,蜿蜒而上,算是大路,重載的馬車上山就需人力幫忙抬車。我懷疑是因為抬車實在不易,所以老人們才寫為台車的吧,也算是一種心理的慰藉。
雖說快要立夏,但這兒卻剛剛看到春的腳步,只有零星小花點綴在枯草間,荒涼中透著期盼。
「爸----,這是啥樹?爸----」
兒子攀爬在小路邊的小斷崖上,指著一處荊棘喊我。
「下來,那邊危險!」
妻子大叫著,蹣跚的過去保護。高跟鞋卻別在碎石中了,一臉的幽怨。
呵呵,穿高跟鞋就想爬山?做夢去吧你。
「嘿嘿,你就省省吧,我過去看看。」
幫她處理好了鞋子,我就和兒子攀爬而上。她就時不時的驚呼,讓我注意兒子的安全。
「爸,你說的毛個個呢?」
「你剛才指的不是嗎?可是現在還沒有開花。」
兒子一臉的失落,繼續著他的探險。
毛個個,一種荊條的花,金黃,脆甜!六一前後,開的漫山遍野!這時的山野就是我們的樂園。豬頭、雞爪、狗爪、馬奶頭、羊奶頭、老鴰眼……呵呵,這些都不是真的肉食,而是野外生長的植物。小蒜,和大蒜差不多,剝了皮,葉綠根白,晶瑩剔透。羊鬍子,林林總總,香辣無比,採摘回家,用油一熗,滿屋子都是香的……
沿羊腸小路緩緩而上,轉過山脊,就看見村莊了。處處殘垣破壁,但那中熟悉的熱烈卻撲面而來。人都有戀舊心理,況且這兒的一草一木還時時的出現在夢中呢。在這依山勢而行的老路上緩緩行走,就像在生命的長河中漫溯,一切都清晰,一如昨天。
「快點呀,我還要去老屋掏鳥窩呢!」
兒子走出老遠,看我慢騰騰的樣子,就猴急的催促了。呵呵,兒子哪掏過鳥窩,麻雀都沒見過幾只!童心頑劣,我幼時常跟在哥哥身後,屁顛屁顛。
「嗯---」
回答兒子的聲音,自己都能聽出悠遠。
幼時,和哥哥掏鳥窩,摔斷手臂,用布條吊了多半個月!記得少時,家鄉的鳥挺多的,喜漏陵鵲、斑鳩、老鷹、寒鴉……最多的就是麻雀,能落滿了院牆。春天時節,常在屋檐柳條中做窩。幼時沒啥可玩的,也不知傷害生命的痛,就常常偷偷的掏出小鳥來玩。大鳥就在周圍焦急的轉圈,時而俯沖下來拚命,嘰嘰喳喳的,現在都能感受出那時大鳥的憤怒與無奈。那時的我們卻是不管的。一窩三四個,有的剛孵出來,紅紅的一團肉,眼睛就和魚眼差不多,實在太難看就當石頭丟著玩,最後的結果自是一團肉泥;有的純粹還是未孵化的蛋,爛了,一地黃白,還有剛有雛形的幼鳥;馬上出窩的最好,嘴部鵝黃,羽毛蓬鬆,像一個小絨球!不管咋樣,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一地的雞毛、碎草和小鳥的屍體。老人們看見就追著打,母親就盈著淚水收拾這一地的憂傷……
「不,不掏鳥窩,看看就好!掏鳥窩,我就揍你!」我大聲的叫了回去,把兒子嚇得直點頭。
「鳥,只有飛翔在藍天里才好看!」摸了摸兒子的頭,我輕輕的說。
這是懺悔,兒子能明白嗎?
「好好說不行呀?」
拉著兒子的小手,妻子就瞪我。
近了,我的故鄉,生我養我的故鄉!
腳步自然加快,就像幼時因貪玩而錯過回家時間的樣子,急切而忐忑。太陽已經落山,只有家才是溫暖的歸宿,而心中卻怕爸爸的皮鞭。我現在的心情就是如此!
故鄉是溫暖的,就像母親的懷抱,不管你走多遠,走累了,就想在母親臂彎里小憩。
故鄉是威嚴的,就像父親的眼神,不管你做多好,做完了,就得接受父親嚴肅的批判。
故鄉!生我養我的故鄉!我回來了!
每年我都會回到故里宅院,住上一段時間,生活一應用品都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那裡。剛回來那會,也許很久也沒人來打掃,滿目蓬蒿遮院,打開門窗,霉味撲面。清掃、打扮過後,小院仍是那麼清新、可人。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住在這里,回憶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回味那些纏繞心中縷縷的夢,倒出一些數不清的記憶,傾撒一地碎念。
故里宅院侵透著我無數思戀,那是我親手搭建的小窩。那年,實行私建公住,我便自籌資金圓了我的住房夢,這里曾留下了我的心酸苦累,也留下了我的快樂夢幻。許多年過去了,我還是不忍賣掉這處宅院,這里有我不舍的情緣。
喜歡山間小路的幽靜,喜歡山村夜色的安逸,住得久了,呼吸一口這里的清新空氣都是一種享受。真的好喜歡這里,兒時童年的夢幻、青春年少的憧憬、荷塘柳下的情韻,不離不棄的故里,錄入了我許多故事,空靈祥和的故里,讓我留戀。
幾聲雞鳴、幾聲犬吠,和著老媽媽幾聲嘮叨,漂浮在山村夜空。昏黃的燈影,搖曳著勞作疲憊的小山村漸入夢鄉。我喜歡這樣的夜晚,寧靜的小山村,恬然祥和的氛圍,是大自然給予山村最美的饋贈。空山鳥語悟道,明月清泉浴魂,自然和諧的故里,讓我傾心。
遠山鎖霧,月色朦朧,小巷人靜、街柳醉擺,斑駁陸離,夜韻朦朧,似羞澀少女,籠上誘人輕紗。獨步溪邊,品嘗著家鄉月夜的韻味,柔柔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悠悠的漫步,默默地體味著山村夜色的美,大自然恩賜奇妙絕倫的山村月夜,神秘莫測的故里,讓我痴迷。
幽靜松林的旖旎,嬉戲溪水的情韻,歡聲笑語的山村,辛勤勞作的村民,啟迪我的智慧,關愛我的成長。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鄉情。
山水田野的景緻,甜美誘人的氣息,自然祥和的山村,勤勞善良的鄉鄰,蘊育我的人生,感染我的靈魂,故里小山村,是我心中的最愛。
我非常喜歡陶淵明那首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在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的寫意,讓我無限感懷。不再為五斗米折腰的時候,我會選擇相伴故里小山村,享受這里的田園生活。
故鄉,一個溫暖的字眼,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故鄉的點滴故事,時不時的這些故事畫面像微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閑聊談起了家鄉冬天烤火用的火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吧?呵呵,這算得上我們獨特的發明。故鄉位於湘西山區,由於冬天寒冷,山區林木繁多,燒制木炭比較方便,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木炭取火 ,於是木製火桶也就因此誕生了。
一個長方形的大木頭箱子,裡面用一層木柵欄隔開,下面放置火盆,裡面燃燒著木炭,坐在里邊很舒服,用一床棉被擋風,暖氣都被圍在火桶里邊了。一家人圍坐在火桶的方形條邊上,腳放在火桶里取暖,然後嗑瓜子,看電視,聊天,打撲克,真是很開心,那溫馨的場面這一輩子也忘不了。人少就乾脆窩在火桶里邊睡覺,對了,還可以把紅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進木炭的熱灰里邊煨熟,吃起來那個香呦,比山珍海味還香甜。我二姐最喜歡窩在火桶里打瞌睡了,每次睡覺之前都要躺在裡面睡個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床去睡覺,要是誰把她吵醒了,還得挨罵呢,嘻嘻。
老爸很疼我,為了方便我寫作業,做了一塊活動木板架在火桶上,這樣我就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里邊寫作業了,全身熱乎乎的。有時候我把書皮套在小說的外面,偷偷看小說,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卻被老爸當場抓住,氣得他把書一下子扔到院子里去了,當時嚇得我頭也不敢抬,興虧有老媽護著我,才少了一頓揍。火桶是暗紅色的.,老爸空閑的時候買來油漆仔仔細細的刷了個遍,這才光彩照人。之後那油漆的光亮一直縈繞在夢中,令我牽腸掛肚,溫暖的火光卻一直照亮我的心。
過年去大山裡的姨媽家裡過年,沒有汽車的時候要走兩個小時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姨媽家。走累了,就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下來休息一下,看看路邊的風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鬱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頭,時而有野兔和山雞從草叢里竄過,肥肥的,可愛極了。野兔膽子挺大,竟敢停留在不遠的地方回頭好奇的張望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帶礦泉水,這山間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解渴,井邊有好客的鄉親擺放的木瓢,可以用來勺水喝。夏天,清涼甘甜的井水喝到肚裡,甭提多涼爽了,整個人精神百倍,疲倦一掃而空。
不時有山裡人背著土特產從大山裡走出來,他們是到外面的鎮子上去趕集的,賣了錢換些生活用品。他們走慣了山路,不曾覺得累,也不用休息,健步如飛,天黑之前還要趕著回家干農活呢。也有那牧童牽著牛兒來放養,牛兒怡然自得的吃著草,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戲。歇息夠了,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看到村口的那顆大松樹了,每次經過這棵松樹,媽媽都叫我作三個揖,她說松樹公公會保佑我長命百歲的。
姨媽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樹做的,共有上下兩層,冬暖夏涼,整個樓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說桐油能夠防潮、防蟲,所以隔個幾年又會重新漆一遍,經過風吹日曬,房屋已經呈現出一種古銅色。樓上的閣樓很通風,姨父在哪裡養了一窩蜜蜂 。說起姨父來還真是挺能乾的,他是大隊的幹部,能讀會寫,會養蜂,會做米糖和麥芽糖。小時候我最愛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還有那黃黃的麥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長很長,亮晶晶的,嚼起來很有韌勁。姨父家裡還種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
有一次我們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樹上結滿了開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層帶刺的殼,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來了,我沒摘過,直接用手去撿板栗,誰知道那殼扎手,哎呦,那個疼,眼淚水都出來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話我,他們給我一個特製的夾子,用來夾板栗,這樣就不會扎手了。姨媽家的板栗很大一顆,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餘的都拿去集市上賣掉。
背著滿滿一背簍的戰利品回家,我們把板栗,花生、紅薯扔進火坑裡用材灰埋起來,帶殼的板栗發出一聲聲爆響,噼里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媽家的火坑和我們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樣,她們直接在地上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坑洞,燒的是材火,山裡的木材特別多。大家圍著火坑吃著香香的板栗,紅薯、和花生,有時候還有烤雞蛋和土豆,別提多開心了。
過年的時候,就在廚房的火坑上面掛上自己家裡殺的豬肉熏烤臘肉,切成五六斤一塊抹上鹽,風干後用鐵絲穿起來掛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殼,木屑熏烤十幾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黃黃的,香香的土製臘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幾個月也不會壞的。
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要搗糍粑,用自家上好的糯米放到鍋上用大木屜蒸熟,然後抬到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棒使勁捯飭,就是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漢輪流上陣,也是個費力氣的活。寒冬臘月,大家打著光膀子輪番上陣,喊著號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熱氣,那場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寫真照片,男子漢的力量美都展現了出來,可惜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條件,不能用相機記錄下來。通常要耗費一天時間,糍粑才能做好,等糍粑做好了,女人們也把飯菜做好了,男人們圍著桌子喝酒吃肉,興高采烈的談論一年的豐收,女人孩子也高興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
剛出爐的糍粑熱熱乎乎,可以直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極了。放硬了以後可以泡在水缸里儲存很久,只要經常換水就行了。還要做一個磨盤大的糍粑,用繩子穿起來掛在牆上,這是慶祝豐收的意思。吃的時候用刀切一塊下來煮熟就行了,當然糍粑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燒烤、油炸、放白菜豬油煮著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霉豆腐和酸菜、蘿卜。不管哪種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歡,所以過年做糍粑的風俗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
表哥結婚的時候,我也去了,他們是按當地的風俗習慣拜堂成親的。我記得那年下著大雪,表哥帶著未過門的新嫂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買生活用品 。當時下起了大雪,林子里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讓我們都不忍心留下腳印。雪很大,松樹枝掛滿了雪花,很美,見過霧凇嗎?美的觸目驚心,雖然沒有相機,沒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圖畫讓我過目不忘。我們三個人童心大發,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往雪地上一躺,彷彿天是被,雪地是柔軟的席夢思。
強烈的白光讓我眯起了雙眼,真愜意啊,正在享受的時候,忽然從樹上飄落一層雪花,落在我的腦門上,脖子上,涼絲絲的,睜眼一瞧,原來是調皮的表哥搖落了樹枝上的雪花。要結婚的人了,還這么頑皮,我說回去告訴姨媽去,表哥笑嘻嘻的說:「好妹妹,不告狀的話,回頭到了集市上我幫你買新衣服穿,怎麼樣啊?」我氣鼓鼓的說,今天就放你一馬。到了集市,果然熱鬧非凡,我第一次逛這種小鎮上的集市,做買賣的,買東西的都是農村人,大家討價還價,熱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條街道兩邊擺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價格便宜。表哥沒有食言,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和一雙雨鞋,因為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濕了。逛完集市,買了該買的東西,我們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罵,鬧個不停。
第二天是結婚的大好日子,我和娶親的隊伍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才來到新娘子的家,這個家也是木頭房子搭建的。吃了早飯,長長的隊伍出發了,因為要趕在中午之前拜堂成親,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趕路,生怕錯過拜堂的好時辰。在鞭炮聲中,隊伍穿過村口的水井,回到姨媽的村子。井邊栽種了兩棵柿子樹,這兩棵柿子樹總是結滿又大又甜的柿子,讓人眼饞。
新郎倌和新娘子牽著一條打著同心結的紅綢走到堂屋,向兩位老人三拜九叩,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式婚禮。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中式禮服,只見新郎官頭戴禮帽,新娘子頭蓋紅帕頭,我恍惚回到了清朝。在大家的喝彩聲中,主持人開始舉行儀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雙方就算禮成。
我們簇擁著新娘子回到洞房,新郎官滿面春風,新娘子則是嬌羞動人。洞房布置得很喜慶,大紅的喜字貼滿了牆壁和衣櫃,牆上和地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層,花花綠綠的很好看。雙人床上整整齊齊的疊放著陪嫁的被子,十幾床紅的,綠的,花的整整齊齊的碼放在一起,手工刺綉被面上綉著龍鳳圖案,預示著百年好合。床中間灑滿了紅棗、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民間都有這風俗。鋪床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過幾個孩子的,新娘子坐在床上靜靜地等待著新郎,而新郎這個時候敬酒去了。等新郎回來的時候,大夥還要鬧洞房呢。大人鬧,孩子吵著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吵聾了,不大的房子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新婚就是圖個熱鬧,越鬧越好,沒辦法,就這樣新娘子還不能生氣。俗話說新婚三天無大小,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開新娘子的玩笑。
婚禮結束,我拿著姨媽送的板栗、臘肉和糍粑回家了。記得我背著重重的背蔞爬了兩個小時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車回到家中的時候,我哇地哭了,坐在地上直撒潑,老媽望著我任性的樣子哭笑不得:「你這個傻丫頭,這么點苦都受不了,將來怎麼嫁的出去哊?」說完我就破涕而笑了,嘿嘿,不過是撒撒嬌而已麽?
童年的故事真是說不完道不盡,家鄉的點滴早已匯成一條涓涓細流,經常流淌在我的夢里,永無止境。
明鏡 的月亮懸在天空,溶溶的月色使我感到心曠神怡,望著深藍的天空,我陷入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望月遐思,對月詠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驀然醒來,望著一輪明月,纏綿而渺遠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靜夜思》,寥寥20個字,撥動了多少客居異鄉遊子的思鄉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送嬋娟。」
蘇東坡把自己悲歡離合的凄涼感傷情緒,和月的陰情圓缺作比,盼望與自己遠方的親人共賞明月,更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
望著明月,我優游遐思,幻想的翅膀飛啊,飛啊……驀地,一顆星星閃爍著星光,把我從夢幻中拉回現實來。
大地像一張碩大無比的宣紙,溶溶月光透過枝葉,在宣紙上留下斑駁參差的黑影……
……
這里所說的鄉,不僅僅是故鄉的鄉,也是鄉村的鄉。
對於我們這些住慣城市的人來說,一提鄉村腦海里就浮現出藍天、白雲、牛羊,田野、蜿蜒的小河、朴實的笑臉這些靈動的畫面。
鄉村給我的感覺是陌生而親切的。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小時候也曾隨母親回過幾次老家,記憶中的鄉村就是裊裊的炊煙,空曠的田野,清晨響亮的雞鳴聲和黃昏此起彼伏的羊叫聲。還記得小時候去姥姥家,那時交通還不便利,我和母親坐一天的火車,然後再倒三個小時的汽車才來到大姨家。大姨家是姥姥家的中轉站,我們需要在大姨家住一晚才能去姥姥家。冬天的鄉村很早就安靜下來了,我們下車的時候已經是伸手不見五指,遠遠的聽到幾戶人家的犬吠聲,路邊的土房裡透出微弱的亮光。大姨夫接我們到家裡時,孩子們已經都睡了。母親和大姨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低聲交談著,而我已經困得睜不開眼睛了。
第二天清晨,我被大姨呼呼地拉風匣聲吵醒。這時,滿屋已經飄盪著燒柴火的煙霧味和小米粥的香味了。吃過早飯,大姨夫套著騾子車,拉著我和母親向著姥姥家的方向「駛」去。
正逢歲末年關,村裡的孩子們追逐著點著零星的小鞭炮,不時傳來「砰」的一聲響。村邊的井口旁結著厚厚的一層冰,幾個孩子拿著布條做的小鞭子抽著陀螺,還有兩個孩子在滑著冰車。村莊裡屋頂的煙囪上冒著白色的煙霧,那是村人們在炸麻花,饊子,壓粉條,蒸饃饃……一片繁忙的景象。
出了村子,要過一條大河,河水已經結冰了。大姨夫把騾子的四隻蹄子上包上布,防止打滑,又給我和母親的身上圍上厚厚的被子,然後開始坐在騾子車前面趕車,他揮舞著手中的皮鞭,「啪啪」的抽在騾子的身上」,嘴裡還「嘚嘚…」地吆喝著,高大地騾子打著響鼻,口中噴著白霧,向著前方飛奔而去......
那些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得冷,快到姥姥家時,我的兩只小腳已經凍得麻木了,聽媽媽說我被凍得哭著喊:爸爸,快來救救我呀!爸爸,快來救救我呀!… 這時前面依稀出現一個魁梧的身影,原來是老爺來接我們了。老爺穿著肥大的皮襖,帶著厚厚的皮帽子,把我背在後背上朝著村口走去,我頓時覺得溫暖多了。
姥姥家養著很多牲畜,有大黑狗,小花貓,大肥豬,一匹紅棕色鬃毛飄逸的馬,還有一群羊和幾只下蛋的雞。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匹馬太過高大,讓我望而卻步,是三舅的專屬,喂馬飲馬都是三舅一手操作,我只敢遠遠的觀望;大肥豬在豬圈裡養著,只能沒事干隔著豬圈看看;小花貓跑得太快,剛摸到她那柔軟的毛,就一個箭步竄上了房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條大黑狗了,我常常從堂地窗戶上的貓洞里把麻花嚼碎了喂它,而它則把兩只狗蹄蹄搭在窗檯上時刻等待著我的恩賜。媽媽還在奇怪,怎麼給我端了一盤麻花一會就沒有了,原來都進了狗肚子里,哈哈。這只大黑狗和我的感情最好了,每當有村裡有人來家串門時我就給他們看狗,我把大黑狗的眼睛用手蒙住,等人們進了家以後,我才松開,大黑狗還以為我和它鬧著玩呢。許多年以後,我都上高中了,再回到姥姥家時,它還依然記得我,還在院子中央和我搖尾巴呢!
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股特殊的味道,這是一種混雜了泥土、麥秸、牛糞的香味;北方冬天的鄉村有一種溫馨的氛圍,那是清晨藹藹的炊煙和黃昏牛羊歸圈的氣息;北方冬天的鄉村時刻演繹著令人怦然心動的畫卷,那是村人們站在結滿冰層的、光禿禿的井口拿著牛皮桶靠著兩只雙手艱難提水的驚險場景。
還記得姥姥坐在炕頭上倚著小方桌在煤油燈下納著鞋墊的樣子;還記得姥爺在半夜為剛出生的小羊羔餵食黃豆的情景;也還記得三舅在鍋頭邊攪著熱騰騰的豬食的背影;還有年關接神時院子里那團亮亮的火焰和媽媽帶我離開老家時她眼中那亮晶晶的淚珠……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電燈電話都通了,想他們時可以打一通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或者坐著大巴半天就能來到親人身旁,但是,那些年回老家的歲月、家鄉人朴實親切的臉龐和那些個家鄉冬季寒冷而又溫馨的畫面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在北京生活時間長了,我常常看著穿梭的人群,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家鄉究竟在何方?
歷史課上,老師講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我總覺得對西周、秦朝、大唐有著莫名的親切,我的老家就在茂陵旁邊,西安的名勝古跡我也轉過好幾遍。陝西這個地方是很多朝代的定都之地。我為我的家鄉陝西的悠久歷史而自豪,也為我出生在陝西而自豪。據說在新中國選首都的時候,西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我小時候一直覺得惋惜。
在陝西上了幾年學,我轉學來了北京。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與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區別太大了。擁擠、忙碌的人群,聳立的高樓讓我感到陌生和不安。我漸漸熟悉這里的生活,漸漸融入這里的生活。現在我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了,已經淡忘了小時候的街道,小時候的夥伴。我更習慣生活在北京這片土地上,不再回到家鄉去了。現在,我將北京看作我的家鄉。在北京,我知道怎麼乘坐公交車,怎麼換乘地鐵,去哪裡逛書店,去哪裡逛街。在北京,我有朋友,有家人,遇到來北京的外地人,我也可以給別人指路,可是,我對現在的西安一無所知,我來到西安只能像別的旅遊者一樣,去哪裡都需要地圖,需要打車,需要別人為我指路。西安,對於我,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它已經不再是我熟悉的故鄉了,也沒有我熟悉的人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身為北京人的自覺。當別人談起老北京的生活習俗,談到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驕傲,我總是回想起西安的老城牆、街道上混合著油煙和飯菜的香味。我對北京的傳統文化並不熟悉,我也不太習慣走在小胡同中。我還保留著一部分在陝西的生活習慣,我愛吃陝西的小吃,陝西的美食,有時候說話還會不自覺地帶上陝西腔。
我的家鄉究竟是哪裡的呢?我有著西安和北京兩個地方的生活。在初二的社會實踐,我回到了陝西西安。在西安的幾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火車站,熟悉的陝西話,熟悉的名勝古跡,熟悉的陝西美食。我站在西安城牆上,看著陌生的街道。這里我陌生又熟悉。我好像明白了什麼,西安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一直留在我的生命中,現代化的街區我不熟悉,但是這里一直流傳的傳統文化一直能夠引起我的共鳴。
回到北京,我知道西安離我並不遙遠,它的文化一直陪伴著我。我習慣北京的生活,我愛北京這片土地,但是西安一直紮根在我心中,我的家鄉永遠都是我出生的西安。
⑵ 女孩為完成父親遺願放棄50萬年薪
女孩為完成父親遺願放棄50萬年薪
女孩為完成父親遺願放棄50萬年薪,90後侗族姑娘放棄年薪50萬的工作,選擇完成父親的遺願——收集和整理即將失傳的侗族文化。女孩為完成父親遺願放棄50萬年薪。
阿香常常想起父親生前的那個願望。
阿香本名叫張國丹,是一位90後,出生於貴州黔東南黎平縣三龍侗寨中羅村,於湖南商學院(現湖南工商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做外貿生意。
2015年冬天,父親意外出事,阿香回到她出生的侗族寨子,打開父親的電腦文件夾,發現父親留下大量珍貴侗族大歌影像。她決定留守鄉村,繼承父親遺志。母親曾不解她為什麼要放棄大城市的好工作,和她吵過架,把她的東西扔到屋外,以斷絕母女關系威脅她回城。
從2018年11月開始,阿香將她的鄉村生活和侗族文化拍成短視頻,發布在「村姑阿香」抖音號上。截至目前,她收獲了113萬粉絲,獲得858萬點贊。
近日,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上線,其中《追尋張學成》講述了阿香返鄉追尋父親遺志,最終通過抖音短視頻傳承侗族大歌的故事。
父親的遺願
片名中的「張學成」就是阿香的父親,是一位赤腳醫生,喜歡侗族音樂。
返鄉後,阿香通過整理父親遺物發現,父親對於侗歌有著深深的感情。他殘缺不全的筆記本上寫著「我拍攝了很多侗歌,沒有拍到的還有很多,就怕我們這一代……就失傳了」。其電腦密碼也是侗歌的旋律,裡面留下了他十幾年來記錄的大量珍貴的侗族大歌影像。
微電影《追尋張學成》劇照
侗歌是侗族古老的歌唱藝術,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化習俗都靠侗歌傳承。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它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因此,年長的侗歌歌師在當地深受敬重。阿香想起,自己小時候去鄰村玩,別人都爭著請她吃飯,後來才知道,別人對她熱情是因為父親自年輕時起就去不同的村寨教侗歌。而自己的奶奶也是三千人的村寨里少數幾個會幾千首侗歌的老歌師。
這一切令阿香深受感動,她決定放棄廣州每年二十多萬盈餘的收入,留在家鄉,繼承父親的遺志。最初做出這個決定時,母親很不理解,認為她在「混日子」,三天兩頭勸她回廣州賺錢。吵得最凶的一次,母親把阿香的東西扔到了屋外的院子里,說要斷絕母女關系。村民也認為她「瘋了,傻了」。
微電影《追尋張學成》劇照
舉起手機改變家鄉
直到2018年11月,阿香開通抖音帳號@村姑阿香 並上傳第一條短視頻時,她已經在家鄉深耕三年,自己與之前父親拍攝的侗歌已有四五千首。她將侗族村寨秋收的場景、侗族女孩拿著稻穀走在鄉間小路的畫面剪成短視頻,發在了抖音上。然而開始的一個月只積累了一百多個粉絲,這讓一心想傳播侗歌文化的阿香有點沮喪。
很快,她意識到症結所在:只有畫面,沒有讓粉絲產生情感投射的線索人物,哪怕拍得再精緻也沒用。於是,阿香開始調整策略,她雇鄰居姐妹做攝影師,把自己嵌進了抖音視頻中。
在視頻中,她身著侗族服飾,不僅和鄉親們一起唱侗歌,還會介紹侗族的傳統美食、教網友侗族的'盤發方法、帶網友領略傳統的侗族習俗。隨著粉絲不斷積累,終於,她錄制的一部踩石臼做辣椒醬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的阿香,身著民族傳統服飾,一腳腳踩在一根木頭的一端,木頭另一端上的石杵隨之一下下落在盛滿辣椒的石臼中。
這部視頻將侗族人民的生活與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吸引了超過140萬網友點贊。大家紛紛留言,「小的時候去外婆家玩過」「我家也有這個,我們老家叫『對窩』」「衣服很漂亮」。僅一部踩石臼視頻,就賣出辣椒3000斤,村裡的辣椒都不夠賣。另外,稻米、小黃姜等當地特產都成了緊俏商品。
微電影《追尋張學成》劇照
抖音的走紅解決了阿香的收入問題。2015年返鄉以來,她購買拍攝設備、走訪村寨拍攝侗歌視頻、照顧家人等,項項都需要開支。通過抖音電商,她不僅重新獲得穩定收入,同時帶領家人乃至周圍族人共同致富。
阿香的母親也終於不用再催她回大城市打拚,如今她打理著家裡的豬和雞,還有兒女們陪在身邊,每天都很開心;阿香的叔叔生病無法乾重活,通過阿香視頻他做的扁擔、凳子、籮筐等打開了銷路,不再因病郁悶,生活愈發積極陽光;二妹、三妹還有弟弟,則加入到她承包的200畝果園建設中來,阿香要將其打造成一個綜合了琵琶歌、刺綉等侗族文化旅遊的體驗園。
「抖音不僅讓我們改善了生活,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價值感。」阿香說。當地有一位侗歌歌師,以前生活優渥、受人尊敬。2019年,她丈夫突然得胃癌,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為了償還治病欠下的債務,她的兒子外出打工,沒多久也出了意外。很多人覺得她不吉利,便不再請她去唱歌。
阿香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教育又在大城市打拚過的女性,她對於侗族文化里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有自己的考量。她特意邀請這位歌師拍視頻、到直播間唱歌,有粉絲來山寨遊玩帶著粉絲去看她。正是在這種認可與鼓勵下,歌師逐漸走出了陰霾,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
微電影《追尋張學成》劇照
目前,@村姑阿香 抖音粉絲已突破113萬,獲贊超過858萬。在她的視頻中,網友不僅可以看到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珍貴影像,還可以領略到侗族的傳統習俗與人們當今的生活狀態。
如今,阿香在離村寨車程二十分鍾的山上承包了一片200畝的果園。果園里有櫻桃樹、枇杷樹、李子樹、桃樹、橘子樹,第一眼看到,阿香就覺得它是世外桃源的模樣。
在這片果園上,母親管農作物的種植、叔叔幫忙找做體力活的工人、二妹管電商的售後、三妹管財務、弟弟則負責打理所有硬體設施。一家人都處在一種有奔頭、有事做的前程里,阿香格外滿足。
2021年12月,阿香被認證為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她和父親整理記錄的侗歌已經超過2800首。父親的遺願終於變成了現實。
放棄年薪50萬的工作,選擇完成父親的遺願——收集和整理即將失傳的侗族文化。在面對個人的前途和親人未完成的願望,阿香選擇了後者。我佩服阿香的勇氣,更敬佩她的堅持。
90後侗族姑娘阿香是一位都市白領,父親意外去世,在料理後事時,在父親的電腦里發現侗歌的資料和父親留下的視頻,也是父親生前未完成的事。她頂著家人的反對,堅持留在家鄉收集和復原侗歌和侗族語言,完成父親的遺願。在阿香的努力下,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侗歌近千餘首。
光是選擇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完成遺願就已經是一個很多人無法做出的選擇,堅持下來就更不容易。一方面頂著家裡人施加的壓力,同時還要為侗族文化的修復稿費心力,阿香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放棄,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並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果,阿香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阿香的行為應該被記錄下來,為更多人知曉。
在電子產品盛行的信息時代,傳統文化仍然需要我們傳承下去,而不是成為信息時代的替代品。不管什麼時候,傳統文化不能被遺忘。阿香是我們的榜樣,文化的傳承中需要更多像阿香一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為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讓更多人領略它的魅力。#女孩放棄50萬年薪回鄉完成父親遺願# #2021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溫情上線#
⑶ 戴穎的人物簡介
才女
自編自導自演「民國微電影」
這部名為《斷錦》的「民國微電影」改編自戴穎原創的40萬字小說, 她擔任編劇、主演和製片人,期待還原一個真實的民國故事。「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服裝、飾品甚至是電報、舊報紙都是我自己做的。」劇中的服裝,戴穎很講究,「女主角的服裝由素雅到絢爛,到最後就成了如斯嘉麗一般的『亂世佳人』;女二號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從頭到尾她只穿洋裝。」
她還曾以圖配文的形式,親自演示了從20世紀初到80年代的世界女性服飾變化,其中包括旗袍從20年代的興起到60年代的衰落。
淑女
鍾愛裙裝的90後「女紅」高手
「女紅」這個詞對90後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可出生於1991年的戴穎卻是個「女紅」高手,針線、紡織、刺綉、縫紉都會,衣櫃里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認為在工業如此發達的時代,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去做這些『過時』的事,但這是女性的自我修養,和讀書寫字一樣,再正常不過,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雖然因為一些報道引起了爭議,但實際上是某些記者缺乏常識,把「洋裝」這一歷史詞彙當成了奇裝異服的代名詞,並把劇照當成生活中來報道。實際上她只是堅持優雅、莊重的打扮,」穿著端莊是對他人的尊重,這是社交禮儀規范。「
⑷ 芥末90的基本信息
劇名:《芥末90》藝術生三部曲
簡介:《別哭,我的青春》是網路紅人妖嬈哥首次參與的影視作品。這是他攜手曾經做客 《魯 豫有約》的嘉賓、無雙臂女孩熊燕拍攝的一部微電影。劇中,養父妖嬈爸爸、無雙臂的姐姐林曉燕與藝術生林曉影相依為命。父親在夜場賣藝養活姐妹倆,姐姐通過賣刺綉補貼家用。 妹妹曉影偶遇商人陳先生,從此開始了一段迷失自我的情感之路……
《諾亞方舟》主演:翟雯 姚雅琪 劉少藝
簡介:講述富二代女孩陳果兒,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過著放盪不羈的生活。經歷過親情、友情、愛情重重打擊後,對生活失去信心,就在她萬念俱灰的那一瞬間,被一個漁夫簡單朴實的話語點醒,頓時豁然開朗,開始了新生活……
《微影大夢》主演:范楨 周妍 徐金超
簡介:表演系女生夏婉瑩不顧母親反對,從做群眾演員、拍微電影開始實現自己的明星
夢想。在小丑演員的鼓勵下,更加堅信微影像同樣成就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