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咒》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巧妙的偽紀錄片形式
《咒》由蔡亘晏飾演的女主角若男是一位單親媽媽,在成功治癒困擾她多年的心理疾病之後,把先前暫時待在寄養家庭的女兒朵朵接回家一起住。面對許久沒有見到女兒,若男下定決心想當個好媽媽,為朵朵打造一個能夠安心成長的家,並開始拿著攝影機拍攝她們的日常生活,為母女倆留下未來能夠回味的美好回憶。
由於必須記錄跟女兒一同展開的新生活,《咒》主角若男幾乎走到哪裡都會拿著攝影機,不僅就算沒辦法手持也會把它放在旁邊拍攝,也要求女兒朵朵要養成記錄的習慣,連她隨身攜帶的兔子玩偶里也藏著一架攝影機。而這項舉動也提供了《咒》這部電影許多素材,讓觀眾得以透過這些主觀視角或在一旁側拍的影像畫面,清楚看見這對母女倆後續即將經歷的恐怖事件。
交叉剪輯,可怕夢魘
起初,若男和女兒的互動相當正常,即使朵朵幾乎沒有對媽媽的記憶,母女倆也相處得十分融洽,感情逐漸變得緊密。然而即使《咒》女主角若男極力想要跟女兒過著正常的生活但直到某天,朵朵要媽媽幫忙趕走天花板上的壞壞之後,若男內心深處的創傷陰影又再度襲來,帶著她重回那個最不想回憶起的夢魘。
《咒》採用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在若男跟女兒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她六年前跟男友等人組成專門破除鬧鬼謠言的影像團隊,前往他家族的神秘禁地拍片探險的過程。不信邪的她們當時為了揭開邪教儀式的秘密,觸怒了沈睡的邪靈,最終男友當場猝死,其他人也接二連三地死於非命,唯一生還的只有因為受傷而在門口等待的若男。
在那之後《咒》女主角若男精神瀕臨崩潰,必須強制接受治療,被迫跟女兒分離。而 6 年過去,原本以為若男狀況已經逐漸好轉,爭取到朵朵的撫養權,能夠善盡母親的職責,讓她能夠在正常的家庭環境中安心成長,但如今隨著當年儀式的符號重新出現,女兒成為邪靈找上門詛咒的目標,也使得兩人看似趨於穩定的生活開始急轉直下。
其中從朵朵在夜裡看見躲藏在天花板上的靈體、有時會突然變一個人、跟空無一人的空地對話、在學校情緒失控攻擊其他同學,到情況進一步惡化,昏迷失去意識,身體出現黑斑膿瘡,以及像是蜂窩般的恐怖傷口。諸多不正常現象都讓女主角若男感到擔憂焦慮,為了拯救心愛的女兒,被迫去面對內心的深層恐懼,重新回到 6 年前的那個禁地,調查詛咒的秘密。
真實事件的改編背景
就我個人而言,一直都覺得《咒》這類型電影最讓人害怕的不是跳出來嚇人的鬼怪,而是觀眾在將自己帶入角色之後,看著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突然變得陌生失常,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焦慮恐懼。因此電影最終在邪靈的詛咒實在難以對抗的情況下,以對觀眾來說惡意滿滿的結局來收尾,也跟《咒》整部片的呈現手法互相搭配,賦予電影一股讓人感到新鮮的獨特氣質。
根據電影《咒》改編自高雄真實事件的設定,片中邪靈是名為「大黑佛母」的詛咒之神,從東南亞經過雲南,輾轉傳來到台灣,而陳家將「大黑佛母」當作是神來信奉,靠著他的詛咒力量來謀生,結果後來因為無法壓制,導致詛咒反噬到自己身上,為了將邪惡力量分攤,發明出「火佛修一,心薩嘸哞」這句我們在《咒》整部電影里不斷聽見的咒語。
到頭來「火佛修一,心薩嘸哞」這句表面聽起來像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祈福話,真正意思其實是「自願把名字給奉獻出去」,分擔陳家世代背佛母施予的詛咒。因此《咒》整部電影講述的其實是母親對女兒的愛。不管怎樣都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平平安安地長大,就算是犧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是詛咒全世界、把所有觀眾都拖下水也都在所不惜。
而有趣的是,為了隱藏這個最終謎底,《咒》整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場女主角若男精心設計的「騙局游戲」。在女兒身心狀況惡化之後,她把先前拍攝的畫面收集,並加以剪輯、包裝、上傳到網路,用述說一段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帶著觀眾理解她們的悲慘遭遇,藉此引發我們不忍看到她們受苦的善心,並達成她最終拯救女兒的目的。
Ⅱ 同心靈相伴,與健康同行的大學生心理微視頻怎麼拍
我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劇話劇比賽拿了一等獎,算是有點經驗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的幾點建議:
首先,你可以分析一下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症這個比較典型的心理疾病。
在明確了視頻想表達的心理疾病問題後就可以編寫微電影劇本了
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產生之一心理疾病的原因,比如父母不理解,或者校園霸凌等
最後就可以挑選演員著手拍攝了
在拍攝的時候可以使用誇大的手法來表現人物心理和矛盾沖突
大學的這種比賽一般要求結局回歸正能量,所以要在劇中表現出反轉和改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望採納。
Ⅲ 求一個關於 活在當下的 情景劇劇本 15個人左右的- -
舉例劇本《我和我的祖國》:主人公蕭何活在當下,卻冥頑不靈,雖被選為祖國周年慶升旗手,但不認真對待,突然一陣風讓時光倒流,蕭何回到父親那個年代,目睹了那時候人們的艱辛,開始感悟現今生活的美好,並開始珍惜.......
1、人物設定
蕭何:年輕人,男。
蕭何媳婦:年輕人,女
二叔:年輕,1970年,志願者
父親:中年,2019年,有鬍子,
父親:年輕,2001年,沒有鬍子,
環衛工人:7人(推薦人選)
三位主播(甲帶隊主唱、乙、丙舞蹈協助)
場景:舞台中間一根旗桿,旗桿上一面五星紅旗
2、劇本大綱:
一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面,蹲著愁眉苦臉的蕭何。正值建國70周年之際,蕭何因為工作優秀、成績突出,被單位(或學校)選為市裡慶典升旗手,並且做「我和我的祖國」 主題演講。眼看時間將近,國勝卻一籌莫展、焦急萬分。
國勝的父親眼看兒子愁眉苦臉,建議國勝回家,召集家裡所有人,為國勝講述每個人和祖國的故事。國勝卻不以為然,他覺得「我和我的祖國」 應該是他和祖國的故事,和其他人沒有關系,並且氣走父親。
突然,時光倒流,國勝穿越回到了過去,先後碰見父親、二叔、環衛工人等年輕的時候,並且,在這面紅旗下,見證了他們每個人和祖國的故事。(全劇適用本地方言)
3、時長:全劇預計12......15分鍾
(3)微電影劇本反轉擴展閱讀:
情景劇寫作技巧
1、 選材:積極、向上、正能量
關於選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選材一定要積極、向上、正能量。我們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每個視頻其實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短視頻創作既要迎合平台,但更多的應該創作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觀眾看完會有什麼啟示。
2、 劇本設計:設計故事沖突
情景劇短視頻可以稱之為小小的微電影,有開頭也有結尾,想要在一兩分鍾內完整的講清故事,這是每個創作者都比較苦惱的問題。一個完整的故事,先給人物設定,劇情要跟著反轉,要學會製造懸念,然後再解開懸念。好的劇本需要抑揚頓挫,製造懸念是劇本的關鍵。
3、 情景喜劇元素:反差、重復、巧合
喜劇中比較常見的是反差梗,無論在語言、動作、衣著、習慣都是比較常見的喜劇元素。比如個人和外界的反差,可以小到和其他人的反差,也可以大到與社會群體的反差,可以利用內心獨白做反差,突出內心和人物表現的反差。
Ⅳ 如何看懂盛一倫微電影《鏡像效應》
今天在翻看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茨的《信念:健康和幸福之路》,看到他說「思想病毒」提到「鏡像神經元」時,突然想到盛一倫之前唯一演過的微電影《鏡像效應》。
由此可見,侶皓吉吉之所以在《太子妃升職記》和《ESP超能》選角時看中盛一倫,也是因為看過《鏡像效應》,而《鏡像效應》是典型的心理小劇本。
此劇劇情很簡單,只有16分鍾的長度,拍於2012年,至今4年。但劇中蘊涵的意義還是蠻有看點的,阿偉因為小時侯意外摔倒,從此看東西是左右顛倒,不想被人誤為腦子有病,於是外表裝作正常的他內心是很痛苦的,因為和別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生活學習都很艱難。
生活卻往往喜歡和人開大玩笑,在左右顛倒的視界里,陰差陽錯,大學里,他以為追錯的女朋友,正是他因為喜歡一幅畫而欣賞其才氣的作者。到了社會,因為左右顛倒設計錯客戶的LOGO,意外了又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但是,在外人看來事業愛情雙豐收的他,內心卻痛苦不已,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活在鏡中的人,別人看到的是表面正常的他其實是一種鏡中像的反轉。
醫生對視神經的研究項目幫他回歸了正常視界,但我們可以看到布扯開的瞬間,阿偉的眼神是迷茫的。雖然醫生口口聲聲說已經幫助他回復到正常的世界,這時他已經不能確定什麼是左什麼是右,長久以來的左右顛倒的生活體驗和突如其來的改變,讓他迷茫並不知所措。
阿偉覺得一切都回復正常,視力回復正常,生活也就該回復正常,所以一切都可以重來,他會努力讓自己和正常人一樣。
最後的鏡頭是,貌似他的視界回復了正常,但是,一切又都不一樣了,他沒有成功的事業,給老婆的印象是除了愛喝個酒一事無成。
更詭異的是,他老婆也不再是他當初心儀的那個女孩。
因為,當他的視界是正常之後,他不會因為左右顛倒追錯女孩。當初他因為膽怯自卑,不敢去追自己心儀的女孩,只好迂迴路線去接近她身邊的朋友,結果他追的是真正那個優秀的女孩。
而當他正常的時候,重新來過他追到的自然是心儀女孩的朋友。工作後,也因為視力正常,沒弄客戶的LOGO自然也沒有後面的提拔。
挺有意思的,這個世界有時候也是很顛倒的,外面看起來像是贏家的時候,你的內心世界是扭曲的反常的。當你回復正常時,你也就和普通大眾一樣,因為內心的懦弱自卑什麼也不可能得到。
感覺導演像是給了一個選擇題,你是要世人眼中光鮮內心糾結痛苦的成功人士,還是平平淡淡過正常人的生活。
換句話說,你是要錯誤的卻擁有一切的視界,還是正常的卻平庸至斯的人生。
而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眼中的世界,是否和別人一樣。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在這里,別人就是我們的鏡子。
在自我意識心理學,這種現象稱之為鏡象效應(mirror effect 或 image effect)。
所以我們平時會覺得鏡子中的自己會比照片中的美,甚至有人意識到自拍出來的效果感覺也和我們平時對自己的印象大不相同,因為左右臉的反向。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自己的形象,真就是真實的形象嗎,或者來說,在別人心目中的我們,真和我們心目中的自身形象是重合的嗎。
所以,《鏡像效應》也好,侶皓吉吉後來拍的《太子妃升職記》結局也好,都是對我們內心自我的探索。
學過物理原子理論的人都知道,物質內部的原子結構圖,在中子和質子構成的原子核外部繞著一層又一層的電子雲。這和我們所熟知的宇宙銀河系圖,是多麼的神似啊。
人類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卻不知我們自己的內在構造就已經神奇到如此地步,我們真的是自己身體,大腦,甚至心靈的主人嗎?
在《太子妃升職記》結局分析時,有看官留言導演沒想那麼多,那請你看看侶皓吉吉在2015年拍的電視劇《ESP超能力》。
ESP超能力是什麼意思?ESP(Extra Sensual Perception)一般是心電感應、透視力、觸覺感應力和預知能力的總稱,正式的語譯應為「超感覺」。
片名很神,科學點說法,它講的是人類的潛意識。
所以說,你還想告訴我,導演沒有想那麼多嗎。
哎,這個世道,看個電影和電視劇都不容易。其實也沒關系嘛,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好了,簡單快樂也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