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學生教育微電影迷途為什麼女孩會變成這樣
該微電影來源於該院少年法庭庭長鄒艷審理的―起真實案例,講述了一個父母離異的15歲小女孩,由於缺乏家庭溫暖,結識了社會不良人員,不慎走上了吸毒販毒的犯罪道路。微電影全長23分鍾,以鄒艷為原型,由鄒艷主演、法院幹警友情演出,在少年法庭庭長鄒艷的一次次幫教、心理干預,小女孩迷途知返,重拾生活信心,重新回到返校園,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原因:由於缺乏家庭溫暖,結識了社會不良人員,不慎走上了吸毒販毒的犯罪道路
⑵ 《迷途》這部微電影中的鄧子峰和杜雨晴現實的初中生的行為有哪些是相同的
有誇張的成分,不過基本一樣。
導演:白浪
主演:吳楠
迷途
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歌手,在燈紅酒綠的環境中,沾染了毒品。
為給母親治病,他鋌而走險,搶劫致死了一個農民工。
在躲避警察追捕的逃亡之路上,一個善良而美麗的打工女子救
助了他。不久,二人墜入愛河。後來,他倆結婚生子,並在其打工
的城市過上了相儒以沫,恩愛有加的恬淡生活。然而,他惦念父母
及向被害人贖罪的良心卻沒有一日真正安寧過。
數年後的一天,他從小女兒的口中知道了父親患了嚴重的腎病,為了救父,他決定回去給父親換腎。也就在此時,他又意外得知自己恩人般的愛妻竟是當年被他致死的那個農民工從小送人的女兒,他的良知進一步地被喚醒。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馬上趕回去,先救父,後投案。
然而,當他攜妻帶子趕到醫院時,一切都太晚了……
(該劇劇情離奇曲折,錯綜復雜。是一部情與法的輓歌,愛與恨的思考。)
⑶ 求肇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微電影『迷途』的讀後感。。。。。
每個人都曾經歷叛逆的青春期,每個人都可能有迷失自我的時候。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微電影《迷途》,就將帶我們回到那個懵懂無知的歲月,告誡所有的年輕人:青春無敵,迷途知返。
微電影《迷途》全片長約20分鍾,講述了兩個年少無知的青少年,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他們在學校里誤交損友,因為參與違法犯罪活動而泥足深陷,最終在正義檢察官的教導下迷途知返,挽救了兩人的大好前程。告誡當今未成年人要慎重交友、潔身自愛、萬萬不可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⑷ 《迷途》這部微電影中的鄧子峰和杜雨晴現實的初中生的行為有哪些是相同的
鄧子峰和杜雨晴在《迷途》中,展現了一對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的初中生形象。他們雖然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但面對困境時的選擇和行為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鄧子峰原本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歌手,卻在社會的誘惑下染上了毒品。為了給母親治病,他鋌而走險,最終導致了一個農民工的死亡。而杜雨晴則是在打工的城市中,因善良而救助了陷入困境的鄧子峰,二人由此墜入愛河。他們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但內心深處的愧疚感從未消失。
多年後,杜雨晴從女兒口中得知鄧子峰的病情。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她決定帶全家返回家鄉。然而,在鄧子峰得知杜雨晴的真實身份後,內心的情感沖突再次激化。他意識到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決定先救父,再面對法律的制裁。
盡管劇情充滿曲折,但鄧子峰和杜雨晴的行為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在面對誘惑和困境時,人們往往會做出違背道德的選擇。然而,當內心的良知被喚醒時,他們又試圖彌補自己的過錯。這種復雜的人性探討,使觀眾對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成長和抉擇有了更深的理解。
《迷途》不僅是一部關於情與法的輓歌,更是一部關於愛與恨的深刻思考。它通過鄧子峰和杜雨晴的故事,展示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在道德與法律之間尋找平衡,以及如何面對過去的錯誤和未來的挑戰。
⑸ 《迷途》觀後感作文 500
觀《迷途》有感 今天,我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觀看了班會課上安排的極具教育意義的一部微電影——《迷途》。電影講述的是男主人公鄧子峰和女主人公杜雨晴的故事,兩人正直青春時期的高中生,他們曾是准守紀律、熱愛學習的優秀學生,卻因一朝失足,誤入歧途。 當我看到鄧子峰沉迷網吧,結識了一群小混混又被拉出去一同參與斗毆時,我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但值得欣慰的是,他能夠迷途知返。當我看到杜雨晴被好友誤導,走上錯誤的道路——泡網吧、吸食毒品、替好友運毒。。。我不禁感到震驚、惋惜,昔日的學霸到今日走上的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不僅僅是因為她自身的安全意識薄弱,更多的是缺乏社會和親人的關愛,父母的不和致使她情緒低落,因而才被好友誤導,精神恍惚,無心向學。 看了這部電影,兩個主人公的事例讓我反思。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造成這樣的原因讓人不禁陷入深思,這也告誡我們要警惕社會。我們都希望這樣的事例不在重演,讓我們用更多的關愛、更多的理智、更多的良知,喚醒迷途中的靈魂,在他們的道路上給予一盞光明的引路燈。
⑹ 微電影《迷途》演員表
《迷途》演員表
主演:劉赫 郝月 張聰 牛川 徐子鈺 陳奕凝
導演:孫丹 馮雁南 張詩文
類型:微電影 驚悚
年代:2014
地區:華語
時長:00:57:55
簡介:一場神秘的兇殺案打破了北港市夜空的寧靜,該市電台著名美女主播陳丹妮,被發現裸死在公寓的浴缸之中。經驗老道的警察劉楊被認命偵破此案。怎想此案背後卻藏著讓人難以權衡的抉擇,究竟孰是孰非,答案即將揭曉。
⑺ 微電影《迷途》演員表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北港市的夜空突然被一場神秘兇殺案打破。電台著名美女主播陳丹妮被發現裸死在公寓的浴缸中。經驗豐富的警察劉楊被指派調查此案。然而,這起案件背後隱藏著復雜難解的謎團,讓人難以判斷是非對錯。隨著調查的深入,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劉楊和同事們展開了細致入微的調查。他們在現場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線索,包括陳丹妮留下的日記和一些可疑的電話記錄。這些線索都指向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原來,陳丹妮曾是北港市的一個知名電台主持人,但她的真實身份卻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要復雜。她在電台工作的同時,還涉足了其他領域,甚至捲入了一些危險的交易。
與此同時,劉楊和他的團隊也在尋找其他可能的嫌疑人。他們發現,陳丹妮的死可能與她以前的合作夥伴有關。這些合作夥伴包括張聰、郝月、牛川和徐子鈺,他們都是陳丹妮在不同領域的同事和朋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機和秘密,這讓案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為了揭開真相,劉楊和他的團隊開始逐一調查這些嫌疑人。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案件的焦點。張聰曾是陳丹妮在一家大型公司中的合作夥伴,郝月是她在電台的同事,牛川則是她在一次慈善活動中認識的朋友,而徐子鈺則是陳丹妮在某個秘密組織中的聯系人。
隨著調查的深入,劉楊和他的團隊逐漸發現,這起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龐大的陰謀。原來,陳丹妮捲入了一場利益紛爭,而她的真實身份和行動也讓她的生命陷入了危險之中。最終,在一系列緊張刺激的調查之後,劉楊和他的團隊終於揭露了這場驚悚事件的真相。答案揭曉,真相令人震撼。
⑻ 迷途觀後感 鄧子鋒 杜雨晴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微電影《迷途》講述了家境貧寒的某校高三學生鄧子鋒在學校屢屢被同學嗤笑譏諷,在網吧結識了黑社會頭目徐前,出於義氣參與了聚眾斗毆而被拘捕的故事。而其同桌杜雨晴因經受不住父母離婚的困擾,被蒙騙利用染上了毒癮,並被誘騙販賣毒品,本來是她犯下的錯卻被鄧子鋒頂了包。檢察官周彥通過認真細致地分析審查,最終發現了事實的真相,並給予二人正確的引導和關懷,使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走回正途。
每個人都曾經歷叛逆的青春期,每個人都可能有迷失自我的時候。電影告誡當今未成年人要慎重交友、潔身自愛、萬萬不可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⑼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