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村裡放電影怎麼下通知
在村裡放電影的通知可以通過村委會的大喇叭進行廣播,或者在村莊顯著位置張貼海報或公告,以告知村民電影放映的時間、地點和詳情。
以下是一個示例通知:
標題:村裡放電影通知
時間:xxxx年xx月xx日晚上7點
地點:村文化廣場
電影名稱:《xxx》
如有降雨,將另行通知,請注意天氣預報和村莊通知。
觀看時請攜帶小板凳和零食,但請保持地面衛生,觀看結束後請帶走垃圾。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村委會。
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期待與您在文化廣場見面!
注意:以上僅為示例,實際通知可能因地區和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
❷ 農村看電影的場景你還記得嗎
記憶中的露天電影
說起農村看電影,那熱鬧場景沒經歷過是想像不到的。小時候農村也沒有什麼 娛樂 ,那時大家也沒有打工,年輕人都在家裡。看大戲,看電影是非常開心的大事。
一聽說哪裡放電影,心中早早的期待著,數著日子。電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銀幕要麼掛的牆上,要麼掛在埋好的兩個樹樁上,兩個大音箱,一個老式放映機,一台汽油發電機。我們那裡除了村裡(那時叫大隊)每年放兩場電影外,其它放映機會就是逢廟會或有人許願還願,再就是條件稍好些喜歡熱鬧的家庭逢兒女結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會放電影。只要說哪裡要放電影,附近各灣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會背著椅子凳子早早的趕去,特別夏天一路上從下午天四五點開始,賣貨擔的,走親戚的,送禮的,看電影的,陸陸續續都不斷人。有時得跑挺遠路,記得我看電影最遠都跑十幾里地。
每場電影通常最少也幾百人,人多的時侯附近樹上土堆上都是人。銀幕早早的掛上,日頭還高,就有紛紛到場者去佔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著,賣貨者在外圈,擺著各種小攤賣各種食物,小玩具,等等貨物。孩子們前串後串跑來跑去,甚是歡樂,年輕男青年三五成群到處尋找哪裡有鍾意的姑娘。。。。。。叫賣聲,打鬧聲,聊天聲,喊人找孩子聲,音響放出的歌曲聲。。。。。。一片吵雜。
天黑下來,電影才能開始,這時整個場地不知覺中人坐著的站著的擠滿了人。隨著放映員對片,調試結束,電影也就即將開演,銀幕圖像聲音出現,場地頓時也就安靜下來,雖然也有些交流聲,但終究會壓低分貝,漸漸的淹沒在電影聲中,大家也都靜靜地看著電影。遠看去,外圍的賣貨攤的燈籠星點的點綴著電影場上,還別有一番景緻。
記得那時電影經常放,《少林寺》,《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記》《神偷》。。。。。。也非常豐富。
看露天電影最不和諧的就是,偶兒會有年輕人打架,那時我還小,聽說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沒帶凳子的,會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還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氣不好的,還會罵人的。
散場後大家跟著各路手電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著電影的內容,年輕人討論別家姑娘,孩子們有人依然嬉鬧,有的都在爸媽懷里睡著了,猶由未盡。
太陽還老高,我就和其他小夥伴們搬著小板凳早早地來到我們村部門口了。村裡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都快來看啊!高興的拿上手電筒叫上小夥伴們一起去。
還有那個時候主要放抗日戰爭的電源有:《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還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回來走在路上還是有點嚇人的哈哈。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這么多年過去了,還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憶好啊!現在也體會不到那種兒時放電影的快了的回憶了!
幼年時,在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精神文明建設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電影放映員絕對是神聖受追捧的職業,聽母親說,在八十年代,孩子們一聽說哪裡有電影,都成群結隊,不顧辛苦,走上十幾里去看電影。直到我童年時,村裡放電影,街上還得坐的滿滿的,小孩子都爬到樹上去,等到電影散場,大家討論著劇情,拿著馬扎,領著孩子,三三兩兩回家去。這個畫面和在家門口躺在涼席上看星星的場景一樣,印在我的腦海,至今依舊清晰。那個時代,在長輩眼裡是苦難,在孩童眼裡卻是無憂無慮撒歡奔跑的童年。據說,現在村裡一個月放一次電影,據說,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經二十五歲的我,和母親一起,搬著板凳來看電影。第一部,經典的抗戰片,第二部,接地氣的民間小調。不知為何,這場景讓我想到了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那是個男孩的成長史,而村裡的電影,伴隨了我的成長。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著電影里的嬉笑怒罵,聽著觀影群眾的竊竊私語。夜漸深了,天上的雲彩還是一塊一塊的,初秋的夜微微涼,我的思緒飄呀飄,飄到了小時候,去捏一捏那個小女孩紅撲撲的臉。夜晚的小精靈們,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過的電影
有:南征北戰、地道戰、紅日……不管刮風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聽說有電影,太陽老高就去等著。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十里八鄉的都來看,那場面宏大、壯觀。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動畫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罷午飯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走了,可是天黑後我們等了好久好久還不放映,那時沒有手錶,感覺時間很慢很慢,
後來知道了是從縣城向這里導片子,其實是一部片子三個地方同一晚上放映,縣城首先開始,放完第一本後有人騎摩托車送往第二場地,第二場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場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類推。當然了,中間也免不了等場!
我們看的是最後一站,回到家時天已是微明了,不過,還是很性奮。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滋有味,那個時候每年還能看個三兩場電影,
現在已是十多年沒看電影了,有時村子裡也演電影,可惜以沒了那時的性趣,更沒了那股熱情!
別了我的童年,別了我的天真爛漫!別了我那想學好學而終究也沒有機會去讀書的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兒時的我看電影是最期盼記憶最深刻的事。能夠看上電影是一種享受。家在農村,那時候家裡沒有電燈,電視,人們的 娛樂 方式就是看電影,看戲。村裡大約一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如果村裡要放電影了,有人知道了就會興奮的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不大會兒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過年般高興,盼望著天快點黑,奶奶晚飯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飯我搬著小板凳到放電影的地方找個好位置,先佔住,還和小夥伴配合輪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給被占。天剛掃黑,父老鄉親都出來了,還有一些鄰村的人也來了,集中在一起,場地上的人一個挨著一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有時候銀幕的後面也坐滿了人,在人們喜悅的等待中,電影開始了。有時候村幹部還會借換片的空檔兒,向村民發通知,講生產注意事項等。記憶最深刻的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喜盈門》戲劇電影《朝陽溝》《包青天》等。看電影的場面,熱鬧,有趣,真的難忘,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小時候看電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記得最早的一次看電影是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們村原來的老學校操場的東南角,當時候剛開始都是用投影儀照上銀幕上的一個個的畫像,畫像上的女生,像個新媳婦,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我,心裡 好害怕的!
那時候看電影也不知道什麼片名,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後來看電影就能記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橋》,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海霞》,《戰友》,《奇襲白虎團》《小兵張嘎》,《大浪淘沙》,《閃閃的紅星》,《沙家浜》,《紅燈記》,《艷陽天》,《金光大道》,《磐石灣》,《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鬧天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南征北戰》《車輪滾滾》,《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小花》,《知音》,《血戰台兒庄》……
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 娛樂 ,一年有幾次電影到村裡。當銀幕豎起來了,孩子們都忙著佔位置,護地方,電影開放的時候,可以說是家家閉戶,露天電影場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著,後面的人站著,最後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電影,村裡的小夥伴都會 成群結隊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當電影快結束的時候,人們都是爭先恐後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們學著電影里的台詞,有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家門口,用腳踢自家的大門,用電影里日本鬼子的話說「他媽的,給老子開門,死啦死啦的」……
兒時的往事,不是隨風而去,卻是永遠的記憶!
說起小時候農村看電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懷念兒童時的情景。
我小時候的農村,非常落後與貧窮,沒有通電,照明全靠點煤油燈。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麼一星點光明。我們家兄妹多,衣服破爛,母親每天晚上補衣服就成了日常營生。這樣一點點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體面的期盼。那時的煤油,也是實行供應,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著靜坐。這樣大人們互相竄竄門,鄰居互相訴訴白日發生的事情。那麼我們這些孩童,放了學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點多,也不情願回家睡覺,我就常被兄長叫回,有時還要挨揍。
那時農村演場電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電影,真的是一種享受。那時看電影是要買票的,用的電是發電機發的。我們家貧窮,買不起電影票。可我就想看電影,只好要麼瞅機會往裡蹓,要麼等電影快完時把門人不管了進去看看也滿足,我們那時叫作解放。後來 社會 逐步發展,農村也送上了電,演電影也就不再賣票,我們那時叫作公演。可演電影的次數很少,電影片子也少,從縣電影公司調片,往往一部電影要在各村輪演。我們就天天在盼,一旦說村裡要演電影,晚飯也就顧不上吃飽,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愛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步行十幾里出村去看電影,一部電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厭。我們常常模仿電影中的情景,自導自演,玩個盡興。那時的電影,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全部。
隨著科學的進步,電視逐漸取代了電影,現在農村即使也會來演場電影,有時觀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機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電視。我們這一代的經歷,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童話。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許懷念過去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在村子裡的村委會場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於榮光,抓小孩子那個電影具體名字我還記不起來了,播放電影的師傅還是村長請來的,每天下午5點多就會把放電影的設備架好,拉一塊布,小時候還特別愛看放電影設備發出來的光是五顏六色的光,那時候覺得這東西太高級了。小時候村上的人都特別愛看,每天都是晚上7點多播放,我們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飯然後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會看電影,大人去的時候都帶一個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門口的大石頭上,我們小孩子就比較方便了,直接騎到牆頭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牆頭上騎一排在那聚精會神的看。有的家離村委會近的直接端著碗出來一邊吃一邊看。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之一,莫過於看大屏幕電影
❸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❹ 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加片,你還能說出一部加片名字嗎
一般都是《新聞簡報》和動畫片,如《哪吒鬧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最後才放 電影正片啊!謝謝!
主要是新聞簡報紀錄片。科教片!防止病蟲害,施肥,農葯,土地改良,下雨,刮風,乾旱的形成!
是那部電影,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電影正片開放之前,播放員都會按照國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推薦播放一些農業或者工業宣傳廣告,同時有時也會插播一點國家新聞等。
小時看電影在正片開始之前都要加放(新聞簡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世界未解之謎)。
記得是先演一些新聞記錄片,大多都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然後才演「正片」。
《農業學大寨》
一般放正片兒之前放夾片兒,都是些國家新聞農業知識,還有兒童故事片兒,那時候放電影兒在大街上,佳片兒也是在召集人,人們都陸陸續續全來了,這時,就開始放正片兒了,不記得加天兒的名字,有好多佳片兒都沒名字
問: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夾片,你能說出一部夾片的名字嗎?
過去農村放電影,那是縣放映隊的巡迴放映,不是商業放映,所以每放正片之前都可能帶有夾片,這些夾片有新聞片,有科教片,還有動畫片。
那時夾片里的新聞片就是《新聞簡報》,說是新聞,其實也是早就過時的新聞,因為它是隨著電影正片而來的,有的電影兩三個月才轉過一次,有的甚至還長,這新聞也就是幾個月以前的新聞了。有一次看《新聞簡報》毛主席接見某國政要,還是上一年的事。
科教夾片記得有一部是《豬囊蟲》,說的是人和豬共同寄生的絛蟲。還有一部是《節柴灶》,說的是燒火做飯修節約柴草鍋灶的影片。還有說小麥移栽玉米移栽技術的。
動畫片和木偶片還有剪紙片也有很多夾片,《大鬧天宮》,
《哪吒鬧海》,
《半夜雞叫》,
還有《紅軍橋》,
《小螺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動畫木偶夾片。
讓說一部,我卻說了這么多部,超額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還有的都記不清了。
看正片過癮,看夾片也很入神的。
回答問題:
小時候農村露天影院放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依然在我心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個時候還是放黑白的,電影機器需要2、3個人拉,一到放電影的時候村裡廣播就會通知。聽說要放電影,小孩子們有的早早的拿著板凳去村等。有的飯都不吃,就去等放電影,在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
現在時代變了,農村也變化大了,都沒有來農村放電影了,而去城裡看電影現在電影票很貴。很少時間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的那種情景不會在有了?
農村露天電影,我
記憶憂新
曾記得,那些年,我們農村看過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看電影。
露天電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農村放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擇生產隊場里,學校操場,農民寬敞的大門口。採用放映機,有的是活動影片。
在8o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是公社組織的,如果哪個村放電影,其它村的社員也會跑上個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電影
網友老伙計:
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是我孩時最有情懷的一段美好記憶。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軍節晚上 體育 場必有駐軍慰問給當地民眾放映露天電影,而且連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總是興奮地馬虎吃幾口飯,嘴中叼著一
餅,肩上扛著長板凳和幾個小夥伴去占最佳觀影位置,每當布幕上出現閃閃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時,我們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們小孩最愛看的戰爭打仗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戰上海》、《英雄兒女》、《小兵張嘎》、《打擊侵略者》、《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列寧在十月》等中外電影如數家珍,百看不厭。
加片?哈!要不是你提問,我根本想不起來「加片」這個片語了。一是我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和電影票的漲價,看電影少了,更別提在農村看電影了;二是現在電影院里都是提前放廣告,完全想不到加片的概念。不過題主的提問,很快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看電影的一些情形。
「加片」這個詞還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就像是一個歡快地從父老鄉親嘴裡蹦出的精靈,帶著驚喜,卻又忽的不見了——我實在想不起來,在農村看電影時,看過哪些加片,只感覺是加演了一部電影。但顯然這不是事實。
小時候看電影,主要記住的是情節,而不是片名。我敢肯定的是:那時候電影開演前,絕對沒有商業廣告。
❺ 你看過鄉村放映的露天電影嗎其消失原因是什麼
小時候家裡在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看電影可以說是全村最盛大的文化娛樂活動。只是在田頭電線桿上的大音箱上接到“今晚女大台放了電影,請互相轉告”的通知後,這一天大家都很期待,孩子比春節更開心,等不及太陽落山了。傍晚,生產隊也提前解散,大家都拿著長凳,跑到放映點,孩子們急得脫下幾頓飯,等不及了,先來到放映機旁邊,抓住好位置,看得更清楚。放映隊帶來了放映機,還帶了發電機,下午,他們很早就提前到場,必須先把放映機安放好,先拉兩個長竹竿,拉好窗簾,然後再吃飯。每次調試,他們放一個大聲音、好像整個營每個場頭都能聽到。
“時隔40年回顧”,電影是無與倫比的。由於現在很普通的文化消費,電影的內容不太精彩。但是現在文化生活很豐富。可以選擇太多的文化娛樂節目,周圍的露天電影好像不太引人注目。
❻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是一種特別溫馨熱鬧有愛的場面。因為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物資是比較匱乏的,尤其對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農村來說,能夠看一場露天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慰藉,而且能夠讓他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場面十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