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歌曲的體裁有哪些
★★首先指明,音樂的體裁不應只包括器樂體裁
一.體裁
作品的存在形式。(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等;音樂的體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等。)
二.音樂體裁的分類
現把音樂眾體裁分為兩大類:聲樂體裁、器樂體裁。
1.聲樂體裁:清唱劇、歌劇、音樂劇、彌撒和安魂曲、合唱、齊唱與重唱、康塔塔、牧歌、聲樂套曲和組歌、藝術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搖籃曲和船歌、宣敘調和詠嘆調等。
2.器樂體裁:奏鳴曲和交響曲、交響音樂和交響詩、音詩、音畫、協奏曲、套曲和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隨想曲和狂想曲、軍樂和進行曲、圓舞曲、變奏曲、改編曲、創意曲、敘事曲、諧謔曲、幽默曲、練習曲、托卡塔、重奏和獨奏曲等。
:)分序號小結一下
------------------------------------------
1. 曲調(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於18世紀的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紀盛行於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常用於組曲。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於瑞士鄉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3. 贊美歌(anthem,英)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聖經,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4. 詠嘆調(aria,意;air,英、法;Arie,德)獨唱曲,是歌劇、清唱劇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
5. 敘事歌;敘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⑵19世紀盛行於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⑶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6.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義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來源於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弦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盪漾的節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
8. 搖籃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9. 布魯斯(blues,英)一譯藍調。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於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於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稱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萊羅(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穩定的中速,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奏。拉威爾的管弦樂《波萊羅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寫有這種風格的鋼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於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⑵現流行於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農(canon,系)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嚴格卡農",也有帶些變化的"自由卡農"。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譯大合唱。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模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巴赫留存於世的二百餘部康塔塔是經典之作。
15. 隨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器樂曲,多為古鋼琴作品。⑵技巧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⑶19世紀用於形式較為自由的樂曲,常借用著名曲調為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義大利隨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譯恰空。盛行於17世紀的風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題或一連串固定的和聲進行之上作多次變奏。
17. 室內樂(chamber music,英)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曲,早期曾包括聲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最常見的是古典時期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現在雖常在音樂廳演奏這類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
18. 眾贊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贊美詩曲調,最早出版於1524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還曾創作過一些)。其特點為:採用本國語演唱,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聖歌。起初為單聲部,後來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17、18世紀眾贊歌成為重要的音樂創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風琴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贊歌旋律為素材。
19. 眾贊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眾贊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通稱,盛行於17、18世紀。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會眾唱贊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贊歌前奏曲體裁。
20. 協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稱作獨奏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的協奏。形成於18世紀,通常為快-慢-快三個樂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協奏曲模式中,第一樂章有兩個呈示部,即樂隊先呈示主題,然後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第一樂章(有時也在末樂章)將近結束處有"華彩樂段"(cadenza),即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
21.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意)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多樂章作品,是由幾件樂器組成的獨奏小組和管弦樂隊的協奏。主奏組大多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大提琴、古鋼琴組成,通常為2-5件樂器,它們細膩纖巧的音響與宏亮的樂隊合奏形成鮮明對比。
22. 庫朗(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於17和18世紀初的活潑的三拍子舞曲,常用於組曲。
23. 恰爾達什(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譯查爾達什。匈牙利舞曲,由緩慢而憂郁的lassan段和快速熱烈的friss段構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爾達什舞曲。
24. 嬉遊曲(divertimento,意)盛行於18世紀末的輕松怡情的多樂章室內樂或小樂隊作品。在莫扎特的嬉遊曲中,也有些比較深刻嚴肅。
25. 二重協奏曲(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兩件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26. 二重奏(唱)(et,英;o,法;etto,意)供兩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個聲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器樂二重奏(除鋼琴二重奏外)還專門稱做o。
27. 練習曲(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專為練習樂器演奏技巧而作的樂曲。19世紀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強了這種體裁的藝術性,使之成為音樂會上的正式曲目。這類作品稱為"音樂會練習曲"。
28. 凡丹戈(fandango,西)活潑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響板和吉他伴奏。
29. 幻想曲(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樂曲,總體特點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帶有幻想的性質。⑴文藝復興時期指不採用舞曲形式或變奏手法而採用復調技巧自由寫作的器樂曲。⑵巴洛克時期即興性的鍵盤或琉特琴樂曲,如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⑶古典主義時期在寫法上比奏鳴曲更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鋼琴《幻想曲》K396、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op.27no.2(作者標明"類似幻想曲的奏鳴曲")等。⑷浪漫時期帶有幻想色彩的樂曲,如勃拉姆斯的鋼琴曲《幻想曲》op.116。⑸根據現成主題(民歌、他人音樂素材)所寫的樂曲,如李斯特《根據貝利尼歌劇<夢游女>主題而作的幻想曲》等。
30. 法朗多爾(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國舞曲,目前仍流行於普羅旺斯一帶。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中的《法朗多爾舞曲》。
31. 弗拉門科(flamenco,西)盛行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歌舞體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帶有悲傷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門科是一種典型風格。
32. 賦格(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個主題上構成的多聲部(至少二聲部)復調作品。單聲部的主題在原調上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依次進行模仿。主題在全曲多次出現,中間有數個"間插段",它們大多採用主題片斷作素材,在不同調性上進行豐富多樣的變化,也可引進新材料。最後一次主題在原調上完整出現,便告結束。賦格可用於一部獨立的作品,也可用於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稱作"賦格段"。
33. 加伏特(gavotte,英)盛行於17世紀的法國舞曲,傳入宮廷後,成為當時各種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劇、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34. 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英)一譯"素歌"。羅馬教會所保存並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單聲部旋律,節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為依據。分為兩大類:⑴用於教堂舉行彌撒的成套聖詠,內容集中於耶穌最後的晚餐與受難;⑵用於修道院每天不同時辰祈禱的"日課"聖詠。
35. 哈巴涅拉(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譯"阿伐奈拉"。起源於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為切分音。19世紀傳入西班牙。
36. 哈里路亞(hallelujah,希伯萊;alleluia,拉)希伯萊文原意為"贊美上帝之歌",是聖經中歡樂地贊美上帝的專門用詞。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常將其用於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作品,如亨德爾《彌賽亞》中的合唱"哈里路亞"。
37. 幽默曲(humoresque,法)盛行於19世紀的一種形式較為自由的器樂體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38. 即興曲(improperia,法)盛行於19世紀的鋼琴小曲體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靈動的特性。如舒伯特的鋼琴即興曲。
39. 間奏曲(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40. 幕間曲(劇)(intermezzo,意)⑴盛行於16、17世紀在戲劇幕間演出的帶有音樂的短劇,它是18世紀喜歌劇的前身。⑵在戲劇或歌劇兩幕之間的器樂曲。同interlude。⑶一種獨立的器樂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鋼琴小曲。⑷多樂章作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中較為的短小樂章。
41. 引子(introction,英)樂曲的開頭部分,常見於交響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較大型作品,通常為慢速,與快板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42. 爵士樂(jazz,英)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的音樂風格。其中含有非洲鼓樂的節奏、歐洲的和聲、美國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魯斯(即"藍調")、"拉格泰姆"(ragtime,一譯雷格泰姆)等諸多因素。稱之為Jazz大約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義模糊。之後發展出多種類型,如搖擺(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43. 吉格(jig,英;gigue,法)16世紀出現的英國舞曲,17世紀盛行於歐洲,常用於組曲。快速活潑,三拍子。
44. 霍塔(jota,西)源於阿拉貢地區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響板伴奏。
45. 利德(lied,德)原意為歌曲。現專指德、奧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的歌曲。其特點是歌詞選用短小的詩作,音樂和詩歌緊密結合,鋼琴伴奏部分擔任重要的烘托氣氛和描繪情景的作用。
46. 牧歌(madrigale,意;madrigal,英)義大利古老的世俗聲樂曲。最早出現於14世紀,大多為二聲部(也有三聲部的)復調形式,至16世紀發展為以五聲部最為常見的復調重唱或合唱。此外還有獨唱形式,如蒙特威爾第的作品。
47. 進行曲(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隨隊伍行進的音樂。兩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樂句對稱。常用於歌劇、交響曲中,如威爾第歌劇《阿伊達》中的大進行曲,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
48. 彌撒曲(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舊教)用於聖體聖事禮儀的音樂,由成套的聖詠組成,用拉丁文演唱。常規的彌撒形式有五個固定部分:慈悲經(Kyrie)、榮耀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羔羊經(Agnus dei)。中世紀後期開始對其中某些樂章進行多聲編配,以後更是出現了豐富而自由的創作。
49. 瑪祖卡(mazurka,mazur,波)波蘭民間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節奏帶有附點,強拍常處於第二或第三拍上。肖邦將其高度藝術化,作有大量鋼琴瑪祖卡。
50. 小步舞曲(menuet,法;minuetto,意;minuet,英)17世紀盛行於法國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間,後成為宮廷舞。18世紀常被用於多樂章器樂曲,如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
Ⅱ 請問電視劇版大奧講述的是真實的日本歷史嗎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 安土時代 」。
天正十年(1582年), 本能寺之變 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 桃山時代 」。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至今日 。
日本紀元年表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後,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
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作為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
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歷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歷、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
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 建武中興」。
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坂瓊曲玉和草剃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
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歷、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賓士、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
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後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歷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Ⅲ 《鐮倉物語》演員陣容除了堺雅人還有其他亮點嗎
本月里有兩部來自日本的電影同一天在大陸上映,一部是由男神小栗旬主演的純愛電影《念念手紀》,另一部則是由堺雅人大叔主演的《鐮倉物語》。這兩部作品的內容都是在講述愛情,不過雖然《念念手紀》中有小栗旬的加入,整體的票房和關注度還是被《鐮倉物語》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堺雅人和高畑充希之間完美的配合就不必過多去贊美了。伙哥真心覺得安藤櫻是除兩位主角之外表現最出色的一位,同時也是最適合「死神」這個角色的演員。簡直賦予了死神截然不同的意義。由此便可見好演員對於一部作品的影響有多麼大。最後伙哥還是想跟大家推薦一下這部作品,真的很溫暖治癒!
Ⅳ 急,請日語高手翻譯!謝謝
呃。。或許可以去滬江日語網里問問。。。。那裡人才多。。。
Ⅳ 神話小說美麗的宇宙里都有哪些故事
經典神話故事
《山海經》、《述異記》、《淮南子》、《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鯀禹治水》、《倉頡造字》、《後羿射日》、《河伯娶婦》、《搜神記》、《封神榜》、《西遊記》、《哪吒鬧海》、《牛郎織女》、《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天仙配》、《白蛇傳》、《聊齋志異》、《濟公傳》、《鏡花緣》、《心燈》、《昆侖之歌》、《愚公移山》、《女媧造人》
其他神話故事
酒起源神話傳說 在漢文化創造天上酒星掌酒、人間神農制酒、儀狄造酒、杜康釀酒等傳說的時候,各少數民族也開始以種種神話傳說來詮釋酒的起源.少數民族酒神話傳說大致可分酒神話傳說和酒麴神話傳說兩類,其中,酒神話傳說直接闡述酒的起源,而酒麴神話傳說則說明酒麴的來歷.
偶然發現說
在柯爾克孜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正在遷移的小部落,經過一天奔波以後,傍晚來到一個山口,就在草地上住了下來.人們又喝又餓,爭先恐後地從馬背上取下大塊的肉和羊皮袋中的馬奶食用.當其中一個人打開他裝有半袋馬奶的羊皮袋時,一股清香迅速散溢開來.他驚異地叫來了夥伴們,把馬奶倒在幾只木碗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嘗試著品嘗著,只覺得香甜爽口,於是,他們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喝完之後,人們感到渾身的疲勞和睏倦全都消失了.這就是馬奶酒.他們有意識地去觀察與探究馬奶酒的形成過程,後來發現,馬奶變成酒的羊皮袋都是掛在馬鐙附近,在馬急行時,騎馬人的腳步不停地踢打在羊皮袋上,從而使袋中的馬奶變成奶酒.為此,他們做了一個試驗,把一隻裝著鮮馬奶的羊皮袋放在草地上,幾個人每天輪流用腳踩上一陣子.幾天後,打開羊皮袋,裡面的馬奶變成了馬奶酒.這樣,製作馬奶酒的方法很快傳遍了整個柯爾克孜草原.
在彝族傳說中,人們通過窮人敬山神的野葡萄發酵醉人後,才知道有酒這種神奇飲料的存在.佤族的水酒,是外出勞動的婦女偶然將用芭蕉葉包著的冷飯掛在地頭的樹枝上,自然發酵後人們才發現的. 兩則傳說具有共同性,即酒是人們偶然發現的.這表明,少數民族與漢族對酒進入人類生活的歷程有著共同的認識.
神魔賜予說 少數民族酒神話具有神奇的想像和迷人的色彩.怒族認為,酒是神仙賜給人的絕妙飲料,仙人賜給怒族人民三樣食品:「挫確」(醋酒)、「挫辣」(燒酒)、「挫仁」(包穀花).三種食品中就有兩種是酒.普米族的酥理瑪美酒是肉包里出生的先祖什撰何大祖冒著生命危險從妖怪那裡偷學來的.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說,人類的始祖密洛陀是半人半神的怪物,她創造了世間萬物後,開始創造人,「她拿米飯來造人,卻變成了酒」.在拉祜族創世神話里,最早的酒 是由天神厄莎掌管,人間萬物的出現都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拉祜族先民的眼裡,自然界萬物都蘊藏著迷人的酒香,都孕育著醉人的酒香.
少數民族的酒神話傳說是少數民族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一是對酒表示了由衷的贊美,二是明確指出酒起源的本質,酒在有人之先就已存在於自然界中了,人沒有發明酒,只是偶然發現酒而已.「人猿相揖別」之前的酒,是一種純自然狀態下形成的酒,它在人類尚未發現和利用之前就已經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早的酒是一種沒有任何文化意義的自然之酒.但是,正是這種最初只是蘊天地靈氣的飲料,都醞釀了幾千年綿延不絕、瑰麗迷人的酒文化,其中,酒神話傳說是少數民族酒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
在少數民族酒神話傳說中,酒是天上的神仙所賜,與漢文化中「天有酒星,酒之作也」是一脈相承的;人類的先祖冒著生命危險從妖怪口中套出造酒術的傳說,反映了少數民族先民們與險惡的自然環境抗爭的艱難歷程;神最初造出了米飯,再用米飯造人,人還沒有造出,已先造出了酒(瑤族),這是以稻作文化為生存發展背景的人們對自我歷史的回顧;人類的始祖已經知道,父母乳汁化成的釀酒植物生長在崇山峻嶺中(景頗族);甚至世間萬物也是因天神撒下的酒氣才有了活潑的靈性和誘人的芳香甘甜(拉祜族).透過原始文化的光環,我們可以感覺到,步入人類文明初期的先民們對發現酒的由衷的喜悅之情.
神女峰(藏族傳說)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可是你知道嗎?很久很久以前,那裡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終年四季如春,是一片富足美麗的樂土. 突然有一天,從黑雲里鑽出了一條長著五個腦袋的惡龍,尖利的牙齒,血紅的眼睛,可怕極了. 岸邊森林裡的動物們驚慌地四處逃跑.惡龍撲了個空,生氣地甩動著尾巴,掀起了滔天巨浪,把這一片森林洗劫一空. 可是,五頭龍並不罷休,動物們逃到哪裡,它就把大水帶到哪裡.不幾天,美麗的樂園變成了濁浪滾滾的大海. 動物們都想除掉這條惡龍,但是誰又能敵得過它呢?
正在這時,從海面上飄來五朵瑰麗的雲彩,雲朵落下,變成了五個美麗的神女----祥壽、翠顏、貞慧、冠詠和施仁.她們披著雪白的仙衣,就像五朵潔白的雪蓮.
飛禽走獸們驚喜地叫起來,含著眼淚向她們頂禮膜拜. 「神母呀,你們看看,五頭惡龍把我們害得好苦呀!」 祥壽神女說:「大家不要哭了,我們就是為這件事來的.」
原來,這五頭惡龍因為觸犯了天條,才逃到了人間.但是,它不思悔改,仍然繼續作惡.現在,它正趴在山坡上睡大覺,發出了雷鳴般的鼾聲. 五位神女拔下頭上的靈簪,化作五把亮閃閃的寶劍,憤怒地刺向惡龍.刀光落處,五顆頭紛紛落地.
惡龍再也不會作孽了.五位仙女手揮拂帚,退盡了大水,恢復了大地美麗富足的原貌.
神女們懲治了惡龍以後,化作五座高峰,永遠留在了喜瑪拉雅山.這就是翠顏仙女峰(也就是珠穆朗瑪峰)、祥壽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和施仁仙女峰.今天,當地的藏民們還把這五座山峰稱為「神女峰」呢.
神話人物
盤古 (傳說中是整個宇宙第一個誕生的生物開天以後死亡了) 女媧 (在盤古以後突然出現創造了人類) 其中還有鴻鈞(在女媧後) 共工 (撞斷天柱的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 刑天 (猛志常在的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 ,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蚩尤 (銅頭鐵額的《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伏羲 (發明八卦的伏羲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葯鼻祖之一.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制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
【外國神話故事】
世界起源神話大致分為以下六種: 1)造物者的無中生有 2)由原始人類(巨人)的屍體中產生 3)從宇宙蛋中誕生 4)由原初的父母所生 5)在宇宙不斷的進化中自然產生 6)由某種動物從海底帶上岸的泥土而生 除了這六種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特例,譬如說包含上述兩種以上的復合型起源神話.
亞洲:●中國神話 ●韓國神話 ●越南神話 ●日本神話 ●印度神話 ●泰國神話 ●柬埔寨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 歐洲:●北歐神話 ●凱爾特神話 ●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 ●斯拉夫神話 非洲:●埃及神話 ●非洲神話 美洲:●印第安神話 ●瑪雅神話 ●阿茲特克神話 ●印加神話 第一種造物者無中生有的神話,最著名的莫過於《舊約聖經》.《舊約聖經》中的世界是從「有光」開始,這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第二種由原始人類屍體中產生,最著名的應屬《愛達經》(Edda)的原始人類伊米爾(Ymir).另外還有美所不達米亞的《創世神話》(EnumaElish)中的善神馬爾杜克殺死了惡神蒂亞瑪特之後,撕裂了蒂雅瑪特的身體,將它創造成天地.另外例如中國的盤古開天其實也同屬這類屍體誕生的神話.
第三種從宇宙蛋中誕生,最好的例子就是芬蘭的《卡勒瓦拉》(Kalevala).在這部神話中,天、地、太陽等都是從大鷹的蛋中生出來的.在希臘神話中的世界起源神話,其實也屬於這一類.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根源之神(愛神)厄洛斯.
第四種由原初的父母所生.通常所謂的「原初的父母」就是兩位大神,他們先是結為連理,然後創造世界.在日本神話中,也有「伊耶那岐之命」和「伊耶那美之命」兩位大神.根據日本神話的紀錄,日本就是在他們成婚後誕生的.在非洲尤羅巴族(Yoruba)的神話中,先是由天上至高之神奧路昆(Olokun)和地上原水之神奧羅倫(Olorun)結為連理,生出兩位原神,然後由其中一位原神用一把泥土創造了全世界(這段神話是第四種與第六種的復合型神話).
第五種則是在演化中自然產生,朝鮮半島的創世神話便是其中的典型,不過這部神話一向鮮為人知. 第六種是由海底泥土而生,這類神話在美洲的印地安神話中尤其豐富.在休倫族(Hurons)的神話中,就有蝦蟆從海地帶著泥土上岸,之後這泥土就轉化成了宇宙天地.在其他部族的神話中,則還有由小鷿鵜(Podiceps ruficollis)或海龜等等各類鳥獸潛入海中帶泥上岸來的故事. 關於神話的說法有很多種,分門別類,我來補充說明比較古老的三種吧!
凱爾特神話:
凱爾特神話是在被羅馬統治時期誕生的,所以有關英雄與反抗的故事是凱爾特神話的主體.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凱爾特神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口口流傳的,因此流失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別的國家神話中,國王是神的兒子,而在凱爾特神話中英勇的國王將成為神,亞瑟王傳說是最著名的凱爾特神話,除了圓桌武士的故事外,還圍繞著亞瑟王的一口大鍋衍生出聖杯故事.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亞瑟王之劍》、《阿瓦隆傳奇》、《戰狼》、《高地人》、《貝奧武莆與格倫德爾》.
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發源於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內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除了奧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外,希臘神話中還有許多地位低下的神,古代希臘人就在眾神的包圍下生活.希臘神話中的神並不完美,他們有時會嫉妒、暴怒、自私,亂倫也是家常便飯.每一代主神都靠背叛父親獲得王位:烏拉諾斯被克洛諾斯又被宙斯放逐;宙斯因此害怕子女用同樣的方式對付自己,所以吞下懷孕的狄美斯,但是最後不得不剖開腦袋讓雅典娜出來.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伊阿宋和金羊毛》、《納尼亞年代記》.
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於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反映,北歐神話中的神與英雄,有著世界上最強的斗爭精神.狂暴戰士和英雄死後,會進入瓦爾哈拉神殿,白天喝酒作樂,夜晚操練不息,准備跟惡魔的最後決戰.不過斗爭的結果是讓人絕望的——他們知道自己將要在世界末日時死去,包括主神奧丁,也將被芬瑞爾狼吞吃,但是卻沒有神或英雄願意屈服於命運,明知必死無疑,卻依然奮戰到底.讓人稍感安慰的是,世界末日不是一切的終結,北歐神話中有一棵生命樹,它會帶來新的生命和文明,守護世界的大雕也將繼續盤旋在最高處.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第十三武士》、《變相怪傑之子》、《魔獸歸來》.
Ⅵ 求助!尋找動畫片 搞笑兵團
您說的是「去吧!稻中撞球社」又叫「去吧!稻中乓團」作者是古谷實【主要作品】
《去吧!稻中撞球社》Go! Inachuu Ping Pong Club
《水與火--不道德的時間》 =《庸才》
《廢柴同盟》
《廢柴柴茂利》
《茂利飛車黨》
《青春十七遁走曲》shigatera
《我的健康》
《稻作》
《深海魚男》
下載地址:迅雷狗狗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A8%BB%E4%B8%AD%E6%A1%8C%E7%90%83%E7%A4%BE&restype=-1&id=10000000&ty=0&pattern=0
《稻米之路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tkqQD0CCpX9ammeXjBPrg?pwd=7hw6 提取碼:7hw6
《稻米之路》
導演: 董浩珉、崔凱、張莉、孫超、孫佶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9-07-06(中國大陸)
集數: 6
片長: 50分鍾
又名: Rice Road
由中央新影集團出品,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優酷全網獨播的系列紀錄片《稻米之路》,講述作為人類最主要食物之一的稻米從古至今的傳播,以及與人類社會密切的關聯,帶領我們跟隨一粒米的腳步遍覽人類文明,看平凡食物背後未知的人類故事。
Ⅷ 日本古代為什麼用「稻」當錢
稻當錢么。。。是不是石(dan)啊
中國官員的俸祿在漢朝也是按石(dan)計算的,當時是米與錢各半,估計小日本也應該是米與錢摺合
據考古資料,日本從彌生時代出現稻作農業,出現稻作農業也是日本彌生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古代至中世,稻作農耕是日本社會生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在稻作農耕的影響下,日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稻作文化。所謂稻作文化即稻作農耕社會形成的文化,是以稻作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有關水稻主體的產生、發展及稻作生產技術傳播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還包括由稻作生產而形成的民間生活方式、宗教民俗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態。日本從我國吸收稻作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其他的文化和技術,進而發展廣大。本文擬從稻作文化的傳播、宗教信仰、祭祀活動、集團意識、民族性格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稻作文化的傳播
日本的水稻耕作來自海外,現在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共識。可是在傳播路線上,卻存在很大的分歧。總括起來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華北迂迴傳播說;二是南方迂迴傳播說;三是江南直接傳播說。根據各種分析,大多數人可的是江南直接傳播說。因為江南地區的農業,一開始就以水稻為主,橫渡東海直達日本。
二、宗教信仰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宗教,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稻作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日本人相信高山代寫論文、河流等自然景物都有靈魂,並稱之為「神」,同時,一部分英雄和統治者也被信奉為神。人們認為這些神會給人類帶來幸福或者不幸,所以對神加以崇拜。而且日本自然災害多,抗禦能力差,從而形成敬畏神靈,崇尚神靈的心理。這樣就產生了神道,並建造了祭祀眾神的神社。奈良初期天武天皇整理、編撰了各皇室、各部落流傳下來的神話。這些神話表明天皇的統治正當外,還指出稻作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國家的根本。水稻是天照大御神賜給的,水稻耕作是神賜予的神聖的工作,舉行神道的活動與稻作緊密關聯著。
實際上在彌生時代開始水田耕作之前,繩文時代就已經存在崇拜自然的宗教。繩文人主要是對氣候、風土等的自然信仰。神給人民帶來恩惠的同時,也會給人民帶來災難。彌生人主要是稻作禮儀、祖先信仰,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稻米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重要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以及世上存在的其他一切事物,在古時候都被認為是受神的力量支配的。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以村為單位舉行的祭祀活動。農民集合的神社前,來祈求五穀豐收。所以自古以來,在插秧的時候就舉行祭祀活動,向神祈禱稻米豐收。到了秋天,稻子成熟時,就舉行秋祭,向神表示感謝。在舉行祭祀的日子裡,到處張燈結綵,去神社敲擊大鼓,年輕人抬著神轎在城裡或者鄉村轉來轉去。現在在農村,抬神轎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因此周圍村裡的人就專門趕來參加祭祀活動。
據說從繩文時代就有吃「団子」(丸子)的風俗,起初稱為「粢」,即供神的年糕,把米、大豆、穀子等磨成麵粉製成。春花三月供上丸子,迎接山神下山,十一月照例供上丸子送田神下山。在春天山神下山就成為田神,來護衛田野。到了秋天,農作物收割完畢,送神回到山中,田神就稱為山神。
三、生活方式和祭祀活動
日本的稻作文化的歷史較為悠久,水稻的農耕技術傳入日本後,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地區進行大面積的栽培,在水田裡種植水稻,在旱田裡種植「陸稲」,以大米為主食。
「水稻不僅僅是一種植物,農耕也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水稻農耕作為典型的生產經濟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列島的文明景觀」首先是居住和村落發生變化。彌生人離開山地、森林、海灘,使人們趨向定居。因為需要群體協同作業,人口聚居,鄰里友善和睦,興修水利,團結互助,關愛弱者,形成大規模的村落。日本人的一生中都和米有著關聯著。從人的一出生的死去都和稻米有著種種聯系。小孩出生的時候煮「產の飯」或者「產立飯」、百天的時候「食い初め」,有一個詞「力餅」,據說吃了米能夠增強人的體力,因此而命了此名。八十八歳稱作「米壽」、「ふり米」是說在人奄奄一息之際,在竹筒里裝上米粒,在枕頭邊搖晃,聽到這個聲音能夠使人精神抖擻,恢復元氣。人死後馬上煮「枕飯」。
水稻的耕作傳入日本、日本的農作禮儀以稻作為中心。在水稻生產的過程中,根據水稻的栽培過程可分為予祝禮儀、播種禮儀、插秧禮儀、培植禮儀、收割禮儀等五種。每種禮儀都和水稻耕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稻作農業不單單是生產活動,同時又帶有祭祀禮儀的性質。稻作生產成為農耕文化的脊軸,是日本民族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和民族信仰的基石。在稻作禮儀中,所表達的神的觀念是以護衛稻田的神為中心。予祝禮儀是先於稻作而舉行的活動,來祈求水稻的豐收,主要集中在一月上旬,一般十五天左右。在這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水稻生產模擬操作。播種禮儀是在秧田播種的時候舉行的,向護衛稻田的神供上炒米和洗凈的米來迎接神的到來。接著是插秧禮儀,據說過去的大地主在進行插秧或者開墾田地的時候,套上二、三十頭打扮一新的大牛,一、二十位系著紅色的飄帶插秧姑娘和著美妙的歌聲,嫻熟地把一棵棵秧苗插進水田裡。插秧歌從早晨取秧開始,直到工作結束,始終不斷。這種景象在日本現在幾乎看不到。培植禮儀,這是在水稻成長的過程中免遭蟲害、乾旱、台風等災害而舉行的儀式。收割禮儀是在收割水稻到脫粒及保存稻穀的時候舉行的。到了秋天,水稻成熟了,是收獲的季節。在各個神社同樣舉行祭祀活動。他們喝著酒,吃著餅,煮著小豆飯,來表達對神的感激之情,好一番熱鬧景象。這些禮儀都是伴隨著水稻的生長過程而舉行的,最讓人關心的是水稻的收獲,因此在秋天舉行的祭祀活動也特別多。在十月一日下阿井的阿位八幡宮舉行的祭神活動。只能是在同一神社管區的男子參加,分成兩組。參加的人員當天的早晨很早來到下阿井的河裡,清洗身體,在帶有白花紋的和服上掛上吊衣袖的帶子,在神社的階梯下面集合,待機行動。當從上面投下約200公斤的神輿時,他們就互相擁擠著推神輿。兩組參賽人員都是極力往自己范圍推,大聲吶喊,互不相讓。裁判待機爬上隊員的脊背上,踩著隊員的頭和肩,登上神輿,然後示意比賽結束。神輿就停放在那裡,宣布勝負。據說獲勝方就獲得了幸運。通過這種祭神儀式來祈求神能給帶來稻米的豐收。受到秋祭的影響,在海邊生活的漁民,也舉行祭祀活動以表達對海神的感謝。
這樣的祭祀活動,是一種對神靈的祭祀。通過這種方式,在自覺不自覺之間傳承了稻作文化。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們在把自己的各種願望、需求寄託給神靈,希望神靈滿。
稻作祭祀作為稻作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眾多中外學者已作了研究和考證。稻作文化中的稻作祭祀又與傳統意義的農耕活動密切相連,與傳統農業生產生活,與傳統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所以,無論祭祀的內容還是神話傳說、祭祀儀禮等,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質。稻作文化的傳播引起有關的祭祀活動,使人們在稻作豐饒、風調雨順與否與神之間建立起一種似乎合情合理的「因果關系」。這些祭祀活動和促進人類自身的繁衍生息結合起來,注入了人的精神需求和願望。使人們認識到稻作豐收是神賜予的,自身願望的滿足與否,一定是神掌握支配的,所以才產生了對神的崇拜和依賴。正是在長期的傳承和有意識的活動當中,才積淀了濃厚稻作文化的內涵,民族文化也才得以源遠流長。稻作活動中崇拜心理的演變過程雖然漫長,但最終仍是一個傳承稻作文化的過程。
四、集團意識
日本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單一民族,村落共同體中多數從事稻作勞動。稻作勞動是以共同體的勞動為前提的。水稻耕作一般在水田裡進行,所以稻作的特點就是灌溉,沒有灌溉就不可能有水田耕作。過去的水田耕作都是一些小規模的灌溉,很少直接從河裡面引水灌溉。所以雖說是小規模的灌溉,但是也要進行挖渠、開通水路、引水灌田,有時還要建設水庫、蓄水池等儲水設施,需用不少的人力,於是人們就組成小小的合作團體,進行共同耕作。因此水田耕作要以共同作業為前提,以共同作業為基礎形成了稻作共同社會。水田的規模逐漸擴大,稻作生產也進一步發展。基於協同作業的傳統,建造橋梁、修築道路也是大家齊心協力來完成。另外婚喪嫁娶之類的事情,大家也都互相幫助,有什麼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商量討論來決定。這樣生活在稻作社會中的日本人形成了一種緊密且又親昵的關系。也折射出親密合作的「和」的精神。
受到農耕文化的極大影響,人們在共同的勞作中產生了強烈的集團意識,形成了集團社會結構,同時日本的稻作文化也滲透到其他領域。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單純的上下級關系,還有一種親情般的感情紐帶把大家緊緊地聯結在一起,那就是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這種具有人情味的集團意識是日本社會得以發展的土壤。正是它,使每個人的能力在集團中得以最充分地發揮,以集團為家,對集團服從成為唯一的價值取向。日本人認為個人價值只有融於集團價值之中,才會體現出來。正是日本民族的這種團隊精神融入日本社會中,創造出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
五、勤勞性格
稻作農業形成了稻作文化,同時對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的水稻種植在水田裡得以進行,再加上平原極少,開發水田是一項艱難的工作。為了能更好地種植水稻,必須整平稻田,以便引水灌溉。為了能獲得好的收成,要不斷地灌溉、施肥、除草、殺蟲等,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對其他作業造成影響,日本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如果什麼時候停止稻米耕作一年,稻田裡就雜草叢生,土地的肥力也將全部流失。在日本的農業中,不使用牛、馬等家畜,一切都得由人來干,所以日本人的勤勞的性格是在不依靠家畜的農業的日本稻作中培養起來的。如果日本人不勤勞的話,就不能維持稻作,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日本吧。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今天,稻作在農業勞動中已成為一項不費力的工作,但是日本人已經養成了努力勞動的好習慣。這種勤勞的習慣對其他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公司里,每個人都是非常努力工作,以不努力工作為恥,如果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出色或者不能按時完成都認為是不光彩的,以勤奮工作為美德,因而產生了努力奮斗的決心,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自己從內心裡也感到無比的自豪,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百倍地努力。可以說沒有稻作生產,就沒有日本人的勤勞。在當今日本社會中,勤奮、終身僱用、年功序列等可以說是歸功於稻作文化。
Ⅸ 請問一下,四海八荒,九州,六合,具體指什麼還有上古神獸,魔獸凶獸,異獸具體有哪些以及遠古傳說中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在陰曹地府的幽冥背陰山後有九幽十八獄(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酆都獄、拔舌獄、剝皮獄、磨捱獄、椎搗獄、車崩獄、寒冰獄、脫殼獄、抽腸獄、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八荒也叫八方,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後泛指周圍、各地。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1.中國上古神話中,地球有六界,並有六種上古神獸守護,其中五行八荒界乃屬青龍守護。
一、五行八荒界 (人間)
二、芥子六合界 (次序)
三、九曲黃泉界 (九地)
四、直符靈動界 (九天)
五、宇宙混沌界 (太陽)
六、坤元中宮界 (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