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鏡第四季開播,黑鏡系列為何這么受歡迎
《黑鏡》(英語:BlackMirror)是查理·布魯克創立的一部電視劇。按布魯克的原話,本劇的內容和結構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不同的背景,甚至一個不同的現實。但都是關於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我們愚蠢,十分鍾之後就會是這樣。」也許正是精彩的劇情,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黑鏡子》是一部3集的迷你劇,由CharlieBrooker一手打造。每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員、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現實社會,但都圍繞我們當今的生活展開。如果說科技是毒品,它的確也會讓人上癮,那麼它帶來的副作用是什麼?《黑鏡子》正是把鏡頭聚焦在歡樂和不安之間的區域。在過去10年間,在我們有機會和時間思考和質問之前,科技就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個家庭、每張桌子、每個手掌之間都有一個屏幕、一個監視器、一部智能手機,一面反映時下現實的黑鏡子。我們膜拜谷歌和蘋果,Facebook比我們的父母更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能夠訪問全球所有的資訊,但我們腦子里卻裝不下超過140字的微博。該劇是《TheTwilightZone》和《TheUnexpected》的融合,聚焦我們對當今社會的不安全感,以尖銳、懸疑、諷刺的故事形態娓娓道來。如果我們的世界變成這樣會如何?
從預告可以看到,由Dewitt飾演的母親因一次女兒走失而選擇在女兒回來後參加了一項醫療項目,即能幫助其實時了解女兒的行動軌跡。也許這種控制可以讓母親感到安心、讓母親覺得這是作為好父母的表現,然而在《黑鏡》這樣一部劇里它要呈現給觀眾的絕對不會是這般美好的東西,至於是什麼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總結:懸幻的劇情吸引著觀眾,讓觀眾期待他們的結局,這就是黑鏡系列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㈡ 推薦幾部讓人可以落淚的電影
你敏感什麼,就看哪類電影,敏感動物,就看動物傷感片,例如《忠犬八公》,《向日葵與幼犬的七天》
敏感人性,就看《辛德勒的名單》,《紅河谷》,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逃學威龍3》,《黑天鵝》,《檢察官外傳》,《熔爐》,《韓公主》,《素媛》,《孤兒怨》,《黑鏡系列》,《機器人總動員》,《狗十三》等等
敏感生活,可以看趙本山老師的《落葉歸根》,《獵謊者》,《遺願清單》,《普拉達女王》,《裁縫》,《最爽的一天》,《沙漠之花》等等
㈢ 黑鏡評分系統是哪一集
第三季第一集——評分的社會
《黑鏡》是一部科幻迷你劇,雖然是科幻類型,但又映射現實,有點現實主義的感覺。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像在看一個系列的電影一樣。當初播放第一季時,就因為該劇極具諷刺意味的題材備受關注。從2011年到現在,已經出到第三季了。《黑鏡》的每一集雖然沒有劇情上的關聯,可是反映的主題基本一致,都是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的某個時代,假想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將來的某一天科技會對人類的社會引起怎樣的改變,讓人們反思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背後又有哪些負面的作用,讓我們在利用科技的同時也應該了解到自己該怎樣權衡利弊,避免受到負面影響。
㈣ 《黑鏡》帶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第十放映室》里對電影《神奇俠侶》有這樣一句評價 : 神奇俠侶中有且僅有一個看點,這個看點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但將其拉長成為一部電影,絕不足以支撐起90分鍾的電影情節,於是導演只好附加一些無所謂的戲劇沖突,只為了拚命炫耀那個唯一的看點。
這段話用在黑鏡身上,剛剛好。
㈤ 《黑鏡》現實版你看懂了什麼
第一個故事講得是為了營救一位親民的公主,首相需要親自上演一出人獸play,剛開始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很荒唐,不管是當事人首相還是他的智囊,普通的觀眾也只把這件事當做一出鬧劇觀看,畢竟一國元首,直播這種28禁的東西,臉都丟到大洋彼岸了。第二個故事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很喜歡 講的是未來的我們可能是因為能源危機等,只能通過人力發電,所以每個人的工作內容就是不挺的去登自行車,然後獲取對應的虛擬貨幣。吃的都是培養出來的水果,住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張床,就像是進入了一個虛擬世界,除了吃的,其他看到或者玩的都是二維動畫影像。而且每天觀看節目。
㈥ ,Netflix上線《黑鏡》第五,《黑鏡》嫁給Netflix後,終於徹底涼涼了嗎
首先,《黑鏡》第五季確實是轉移到了流媒體大亨Netflix(網飛)旗下;其次,《黑鏡》第五季製作水準遠不如前四季,著實已經「涼涼」,可二者有什麼關系呢?
《黑鏡》第五季口碑「斷崖式」的崩塌,和屬於哪個流媒體有什麼關系呢?羊毛出在羊身上,《黑鏡》口碑崩塌的問題還得從《黑鏡》自己找起。
在《黑鏡》的前四季里,基本上會埋好充足卻又絲毫不刻意的伏筆,之後再來個大反轉。這樣的反轉既不會讓觀眾覺得突兀,更會讓我們有一股「恍然大悟」的味道。
而第五季呢?反轉的伏筆不是太刻意就是太唐突,有些地方甚至連邏輯都不對勁。作為一部科幻劇,也就勉勉強強及格罷了。
不得不替《黑鏡》感到惋惜,心中的神劇就這樣崩塌了......
㈦ 《黑鏡:潘達斯奈基》與其他同類懸疑片比有哪些亮點
Stephen由於小時候的創傷一直覺得是自己或者是爸爸害死了媽媽,但是我覺得母親這個形象很有可能是父親虛化出來的,每次開頭都會出現鄰居隔壁家的狗在拋院子里花池地下的土,父親便很生氣地叫,第一幕場景的時候父親說「it the death of us」 我在想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是父親把母親埋在了花池底下?那為什麼又要種上花呢?並不是因為埋在了花的底下,而是因為不安而掩人耳目種上了花。
而當我在回顧第二遍的時候,終於發現為什麼要一直重復給「Look Door,Get Keys」鏡頭,當我意識到時,不禁雞皮疙瘩都出來了,正是拿到了父親秘密房間的鑰匙,Stephen才發現了自己被控制,自己被實驗的事實。
㈧ 《黑鏡》這部劇講了什麼
當然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屁孩建議在老司機的陪同下觀看,我保證你看完後會思考人生。我這人一般只說實話,從不玩虛的。
這部英國電視劇從首相強奸一頭豬開始,到鍵盤俠用指尖殺人結束。目前一共出了13集,每集都是獨立故事,人物,場景包括劇情。當然你也可以不按套路來,隨意點開任何一集,這完全沒問題,就跟看一部電影一樣一樣的。這些故事大部分描述的是未來世界,諷刺的則是即將邁向未來的當今社會。娛樂,新聞媒體,社交,家庭倫理,犯罪懲罰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有刺痛人的點,而每一個故事都有可能成為現實,甚至已經成為現實?!至於劇情,請自行搜索,我又不欠你的,難不成你還想讓我把鏈接也給你貼上來?洗洗睡吧,騷年。
㈨ 有人看了電影《黑鏡子》嗎能說說你有什麼感想
用「凌亂」來形容看完《黑鏡》的心情,我想並不為過。記得第一季的時候,一氣看完三集,壓抑的有些喘不過氣。它引起的不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是一種直指人心的觸動。
兩季歸結來說,只有三個主題:1、政客與真實(第一季第一集國歌,第二季第三集沃多時刻)。2、真人秀與人性(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第二季第二集白熊)。3、愛情與性(第一季第三集你的全部歷史,第二季第一集馬上回來)。
1、政客與真實
《國歌》描述的故事有些駭人聽聞——為了營救公主,首相必須答應綁匪的要求與豬發生性關系。首相的一舉一動都在綁匪的監視之下,最後只好妥協,諷刺的是,在完成綁匪要求的同時,公主早已得到釋放,而全部民眾只關注於現場直播。最後,綁匪自殺。首相依舊微笑出席公眾場合。
兩集擁有共同的兩個心理前提,一是一致認定政客就是偽善和具欺騙性的;二是大眾的娛樂心理。
《國歌》里綁匪的最大要求無疑是真實,政客智囊千方百計令首相免於受辱,均被識破。而綁匪卻玩了兩個花樣,一是送斷指威脅首相;二是提前釋放公主。頗有點「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意味。
影片含有一種對立結構,即真與假的對立。主要有三種人物角色,錯綜復雜,相互交織。首先是首相為首的政客團體,其次是看這場「好戲」的民眾,最後是綁匪,毋寧說綁匪代表了一部分清醒的觀察者,觀察著其他角色的行為。順帶一提的是公主這個角色,雖說只是打醬油的過場,其中也有值得玩味的心理,特別是大眾對於公主的態度,君主立憲的國家,皇室只是個空架子,卻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擁戴。所以,首相在處理這樣的問題時,才顯得十分棘手。
政客的假,當然絕非個人意願,首相起初堅決拒絕,只是迫於政治壓力才不得不妥協,不啻於逼良為娼;皇室的假,則是歷史遺留問題。而另一個側面,當攝影機轉向民眾時,我們看到的是幸災樂禍,其中當然也不乏對公主的同情。這種大眾的娛樂心理,真實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同時這一切都看在綁匪的眼中,面對虛假,可以諷刺抨擊,面對真實,則顯得無力了,最後選擇自殺是作為一個清晰的觀察者必然的結果。對於觀影體驗來說,最虐心的過程無疑是從看戲的大眾過渡到清晰的觀察者的過程。
②《沃多時刻》的角度則更為明確些:一個普通演員被捲入政治事件後的所作所為。
真實無疑是主角詹米最核心的訴求。影片開篇就有所體現,扮演沃多的詹米對自己的身份並不認同。在隨後的故事發展中,詹米不只一次的提到對政治不感興趣。扮演一個對政治有所言論,甚至參加競選的角色,無疑與他對真實的訴求產生矛盾。與女政客的一夕溫存,無疑讓詹米感受到了真實。
詹米對女政客的追求也許可以等同於他對真實的追求。在受到拒絕,男政客公布其真實身份後,終於忍無可忍,語無倫次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大眾的娛樂心理再次出現,網上瘋傳,投票支持沃多競選。詹米心裡無疑對於沃多這個角色有一份責任。在受到女政客的質問下,幡然醒悟,決定做回真實的自我,此時的詹米對真實無疑有了更多的認識。為時已晚,沃多形象得以推向全球,並繼續發揮著煽動力量。導演無疑有兩層擔憂,一是虛擬形象下的責任意識,二是圖像的煽動力量。至於大眾心理,早已無力吐槽。
③總的來說,在這個主題下探討的是一種真和假的對立,這種對立並非絕對,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我們於這幾種角色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2.真人秀與人性
①《一千五百萬的價值》,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蹬腳踏車積攢點數以換取所需。唯一的希望的通過選秀,登上舞台,得到評委認可便可飛上枝頭變鳳凰,擺脫苦逼生活。故事開始於一段戀情,黑人小伙愛上白人女孩,用哥哥的點數供女孩選秀,女孩成功過關,卻被迫出演成人節目。黑人小伙義憤填膺,省吃儉用積攢點數,自己登上選秀舞台。隨後用玻璃頂住自己的脖子,說出自己想說的一切,受到大眾的認同。評委發現商機,讓小伙有了自己的節目。
這種過程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節目,又有多少人想要通過所謂達人秀,或者夢想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不管什麼秀,秀的內容總是關鍵。真人秀秀的什麼呢?才藝?技巧?個性?抑或是人性呢?
本劇似乎更偏重於人性。女孩展示自己的歌喉,卻被成人節目選中,女孩面臨抉擇,實際上變相展示了一種心理活動過程。男孩以死相逼,同樣有得炒作,有賣點的東西總是有價值的。
想像的真實依舊沒有來到,只是更大的虛擬空間。男孩接受了現實,成為既得利益者,用憤世嫉俗愚弄大眾。我寧願相信,男孩是無奈地接受現實,而不是蓄謀已久。
②《白熊》,27分鍾的撲朔迷離,14分鍾的恍然大悟。我們一如片中女囚,驚慌失措。劇情大致如下:女主一覺醒來,失去記憶,並不知道自己是誰。驚慌失措,看到照片,以為相片中小女孩是自己女兒。發現電視里有白色記號。出門發現有很多人拿手機沖她拍攝,大呼求救,無人應答。突然被有帶面具的持槍匪徒追殺,碰上疑似匪徒敵人的2人,被擊斃一名,只有兩個妹子一起跑往白熊(一個細節為後面做了鋪墊,就是,每當提到白熊,女主總會閃出些許回憶,並覺得不能去白熊),到這里,我都以為導演在說人們的冷漠,圖像時代的隱患之類的主題,只是到這里,接下來,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刻,原來這是真人秀現場,隨著事實真相一步步清晰,之前想到的主題全部是浮雲。女囚一遍遍的經歷對她的懲罰,之前是她拍攝小女孩被害過程,現在她一遍遍地經歷被人拍攝的滋味。似乎一切都是因果報應。
最諷刺的還是公園的名字:白熊正義公園。這赤裸裸地用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第一次覺得死刑其實也是一種仁慈。這個主題其實跟《發條橙》所涉及的問題一樣:都是如何對待罪犯的問題。這種真人秀太過殘忍了些,冷漠的大眾就好像逛動物園,參觀動物一樣看待女囚。人應該有尊嚴的活,並且有尊嚴的死去,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利。
③ 真人秀,秀的其實無外乎人性,我們不僅看到主角的心路歷程,同時眾看客行為同樣也是人性的體現。不得不承認黑鏡系列直指人心,我們在觀察看客行為的同時,不禁反思自己作為看客時的所想所為,是否經得起審視。
3.愛情與性
這絕對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引來無數的爭議和辯論。本劇從兩個側面表現了這一話題。
①《你的全部歷史》依託於未來科技。在未來的某個時代,人類發明了存貯記憶的工具,把一塊小小晶元植入你的大腦,它就能記錄你所有的記憶,並且你可以隨時回放。這明顯是對目前的影像化時代的發展前景預測。
在本劇中引發的問題是性背叛危機。為了取證,劇中提供了方便的操作,只需調出過往的記錄,就能看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男主明顯嗅覺靈敏,而女主還做賊心虛的刪除了一段記錄,這更坐實了男主的猜測。男主憤怒的找到姦夫,發生打鬥,找出證據。最後,男主無法面對回憶,把晶元取出。
我無意對女主的出軌做過多的指責。更多的想去關注一下性背叛危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在觀影過程中,隨著故事發展,若有若無地對女主潛在的性背叛抱有一種懷疑心態,這也正是交往的男女之間心態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過,曖昧是漂浮在空氣中的,換句話說,就是曖昧無所不在。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性背叛可能性。特別在快餐文化的今天,任何行為都有快餐化的趨勢,責任的意義無疑被弱化了。性背叛危機順理成章地出現於責任意識的弱化之後。婚姻更多的要求無疑是責任,沒有責任,婚姻必然缺少支點而無以為繼。
科技的改變,對人類意識造成了很大影響。一個小小晶元,似乎打開了一個缺口,人的陰暗面得以暴露在陽光下。
②《馬上回來》,一次車禍奪走了瑪莎的男友艾什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薦下,瑪莎購買了一項服務,可以在電話里扮演艾什與她聊天。不久之後,那個聲音告訴她,艾什可以「真正」回到她身邊。權衡再三,瑪莎還是選擇購買,並培育出了克隆艾什,瑪莎最後醒悟,把克隆艾什棄置閣樓,而定期讓女兒與艾什相處。
實際上在與虛擬艾什相處過程中,瑪莎經歷了一種異化,對人的依賴轉向了對物的依賴。充氣娃娃並不能表現人的正常情感,只有性的滿足無法滿足瑪莎的感情需要。愛情的產生有比性沖動更為復雜的過程。
黑鏡,照出人性中的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