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讓子彈飛)真的好看嗎為什麼這么火呀
很暴力,很男人味,罵人的話語一直充斥其中,像當初流行的《瘋狂的石頭》那句國罵:wcnm
很讓人過癮··搞笑方面也很好···劇情根據小說改編,自然差不哪裡去。主要是迎合了當前大眾的口味,建議去看看。
㈡ 為什麼 讓子彈飛,這樣的爛片被吹捧的這么高
我自己來談談自己的感受。。之前在同學那裡看了中間的一小部分。但是覺得姜文的片子文藝風味還挺有。。但是前天我從頭到尾看下來。。整部片子太多的漏洞太多的主觀臆斷。。黃老闆和縣長師爺的對抗也挺扯淡。。。這片只能算上消遣片。。並沒有太多的內涵。。片中的亮點就是師爺的精明世故,張麻子的血性以耐性。黃老爺的玩世。。。至於你問的為什麼這樣的爛片能被吹捧得那麼高。。。個人感覺國內很明顯的跟風缺乏對電影的內涵的發掘。。。。要知道為什麼真正獲獎的片子在中國都得不到票房。。就因為整體國民的文化素養還停留在相對較低的層面
㈢ 讓子彈飛這片子為什麼能火
樓上不對,這個能火主要在於它的詭異莫測的劇情,以及極為犀利的言語對白,還有就是三大演員的豐富表演,加上整部片子對現今社會的黑暗反應~!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子啊!~!,
如果你看不太懂,可以去看看影評,你就知道它有多麼精彩和為什麼這么火了~!
提問者你TMD智商低看不懂不要亂吵好不好,老子又不是托,沒拿什麼錢的啊,實話實說,本姑娘就是喜歡這電影,不喜歡不要吵,給老子滾一邊去,沒素質沒品位的東西。吃你的shi去吧!給你1億你拍的個P出來啊!正宗沒見識的s@b!!
㈣ 電影《讓子彈飛》為何很火其中有什麼原因
這部電影到現在為止,我已經看過兩三遍了,對於其中的一些細節,在網上也跟一些網友討論過,其實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如此火,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的台詞設計以及人物的表演是非常生動。如果細想一下,這部電影其實是有無數的解讀過程,但是如果把它簡單地看作是一個喜劇劇情片的話,你會發現這部電影也是極為優秀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第三,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從一個劇情片的角度來看的話,這部電影的劇情十分的連貫,而且具有很深的意義,只不過很多人在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是看不懂這部電影的,如果把這部電影跟之前姜文拍攝的另外一部電影連續起來看的話,就可以明白其中的一句話,那就是你可以說你看不懂,不能說沒有。《讓子彈飛》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片,其喜劇元素也是極為優秀的。不管是台詞設計,還是其中的一些畫面和配樂,都可以展現出導演深厚的功底。
㈤ 讓子彈飛為什麼火
讓子彈飛是一部民國黑色電影,除了強大的陣容以及幽默的故事情節外,還包括著很現實的社會問題,例如姜文的站著把錢掙了和讓子彈飛一會兒以外折射出來的更是諷刺與真實,這個故事讓很多人明白了做人要正直的道理,當然,這種電影會讓一些觀眾審美疲勞,社會有病,利用電影藝術針砭時弊,我以為無可非議。《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卻真正在煽動社會的動盪。所有口碑好得「令人發指」的評價都說明了這一點。雖然姜文的改動與原作相差太大,但是有一點沒變,那就是中國從上世紀留下的腐敗陰影需要打擊和消除,讓老百姓從心底不說苦,。使社會獲得進步。
㈥ 讓子彈飛被許多人奉為經典,為什麼這部電影如此成功
讓子彈飛被許多人奉為經典,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就是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對現實的各種現象進行諷刺和影射,很多人在第1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會覺得這個電影故事情節非常緊湊,而且場面也很多,觀眾在看的時候會覺得心情跌宕起伏,而且其中演員演技也非常的出彩。其實這部電影當中非常多的細節是值得大家去揣摩的,是能夠真實的讓大家感受到理想主義的美。
最後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確實是一部好的電影,而這部電影當中的非常多細節也是值得大家反復去觀看和回味的,不過看電影這件事情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㈦ 讓子彈飛,這樣的爛片也能被人捧上天
沒文化真可怕!好電影放在眼前卻不慬欣賞,讓子彈飛中所包含的精神境界是很深的,太膚淺的人就看不懂。比起那些爛片,讓子彈飛已經很好了。不好電影怎麼會叫好又叫座,又何來那7億多的票房?至少人沒值入廣告,做到了站著掙錢,就憑這一點就值得鼓勵。
㈧ 為什麼,讓子彈飛這么受歡迎
總結:幽默、炫酷、西部片,自戀、隱喻、男性化,黑色、血腥、怪點子,賣腐、露點、性暗示,酒神、荒誕、神經錯亂,草莽氣息、英雄情結、革命浪漫主義外加一分的孤獨。不是好壞丑不是七武士更不是無恥混蛋,它是讓子彈飛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
沒想到這個影評會這么火.
看了部分回復,呃...
想轉載的朋友隨意.
我不是什麼馬甲 ,也沒啥壞心眼,只是個愛顯擺小聰明的窮學生而已
我在豆瓣不活躍,但也不是個新帳號.我好歹還寫過點書評...就是沒人理罷了
至於有同學說我造謠,挑撥,中傷姜文...呃...真百口莫辯,不過你們大概沒仔細看影評吧。可能有些措辭確實不當,改掉了。
我會看這電影,寫這影評,完全因為導演是姜文。
在我看來,姜文,爺們中的爺們,讓人自慚形穢,又心嚮往之。
㈨ 《讓子彈飛》為什麼是爛片
因為大多數人都看不懂,所以才說《讓子彈飛》是爛片。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講的是英雄人物戰勝了惡霸,英雄的結局必然只能是戰勝黑暗,作為這部電影推動整個事件發展的主角,張牧之的結局並沒有那樣慘不忍睹,他戰勝了黃四郎,但兄弟朋友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兄弟們都離他而去。
這樣的表達看似勝利,實則失敗。這個結局賦予張牧之的意義就在於告訴大家,人民是麻木而現實的,需要英雄拯救的時候跟在他身後鞍前馬後,事情成功之後沒人掛念他的好,就算肝膽相照的兄弟也不行。
張牧之最後望著兄弟們坐火車離開,他們奔向上海奔向自己的好日子,而那個英雄卻獨自一人被他們撇下了。
(9)讓子彈飛著垃圾電影怎麼火的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姜文飾演的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麻匪老大,他的名字很文藝張牧之。而周潤發是一鎮惡霸黃四郎,這兩股「惡霸」勢力從電影開頭便水火不容,分屬張牧之手下的嘍啰們,最重要的是張默飾演的「小六子」,他也是張牧之的「干兒子」。
「黃四郎」周潤發旗下,則以陳坤為代表,陳坤影片中的名字叫「胡萬」。在這兩股像海嘯般的「氣流」中間,掙扎著苟活、且平衡兩邊勢力的是葛優扮演的老湯。老湯原是一鎮之長,但是中途卻被張牧之所劫,他不得不矇混身份,低三下四,以圖苟活。
「鎮長」葛優與「鎮長夫人」劉嘉玲在途中被「麻匪」姜文所劫,葛優為求活命,不敢透露自己真實身份,鎮長夫人也順勢成了「寡婦」。姜文一邊覬覦著夫人的美色,一邊帶著葛優一行人行進到鎮上。遭遇此鎮惡霸地主周潤發。於是,雙方開始為了爭地盤而發生激烈摩擦。
㈩ 為什麼《讓子彈飛》那麼火
《讓子彈飛》其實是一部諷刺廣電總局的一部電影,裡面的黃四爺只的就是廣電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