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只有拍黃瓜和花生米,三個人喝117瓶啤酒是怎麼做到的
1480,三份黃瓜,三份花生米,117瓶啤酒,從早上九點喝到晚上五點,平均一下這三個人一人五百塊錢啊,就這配置你還用去飯店嗎?我家樓下倉買完全可以滿足你,花生米,綠棒子,估計你們三個有二百塊錢都能帶點鴨脖子,鴨翅啥的!
117瓶啤酒三個人喝了八個小時,我覺得沒啥問題啊,平均一下,每個人39瓶,每小時也就5瓶,這么一算,你覺得那117瓶啤酒還是問題嗎?就跟一日三餐一樣,比如我說:我吃了六個饅頭,你覺得我吃的有點多,我要說我一天吃了六個饅頭,是不是就不一樣了,這幾個哥們沒來白酒呢,要是再來點白的估計夠嗆能堅持下來,人家這叫做細水長流,一點毛病都沒有!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就是笑話,結果人家店家拿出了小票,好像是旅遊過去的,不像是本地人,別地方我不知道,沈陽我是真見過,兩三個人,一盤雞架,一點鹹菜,幾瓶啤酒,來碗面條,就那麼能喝一下午,從中午到晚上飯店都是爆滿的那種,還有早上包子鋪喝白酒的,非常多,我是見怪不怪了,不過酒多傷身,還是得少喝,這要是喝到醫院了,再出點啥事,陪酒的不就攤大事了嗎?
『貳』 香港黑幫電影為什麼愛吃花生喝啤酒
一方面,這些東西便宜,拍電影省經費。另一方面,主要是表現他們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氣魄,表現的是喝酒,花生米就是下酒菜。
『叄』 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喝酒時要吃花生
大多數人在喝酒時要吃花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酒精味沖,花生米嚼嘴裡有濃厚的香味,可以壓酒。喝酒時,由於酒精的作用,再好吃的菜到嘴裡總會有點變味,但是花生米卻神奇地除外。
2. 花生米含油量高,油脂消化時需要大量水分,而酒精消化會生出水,這樣二者在一起能夠加快消化。
3. 花生米出菜快,正菜做出來之前,大家就可以舉杯痛飲了。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有些菜大家都吃不動了,但是還有人頻頻舉杯,花生米此時仍可以佐餐就酒。
關於花生米的更多信息:
花生米也是非常健康營養的,在喝酒的時候,酒精會進入腸道,但是如果吃下一些花生米的話,就能夠幫助自己補充相關的元素,酒精進入腸道,影響人的新陳代謝,容易出現蛋白質缺乏,而花生的蛋白質含量為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脂肪含量可達百分之四十。
因為脂肪與蛋白質在胃中停留較久,有益於保護胃,減緩酒精對胃的刺激。
同時,花生中的維生素B和卵磷脂可以起到保肝護肝的作用,可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傷害。
同時,花生的營養成分,不僅能夠能增強記憶,抗老化,延緩腦功能衰退,滋潤皮膚,促進骨骼生長,而且能夠心血管,腸胃,腫瘤類等疾病。
『肆』 花生常作為中國人所喜歡的下酒菜是因為什麼呢
小時候常看武俠電影,在電影中不論是大俠小偷,還是市井小民,只要來到酒館吃喝總會先叫上一份花生米,不知大家可還曾遺忘《水滸傳》?那一幕幕吃花生米的片段似乎已經成為了經典。
"小二,來份二十年的女兒紅,酒要沉的,再來幾斤牛肉,嗯,再來一碟子花生。要酥!"
這也不由得不說,吃花生常作為中國人所喜歡的下酒菜是源遠流長的。
產量高,深受大家所喜歡
從古至今,我們的先輩都在土地中刨食,作為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最原始想法似乎就是填飽肚子,就像現在出門遇到了老朋友不像英國人開口討論的是天氣,我們會討論的而是:「今天你吃了嗎?」
一句你吃了嗎?似乎就包含著傳承千年的文化:名以食為天,食以量為重。而經過上網尋找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普通品種的花生種在田地里,一畝大約能產出170公斤的果實,而有這么一個新品種花生,一畝就能產出約400公斤的果實,而且榨出來的油,香味醇厚、營養高,深受大家喜愛。
不得不說,這與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以前大家窮,吃頓肉都很難,花生米產量高,稍微播種下去,收獲就會很豐富。由此花生也近乎是餐館最便宜的一道菜;並且花生可以煎炸蒸煮,口味可甜可咸可酸,能適合大多數人。
大家自然買花生米了,而且很多人家裡有種了花生,都不用買了。再者,喝酒需要很多送酒菜,同樣一碗菜,花生米個小,數量多,夠吃很久吧。對老百姓來說,這些才是最為看重的吧。諸如開心果,價格較昂貴。核桃?費時。瓜子?瓜子和花生最接近了,也適合邊吃邊聊,但瓜子屬性更像零食,所以飯店幾乎不提供。
堅持到底,奉陪如初
曾經在餐館點餐時看到菜譜上有道菜叫「堅持到底」,問服務員這是啥菜,服務員不假思索告訴我:「花生米。」這可引起我興趣了。剛想問為啥取了這么個名字,可立馬就明了了:「堅持到底」,意思是花生米是酒桌上陪你最持久的一道下酒菜。
喝酒時,持續時間很長的話,熱菜就涼了,而冷盤也被醬油腌得?J咸,都不好吃了,只有花生米還是酥脆如初,一盤能吃很久,經得起長時間的喝酒。
在大學中常有聚會,大家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聚會時難免會點上幾箱子啤酒,一段熟練的敬酒令之後,大家紛紛舉杯,痛快喝酒,一時間其樂融融。然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傢伙兒酒足飯飽,插科打諢,這時候不能提筷子撅口剩菜往嘴裡填,一來掉價,二來量太大,肚裡裝不下了,不容易飽腹,要是很快吃飽了就啥也吃喝不下了。
這時候一桌上幾碟子花生米,再望望身邊殘留的半箱啤酒,頓時又有了興趣,談天說地,無所不及。不得不說,花生米,十分堅挺!
老話有理,話粗理不粗
時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現在喝得酩酊大醉,也吃得肚圓滾脹,就算是平日最愛吃的雞大腿都不想再吃一口,可花生米轉到你跟前,你還是會不自主夾一個放嘴裡。
正如啤酒配炸雞,葡萄酒配巧克力蛋糕,伏特加配脆麵包,那白酒配什麼?燒烤?牛肉?中國老少爺們兒用江湖經驗告訴我們:喝白酒必須得配花生米。花生到底有什麼魅力,能稱霸白酒界屹立不倒了?江湖上流傳著這幾種說法,解釋了花生為什麼白酒的標配。
或許大家此刻耳邊會不由得想起這么一句經典老話:
「走,大家跟著我混,帶你們吃香的喝辣的!」
以前總是不懂,這是啥意思,後來聽老人講,所謂吃香的喝辣的,其實香的是指花生米,辣的是指白酒。喜歡喝酒的人都知道,白酒一進口,那味就橫沖直撞,很多不會喝酒的人,一杯二鍋頭入口,就是嗆得眼淚流,每每一下肚就是翻江倒海。
這時候及時夾上幾顆花生,尤其是油炸過的,一口酒,一粒花生,吃起來嘎嘣嘎嘣,又脆又香,能蓋過酒的那股辣味。故而所以,一定得是花生才能製得住白酒的勁兒,淮揚菜、粵菜味道溫和,壓不住,如果選擇川菜,那就是火上澆油啦。
對於酒鬼來說,需要能給酒添香增色的吃食;對於吃貨來說,小酌的時候需要充分滿足味蕾。花生米二者通吃。其實有這么一個說法,正因為花生米油性大,容易解酒,吃著花生米喝著酒,不容易醉,效果比魯迅筆下的茴香豆效果要好得多。嘿嘿,一口紹興老酒,小嘗幾顆花生,頓時化解五味陳雜,心中順暢。
酒場MVP,一碟花生米,舍我其誰?
喜歡走酒場的朋友們都知道,喝酒最怕冷場,當別的菜涼了、吃凈了,只有花生米還能默默地供人消遣,依然能讓你邊吃邊喝。此外,一些人喝多了,手腳不受控制,喜歡亂動,而花生米卻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彷彿在告訴你:「安分些,快吃我!」
凡小事處見大道理,區區花生米就能有這些門道。試問一下,在你溫飽之後總想找點東西打打牙祭,你會選擇什麼呢?
冷盤?不行,冷盤也是菜,夫妻肺片、口水鴨、皮蛋豆腐、黃瓜涼皮?NO!量太大,肚裡可是再盛不下了,再說了,現在得以喝酒為主,那需要什麼呢?瓜子?顯得太小家子氣;開心果、榛子?不存在的,我們可不是小孩子圍在一起扮家家酒,幾個二三十歲的兄弟們喝酒沒那麼洋派,更不會像孩子那般。你可能會想,實在不行,那就一人發一根煮玉米?哈哈哈,你怎麼不說烤地瓜呢?那最終還是會吃什麼?還是得花生米。
這花生最好是帶殼的,不帶殼也得有紅衣,剝殼搓紅衣的時候,雙眼微醺,耳聽八方,誰說個有意思的事情,把剝好的果仁往嘴裡一填,這時候總會先停下來嚼,身邊愛熱鬧的,喝大的老哥得准會一拍桌子――「哎!這事兒你可聽說過?」
再要是聽見身邊哥們弟兄有拿你打鑔的,你還能捏殼給他撇過去不是?但凡他一躲閃,邊上的人呼呼啦啦一起鬨,情緒就給調動起來了,屋裡的氣氛也熱鬧了。
沒錯,喝酒最怕一件事,屋裡七八個人默默地喝,默默地說,你一言我一語,一頓酒越喝越冷,就算是開了空調,披上大衣,舉起杯子,老大哥喊一句:「幹了就走哇!」――這是最沒意思的,然而花生米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可開懷,可緩解氣氛啊。
酒高人不醉,看你手可抖
最後不得不提一個笑話,這也是在酒桌上從別人那裡聽過來的:花生可以檢測你當前是否已經接近酒量極限。
酒局開始時,每個人都處於清醒狀態,用筷子夾花生米吃;到了酒局中旬,用筷子已經夾不住了,只能用勺子;臨近酒局尾聲,大部分人估計都已經只能用手了,一把一把的抓著吃。所以一但筷子夾不住的時候,喝酒可得擔心了。整場酒喝下來,如果哪位兄台還能用筷子夾花生,此乃神人也。
還記得曾經一次,喝到最後,一位老哥總會跟我斗氣,看誰喝到最後,不行,這可不能服輸啊。但是酒有酒量,人總有醉的時候,一箱箱啤酒下肚,就算肚子不漲,筷子也是拿不穩了,眼疾手快,隨手就叼兩粒入口,頓時覺得心中又有了一股子底氣。
再不說花生米也是很有食用價值的,記得元朝人賈銘入的《飲食須知》有記載:
「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花生果實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有潤肺補脾的功效,是一味治病強身的良葯。
好吃不貴,天性異稟,酒場不標配,可會輪到誰?
就想想以前高中的時候,晚上寫完作業,打電話叫上朋友們出去玩,有時候玩得較晚,總會找個路邊攤吃吃喝喝,俗話說,酒壯慫人膽,平時上課被老師罵,回家被父母捆綁著,來到這兒,點上白黃,一時間大家彷彿都釋放了出來,吹吹牛,聊一些平時都不好意思的話題。對於部分零花錢不多的我們,都會很默契的選擇花生米。吃貴的東西,囊中羞澀,更何況回家不好報賬!
中國老少爺們兒的江湖經驗告訴我們:喝酒必須得是花生米。正所謂,花生配酒,越喝越有,花生配酒,無欲無求。酒越喝越暖,花生米越吃越愛,中國人喝酒還得標配花生米!
『伍』 請問很早的一部電影名字,片頭是一個男的裝左輪手槍,一邊裝還一邊吃花生米。。。是慢放的動作
《神秘的黃玫瑰》吃的不是花生米,是葵花子!
『陸』 有一部外國電影,是關於兩個警察的,一個是胖子,戴眼鏡,一個是高個,光頭,裡面還有一個人物愛吃花生但
聽你的描述應該是喜劇電影《熱血警探》,這是電影簡介,你看看是不是:
這個喜劇講述了一個高級巡警——尼古拉斯·安吉爾(西蒙·佩吉飾)已經在倫敦工作了很多年。然而,他卻經常把好好的一件事情弄得很糟。於是,上級將他指派到桑得福特西部一個偏遠的小鎮去工作。在這個偏遠的上鎮上,他的工作與在倫敦時完全不同,要每天處理鄰居關系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安吉爾開始非常不習慣,加之他的新搭檔——丹尼·布特曼(尼克·弗羅斯特飾)雖然年輕,但卻是一個很笨的傢伙,他必須很努力才能逐漸去適應這種「新」的生活。
其實,桑得福特並不像看起來這樣的寧靜、平和,安吉爾並沒有因為在看起來似乎是最安全的小鎮而失去他的警惕性,憑借他做多年巡警的本能覺察到一系列嚴重的事件正在發生,也許會比他預料的更危險和嚴重,安吉爾與忠實的夥伴一起投入到戰斗中……
希望幫到你!!!
『柒』 在《加勒比海盜3》中,為什麼常常有 jack 發現花生,並且很高興地吃掉的片段 這表示什麼意思
Jsck 當時在世界的盡頭,其實就是個活死人,永遠都飢餓,但永遠沒有飽感。他寂寞一人,想像著有好多個自己,類似於精神分裂。當時什麼吃的都沒有,當他看到花生時很高興,正准備吃時,被想像中的另一個自己給殺了,
『捌』 尋找一部外國老電影,劇中男主角愛吃葵瓜子,還給槍喝酒。使用的是左輪手槍,似乎裝的子彈還挺多。
《神秘的黃玫瑰 》系列
羅馬尼亞電影
全系列共八部
我國引進了4部《神秘的黃玫瑰》系列片如下:
1982年 神秘的黃玫瑰—《白骨之路》Drumul oaselor(長影)
1983年 神秘的黃玫瑰—《布加勒斯特的秘密》Misterele Bucureştilor (未公映)
1984年 神秘的黃玫瑰 Trandafirul galben(上譯)
1986年 神秘的黃玫瑰—《銀面具》Masca de argint(上譯)
1989年 神秘的黃玫瑰—《藍寶石項鏈》Colierul de turcoaze (上譯)
『玖』 影視作品中,年輕人大口吃肉、喝酒(失戀後喝酒的就不要了)的片段,提供鏈接即可,謝謝~
記住最後一次喝醉的經驗
一如字面上所示,我們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久以來「喝一杯酒」意味著三五好友把盞言笑的歡樂時光。基於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齡以及第一次喝酒時周圍的環境,我們都有過各種回憶和期待(有時是焦慮) 使我們可能回想起一杯沁涼的啤酒、一杯雞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寧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紅酒或諸如此類的事物等等。
周而復始,在多數人早期喝酒的過程中,對於酒精的期待總是能夠符合實際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剛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們自然認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經驗,不僅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會逾越宗教習俗的規范。同時滿足渴望、迎合社交場合的禮儀,並有助於我們放鬆心情、振奮精神,達到我們各種不同的追求目標。例如以一位55歲的芬蘭人而言,當有人找他喝一杯時,不禁立即使他聯想到年輕時,在寒冷的天氣下喝下一兩杯白蘭地或伏特加烈酒後,所帶來的陣陣暖意。
若是一名年輕的女性,她腦海里可能立即浮現,華麗水晶杯裝著香檳、衣香鬢影、耳鬢廝磨、情意綿綿羅曼蒂克的氣氛,或是搖滾音樂會中蓄鬍、長發牛仔裝裝扮的年輕人,從滿袋瓶裝酒中取出一瓶豪飲,閃光燈不停閃爍,四處煙霧迷漫,每個人都尖聲狂叫,令人興奮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會員說:「喝一杯」幾乎等於是吃比薩、喝啤酒的代名詞。
還有一位78歲的寡婦說,她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療養院時,很喜歡在就寢時來杯雪利酒的習慣。雖說我們腦海中這種對於喝酒的印象極為自然,然而就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言,卻是一種誤導,這也是我們有些人開始喝酒的方式。
如果我們喝酒的過程僅僅是這樣,那麼我們後來就不太可能會惡化成為嗜酒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毫無畏懼的檢視從前喝酒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在我們最後幾年或幾個月的嗜酒期間,不論我們再如何努力的嘗試,未曾再出現如此完美、神奇的時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再的發現自己的實際的酒量遠大於此,最後總是導致某種程度的麻煩。也許我們對自己飲酒過度單單只有私下感到些許內疚。
但有時卻會演變為劇烈的爭吵,影響本身工作,甚至導致嚴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財務問題。所以,當一個「喝一杯」的建議出現時,現在我們嘗試著回想從開始喝酒到最後一次可憐的醉酒和宿醉的整個過程。
一般朋友對我們提議喝一杯酒的邀約,一般而言純粹指的是社交應酬、一兩杯淺嘗即止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仔細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的全部細節,我們就不會再被長久以來盤據在我們心頭對「喝一杯酒」的印象所蒙蔽。
如今我們可以坦白地承認,就我們生理上的真實反應而言,我們相當確定一杯黃湯下肚,意味著我們遲早又會再喝醉酒,而帶來一連串的麻煩。
喝酒對我們來說已不再意味著音樂、歡樂,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記憶。有位A.A.會員曾經如此表示:「我知道現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將絕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用一點時間、花一些金錢而已。
這一杯酒將會耗盡我的銀行賬戶、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車、工作、我的理智,甚至於我的人生。這實在是太大的代價太高的風險。」
他記住了他最後一次喝醉的情況,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經驗。
舍棄陳舊的觀念
在過去嗜酒期間我們從生活當中累積下來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即使在我們停止喝酒之後,卻無法像變魔術一般,轉瞬間就消失無蹤。
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醉生夢死的日子,但是酒癮疾病依舊徘徊不去。所以我們已經發覺到,如果能夠設法去除許多開始又再度萌芽發根的舊觀念,將有助於我們康復的療程。
而這些老舊的思想,也確實一再地重復發生。我們所努力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從過去陳舊觀念的束縛中,重新獲得一種放鬆而自由的感覺。很多我們過去思考方式的習慣及
其所形成的概念限制了我們的自主權。
當我們以全新眼光仔細檢視時,原來它們只會壓垮我們而一無是處。我們沒必要再繼續緊抓著不放,除非經過確實的檢驗證明有用,而且真正仍然可以發揮效果。
我們現在可以使用非常具體的標准用來衡量一個想法目前的實用和真實性。我們能夠對自己說「那正是我在喝酒時經常有的想法,這種思考模式現在是否有助於我保持清醒?今天這種思想對我而言是否有益?」我們過去很多陳舊的觀念——特別是那些關於酒精、喝酒、醉酒、以及酒依賴方面的想法(或是嗜酒的問題,如果你比較認同此一措辭)——對我們而言不是毫無價值,就是實際上在自我毀滅,去除掉那些想法將會是極大的解脫。
也許舉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我們拋棄這些陳舊而無用的觀念之益處。當我們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對很多人而言,喝酒是一種宣誓證明,用來表示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或者我們已經長大成人,而且聰明老練、見過世面或者足夠強大可以違抗父母和其它權威。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喝酒總是與浪漫、性、音樂、功成名就及優越感、奢華享受密不可分。如果學校有傳授任何關於喝酒的事情,通常只是對於健康的危害和可能被吊銷駕照等——其餘的事並不多。
同時有許多人仍然相當確信任何喝酒行為完全都是不道德,直接導致犯罪、痛苦、恥辱和死亡。無論我們對喝酒的感覺曾經是什麼,正面或負面,通常是強烈而又情緒化遠多於理性。或許我們對於喝酒的態度僅僅只是無意識的,不假思索的全盤接收他人的意見。
對於許多人而言,喝酒是社交場合中,必要而無傷大雅的一部分,在某些地方、朋友之間在特定時間內所進行的令人愉快的休閑活動。
其他人也許視喝酒為佐餐必備物品。但現在我們問自己: 如果不喝酒,是不是就實際上無法盡情享受友情或美食?我們喝酒的方式是否
有助於改善自己的社交關系? 這樣是否能提高我們對食物美味的享受能力?對於想喝醉酒的想法,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其所衍生的反應甚至更加極端。不勝酒力可能被視為只是好玩或者只是丟臉。
基於各種理由,想喝醉酒的想法常令許多人都覺得反感。可是對我們有些人而言,這是一種渴望的狀態,喝醉酒不僅僅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同時我們自己也喜歡這一感覺。但是同時另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由於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公然輕忽。
有些人完全無法容忍從未喝醉的人,其他人則是鄙視喝得太醉的人。就現今醫療保健所發現的結論,目前對改變這些態度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仍然相當有限。當我們第一次聽到「嗜酒者」這個名詞時,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是專門指那些年邁、衣衫襤褸、渾身顫抖或是在行乞令人討厭的人,或是在貧民窟里喝醉酒的人。
現在對此問題有充分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全都是廢話。然而盡管如此,我們過去所殘留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在我們剛開始試著保持清醒之際,依舊縈繞在我們心中。
蒙弊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難以察覺到事情的真相。但直到最後,我們總算變得有意願去接受,轉變過去的那些觀念——只是可能——部分也許有點錯誤,或至少不完全能夠再准確的反映我們個人的親身經驗。當我們能夠說服自己,以誠實的態度看待過去的經驗、並仔細聆聽其它不同於我們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就可以用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一長串過去我們所未曾詳細檢視過的信息。
例如,我們可以察看科學專業的敘述:酒精不僅是美味解渴的飲料,而且也是一種能夠改變意識形態的葯劑。我們學習到不但可以在飲料中發現到葯劑,同時也存在於食物和各種葯品之中。而且現在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讀到或聽到一些特定的葯劑對於人體所造成多重的危
害(包括對於心臟、血管、胃、肺部、口腔、腦部等等)這是我們從前所未曾懷疑過的狀況。葯理學家以及其他的成癮治療專家,現在都已經認為酒精無論是使用作為飲料、興奮劑、鎮靜葯、補葯或是安定劑,不能完全視之為安全無虞。但就每個單一個案而言,其本身並未必會直接導致身體傷害或精神惡耗。
顯然大部分人都能夠優雅的使用,而不致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我們發現,可將喝酒視為醫學上的服用葯物,酒醉就像是服葯過量。濫用葯物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導致各種身體健康、精神、家庭、社會、財務、工作上的問題。
我們能夠開始看到酒精對有些人所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大部分只想到喝酒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也已經發覺到,任何人,只要是有發生過關於喝酒方面任何型態的麻煩,也許就是處於我們稱之為「嗜酒」的狀況。
此一疾病侵襲的對象不分其年齡、信仰、種族、性別、智力、背景、情緒、健康、職業、家庭狀況、體質好壞、飲食習慣、社會或經濟地位或其它一般的個性。問題不在於你喝多少或怎麼喝、何時喝、為什麼喝,而是喝酒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當你喝酒時發生過什麼事。
在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有這個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走出一個老舊而又令人厭倦的誤區:承認我們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酒量是一可恥、懦弱的表現(如果我們曾經如此)。
軟弱?事實上我們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才能正視這一殘酷的現實、毫無保留、沒有掩飾、無需借口,同時我們不用再自欺欺人。(雖然似乎不是在自吹自擂,但坦白說我們很多人都幻想自己是世界冠軍)在我們從酒癮疾病康復的過程中,同樣也會因為一些錯誤的想法而蒙上陰影。就好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人,親眼見到一個人因為喝酒而導致死亡,對於這個嗜酒者為何無法以自己的意志力停止喝酒會非常的驚訝。
這是另一個過時的觀念,我們之所以會將這種想法一直銘記在心,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在早年時期接觸到一些典型、超強意志力的案例,或許是有過家族或鄰里中的傳奇人物。經過多年放盪不羈的生活後聲名狼藉,但突然間改弦易轍放棄酒精、女人,到了50歲的時候,洗心革面、重新作人,從此滴酒不沾,成為舉止得體、誠實正直的模範。
這種當我們准備好時也能夠依樣劃葫蘆的幼稚想法,是一項危險的錯覺。我們不是其他任何人。我們就只是我們自己(我們也不是每天喝一大瓶,一直活到90歲的老祖父。)現在我們非常確定的結論是,僅憑個人本身意志力來克服酒癮問題,其效果就像是治療癌症一般。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已經一再重復的證實此事。
我們多數人曾經嘗試獨自解決,不論是希望控制酒量或是停止喝酒,但無論如何努力嘗試我們就是無法得到持久的成功。即使如此,要使我們坦白承認需要幫助仍然很不容易。因為此種作法,看來似乎也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沒錯,我們正深陷於另一種迷失當中。但是我們最後終於問自己:如果我們能夠獲取並運用更強大的力量,是否比自己徒然無益的孤軍奮戰會更有智慧,尤其是在我們自己經過一段時間反復證實無法奏效之後? 如果按一下開關,就能開啟燈光,我們不認為持續在黑暗中嘗試摸索是明智之舉。我們無法完全靠自己獲得清醒。這並非我們所學習到可以保持清醒的方式。
同時充分享受清醒的生活也不是一個人獨自可以完成的工作。只要我們能夠考慮少數幾個有別於我們原本陳舊想法的觀點,即使是暫時性的,我們就已經作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邁入快樂、健康的新生活。
原本我們深信絕無可能會發生此事,但這種變化此時此刻正出現於我們成千上萬的會員之中。
『拾』 終於明白為什麼電視劇中大俠為什麼喝酒只吃花生米了
只有花生米是真的,其他的菜都是假的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