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貓是,哪一年拍的,在什麼背景下拍攝
出品時間:1988年
上映時間 : 1988年4月16日
影片以20世紀50年代夏日的日本鄉村為背景,因媽媽生病住院(現實生活中,宮崎駿的母親則患有腰椎結核),小梅和小月兩姐妹隨同父親搬入新家,影片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龍貓》重現了一種童年畫面
㈡ 龍貓電影國語版
大贊一個,在《小看影》有。看完後感觸好深,愛一個人首先要懂她,盲目的愛只會導致分手,無限的去觸碰底線,誰願意和這樣一個看著就的人在一起
㈢ 龍貓具體哪一年拍出來的
龍貓是1988年拍的,4月16號上映
http://ke..com/view/111.html?wtp=tt#7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04拍的,11月20號上映
http://ke..com/view/27640.htm
㈣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幾個步驟
1、首先是製片方找到一個願意投拍的劇本,與原作者簽署拍攝協議。
2、製片方尋找投資人,購買原著的拍攝權。
3、製片方尋找適合的導演、編劇等,組成劇組。
4、劇組成立後,編劇與導演編制分鏡頭劇本,副導演尋找演員,談好報酬;尋找合適的合作者,比如後期製作團隊、特技團隊等等。
5、投入拍攝。
6、後期製作,開展公映前的宣傳。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錢, 或者賠錢。
(4)龍貓電影怎麼拍擴展閱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㈤ 日本的動畫片 《龍貓》 是幾幾年拍的
《龍貓》(日語:となりのトトロ)是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於1988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
㈥ 請問拍電影是按什麼順序拍的按劇本還是按拍攝地點
應該是哪樣最方便最省事就哪樣拍吧。導演會統籌兼顧,准備出最合理的方案,一般都不會按照劇本順序。比如最近李冰冰和周渝民拍的電影,第一次見面就拍了後面的床戲。導演會把需要在同一個地方拍攝的場景盡量一次拍完,比如《水滸傳》里頭潘金蓮洗澡的鏡頭有多處,但是導演不會去零零星星的每集拍一遍,是一次把幾集需要的鏡頭全部拍足然後剪輯備用。一些需要出國的鏡頭更是會加倍的節省時間,不可能出國好幾次,一次拍好,比如又見一簾幽夢,在國外的戲會全部拍完再回國拍別的。有些需要特別的天氣,又不好人工製造雪景或者潑雨的,就會等出現那種天氣來到然後抓緊拍,不過這種情況很少,一般都會製作需要的景色。
㈦ 龍貓是,哪一年拍的,在什
《龍貓[1]》(日語:となりのトトロ)是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於1988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由宮崎駿執導。電影描寫的是日本在經濟高度發展前存在的美麗自然,那個只有孩子才能看見的不可思議世界和豐富的想像。電影講述主人公小月在母親生病住院後,父親帶著她與四歲的妹妹小梅到鄉間的居住。她們對那裡的環境都感到十分新奇,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龍貓》於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總共吸引約80萬人次觀看,而吉卜力的發行收入為590,000,000日元。原先《龍貓》在當時的票房成績雖未特別起眼,但事後在電視台重播時受到觀眾回響 ;並因有廠商將龍貓製作成布偶在市場上熱賣替吉卜力帶來大筆利潤,帶動往後吉卜力將電影角色給商品化販售的策略。而龍貓後來也成為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徽號及吉祥物,並在之後每一部吉卜力影片的片頭出現。
宮崎駿長年工作搭檔及前輩高畑勛則曾於短文「愛的火花」(エロスの火花)上提及「《龍貓》是宮崎駿帶給社會大眾的一份恩澤,這部作品讓人往後看到森林時;願意打從心裡相信託托羅確實就藏在里頭,可說是世上少有的美妙體驗」。
在日本海外方面的評價;美國芝加哥太陽報的知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將《龍貓》列入偉大電影的名單之一,並稱它是「個人最愛的宮崎駿手繪動畫之一」。[6]而英國導演泰瑞·吉連更將《龍貓》評為史上最佳50部動畫電影里的首位[7]。《紐約時報》的Stephen Holden則描述《龍貓》是「看起來非常華麗」,並相信這部動畫「散發著魔法」時是「非常迷人的」。然而,即使有這些正面評價,他認為這部電影有太多僵硬與機械式的對白。
㈧ 拍一部電影。都是有哪些部分組成的
電影的製作流程基本分為五個階段:1、發展階段:撰寫劇本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2、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3、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4、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5、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許多好萊塢冒險電影需要電腦運算的影像(CGI),必須由非常多的3D模型設計師、動畫師、動態描繪師和其他人員來製作。然而,一部預算較低的獨立製片電影,可能僅由小型的工作團隊製作,通常薪資待遇也較低。全世界每個地方使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演出和類型風格進行電影製作,並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預算范圍,從中國大陸縣市政府出資贊助的紀錄片,到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內,完全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的電影製作。
㈨ 如何拍電影啊拜託了.
如何學會自己拍電影
sjwxl 發表於 2006-7-25 17:34:03
如果你想通過自學學會拍片子。那麼在自學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千萬別聽那個教員講的影片分析。電影是什麼,千萬別聽那些騙子的話:只有從美學的角度,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電影藝術神奇而巨大的魅力……(電影)跨越時空的魅力……使它們(電影劇本)有清晰的節奏,使它們有耐人尋味的想像餘地,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
我們簡單地來分析這幾句高深的詞句:從美學的角度?電影是什麼他都不知道呢,連似動現象都沒有聽說過,電影美學從哪裡來?那神奇的魅力是什麼?再看:跨越時空的魅力,難道只有電影的結構是時空結構?文學沒有時空結構,戲劇沒有時空結構,給畫沒有時空結構,音樂沒有時空結構?時空怎樣跨越?他連相對時空都沒有搞清楚呢。如果不懂得電影的由光波和聲波來體現的相對時空關系,如何使電影劇本有清晰的節奏,有耐人尋味的想像餘地,如何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不又是胡言亂語嗎?從這些胡言亂語中你能學會拍電影嗎?
連那些騙子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地,都說了一句大實話。他們說:
事件是一個,可是解釋是千千萬萬的。
那也就是說,他對一部影片的解釋就是那千千萬萬中之一。
那有什麼價值呢。在這兩天的教學中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解釋一部影片。不論你問他什麼問題,答案總是一種解釋。這種千千萬萬的解釋之一能有助於你拍影片嗎?拍片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學會怎麼拍。非常具體的,那可不是千千萬萬的一種。所以我提出來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不準談「意義」,不準談虛的。比如說,巴頓的那兩句話與音樂的關系是什麼。不準說兩者之間是和諧的。音樂傳達了他那兩句話的感情等等。那是作曲家在作曲時所需要考慮的。你必須看到和聽到。一、那光線是早上流進屋子裡的光,二、那說話的聲音,和音樂的聲音是平衡的。三、每句話都開始在音樂的重音上,如果我要求你說得更具體的話,你就應該說,它們是跟定音鼓一起出來的。第一句的開始是在定音鼓的鼓點上,後半句依然是在鼓點上,他的第二句是完全用氣聲說出來的,依然是出在鼓點上。如果我問,那勤務兵給巴頓戴上的鋼盔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應該回答說,原來是擺在窗下的一條短凳子上,鋼盔上面的牆上的衣架上掛著他的馬鞭,短凳的右邊是一個天主教的念經台。念經台的右邊是一個大衣櫥,從花紋來看,是當地的阿拉伯式的衣櫃。那是一個徵用的旅館的房間。如果你問學生,為什麼是旅館的房間。他就必須回答,可是洗臉池也在房間內。這是西方小旅館的一般布局。如果是住家,那總有一個洗澡間,不論是大是小。學生還得說,這一小段是這一場戲里,第三次出現巴頓的房間,從副官叫醒巴頓到他著好裝,天是在漸漸地亮,所以這第三次的光應該是已經很亮了。第一次副官司進來時,室內是很暗的。學生必須看到這些,因為那音樂是一直持續來來的,這音樂不僅跟那幾句話有著節奏的關系,而且跟光的變化,人的運動的節奏,鏡頭的長短,有關系,比如說,第二次出現的巴頓的房間的那一段只是一個鏡頭,可是它比第三次出現短一半。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呢,根據那音樂一奏了一句就切了,而第三次,音樂奏了兩句。如果我這時給他聽那中譯版的配音的話,他就會說,配音的話的毛病一、聲音的距離不對頭,原片是在半身景的距離,而配音的聲音是在話筒前十公分,二、配音的音量蓋住了音樂,那譯製片的導演和配音演員根本沒有文化,連對話與音樂的簡單關系都聽不出來,三、配音演員念的台詞是裝腔作勢,惡心,四、配音演員不會用氣聲說話。整個沒有感覺。如果你能說得這樣具體,你就是學會了導演在拍片子時是怎麼考慮的。非常非常具體的設計。你那老師可以天花亂墜說說了一大通意義和弗洛伊德,可是上面的那一段分析,他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你從他那裡是學不到拍片的方法的。如果你學會我介紹的學習方法,你自己就能學會拍片。
二、看影片時,第一遍是象普通觀眾那樣看,我把這叫傻看。象個傻子那樣,看得嘴都張開了,還流口水。看完第一遍後,回想一下,那一段最能感動呢,或者你模模糊糊覺得哪一段最好。你再去看一遍,是不是哪樣。然後,把那一段的內容全部都去掉,著手分析它的形式。不準考慮含義,純形式的分析。等把機位,鏡頭角度,高度,動和靜,色彩,聲音,音樂等等都分析透了。並且看到了這種用法的各種可能性後,再把內容擺進去。這下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你會受到感動。是什麼因素,是那一點讓你感動的。這樣你就不會落套子。你就不會抄人家的具體拍法,而是抄人家所使用的規律。抄規律不會有錯的。個個土木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都用應力學,可是每個人蓋出來的房子都不一樣。有好有壞。這種分析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的。初做時會掛一漏萬。回過頭來再分析。隨著你的分析能力的提高,你會越來越有長進。
三、電影的元素就是光、聲、時空。在他人影片中就看這四個素。
四、如何選擇影片,不要管明星是誰,包括演員在內,你看明星對你的表演暫時不會有什麼幫助。也不要看導演,因為他是一名不動手的主創人員。你只有學到一定程度才看導演。我到現在也不太看導演的活。那看什麼呢?看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比如說,你喜歡KOLTAI的作品,那你就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看完。背熟。不知道他的作品嗎?到網上的IMDB去查。把他的名字打進左上邊的方框即可。IMDB是一個電影寶庫。應有盡有。然後到市場上去把光碟買到。有一天你發現,你最喜歡的攝影師非常贊許某位美工師,你就到IMDB去找出那位美工師的作品。這叫順藤摸瓜。我很討厭一些年輕人滿口的這個導演,那個導演的,那是趕時髦。好象能說出幾個怪才導演的名字就是內行了。就是專業家了。如果你能說出一大串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名字以及他們各自的一系列作品,那你才是入門了。作為初學者,你沒有資格寫電影劇本,你沒有資格研究導演。你老老實實地腳踏實地地研究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作品吧。我敢說,全中國沒有人能比得上我對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剪輯師的熟悉程度。我只有研究他們的作品,我才能講出實的東西來。要知道,攝影師,美工師是導演的眼睛,錄音師和作曲家是導演的耳朵,剪輯師是導演結構的助手。研究他們這是竅門,研究導演,那是取巧和趕時髦,花架子,樣子貨。
五、既然電影是一種心理活動,那就要勤讀心理學的書,讀書切忌好高鶩遠,只需看普通心理學即可:感覺,知覺中的視覺和聽覺,運動知覺;記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