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 最長的一天 》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為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和世界戰爭紀實的顛峰之作,它真實的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策劃內幕和激戰過程,生動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鋼鐵火焰構成的戰場奇觀,還細致入微的寫下了雙方的將帥和士兵作為個人所遇到的傳奇般的命運,以及每個生死瞬間所經歷的痛苦、迷狂和心驚膽戰。這本20萬字的作品,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采訪和寫作,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當年即銷出1000萬冊,好萊塢據此書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三十年來該書暢銷不墜,已在世界上用26種文字出版,累計售出1600萬冊。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為所有參加D日戰斗的人而作」,書的副標題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餘波,更多的則是關於交戰雙方將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於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於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
Ⅱ 有誰可以介紹一下二戰影片《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影片《最長的一日》拍攝於1962年,是當時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緊張、刺激的歷史與戲劇的完美結合令人屏息。被譽為是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最經典的作品。
影片的重頭戲便是登陸時的場景,為了重現當年十七萬余名官兵登陸的壯觀場面,影片特別請到了當時在歐洲演習的美軍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國的部隊參與演出,並加入了許多紀錄片的真實場面,其中岸轟與德軍反擊的七十五厘米炮的鏡頭便是真實的記錄片段。但是由於當時的攝影技術有限,登陸奧馬哈灘頭一幕,雖然壯觀,但不夠真實。
影片的另一高潮是法軍奪取一棟賭場的戲。導演以高空俯瞰的角度來表現盟軍來自四面八方攻擊的場面。這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場面,相當吸引觀眾的眼球。
此外,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也相當強大,包括約翰.韋恩、亨利.方達等,可謂是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這在戰爭片中是極為罕見的。該片曾榮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效果及最佳原創音樂獎。
Ⅲ 電影最長的一天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
《最長的一天》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樓主對我的回答滿意就請採納吧,感謝你對我的支持!
Ⅳ 求一部2008年的伊拉克戰爭電影,一群美軍士兵被追殺,最後彈盡糧絕還經歷了一場白刃戰的電影
《前進巴格達》又翻譯為《美國戰士》、《伊拉克最長的一天》
講述了一隊執行例行巡邏任務的美軍,遭遇武裝分子襲擊而開始的一系列故事,期間他們的中士中彈受傷,過後另一位中士中彈身亡,在逃亡過程中得到了伊拉克警察的幫助,後又遇見押送犯人的國民警衛隊的車隊,而後由於看不慣中情局雇員虐待犯人帶走所有人犯後離開,途中卻遭遇襲擊許多國民警衛隊士兵陣亡,人犯也死了倉促中在廢鐵廠和敵人展開戰斗,繼續前進最後被武裝分子逼到一處角落,展開決戰,最後子彈打光引發了白刃戰,而他們千辛萬苦拯救的中士和敵人同歸於盡
Ⅳ 電影 最長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1962)
鏈接:https://pan..com/s/1o0tYV-qeXq5FORntOBD5aw
《最長的一日》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肯·安納金、安德魯·馬頓、伯哈特·維奇、達里爾·F·扎努克聯合執導,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亨利·方達領銜主演。該片於1962年9月25日在法國首映。該片以1944年諾曼底登陸為背景,講述了諾曼底登陸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
Ⅵ 二戰經典電影《最長的一天》有關問題
問下問主是這個片子嗎????
簡介:二戰電影 [美國]最漫長的一天(八一)B
其他片名:《諾曼底登陸》《碧血長天》《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國家:美國
時間:1962
片長:120分鍾
導演:肯·亞納金(Ken Annakin) 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
主演:埃迪·艾伯特保羅·安卡 亨利·方達
劇情介紹: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 和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恍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網羅了多位在六十年代走紅的一線巨星參與盛舉。流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獲獎記錄:第35屆奧斯卡(1963)最佳攝影、最佳攝影、最佳特效、最佳原著音樂第20屆金球獎最佳攝影獎(黑白)(1963)。
Ⅶ 電影《最長的一天》到底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
有彩色版的!只是片源非常稀缺,我也一直在找,大概2002年左右在地方電視台上親眼看過分上下兩部,當時沒有條件對比,映像中是一樣的,可能是後期修復過的也比較清晰,彩色版國語配音,電影名是一樣的。
另外還有部有關北非作戰的電影,名字不記得了(不到十人的盟軍,據守水源,終伏500德軍的故事),後期也做成了彩色版,這個可能是翻拍的。
Ⅷ BF109K-4和FW190A-8哪個更強些大神們幫幫忙
1944年6月6日清晨,英吉利海峽陰雲密布,間隔著雷陣雨和大風,盟軍十餘萬部隊在6000多艘艦船的運送下向諾曼底地區殺奔而來。為了掩護和支援他們,盟軍空軍集結了空前龐大的兵力(美第9航空軍、英第2航空隊以及美第8航空軍),共計重型轟炸機3467架、中輕型轟炸機1645架、戰斗機5409架、運輸機2316架。 德軍空軍總部似有預感,登陸前夕,他們把德國大部分精銳戰斗機部隊調往法國,在諾曼底登陸的第二天,在德國本土的戰斗機部隊僅有6個大隊,而在法國則集結了17個大隊,按照足額兵力來計算,17個大隊應該有1100多架戰斗機,但是因為調動倉促,事實上6月7日德國人只有289架戰斗機可以投入戰斗。 1944年6月初,JG26按照命令,與其他駐守海峽的其他部隊一起移防,只有聯隊部暫時留在*海峽前線法國的里爾,聯隊長匹勒中校在6月4日開玩笑地說:「如果敵人發動進攻,我只有趕著在里爾的兩輛牛車去應戰了!」 6月6日清晨,匹勒的玩笑似乎應驗了,面對突然響起的「敵人來襲」的警報,他命令全隊馬上對諾曼底灘頭的盟軍登陸部隊發起攻擊,而此時Ⅰ/JG26正在移防的路上、Ⅱ/JG26正在蒙得瑪桑山休假、Ⅲ/JG26也遠在南錫……面對危局,匹勒在聯隊作戰參謀菲力普上尉的協助下匆匆安排好整個聯隊的調度,然後他和漢茲.烏達齊下士快步跑向停在作戰室外的兩架Fw190A-8戰斗機,他們決心以兩架福克在諾曼底的天空對決上萬架盟軍戰機…… 著名的JG26聯隊的史學家唐納.卡德威爾是這樣描述匹勒中校的這次出擊: 「匹勒的神話無處不在……他吩咐老搭檔漢茲.烏達齊下士緊隨自己,他們無畏地往西低飛,發現沿途P-47機群有如飛蝗蔽日,往東延綿至阿布維爾。匹勒的小分隊在勒哈佛附近飛入濃密的層積雲,他們在雲中向諾曼底撲去,當他們近乎筆直地俯沖出雲層時,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艦隊在眼前赫然出現在眼前。 一直沉默的匹勒在俯沖的呼嘯聲中對僚機說了一句「祝你好運」,他一馬當先,以每小時500多公里的時速向五個登陸灘頭中地處最東的「劍」海灘的英軍沖去,他的僚機緊隨其後。 尖嘯著俯沖而下的兩架德機瘋狂地向地面掃射,英軍紛紛在機炮與機槍掃射掀起的土浪中就地卧倒。繼而艦隊的高炮齊鳴,地面輕型武器的對空射擊亦隨之而來——但為時已晚。兩架福克-沃夫戰斗機毫發未傷揚長而去,匹勒和漢茲.烏達齊下士以自己大無畏的勇氣維護了JG26戰斗機飛行員的榮譽」。 在諾曼底登陸60周年之際,筆者有幸再次欣賞了電影《最長的一天》,也再度重溫了匹勒駕駛著福克-沃夫戰斗機朝盟軍灘頭掃射的片段,我的心潮再度為這位空中勇士而澎湃。要知道,他面對的是力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 事實上,登陸當天德國方面並不是只有匹勒和漢茲.烏達齊兩人出擊,面對的盟軍出動14000架次戰機,德國人那天也出動172架次戰斗機攔截。當天下午,第26聯隊的3個大隊奇跡般地全部抵達各個前進機場,而那些在半路的「黑人」地勤人員則是能攔到什麼交通工具就攔什麼,輾轉回到各自的崗位。 對於漫天都是盟軍空軍的戰斗機和轟炸機的諾曼底天空,JG26的任務很簡單:不停地去戰斗——去攔截那些無所不在的盟軍戰斗轟炸機!聯隊長匹勒中校在6月7日擊落了1架P-47和1架P-51,這是他的第97個和第98個戰果,當天JG26共擊落8架盟軍戰斗機,損失兩架。6月8號又擊落6架盟軍飛機,自己陣亡一名飛行員。 9號上午諾曼底地區天氣不好,雙方飛機都沒起飛,由於地勤人員還在路上,匹勒中校只得叼著雪茄在指揮所,自己充當接線生和傳令兵,讓飛行員在帳篷內的草堆上小睡一番。下午由於敵方機場的天氣未能轉好,天空中沒有敵機,於是JG26全體出動掃射盟軍的地面目標,I/JG26的11架福克-沃夫戰斗機在匹勒的領導下,發現了美101空降師的滑翔機降落場,於是11架形同廢物的滑翔機成了他們標靶。 10日天氣轉好,Ⅱ/JG26在下午擊落了1架P-47,6/JG26的中隊長格隆茲(Grunz)少尉又續寫了他的空戰傳奇,3架P-51野馬撞在他的槍口上,成為了他的第62~64個戰果——「在兩分鍾之內,連續擊落三架飛行性能比自己好的敵機」,為此戈培爾的宣傳部大書特書所謂「格隆茲的震撼」。 11日,盟軍的地面部隊在諾曼底灘頭站穩了腳跟,開始逐漸向內陸推進,盟軍的戰斗機群擺脫了海上護航任務的束縛,也揮師進入內陸參與地面攻擊,這使得德國陸軍部隊除了要面對盟軍海軍大口徑遠程艦炮的瘋狂轟擊外,還得忍受敵機沒完沒了的蹂躪。 當日美國第55大隊的P-38閃電戰斗轟炸機在完成了對康拜尼地區的鐵路樞紐的轟炸後,偶然發現了博維機場,他們正要俯沖掃射,卻遭到了匹勒中校和漢茲.烏達齊下士帶領的4/JG26的10架Fw190的攔擊,匹勒擊落一架,4中隊的威剛准尉擊落一架,在他尾追另外一架閃電時,陷入6架敵機的重圍,座機被無數「閃電的火束」打得凌空爆炸,但威剛奇跡般地居然跳傘生還!但一條腿殘廢了,從此再也沒回到JG26。 這一戰,阿布維爾好漢雖然面對的是相對笨拙的雙發P-38閃電,但事實上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他們擊落敵機2架,卻自損4架——德國空軍飛行員的素質已經和戰爭初期沒法相比了。 ....... http://news.sohu.com/20060317/n2423438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