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西部黃土高原的影片
電影《黃土地》、《白鹿原》、《老井》《信天游》、《黃土高原》、《西涼外的風車》、《向陽花》、《色戒》等。紅高粱是寫山東的。
B. 影片《黃土地》有什麼特點
《黃土地》是陳凱歌的處女作,在這部影片中,他大膽的打破了電影的敘事傳統,從散文中尋找未來影片的雛形,把看似沒有生命的黃土地當作影片的主角,人物則成為環境的點綴,蒼茫的土地和人輝映成生命的頌歌。他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審視了黃土高原這個我們民族的搖籃,在這里深刻反思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歷史,穩重的風格中充滿內在的張力。影片通過情節的淡化給觀眾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間,獨特的畫面造型和鏡頭語言更給中國影壇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C. 《黃土地》講述了什麼故事
影片取材於柯蘊的散文《深谷回聲》,1984年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陳凱歌。
故事發生在陝北農村。八路軍工作人員顧青到一村莊去收集民歌,住在翠巧家。顧青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家沉悶的氣氛,翠巧向他打聽外面女娃的生活,從不愛開口的弟弟憨憨也開始唱歌。沒收集到多少民歌的顧青要走了。厚道的翠巧爹怕顧青受上司的指責,破例地唱起小曲為他送行。憨憨執拗地要送顧青,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則用高亢的歌聲為他送行,也表達了對外界生活的嚮往。生活似乎又回到原來的樣子,翠巧要出嫁了,一言不發的她以她曾見過的程序被嫁了出去。不久後的一個晚上,翠巧又回到家,為父親挑完最後一擔水後,她走了,去尋找新的生活。在憨憨的呼喊聲中,靜靜的黃河默默地流著,河中的船影消失了,翠巧的歌聲也消失,只留下憨憨那揪心的叫聲。
D. 黃土地這部電影感覺好模糊,沒有明白其主題是什麼!
《黃土地》(陳凱歌是電影《黃土地》的導演)這部電影之所以對中國電影意義重大,就在於其中既存在很純正的現實主義和極其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既有淡淡的愛情中的柔美又有大場面的壯闊恢宏的氣魄)。應該說正是它在美學上至純的現實主義和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才保證了它作為其它電影和導演的母親的地位。它象是中國現代電影的美學的源頭一樣,後來的電影人總是可以從這里汲一壺水。
這部電影的主體是現實主義的,裡面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不是英雄,也不是列士,前半部分拍了他們的生活雖是艱苦,但平平淡淡,而不是轟轟烈烈,甚至刻意積蓄隱忍,不講大道理只說小事情。但是到了後面部分那個延安的大腰鼓表演,那裡卻拍的場面宏大震撼人心極其浪漫,有一種非常震撼人心的美,包括還有求雨那一段都是。這兩段大場面中的浪漫主義的美感對導演陳凱歌的影響應該說非常之深,對本片的攝影師張藝謀更是明擺著的不用說。
《黃土地》這部電影本身也是反思歷史的
E. 以黃土高坡為題材的電影有那些謝謝誒!
山西方言:《小武》《逍遙游》《站台》
黃土地
F. 《黃土地》影片的影像特點及時空形式是什麼
畫面構圖在陳凱歌的每部影片中都是十分講究的,他十分注重人為空間的設置,我這里想著重分析一下《黃土地》。《黃土地》的藝術手段與其前的影片相比是新的,電影的特點是表現運動,《黃土地》從形式上看它利用了圖片造型結構手法、技巧,但表現出來的整體銀幕形象卻是電影化的,這是當時電影處理的一個新的開拓。如顧青要走那場戲,翠巧一個人坐在門外,這是用長鏡頭處理的:用景小全,方位、角度固定不變,沒有推拉搖移和變焦,而是從頭到尾靜止不動,對話極長,然而銀幕形象並不因為處理簡單畫面靜止而顯得枯燥,相反卻十分感人。這場戲是通過一個人在鏡頭前,一個人在畫外,一隱一現的表演來表現的。翠巧的情緒波動,通過演員細膩的表情動作及對白中語調的節奏變化生動揭示。這里用全景、固定不動的拍攝,除了表述外,似乎是冷漠無情的環境的化身。對人們的喜怒哀樂,攝像機似乎都無動於衷,漠然置之。再如翠巧見媒婆一場。翠巧擔水途中,看見顧青教憨憨唱歌,很受感動。前一場犁地送飯,顧青的行為及談論已在她心中掀起波紋,她也想有朝一日像延安的女孩子一樣念書寫字,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好的未來激勵著她,她臉上露出笑容,兩只水桶也輕了許多。她快步如飛地推開家門,一眼看到媒婆在家坐等,她一下子呆了,歡快激越的心緒頓時盪然無存,進退不得,木然佇立。這時的畫面是以同樣的節奏突然跳成一個中近景,靜止不動。畫外是她爹用深沉語調絮叨的聲音。翠巧聽著聽著,思緒萬千,但最後還是忍痛應允。這里的一切表現手段都變成了形象的銀幕語言。影片製作者在這里主要運用了下列四種造型因素:[1]選用恰當的景別,中近景能看清演員的表情,物距對頭;[2]靜止拍攝,沒用推拉,具有表意作用;[3]有效利用了光線。該片整個內景處理的調子是較低的,一般在中灰以下二級或二級半左右。拍攝對象最暗的部分剛剛看得見。這個畫面處理在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的位置上,因此它的亮度比內景高,這個亮度層次對看清演員細致表演是最理想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個畫面被處理在室內,臉上的亮度起碼應在中灰級以下,那就會因為室內過於陰暗而影響表演效果。由於畫面一腳門內一腳門外,這給用中灰級亮度提供了現實依據,光效也沒有變化,加上靜止的鏡頭,恰當的物距等各種戲劇造型因素結合在一起,把她那種經過痛擊之後產生的驚恐、痛切、哀怨、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及客觀環境的冷漠、沉滯生動地展示出來。這里的一切構圖因素都變成了一種形象的藝術語言。⑷《黃土地》的畫面構圖,就單個來看似乎是不平衡的,但從總體來看卻是完整的。如犁地一場,翠巧爹蹲在犁起的地壠旁,面對畫面邊緣。這樣的構圖方式前後出現過兩次。單看這兩個畫面本身是堵塞的,但是若同上下鏡頭連接起來單個畫面的堵塞感就消失了,因為整場戲的構圖是完整的。在翠巧爹眼裡顧青無非是個公家後生,是個動嘴不動手的讀書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還會犁地,這引起了老頭的深思。把人物放到這里,和翻開的土地線條進行對比,加上前後鏡頭的銜接,形成了構圖上的注意中心。這個堵塞只是總體中的個別處理,這個個別處理把這段戲所負載的情緒如實地表達了出來。因此它是個完整形象語言的有機部分。如果這場戲就只有這兩個鏡頭構成那就不完整了。這組獨特結構的畫面之所以是電影的,就在於該具體情況下它給予觀眾視覺上的一種運動鏡頭無法表達出來又無法代替的美感。
然而,這部影片在拍攝上並不是十分到位的,它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拿「腰鼓」這場戲來說。「腰鼓」出現在翠巧不幸婚姻之後,蒙太奇的合理剪輯使它看起來很有氣勢和沖擊力,表現了一種精神力量和力度,但在構圖處理上仍讓人感到有些許不足。既然這場戲要從寫意中表現一種力度,一種可以沖破一切的驃悍精神,那攝影就應該用盡一切手段將此種意圖具體表現出來。盡管攝影師也運用了手提攝影機跟拍、搖甩等技巧,但仍有兩方面做得不足,使原來立意的力度沒有達到應有的極限,即沒有達到「切點」限度,顯得差那麼一點點。一方面拍攝角度的變化太小、太平。正常視角看對象,表現的是正常的透視關系,對象必然以原本的面貌顯現,如果角度大俯大仰,必然出現能展現力度的變形效果。第二方面是景別變化不夠。電影畫面中很少有大的打腰鼓人的穿行閃過和前景中不同景別的變換。如果景別有強烈變化,電影畫面中的人物反復穿行、遮擋,前景中不時有幾個打腰鼓人局部的大動作占據畫面,其效果遠比一直用全景強烈得多。低角度、鏡頭前閃過、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和動勢會更有效地增強其粗獷豪放之勢。如果再增加一些造型手段可能會更好。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上面所說的不足可能在當時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局限,這種狀況發展到《荊軻刺秦王》就基本上得以改觀,裡面對秦國的戰爭場面的拍攝就活了許多。在他後來的幾部影片中,他開始運用誇張、對比、隱喻等手法,最後終於形成了構圖穩重中又變化、運動中見個性的特徵。
G. 《黃土地》讓陳凱歌走上神壇,這部影片到底優秀在哪裡
《黃土地》這個部影片拍攝於1984年,同時這部影片也是陳凱歌的開山之作。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陳凱歌擁有了這部影片的導演權,也是因為這部影片讓陳凱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內。那麼這部影片到底優秀在哪裡?還有很多小的細節,我們也需要在影片中不斷的去摸索去學習,所以說大家還是最好去看一下這部影片,這樣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了。
H. 中國十佳電影是哪十部
中國大陸十佳經典電影
第一名:中文片名:《霸王別姬》 英文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時間:1993年
導 演:陳凱歌
出 品:1993年
發 行: 北京電影製片廠 香港湯臣電影公司
領銜主演: 張國榮 張豐毅 鞏 俐 葛 優
獲獎情況:第46屆夏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美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二名:中文片名:《紅高粱》譯名:Red Sorghum
原著:莫言
導演:張藝謀
編劇:陳劍雨 朱偉 莫言
主演:鞏俐--我奶奶 姜文--我爺爺
攝影:顧長衛
錄音:顧長寧
作曲:趙季平
美術:楊剛
獲獎情況:1988年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大獎
第三名:中文片名:《荊柯刺秦王》
領銜主演: 鞏俐 張豐毅 李雪健 王志文 趙本山
導 演: 陳凱歌
上映日期: 1999-5-1
獲獎情況: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 1999 金棕櫚 / Golden Palm 提名 陳凱歌 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 1999 技術大獎 / Technical Grand Prize 獲獎 Juhua Tu
第四名:《黃土地》
發行時間:1984年
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制
編劇:張子良
導演:陳凱歌
攝影:張藝謀
美術:何群
作曲:趙季平
主演:薛白(飾翠巧)、王學昕(飾顧青)、譚托(飾翠巧爹)、劉強(飾憨憨)
獲獎情況:1985 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和攝影獎 西班牙洛迦諾電影節銀豹獎
第五名:中文名稱:《活著》 英文名稱:To Live 別名:Lifetimes
發行時間:1994年
電影導演:張藝謀
電影演員:鞏俐 葛優 牛犇 劉天池 郭濤 張璐
獲獎情況:法國戛納第47屆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人道精神獎 全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六名:中文片名:《秋菊打官司》
導演:張藝謀
時間:1992年
主演:鞏俐/雷恪生/戈治均/劉佩琦
獲獎情況: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第七名:中文片名:《無極》 英文片名:《The Promise》
公映日期:2005年12月15日
導 演:陳凱歌
攝 影:鮑德熹
服 裝:正子公也 葉錦添
美術指導:葉錦添 武術指導:林迪安
主要演員:張東健 真田廣之 張柏芝 謝霆鋒 劉燁 陳紅
獲獎情況: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美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八名:《芙蓉鎮》
出品年代:1986年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導演:謝晉
編劇:阿城、謝晉
主要演員: 劉曉慶 姜文 徐松子 張光北
獲獎情況: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
第九名:《陽光燦爛的日子》
上映日期: 1994-1-1
導 演: 姜文
主 演: 夏雨 耿樂 寧靜 陶紅
獲獎情況: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銀獅獎)
第十名:《不見不散》
導演:馮小剛
主要演員:葛優、徐帆
I. 影片《黃土地》在攝影藝術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學藝術中,「我們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的一種重要內涵,甚至於,還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為某種文學藝術作品成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標志。」「以題材范圍來說,人們也看到了,往往是農村題材的作品,最能富集這種地域文化特色。」電影《黃土地》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影視劇之所以受到觀眾的喜愛,不可否認其在藝術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現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將黃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的造型意識上,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
一,人物的塑造與地域文化
丹納有一個很有名的論斷是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和時代這三大因素。」這就是說,丹納強調的是地域文化對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人正是文學藝術所關心的對象。這樣一來,我們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實際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對作品裡的人物的影響了。電影《黃土地》把主要人物設置為四個:顧青、翠巧、翠巧的父親和弟弟。張藝謀說:」我們能拍攝的內容很少:土地、窯洞、黃河和四個人物。然而,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與人物都承擔起了符號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受壓迫的勞動婦女。她們像翠巧一樣默默地承受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壓力。
影片中的父親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顧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與翠巧爹聊天,一盞油燈在翠巧爹的身後放著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樣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說自己四十七歲時,鏡頭推近了一些,我們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臉,臉上的溝壑不由讓人想到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觀眾們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紀和滄桑的面容的強烈對比,自然讓人想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承受的精神重負和未翻身的農民艱辛苦難的命運。
影片中放羊娃成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實則內心清明。恰就像是黃土地上兩手袖著,表情木然,問什麼只答一聲「噢」的農人們,你以為他們愚鈍,可當他們在場上歡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輝煌與熱烈。憨憨就像是這群黃土地上的沉默的人們一樣,在顧青剛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幾乎不說話,只是默默地觀察著顧青,隨即在共同的生活與勞作中被以顧青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感化著,直到最後逆著求雨的人流向顧青跑來,代表著群眾當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覺醒。
影片中送別的場景,採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別顧青的時候說,「顧大哥,我兄弟把黃米糕給你了?嘗嘗看好吃不?路上找個伴,拉拉話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長流水:趕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窮人家。」這段話,只要是熟悉陝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這是一支在河套地區廣為流傳的陝北民歌,表現的是女子對於將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牽掛與叮嚀。這幾句話出現在翠巧送別顧青的場景中,表達了翠巧對顧青那種無法出口的朦朧的愛戀。在影片中一直沒有明言的兩人的關系,在這里似乎是給了一個模糊的交待。
二、畫面色彩與地域文化
電影《黃土地》獲國內外多項大獎,其中有多個為攝影獎項,這與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關系的。該片的攝影張藝謀說:「我們要求這部影片的畫面色彩要出調子,出情緒,尤其要出情緒,做到飽和凝重,對比強烈。不學中國年畫的設色鮮亮,而取它的單純濃郁。在黃色的主調中,再配上黑、白、紅三種顏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襖,白色的羊肚毛巾,紅色的嫁衣、蓋頭。至於其他的顏色,可用可不用的,就盡量不用。這種色彩處理不完全是寫實的手法,而是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在《黃土地》中,影片主光調暗淡,畫面中明暗反差很大,從視覺上給人以凝重、內斂的感覺。創作者滿懷著對黃土地的深切熱愛,對抗戰時期的黃土文化進行觀照、探究和思考,飽含溫暖卻並不張揚,充滿積極、樂觀也不乏沉穩。
這部影片以黃色為基調,黃色的土地,黃色的河。黃土地是塊貧瘠的土地,但她卻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一瀉千里,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因此影片將它們處理成了暖色調,透著母親般的溫暖。紅色是張藝謀偏愛的顏色,並在其日後的影片中大量出現。這部影片紅色的運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場景出現,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是一場婚禮,紅色反復出現,紅嫁衣、紅綉鞋、紅花轎、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紅色是一種熱烈的顏色,襯托著婚禮的熱鬧,然而,鏡頭中出現的翠巧微微憂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樂使觀眾覺得這種熱烈當中有一絲奇怪的東西。接下來翠巧出嫁的場景又再次重復了這種紅色的場景。但這一次觀眾們再不會感受到喜慶的氛圍,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是對翠巧命運的深切同情。緊接著,鏡頭跳到腰鼓陣上,畫面上又出現了大量的紅色,紅腰鼓、紅腰帶以及紅色的標語等,再次用紅色表現了場景的熱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識的最高體現在於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構圖。影片中兩次出現婚禮的隊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隱喻著舊文明的走跌在拍攝婚禮的觀眾時,鏡頭有意在人的頸、腰、膝等關節處將畫面中人物」斬斷」,以此彰顯封建舊思想對勞苦大眾的迫害和束縛:顧青作為外來客出現在婚禮酒席上,農民們黑壓壓的積滿畫面的每個角落,只有顧青身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軍裝,帶著與他們截然不同的眼神,顯得格格不入,體現了黃土地的舊文明在面對新生文明時的保守、漠視和不接納;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賓士,向著代表外來開放文明的顧青艱難前行,預示著這片土地上年輕的生命終將戰勝舊的封建思想,終將戰勝一切阻礙和束縛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樂與地域文化
電影作為綜合藝術,需要調動多種藝術元素結合成整體,這樣能起到升華影片的主題的目的。電影《黃土地》將聲音、畫面、音樂等藝術元素融為一體,創造出了既優美又簡潔的意境。在電影《黃土地》中對陝北民歌的運用,使黃土氣息一下子撲面而來,細膩委婉,意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對於突出主題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有深遠的意義。
音樂的恰當運用無疑是電影《黃土地》的一大特色。質朴悠遠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代表著黃土地上永不衰敗的生命力,也是新舊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陝北民歌這一藝術奇葩,是黃土地的母語和精神家園,更是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禮上的人唱信天游,因為他臣服於舊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為她對新文明充滿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顧青臨走前夜唱信天游,因為作為黃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納新的文明,也願意對其包容、不排斥,體現了深厚的黃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氣蓬勃的腰鼓隊伍活力十足、驚天動地、勢不可擋的行進在古老的黃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極、奮勇的-情緒,象徵著新文明必將戰勝舊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無論中華民族有怎樣的發展,黃土文化作為根源,其包容性永遠是無可取代的,其質朴的民風、古文化仍舊存在,那婉轉悠揚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盪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來表現獨特的黃土地風情,又可藉以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沒有放棄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當中,顧青到這片黃土地上來采風,在空曠的原野上,遠遠地傳來了男人蒼涼的歌聲:攬工(那)人兒難(哎喲),攬工人兒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滿…..顧青停下腳步,側耳傾聽,四面卻只有凜汐風聲。在舊社會,因地區不同,人們把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失地農民稱為」攬工的「扛活的」」「伙計」。攬工調是反映攬工人受苦受累受剝削的民歌,它是舊社會貧與富對比的寫照,是廣大勞苦人們血與淚的控訴。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畫了攬工人的痛楚心理。以這首民歌來襯托顧青的出場,恰恰說明以顧青為象徵的共產黨人給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受壓迫的人們帶來了春的希望。
顧青被邀參加當地的一場婚禮,婚禮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鍋頭燒酒掏錢買,為待朋友拿出來,一樣的燒酒一樣的菜,一樣的朋友一樣的待。象牙筷兒來夾菜,銀壺載酒金舀子來……與席上的那道木魚一樣,表現了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的豪邁與浪漫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婚禮後,顧青來到了翠巧的家,夜裡,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兒歌》:」六月里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五穀里數不過豌豆圓,人里頭數不過女兒可憐,女兒可憐,女兒喲。天上的沙鴿對對飛,不想我的親娘再想誰。川里的葫蘆山裡的瓜,不想成親我挨過打。」……
影片通過運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畫了人民的苦難,從而放射到整個民族的苦難。
四.結語
黃土高原,這片奇特的土地是蘊藏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古老文明的黃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古老輝煌的歷史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寶庫。電影《黃土地》表現的黃土高原就像一幅蒼涼而優美的油畫,一首古老而質朴的民歌,它用電影語言將大西北獨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黃土高原特色在《黃土地》中的集中展現,留給觀眾的是對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J. 有一部以黃土高原的電影
張藝謀《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