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呂劇牆頭記內容簡介
1、善良的張木匠,妻子早亡,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長子做生意發了財,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也不願奉養父親。
2、張木匠年老體衰,失去勞動能力,可這兩個兒子都不養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逼著老爹騎在老二家的院牆上。
3、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計謀,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敘說當年張木匠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
4、兩個兒子都想得到銀子,爭先供養老爹,但張木匠不久抑鬱而死。兩個兒子找到王銀匠,一定王銀匠要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1)老電影牆頭記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1、《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呂劇《牆頭記》移植於山東梆子劇團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以後多年收視好評。這出戲被改編有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
B. 蒲松齡有哪些作品
蒲松齡的作品有很多,例如《農桑經》、《日用俗字》、《葯崇書》、《草木傳》、《醒世姻緣傳》、《紅椒山房筆記》,但最出名的還得是《聊齋志異》。
「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五百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詭異奇幻的世界,借描繪狐仙鬼怪,反映人間百態,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書中既有對漆黑如墨的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贊嘆;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美愛情。
此書歷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有「空前絕後」的美譽。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創作背景:
C. 牆頭記簡介
電影作品名為《牆頭記》,這部戲曲片由才華橫溢的導演蕭樹琴執導,孫秋潮擔任編劇,為觀眾帶來了一部獨特的故事。影片的主演陣容包括張新讓、徐鳳琴、劉君秋、游遂英和張貴元等實力派演員,他們的精彩演繹為電影增色不少。
《牆頭記》於1982年上映,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一部彩色作品,類型為戲曲片,展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由享有盛譽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精心製作,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這部影片採用了山東梆子這一劇種,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傾情演出,劇種的特色和演員們的精湛技藝相結合,使得《牆頭記》在戲曲界獨樹一幟,深受觀眾喜愛和業內贊譽。
《牆頭記》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