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心給朋友推薦了部高分電影,他卻把我拉黑,還要和我絕交
前幾天重溫了部電影。
這片子豆瓣評分7.9,將近19萬人打分,還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看完後,我決定把它推給我的那個朋友。那個朋友是個不婚主義者。
第二天,他就拉黑了我。
我問他為什麼把我拉黑?
他說,因為你推薦了那部電影,是勸我結婚嗎?我以為你會理解我,沒想到還是和我父母一樣,逼著我結婚。
你管得太寬了。
我聽後並不生氣,因為我知道他誤會了。
我推薦給他這部電影,不是勸他快些結婚。
他選擇不結婚,那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尊重他的選擇。
我另有目的。
對了,我推薦的電影叫《在雲端》,今天藍叔和大家聊聊這電影。
市場不景氣,企業需要裁員,但又怕若到員工,怎麼辦?
這時你需要「賓漢姆」這樣的人。
賓漢姆是誰?
賓漢姆(喬治克魯尼飾演)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骨幹。
他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其他公司的老闆們裁掉他們的員工,而且還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這是一件臟活累活。
所有做過人力資源的都知道,最不好做的工作就是裁員,幾乎是吃力不討好,又得罪人的事。
而我們的男主卻非常享受這份工作。
除了他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工作能力出眾外,他非常喜歡這種常年全國各地飛行的狀態。
他是全國各大高級酒店的VIP客戶,享受各種高級服務。
此外,他心中還有一個終極目標:把自己多年來的飛行里程積攢到1000萬英里。
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
這天,賓漢姆回公司開會。
會上領導提出,以後為了節省開支,公司決定以後裁人用視頻的方式,不用派人去面對面裁人了。
這套遠程裁人系統的開發者正是本片的女主之一:娜塔莉。
在台下的賓漢姆心想:這下不妙啊,要是不用出差,我還怎麼積攢飛行里數啊!不行,我得反對。
於是,會後他跑到老闆辦公室,表示強烈反對隔著屏幕解僱人這種方式。
老闆說: 別鬧了,背後捅刀子和胸口捅刀子,都一樣是殺人,別裝聖母了。 對了,這幾個月把那小妮子帶出去歷練下。
說一不二。這種人就活該當老闆。
雖然賓漢姆說:我才不帶她!
「打工人」即使再威風,再嘚瑟,最終還是要聽老闆的。
就這樣,這一老一小,一男一女就這樣上路了。
娜塔莉是公司里新來的大學生。
像所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
年輕,熱情,充滿干勁,雄心勃勃。
小鳥兒剛剛學會了飛行,就以為天空就是它的了。
娜塔莉來公司不久,開發了一套遠程裁員系統。
如果正能運用,它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能極大地節省開支。尤其是員工們的差旅費。
對娜塔莉一個新人來說,建立這樣一個系統,可算是個人事業上不小的成就。
似乎她的未來就在眼前,只要一切按部就班的進行。
然而現實給了她當頭一棒。
面對對面氣勢洶洶的被裁者,娜塔莉只會照搬學校和書本上的理論。
當對方告訴說,自己的女兒有哮喘,把我裁員了,她發病了怎麼辦?
看看娜塔莉是怎麼回答的?
她說:有研究測試表面,受過創傷的人學術上會更有成就,這是他們處理的方式。
對方一聽,直接開啟問候模式。
照搬理論,不顧現實,典型的剛畢業大學生的毛病。
王小波說: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從經典里學到了一些粗淺的原則,覺得自己懂了春秋大義,站出來管理國家,妄斷天下的是非曲直,結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團糟。
當年藍叔也是這樣,多讀了幾本書,就不怎麼說人話。
說話理論一套套,引經據典,自以為很有學問的樣子。
直白點就是:說話不接地氣。
而娜塔莉是個好學的姑娘,幾番下來,她從賓漢姆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因此,娜塔莉想單獨試試裁人,賓漢姆只好同意。
娜塔莉終究還是太年輕。
當對方得知自己被解僱的消息後,反而表現得非常平靜。
平靜地說出,要跳河自殺時候,娜塔莉反而不知所措,自信心也遭到打擊。
賓漢姆雖然不喜歡娜塔莉開發的系統,但在工作上還是像老大哥一樣幫助她。
當娜塔莉遇到不順時,給她鼓勵,讓她重拾信心。
一來二往,兩人在工作上漸漸默契起來。
眼看工作幹得越來越順手,但娜塔莉卻遭遇感情危機:她被男朋友甩了,還是通過簡訊的方式。
小妮子娜塔莉原本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卻跟著男朋友來到這個城市。
聽了男朋友的花言巧語來到陌生城市,娜塔莉正美美得憧憬未來的愛情生活。
男朋友卻一條不痛不癢的簡訊,把她給甩了!
娜塔莉的前男友完全符合她的類型:
高大英俊,身高一米八;金發,長得帥,愛運動;是個金融才俊。
換句話說就是:有錢,會玩,長得帥!
試問,這不就是萬千少女夢寐以求的理想情人嗎?
屏幕前有多少年輕姑娘是這樣?
為了心中理想的愛情,犧牲更好的事業,遠離家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
最後被渣男無情拋棄。
把愛情看做生活的一切,最後還是丟了愛情,也失去了世界。
娜塔莉代表了二十多歲女孩子的愛情觀:
過於理想化自己的婚姻和愛情。
片中另一位女主,亞歷克斯,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代表了大多數30歲後女性的觀點: 更現實,更貼近生活。
亞歷克斯說:
當你34歲的時候,所有的身體條件已經不重要了。比如你默默祈求他比你高,不要是個混蛋就好了;他喜歡我的陪伴,還應該喜歡孩子,身體 健康 ,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耍;拜託上帝讓他掙得比我多,到時候你會知道這有多重要了。而且,最好沒有禿頂,當然,真要是禿頂也無所謂了。有一個可愛的笑容。
像不像那些到了年齡,最後不得不相親結婚的姑娘們呢?
身高也不用180cm了,臉不用多好看,只要不會讓人嘔吐就行了,矮點,胖點,禿點也沒關系。
身體 健康 ,賺錢多,有房有車。
重要的是對我好。
這樣的,就嫁了。
娜塔莉聽完什麼反應?
傷感和失望。
亞歷克斯的觀點,究竟是經歷慘淡失敗、傷痕累累的妥協,還是歷經風雨、千錘百煉後的坦然接受?
這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 , 這是大多數女人的選擇。
賓漢姆是個堅定的不婚主義者。
他的「背包理論」中,認為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累贅。
包括自己的親人,同事,朋友,愛人等等,這些都是前行的負擔。
一夫一妻的天鵝是弱者,死得快。
要想活著,就的做鯊魚。
賓漢姆也是這個理論的堅定執行者。
只約炮,不戀愛,會結婚,不生子。
妥妥的「三不」先生。
當娜塔莉問他:你為什麼不結婚?
他反問:你認為結婚有什麼好?
娜塔莉答: 為了愛;找一個可以依賴的人;找一個可以說說話,共度餘生的人;不會一個人孤獨死去。
賓漢姆答:為了愛?你見過多少穩定的婚姻?找人說話嗎?我周圍多的是人可以說話。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註定孤獨的死去,我爺爺奶奶被送去養老院了樣,我父母是這樣。
賓漢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在出差途中,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合拍的「女友」,就是前面提到的亞歷克斯。
兩人「三觀」驚奇得一致,年齡相仿,貌似是可以走到一起的。
當娜塔莉問賓漢姆,有沒有考慮過和亞歷克斯的未來。
得到賓漢姆否定的回答後,娜塔莉怒了,直接開懟:
賓漢姆究竟的所謂理論和生活方式,他真的相信嗎?
還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借口?
他到底有沒有像他說的那樣,活得那麼通透和瀟灑?
我們先來看看他對待家人的方式吧。
妹妹和妹夫要結婚了,知道他到處旅行,希望他幫忙到個景點拍些照片。
賓漢姆即使百般不情願,也還是答應了。
後來,妹妹的未婚夫恐婚了,想逃避,姐姐要他勸勸准妹夫。
賓漢姆為了妹妹,也硬著頭皮上了。
想想看,一個不婚主義者勸另一個逃婚的人去結婚,這場面有多好笑。
其實,賓漢姆既是在勸他的准妹夫,也是勸自己。
妹夫說,自己昨晚一個人在想,一眼望的頭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結婚,生子,養大孩子;然後兒子也長大結婚,生子,自己和妻慢慢變老,最後死去。
難道人生真的就是這樣了嗎?
最後,賓漢姆一語道破天機: 有伴侶的生活更美好,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人扶持。
這句話揭示了 生活的本質:陪伴。
張愛玲也說過類似的話: 有人共享,快樂會加倍,憂愁會減半。
這里藍叔說些題外話。
記得有次孩子肺炎要掛針,當時我一個人陪著孩子。
當妻子忙完工作,來到我們身邊後,我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整個人也輕鬆了許多。
當時感到很奇怪,妻子只是過來坐在身邊,和孩子說說話,其他什麼也沒做,我的心情為什麼會感覺不一樣?
她來與不來,該掛針還是要掛針,孩子也不會馬上康復。
後來,我才明白,這就是陪伴的力量。
尤其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此時身體和精神都處於脆弱的時候,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邊。
後來,再有孩子生病,哪怕是很小的感冒,我也會和妻子同行。
陪伴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它卻很強大。
賓漢姆成功勸說妹夫結婚,他的姐姐對他說了句:「歡迎回家。」
這說明了賓漢姆那套:把所有人際關系拋開,輕松前行的理論,其實是自欺欺人。
娜塔莉說的沒錯,賓漢姆所謂不婚理論只不過是逃避責任的借口而已。
所有的理論,都是人們為合理化自己的言行,而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理論為言行而生。
言行變了,理論也隨之改變。
賓漢姆在重要的演講時,突然轉身離開,沖去找亞歷克斯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他想和亞歷克斯結婚了,他的不結婚的想法改變了。
賓漢姆在雲端飛了那麼久,終於想落地了。
現實擺了賓漢姆一刀,其實亞歷克斯早已結婚生子。
賓漢姆一直以為亞歷克斯和他是同一類人。
其實,亞歷克斯早就「落地」了,她才是那個活得明白的人。
賓漢姆的愛情就這樣曇花一現了。
雖沒有收獲愛情,賓漢姆卻重視起自己的家人來。
他不再執著積攢飛行里程數,他拿起電話,用自己的里程數給妹妹和妹夫換了全球旅行的機票。
再聊幾句本片的選角。
好萊塢鑽石王老五,喬治克魯尼來演男主,真有點本色出演的意思。
據說,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是照著喬治克魯尼來寫的。
本片的兩個女演員:安娜·肯德里克和維拉·法梅加。
兩人在美女如雲的好萊塢,並不算一等一的大美女,但看起來特別舒服。
不得不說導演選角的成功,兩人的外貌氣質非常符合角色。
兩人精彩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
最後。
真的有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嗎?
答案是 沒有。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
比如移情別戀,疾病,中彩票,車禍,等等,所有這些增加了生活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我們一定要認真生活的原因,即使眼前的生活再糟糕,有一天它依然可能變得無比美好。
娜塔莉開發的遠程裁人系統最終還是失敗了。
她離開前男友的城市,找到了新的工作。
賓漢姆又獲得老闆的器重,他開始重視和家人的關系了。
影片的最後,那些被解僱的人訴說自己如何面對今後的生活。
他們每個人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因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得以重新信心,燃起生活的鬥志。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為什麼推薦這部電影給朋友。
我希望我的朋友,無論堅持不婚也好,或者以後又結婚了也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家人。
因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
⑵ 有沒有可以提供資源的電影公眾號,求推薦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查找:
1、網路知道(https://..com)
搜片源的時候,先網路一下這誰都知道,但廣告滿天飛也是真的煩人,總結了一下以往能網路出來資源出處,驚人發現!!真正有資源的有效鏈接基本藏在網路知道里!!
SO,為什麼不直接在網路知道里搜呢??瞬間高效!
優點:一些河蟹資源、老劇、偏門的劇,特別多!尤其是一些外國小眾電影,在這里搜!有驚喜!!
缺點:新劇比較少,尤其是一些版權保護的,即便有,鏈接也很容易失效,畢竟是一個敞開門面的地方嘛……大家懂的。
PS:搜的時候搜「片名+網盤」,基本你想要的就有了~!如:搜「穆赫蘭道 網盤」
推薦指數:4星★★★★
⑶ 韓國電影小夥子平時打球不咋地今日怎麼瞄的這么準是那部電影
《誰和她睡了》。
《誰和她睡了》(誰與她同床)是由金佑成執導,朴俊奎、金莎朗等主演的性教育題材影片,2006年11月16日在韓國上映。
影片中金莎朗飾演的老師嚴智英因為非常漂亮,深受學生喜愛,一次和學生打檯球,她正好站在了球洞口,雪白的大腿看的學生眼睛都直了,於是平時打球不咋地的學生這次瞄的很是精準。
劇情介紹:
性感惹火卻心意難測的「威險」師范實習生嚴智英被分配到了salesio高中,抵擋不住她無限魅的色狼們紛紛也來到了salesio高中。
漂亮臉蛋,身材性感的她是一個值得看了又看的尤物,思想淫亂下流的色狼們受不了這朵黑夜之花的誘惑,紛紛來到黑暗的巢穴,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只要是大韓民國的健康男人都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
Salesio校園王子泰友,40歲面龐心地單純的宰成等等,他們都開始了爭奪美女垂青的艱苦戰役。
⑷ 百看不厭的愛情經典,無與倫比的奧黛麗赫本,為什麼大家卻說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塞爾分行的總經理;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何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對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簡直是如醉如痴。然而與音樂相比,她更喜愛舞蹈,看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夥同齡少女的典型,夢想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期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這段時期,她正值她10-15歲的發育階段,由於食品短缺,許多人營良不良,赫本1米7的個子,僅剩下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股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戰爭把人變成囚徒,不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有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聲和殺戮面前,努力堅守首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來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在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歲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術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劇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主要的是,這個時候,赫本忽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長片,是一部關於旅行風光介紹短片,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行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行當時我對助後『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台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1954年,赫本與梅爾·費拉結婚。雖然,水銀燈下,她總是與英俊瀟灑的男星們談情說愛,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她卻是一個一心熱愛丈夫與孩子的賢妻良母。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精心照顧著病弱體衰的費拉。然而費拉對並非投桃報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擔任製片的《等到天黑》之後,竟發現費拉愛上了一個西班牙女郎,真誠的奧黛麗無法容忍這種欺騙與傷害,與費拉一刀兩斷。
1969年,奧黛麗與羅馬心理醫生安德列亞·道蒂結婚了。赫本極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為此她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影藝事來,她對跟在身後的記者宣布:「我不再是奧黛麗·赫本了,我是奧黛麗·道蒂」。但倆人的婚姻最終以悲劇告結束。這時候,赫本重返影壇,並與道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作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瓦爾達茲。
1981年,羅伯走了大膽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身邊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馬里訪問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絞,隨即送往洛杉機的西達茲塞尼醫院診治,一代巨星身患結腸癌。
12月,奧黛麗自知病情難復,向醫生請求回鄉看最後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屆總統的當天,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瓦爾達茲及兒子們的看護里閉上了雙眼。
拓展資料: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著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系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後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於奧黛麗這名字並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飢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借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後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並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
成名後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願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最後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於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長子名為西恩·赫本·費勒,為赫本與梅爾所生,出生於1960年7月17日,從事電影行業,涉足後期、製片、推廣等。建管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著有赫本傳記《天使在人間》。西恩與第二任妻子喬凡娜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和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次子盧卡·多蒂,為赫本與多蒂所生,出生於1970年2月8日,與哥哥共同管理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
網路——奧黛麗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