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時珍拍過什麼電影
1956年沈浮拍過電影《李時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傳記片,由沈浮執導,趙丹主演,於1956年上映。
劇情簡介
明朝湖北蘄州,李月池、李時珍因醫術高超而聞名遐邇。包鄉紳用錯誤的《本草書》看病、賣假葯,李時珍直言不諱地指出,得罪了他。李時珍治好了楚王的兒子,不要錢財官位,而是求楚王上奏皇上重修「本草」。
進入太醫院的李時珍因不滿太醫院的傲慢迂腐,辭職回鄉決心自己修正「本草」。百姓得知此事,紛紛獻出家藏秘方來支持他。李時珍為驗證草葯功效,與徒弟龐憲走遍四處尋覓,親自採集草葯,並得到當地葯農的熱心幫助。
一次,李時珍等人遇到惡道刁難,珍貴的葯物筆記被燒毀,追隨他的郎中老魏也為搶救筆記不幸摔死。但李時珍沒有放棄,又重新搜集草葯,補寫筆記。隨後,李時珍又用幾年時間將筆記整理成書,名為《本草綱目》。
但此書幾經波折均未能面世,直至李時珍死後三年,這本凝聚了李時珍三十年心血的偉大葯物學著作終於被刻版印出,流傳萬世,造福於民。
(1)李時珍老電影是哪個製片廠拍的擴展閱讀:
同名電視劇《李時珍》內容提要
李時珍為濟世救民,說服父親,立志從醫。他刻苦學習醫葯知識,後因治好了蘄州荊端王公主朱芸芸的癱瘓之症,名聲大振,引起了煉丹道士們的嫉恨,他們採用各種卑鄙手段,謀害李時珍。在逆境中,李時珍一次次化險為夷。
嘉靖皇帝死後,李時珍為重修本草,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毅然辭去太醫院右院判職務,開始獨自撰寫《本草綱目》道士金萬春和知州王守禮害怕李時珍成功,放火燒毀了李時珍的家以及他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含恨離世。李時珍之子李建元、徒弟龐憲,帶著藏入深山的《本草綱目》副本找到公主朱芸芸,使李時珍的遺作《本草綱目》得以出版,並迅速傳遍海內外。
㈡ 有沒有關於古代醫學的人物傳記電視劇或電影
《神醫扁鵲》、《醫痴葉天士》、《醫神華佗》、《神醫安道全》、《李時珍》等。
1、《神醫扁鵲》
《神醫扁鵲》講述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位叫秦越人的醫生,因醫術高超,被百姓稱做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他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為了求得真正的醫術,常年背井離鄉周遊列國的故事。
2、《醫痴葉天士》
數字電影《醫痴葉天士》是2008年由方軍亮導演的電影,簡述了一代神醫的傳奇故事。以戲說的表現手法,擷取了「醫痴」葉天士出手治傷、治匪於( 膏)肓、奇葯救(皇)上、巧做紅娘幾個故事,再現了清代名醫葉天士精湛的醫術、精深的醫理,和威武不屈富貴不移的高尚醫德、醫道。
3、《醫神華佗》
《醫神華佗》是蕭顯輝執導的古裝電視連續劇,由林文龍、黃日華、尹揚明、伍詠薇、丘凱敏、鍾麗淇等主演。該劇演藝了中國古代一代神醫華佗的精彩人生。
4、《神醫安道全》
《神醫安道全》是由馮哲執導的一部古裝傳奇劇,余少群、梁晶晶、張曉晨、吳恙、湯鎮宗、許紹雄、鄭則仕等領銜主演,該劇已在2014年8月26日在中國大陸等地播出。
該劇講述了北宋時期,杏林義士和宋金兩族中的志士仁人為保護針灸銅人免受兵齏,紛紛挺身而出,歷盡危難,終於成功將針灸銅人安全轉移,使其造福天下百姓的傳奇故事。
5、《李時珍》
《李時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傳記片,由沈浮執導,趙丹主演,於1956年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嘔心瀝血撰寫《本草綱目》經過。
㈢ 上海電影曾經出品過哪些經典
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宣告成立。由於伶任廠長,鍾敬之任副廠長。1950年,上影拍攝完成了建廠後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並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由多家公私合營和私營公司組成)。期間,上影創作了一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家》等影片,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㈣ 十七年電影四起四落原因
十七年電影四起四落原因是,起是黨對電影事業發展方針的正確,落是無論是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經驗方面都認識不足,肯定不夠,因此對解放初期私影廠的較好影片也沒能給予充分肯定。
第一次發展,建國初期,1946.10.1第一個人民自己的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長影前身)。
1949.4.20北平電影製片廠(北影前身)
1949.11.26上海電影製片廠
1949.4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標志建國初期電影創作的第一次大發展:1951.3.8 26個大城市同時舉行「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革命形勢空前高漲,工農兵形象迅速佔領銀幕。
第二次「起落」出現於「雙百」方針提出前後 (1 955 - 1957年)。《祝福》(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螢瑞存》、《平原游擊隊》、《上甘嶺》、《李時珍》等至今仍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就問世於此時。
本期的電影創作還有個特點,就是電影的題材、風格、樣式開始多樣化。描寫知識分子生活的《護士日記》,革命抒情片《柳堡的故事》以及喜劇片《新局長到來之前》等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第三次也是最富有成果的一次創作高潮,則以1959年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為標志。這年推出了《林則徐》、《林家鋪子》、《青春之歌》、《聶耳》、《戰火中的青春》、《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一大批好影片。作為革命現實主義作品,它們在藝術上也日趨成熟。
第四次起落1963 年至1964 年間,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小高潮。這兩年拍出了《早春二月》這樣的藝術精品,同時還有《英雄兒女》、《舞台姐妹》等優秀影片問世。
藝術處處長:
陳波兒,大膽放手培養。
中心問題:如何看待我國30年代以來進步電影的傳統問題。
猶豫中國解放前進步電影的現實意義傳統法,無論是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經驗方面都認識不足,肯定不夠,因此對解放初期私影廠的較好影片也沒能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