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部老電影
電影名字叫《竹取物語》,是日本的一個傳說《竹取物語》改編的
簡介
從前有一個靠做竹刀為生的手藝人。有一天,他照例去伐竹,卻見有一枝竹中有光射出,再走近去仔細看看,原來有一個約三寸長的可愛的小人,老人於是將孩子帶回家去。
那個在竹中誕生的女孩子被老翁養育成人,美貌非凡光芒四射,被取名為「輝夜姬」。
「天下所有男子,不論富貴之人或貧賤之夫,都想設法娶得這「輝夜姬」。」其中三名朝中大將與天皇都對「輝夜姬」十分迷戀,三個年輕人紛紛向她求婚,其中只有副首相大納言與她一見鍾情。
然而那三名向她求婚的年輕人無一不被「輝夜姬」所出的難題難住,結果有2人弄虛作假企圖矇混過關,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弄得灰頭土臉,中納言石上麻呂甚至為此搭上了性命。天皇也一心想得到「輝夜姬」,卻始終也無法一親芳澤。副首相大納言最終與美麗的「輝夜姬」終成眷屬。
豈料,在中秋之夜,天空突然橫空出現一艘飛碟。原來,「輝夜姬」是月亮上的人,最終,她不得不悲傷地離開自己心愛的父母和愛人,回到屬於她的太空中去。
劇中女主角加耶輝夜姬的飾演者是澤口靖子,曾經出演過《阿香》,《李香蘭》,在劇中服飾華美,美不勝收,嬌嫩的臉龐好似秋露下的荷花一樣飽滿粉白潤澤,幾分混血兒感覺的俏鼻樑和深凹的大眼睛,絕對的非亞洲感覺,澤口靖子是選美出身,哪怕演技不能比母親的扮演者,光美麗也已經足夠壓大梁,更何況,這樣冗長又熟悉的劇目也不需要主角有什麼演技,所以,僅看扮相,她就絕對是賞心悅目第一人。
中井貴一那時候尚年輕,麵皮雖不算白凈,卻也沒太大黑硬殺氣,並且與ET談戀愛,拚死取龍角為搏紅顏一笑,那怒濤中的厲吼,紅袖中的白刃,盪氣回腸,鐵漢柔情,十分霸氣。現在觀看分外有新鮮感。
❷ 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急急急.......................馬上要,謝謝您了。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歷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亂察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嘩沖茄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判和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中國畫《李時珍采葯圖》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 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