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朋克電影的劇情簡介
1977年,隨著Sex Pistols、The Clash、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等樂隊的崛起,搖滾發展史上最極端的朋克樂步上短暫卻輝煌的頂峰,成為最受年輕人喜歡的音樂。朋克在美國誕生,卻在英國壯大,位於倫敦的The Roxy Club成為朋克樂隊的大本營,而〈The Punk Rock Movie〉的導演Don Letts正是Roxy Club(本片是他的處女作,受此啟發,他後來拍攝了許多搖滾紀錄片,和The Clash的關系尤其密切)的DJ。說是導演,實在有些言過其實,其實所有的影像都是Don Letts用自己的超8毫米攝像機拍攝的,觀眾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出攝制者是多麼的業余,很容易猜到拍攝這些包含多個樂隊的斷斷續續的影像起源於Don Letts和朋友們的惡作劇,他想做的只是拍下朋友們在台前幕後的或瘋或痴或認真或頹廢的本色,然後一邊放給他們看,一邊譏諷道:「瞧你那傻樣。」所以,從中休想看到什麼清晰的脈絡、明確的主題,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這些亞文化的英雄們最真實的一面。然而,這久違的真實已經足夠我們受用了。當看到他們聚集在廁所注射毒品,針管長久地掛在手腕上難以拔除時,我們會震驚;當看到狂熱的女歌迷濃妝艷抹,穿著底褲和網眼襪忘情搖擺時,我們會微笑;當看到樂手用刀片在腹部劃下無數到血痕時,我們會窩心;當看到Sid Vicious第一次登上Sex Pistols的舞台時,我們會激動……於是,早已塵封的屬於個人的青春印記跟著這些影像在記憶中復辟:那本名叫「朋克時代」的小冊子、許多個屬於「動感沖擊波」和「藍調之夜」的夜晚、偶爾一次的如同家庭成員聚會一般的演出。正像Don Letts所言,所有這一切,我們既是旁觀者,也是親歷者。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毛頭小子當時不過是為了憤怒而憤怒,發泄體內過剩的荷爾蒙罷了。時過境遷之後,這些影像又有什麼意義呢?」〈The Punk Rock Movie〉並沒有試圖把朋克塑造成一種偉大的音樂,幾個年輕人,在台上把玩著幾件簡單的樂器,用破嗓子吼幾句聽不清楚的詞句,台下是和他們一樣懵懂的年輕人,這些和「偉大」絲毫不沾邊。事實上,朋克是「偉大」的對立面,行動的意義遠大於音樂本身。沒錯,也許〈The Punk Rock Movie〉中的朋克孤兒們的確是為了憤怒而憤怒,但那又怎樣?!朋克告訴我們的就是每一個人都有對這個世界、對這個時代憤怒的權利,相比犬儒主義,你不得不承認這更振奮人心,雖然它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兩面的。我們很清楚在〈The Punk Rock Movie〉中出現的一些人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更多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收起吉他,脫下皮衣,拿起公文包,換上西裝,成為他們曾經厭惡的中產階級的一員,而聽著他們的音樂成長起來的我們也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成為了所謂的「白領」。但是,我相信所有的旁觀者和親歷者絕不會對「應該的」的生活狀態感到坦然,相比周圍的人,我們多了幾分斗爭的痛苦,但這份痛苦正是開啟另一扇門的鑰匙,我們手握著這把鑰匙,也許一生也不會用它,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用它打開那扇門,如同導演Don Letts在27年之後說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wake up」。
② 房祖名主演的朋克電影叫什麼名字
《道士下山》是由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奇幻冒險戲劇影片,影片由陳凱歌執導,王寶強、郭富城、張震、范偉、林志玲等聯袂主演。
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了山,一腳踏入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他以一顆赤子之心面對一切,才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像有多麼不同,他終於明白了臨下山前師傅說過的一句話:「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1]。
該片於2015年7月2日晚18點以3D、IMAX 3D格式,以及杜比全景聲加持在中國大陸上映[2]。
③ 賽博朋克風格最著名的電影是哪一部
《銀翼殺手2049》
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片,由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瑞恩·高斯林、哈里森·福特、安娜·德·阿瑪斯、西爾維婭·侯克斯、羅賓·萊特、麥肯茲·戴維斯、卡拉·朱里、連尼·詹姆斯、戴夫·巴蒂斯塔、傑瑞德·萊托聯合主演
④ 什麼叫「蒸汽朋克電影」啊推薦幾部這個電影·
【蒸汽朋克電影】 在電影方面,已經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尋找到蒸汽朋克文化的影子,而其中最為廣大年輕朋友喜歡和熟悉的,恐怕還要數著名的《最終幻想》》(Final Fantasy )系列(1994-2005)。在這一系列電影中,蒸汽機械有著極其全面的細致表現。 《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蒸汽機械已經作為其世界觀的重要展現元素。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虛構的世界:2065年,地球上的人類正在被毀滅和混亂包圍著,城市荒蕪了,人口驟減,所剩無幾的一些地球人必須想盡各種辦法才能得以勉強生存……而與此同時,地球還在遭受著外星球武裝力量的入侵和大屠殺。在這一大背景之下,蒸汽機械類場景的廣泛運用便顯現出了這部作品的虛幻性和懷舊感。同時,《最終幻想》系列電影的主題——探討「愛」與「生命」的真正意義——也就在欣賞者的懷舊感中變得越發清晰起來,進而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另外,該系列電影中某些建築的風格也同樣包含有蒸汽機械文化的色彩。由於其故事背景是設置在一個未來被毀壞世界的基礎上,因此裡面出現了很多以蒸汽為動力的移動建築。這些建築的風格具有相當的美學標准,引用一些知名電影評論家的描述就是:它們具有「機械美」——外型上的震撼,細節處的精緻細膩,這是它與美國式科幻電影中機械建築的龐大和粗糙最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最終幻想》系列電影的每一部面市之後,其機械建築美就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也同樣包含有朋克文化。按照前文對朋克文化的解釋,我們將會很容易的聯想到《最終幻想》系列電影中表現朋克文化的諸多元素。這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它獨特的劇情:在未來的受到侵略的地球上,一群年輕人為了拯救地球與全人類而與侵略者展開斗爭,並開始了一段發現並證明生命和愛的真義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後者是他們的終極目的,也是影片要說明和論證的關鍵問題。然而,試問生命與愛的真義到底是什麼呢?這樣終極的問題恐怕無人能答!但是影片恰恰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通過影片中一系列人物的激動、歡笑、義氣、勇敢等元素來構成這個讓所有人迷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用他們獨特的略帶朋克文化的方式發出了對生命和愛的真義的庄嚴拷問,由此,整個影片也就給人一種朋克意味了。 【蒸汽朋克電影的其他代表作品】 《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1986年; 《飆風戰警》(Wild Wild West),1999年; 《亞特蘭帝斯: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2001年; 《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2002年; 《寶藏星球》(Treasure Planet),2002年; 《非凡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2003年; 《最終流放》 (Last Exile),2003年; 《天空上校與明日世界》(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2004年; 《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2006年; 《變異編年史》(The Mutant Chronicles),2008年; 《機器人9號》(9),2009年; 《哈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2004年; 《最終流放(Last Exile)》,2006年; 《專扁衰仔(Sucker Punch)》,2011年; 《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 )》,2008年; 《蒸汽男孩》,2004年; 《機器人歷險記 ,(Robots),2005年》
⑤ 求點PUNK風格的電影。。
以下這些是我看過的
個人感覺不錯
附帶海報
污穢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
http://otho.douban.com/lpic/s1992057.jpg
這是講述性槍樂隊的紀錄片
銀禧紀念《Jubilee》
http://otho.douban.com/lpic/s2526779.jpg
標準的英國式朋克電影,講述的一摩登女郎對一個男同性戀者的追求,很瘋狂
英格蘭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
http://otho.douban.com/lpic/s2977553.jpg
英德間發生了核大戰,整個世界籠罩在核爆炸形成的紅色煙霧中,到處是戰爭,到處是血腥的殺戮,人們開始迷失方向,陷入一片恐慌和無聊中……
朋克未死《Punk's Not Dead》
http://otho.douban.com/lpic/s2876865.jpg
朋克是工人的兒子,憤怒是朋克的兒子。紀念朋克誕生三十周年製作的紀錄片。
搖滾學校《Rock School》
http://otho.douban.com/lpic/s1506712.jpg
這不是那不著名的喜劇,而是講述一個落寞的吉他手如何將青少年帶向朋克道路。
殺死你的偶像《Kill Your Idols》
http://otho.douban.com/lpic/s1987423.jpg
不好解說的一部美國朋克電影
另外你還可以看看《1991朋克突圍之年》,這片子我還在找……是關於涅盤樂隊的歐洲巡演紀錄片。
個人不推薦《猜火車》和《南希與希德》,這倆片就是用來炫耀自己知道有朋克這種東西的啟蒙教育電影,與其看這些片子,還不如去看看國產的《後革命時代》。
⑥ 求:朋克風電影
片名:朋克不死 英文名:Punk's Not Dead 導演:Susan Dynner 主演:Billy Idol Jan Ackerman Billie Joe Armstrong
著名的搖滾電影(12.18更新)
1.《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 1956
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
也是搖滾這個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 其實和一部記錄片差不多,
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
他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披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
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更多瘋狂,
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起引起的騷亂又太多,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
2.《搖滾先生》Mr rock and roll 1957
在1950年代已經有一大批由搖滾樂的先輩們做插科打諢狀的電影,
但除了晝夜搖滾,也只有這一部值得看,
別把注意力放在這個極傻的愛情故事上,
真正要看的是難得聚齊的50年代搖滾領路人們,
看看在搖滾樂變得萬般妖嬈之前,曾經多象一個從未塗過口紅的村姑,
當然,還要看看那個搖滾先生艾倫·弗雷德,
這部電影之後不久,這位搖滾教父就開始為命運所折磨,
被反搖滾勢力逼的永遠脫離搖滾。
3.《脂粉貓王》Jaihouse Rock 1957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份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褪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4.《苦難日之夜》A HARD DAY』S NIGHT 1964
在這部描敘「批頭四」生活的記實加虛構的電影剛開始拍攝的時候,
那四個小夥子應該還只是對生活剛有點更大的憧憬,
當電影上映的時候,「批頭士狂熱」已經開始進入大眾傳媒並最終進入辭典,
在這部經過精心編導的影片中,那些刻意突出」批頭四「親和力的鏡頭,
凸顯出導演理察,萊斯特在狂熱中的冷靜,他最清楚如何讓人瘋狂,
這應該是一般人能看到的最早的搖滾電影了,
它讓不同與先輩們的搖滾樂的另一種魅力初顯於世。
5.《別回頭》Dont look back 1967
這部記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
導演彭內貝克用影象清晰的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批頭士」是多麼的不同,
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
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
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
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
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6.《肉大叔》Uncle meat 1968
這是一部把故事片,家庭製作,與搖滾現場拼貼在一起的奇特電影,
由搖滾怪傑弗蘭克·扎帕和他的「發明之母」樂隊製作完成,
主要講了「肉大叔」想創作一首熱門歌曲,但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後,
「肉大叔」變成了一個怪獸,
這部風格古怪的電影與扎帕古怪的音樂風格相得益彰在劇中扮演」肉大叔「的,
是樂隊的鍵盤手唐·普雷斯頓,
其中有大量的樂隊現場,值得一看,
可惜的是由於電影本身太過前衛,即使在最勇於探索各種精神與身體邊緣的60年代,
也得不到認可,塵封20年後才得出世。
7.《逍遙騎士》Easy Rider 1969
這部影片既是一部公路摩托片,又是一部搖滾片,片中兩位主人公騎著錚亮的高把摩托車,穿著國旗裝,幾乎是漫無目的的橫穿美國,在經過一系列的奇遇之後,兩位主人公莫名其妙的死去。在看這部片子時,總令我想起凱魯亞克的那部著名小說《在路上》,總感覺「嚎叫」派詩人、作家的創作精神很與搖滾樂相通。影片中的音樂雖然不是太出名——最出名的大概是The Byrds的音樂,但這些清新淡雅的民謠風格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8.《伍德斯托克》WOODSTOCK 1970
這部幾乎可以稱之為樂史上最著名的搖滾紀錄片:紀錄嬉皮年代音樂神話的Woodstock就不用多說了,如果你聽搖滾而不知道這個,那你......
9.《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 1970
一部紀錄發生於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名氣遠在前者之下,但就意義與成就來說不遑多讓的Rolling Stones樂隊傳奇演唱會槍殺事件的電影。這支樂隊可以說是六十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象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在美國加州奧德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眾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黨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眾被追殺而死。這部又名「讓我躲藏」的記錄片記下了「滾石」樂隊最值得珍藏的瞬間,也記下了「地獄天使」的兇猛身影,本來是來維持次序的他們最終卻與部分觀眾大打出手,讓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10.《Jimi Hendrix--Rainbow Bridge》1970
這次一張傑米·亨德理克斯Jimi Hendrix的錄制,是七十年代一個音樂紀錄,這是拍於70年室夏威夷的一次演出,故事是拍攝女演員Pat Hartley前往Hawaii的Maui,受到當地一大班年輕人歡迎,而且成立了自己的社群,而片中就加入了Hendrix的銀錄音空片段及長達十七分鍾Herdrix在Maui之Haleakaia Volcano的演出,玩出Fox Lady、 Hey Baby、 Voodoo Chile (Slight Return) 、Puple Haze...等曲。這些影像更從未公開出現過。
11.《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樂評人認定這是搖擺樂壇在十九世紀的最重要損失之一,他迷幻的結他手法,將個人靈氣與音樂結合得叫聽者動容,能夠將結他弦變成如人類的舌頭,會講話,會令人開心,落淚。今之這張Electric Ladyland VCD,就製成一張Jimi Hendrix 自傳式的影像紀錄,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樂製作時的認真態度,完全是沖破時空活現眼前。而且也訪問了不少樂壇中人,例如Steve Windwood, 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 Ladyland大碟的錄音師),亦有Hendrix的經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從他們的說話中,皆對這位天才報以極高贊賞,更可看出他們是言出於心。VCD中,當然也少不了收入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這裡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 看見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飛在結他弦線上勾劃出靈魂,當今之世,已沒有一位結他手有此能耐;這張Electris Lady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個音樂圖鑒;就算你是初接觸這名字,也可從這VCD中對他了解更多。這就是一個音樂必修課,課題是:Jimi Hendrix 。
12.《菲爾莫》FILLMORE 1972
這部電影記錄了西菲爾莫俱樂部最後的日子,其中有「感恩而死」「傑弗遜飛船」等諸多迷幻樂隊的精彩現場,那些激情四溢的瞬間將和菲爾莫的偉大貢獻一起留在我們心中。
13.《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1973
《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的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嘆服。影片主演:哈里遜·福特。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了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Bill Haley(比爾·哈利)的《rock around the clock 》(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盧卡斯的最有深度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14.《永遠的齊泊林飛艇》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1976
一部關於「齊泊林飛艇LED ZEPPLIN」樂隊的電影。
15.《巴迪·霍利的故事》The Buddy Holly Story 1978
這部影片講述了巴迪·霍利這位搖滾殉道者的一生(巴迪·霍利死於1959年一次搖滾樂演出的失事飛機上,同行的還有另外一批當時的搖滾紅星,所以後來的美國歌手Don McClean 在他的歌曲《American Pie 》中唱到:Buddy Holly 死亡之日就是搖滾樂死亡之日),70年代末期正是第一代搖滾歌手和樂迷成為父母輩,而他們的子女又開始叛逆家庭的時候,導演在片中安排了許多老歌,帶出濃濃的懷舊氣息。
16.《美國風情畫(續集)》More American Graffiti 1979
導演:比爾諾頓 Bill L. Norton
演員:朗霍華 Ron Howard
瑪坎茲菲立普斯 Mackenzie Phillips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劇情介紹:
70年代之初,美國掀起了一陣50年代的懷舊狂熱,1973年「美國風情畫」一片,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此片是它的續集,除了李察德瑞佛斯之外,原班人馬再度演出,故事的背景正值60年代中期,越戰進行之時,所有的主角都比以前來的成熟、世故,他們已學習到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課題。劇情的發展全在除夕夜那一天,但是,是四個不同的主角,在1964~1967年間,四個不同的除夕夜所發生的故事。劇中探討了60年代的代表課題:戰爭、嗑葯、校園抗議活動、警察暴行、「只要做愛不要戰爭」等,以及當時許多傑出的音樂。片中將同時間發生在不同場景的鏡頭並列在一起,可說是電影技術的創舉之一。還有,千萬別錯過了哈里遜福特在片中的客串!
17.《HAIR》1979
搖滾樂總是在影象無法駕御他的時候毫不留情的成為主角,把這個音樂劇的電影版當作MTV吧。
18.《歌聲淚痕》THE ROSE 1979
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 Joplin 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 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 rose》(玫瑰)。
19.《搖滾高中》ROCK AND ROLL HIGH SCHOOL 1979
文斯·洛巴迪高中的學生瑞芙·蘭德爾是「雷蒙斯」樂隊的頭號歌迷,在幾個朋友的支持下,她長期堅持與法西斯教育的化身——也就是他們的校長托加小姐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雷蒙斯」的演出接近尾聲,他們唱起了影片的主題歌,學校被學生們摧毀了,同學們被搖滾樂拯救了。影片中那些專門為該片拍攝的「雷蒙斯」現場演出鏡頭非常精彩,他們還站在一輛舊卡迪拉克上高唱那首著名的「I Just Want To Have Something To Do」(我只想找點事情做),演唱會上人頭涌動、群情激昂,滿眼皆是激情燃燒的狂野青春。《搖滾高中》是對50年代青少年搖滾電影背後所隱藏的反叛精神的一次致敬與回歸,混合了50年代低成本電影和60年代沙灘喜劇的元素,粗礪、直接、瘋狂,充滿自我解放的爆炸性。另外,這也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鏡頭展示了瑞芙·蘭德爾的一個浪漫、奇幻的想像——「雷蒙斯」樂隊在她的閨房裡為她演奏小夜曲,這大概是這位女同學一直以來的最大心願吧。
20.《搖滾大騙子》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1980
以朋克樂隊「性手槍」為主角的怪異作品,是朋克音樂,朋克觀念,朋克藝術的大集合。
21.《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1981
有關Black Flag的一部電影。
22.《迷牆》THE WALL 1982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 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的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龍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23.《搖滾夢》Starstruck 1982
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導演,也能夠隨之搖擺狂舞的搖滾電影!俗斃斃的劇情:女孩懷著摘星夢,女孩的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危機,女孩參加歌唱比賽,女孩遇見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回女孩芳心。導演展現駕馭類型電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搖滾氣氛宛如歌舞劇版的《舞國英雄》,喜愛搖滾樂的你不可錯過
24.《郊區》Suburbia 1983
洛杉磯偏僻郊區住著成群的朋克青年,這部電影描繪了他們特立獨行的生活,也捕捉到了朋克搖滾所代表的最本原的生活態度:掙脫一個抹殺個性的社會的壓制,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紅辣椒」樂隊的貝斯手「跳蚤」(Flea)也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他的演技不算太拙劣。影片的結尾頗具爆炸性,當時在加州極具人氣的樂隊D.I.和T.S.O.L.的現場演出將電影推向了高潮,這也是T.S.O.L.走向瓦解之前最為精彩的演出之一。
25.《戰場上的快樂聖誕》1983
(英國/日本)
導演:大島渚
主演:北野武 Tom Conti 大衛鮑伊David Bowie 阪本龍一
二戰末期,日本在印尼爪哇島的俘虜營里,英軍少校塞里阿滋被送到這里。他的風度舉止使收容所所長與野井暗暗為他所吸引。另一方面俘虜中唯一會講日語的英國人勞倫斯中校則和軍曹原在交往中產生了一定的友誼,盡管農民出身的原舉止粗魯、對人凶蠻。塞里阿滋和勞倫斯由於違反規定,慶祝聖誕,被關進單人牢房。當天晚上,醉醺醺的原聲稱因為是聖誕節而寬恕二人的罪過。第二天早上,與野井召集全體俘虜時,俘虜隊長頂撞了他,就在與野井揮起戰刀要殺死他時,塞里阿滋走出隊列來到與野井面前吻了他的雙頰,與野井當場崩潰暈倒。不久與野井調離,塞里阿滋被判以活埋。夜晚,與野井走到他被活埋的廣場上,深情地凝視著他,然後割下他的一縷金發離去。1946年,勞倫斯來到戰犯拘留所看即將壓赴刑場的原,勞倫斯告訴原,與野井在被處決前,托他把塞里阿滋的金發帶回自己的家鄉。在分手時,原笑著對勞倫斯說:「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這部視角頗為獨特的反戰電影沒有著重刻畫日軍中完全喪失人性的殺人狂,而是展現了一批深受軍國主義毒害、犯有侵略罪行、但又仍然殘留有一線人性光亮的人。導演把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作為日本國民性的東西與俘虜身上的人性力量加以對比,清楚地揭示出日本民族作為一個集體被推上戰爭這條犯罪道路時,每個個體的人性遭到了怎樣的扭曲。影片中與野井對塞里阿滋的同性戀情感,被大島渚作為日本民族對外來文化復雜感情的象徵。與野井對心中潛滋暗長的感情的壓抑正是***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既排斥抗拒又難以抵擋地為其所吸引。影片表現出相當強烈的自省意識,大島渚的批判鋒芒直指戰爭的犯罪者國家,試圖通過把傳統的民族性放在全人類的水平上加以檢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演出陣容十分有趣。三位主演都不是以表演著稱,而其中又猶以北野武的表現最為出色。
26.《這里是骨髓穿刺》THIS IS SPINAL TAP 1984
仿記錄片的形式,看起來令人嘆服,還真象那麼回事。
27.《席德與南希》SID AND NANCY 1986
雖然「性手槍」不是最出色的朋克樂隊,但他們是最出名的朋克樂隊,《希德與南茜》是關於這支傳奇樂隊的吉他手希德·維舍斯與其美國女友南茜·斯龐根那反復無常的情愛關系和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悲劇結局,導演對這兩個社會食物鏈最底端的邊緣人進行了客觀的刻畫:他們的粗暴和痛苦,他們的敏感和自傷,他們走向自我毀滅卻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現了電影的憤怒、激動和真誠。經過那次危機四伏的美國巡演,「性手槍」終告解體,希德仍在海洛因毒癮的控制之下,他試圖開始個人發展,但人們在一個早上發現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為謀殺罪被捕,他們的悲劇正好印證了朋克樂隊「玩鬧大會」(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愛會殺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關系,經常被用來與南茜和希德的關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加里·歐德曼和克洛·韋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將希德與南茜關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傷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現在觀眾眼前,而他們那決意擺脫任何束縛的愛情又是那麼令人感傷,乃至啜泣。2000年的《骯臟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關於「性手槍」樂隊的傑出紀錄片,真實、客觀、滿懷熱情,而又頗具觀賞性。
28.《白日之光》Light Of Day 1987
《白日之光》的名字來自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的一句歌詞:「I got a little lost along the way, but I'm just around the corner to the light of day」(我走在路邊有一點迷失,徘徊在白日之光照不到的角落)。這部電影由保羅·舒拉德自編自導,主演是真正的搖滾女星瓊·傑特和娃娃臉的電影明星麥克爾·福克斯,他們在片中扮演生活在工業區的一對年輕姐弟,姐姐對他們的樂隊「酒吧炸彈」的前途充滿野心,但周遭的環境及家庭的束縛都令他們困惑不已,渴望從音樂中得到解脫。感覺上,麥克爾·福克斯更適合扮演一些喜劇角色,而瓊·傑特作為一個搖滾樂手在電影中展現了相當不俗的演技,要勝過麥當娜許多。 底特律是個汽車城,也是個搖滾城,因為「吻」(KISS)樂隊的存在。
29.《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 1989
吉姆·賈木許電影作品,這部電影比貓王自己的一大堆電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實質。
30.《悲傷的大火球》 Great ball of fire 1989
這又是一部人物傳記片,記述的是搖滾樂史上音樂成就可與貓王比肩的一代巨星Jerry Lee Lewis的生活,Jerry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影片主要圍繞著他的愛情生活來描寫,影片中流露出來的悲觀氣氛很能打動人,其中穿插了Jerry的一系列名曲,當然也少不了那首《Great ball of fire》。
31.《大門》THE DOORS 1991
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 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還是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中,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幾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地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
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倒好處。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不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32.《Highway 61》 1991
33.《單身一族》 Singles 1992
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搖滾音樂史上的地位高,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關於單身貴族們的有趣生活影片可能並不太吸引人。但是影片中所描寫的舊金山青年生活和引用的大量西雅圖當時還不甚出名的地下樂隊歌曲,影片的原聲碟和Nirvana的專集《Nevermind》一起開創了20世紀最後一次的搖滾樂浪潮——Grunge,敘寫了20世紀的最後一次搖滾神話,同樣也帶動了一大批地下樂隊的走紅。當然影片本身也比較吸引人,輕喜劇的風格使影片可看性很強。
34.《1991:朋克突破之年》THE YEARS THAT PUNK BROKE 1993
35.《披頭歲月》BACKBEAT 1994
有關批頭四早年的第五成員斯圖的傳記片,如果知道批頭四後日的風光,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去畫畫。「披頭四」的崛起是當代流行樂界的傳奇,本片企圖捕捉他們成名前的一段青春歲月。藉以反映六十年代初期的時代氣分,劇情描述約翰·藍儂一心想組個別唱團揚名天下,力邀好友史都華前往德國漢堡跟他合組搖滾隊,其後,他又找了志同道合的保羅·麥卡尼與喬治·哈里森一起在漢堡的小酒以賣唱。不久,史都華認識了熱愛藝術的德國女孩艾史翠,重拾畫筆向繪畫發展,並表明不再唱歌,藍儂有點妒忌,力勸史都華離開艾史翠。導演伊恩·索夫特雷在影片的前半段拍生生氣勃勃,但劇力難以為繼,飾演藍儂的伊恩·哈特也搶去了男主角史蒂芬·杜夫應有的風采。
36.《電波頭》Airheads 1994
電波頭是關於三個玩車庫搖滾的小混混,他們的樂隊叫做「孤獨的漫遊者」,布蘭登·弗拉雪扮演樂隊的詞曲作者、主唱兼吉他手查茲,亞當·桑德勒扮演可愛的貝斯手皮普,斯帝夫·巴塞米則是在玩具店打工的大齡搖滾青年雷克斯,他的角色是鼓手,還有很多出名的面孔在這部電影里扮演一些小角色,大衛·阿奎特就扮演了一個貨車司機,「摩托頭」樂隊的萊米·基爾密斯特也在片中露了一小臉,「白僵屍」樂隊則在其中充當一支在俱樂部演出的樂隊(「摩托頭」和「白僵屍」的歌曲都被收錄在電影原聲帶當中)。鬱郁不得志的「漫遊者」們拿著一支模擬玩具槍,企圖接管當地的電台,脅迫DJ播他們的歌,就在這時他們卻陰差陽錯地毀掉了自己的小樣帶,好在這是一部他們註定走運的喜劇片,在一位好心DJ幫助下,「漫遊者」終於不再漫遊,朝著成功的方向大步邁進。就我的經驗來說,布蘭登·弗拉雪和亞當·桑德勒的喜劇天份還算不錯,但這部電影整體來說比較平庸。
37.《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
這部電影改編自艾文.威爾士1993年同名暢銷小說;成本僅二百五十萬美金,拍攝時間49天。從一出爐,它就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因為在這部低成本影片中對海洛因吸食極為細致的描寫,更由於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倫敦的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試毒」。當然影片的導演並不承認,他認為影片後部對毒癮來臨時的痛苦描寫是很客觀的。事實上,整部影片的態度與其說是客觀不如說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敘述中展開情節,隱藏影片的立場;而在本來已十分鬆散的結構中隨意終止敘述加入評論,分析甚至跨時空的追憶;這種純主觀的手法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貼切影片的基調,從而以後的同類型影片屢屢採用,幾乎成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頓的一段自序作為開場白:"...大電視.健身器.富特轎車.朝九晚五...選擇...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廣角鏡頭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 Pop的音樂。影片的展開部分則完全是以瑞頓為首的一小撮頹廢青年的生活實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鐵道邊打賭猜測下一列火車的經過時間以打發時日;還共同養著一個不知誰是父親的嬰兒。他們滿足於這種糜爛的生活狀態,即不想也認為不能改變現狀,逃避一切規范和責任,並且全部是無政府主義者和海洛因吸食者。在一次暢快淋漓的集體吸毒後小嬰兒意外死亡,這強烈刺激了可能是父親的每一個人;促使瑞頓在無數次失敗後下定決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開始普通人生活時,暴力愛好者巴比帶著瑞頓的舊日夥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參與一次巨額販毒。最終瑞頓偷走了販毒所得的錢消失在人群之中。片中瑞頓過量吸食毒品後精神恍惚,昏倒在街頭的段落以浪漫主義的高速攝影處理,背景配以Loud Reed寧靜的《One Perfect Day》,極寫吸毒後的快感;隨之而來的?
⑦ 有沒有哪部電影出現了全是蒸汽朋克風格建築的城市(最好是動畫的,但這些建築一定要上規模)
《蒸汽男孩》,就是蒸汽朋克風格的,很好看。。。
《蒸汽男孩》是由日本動畫大師大友克洋指導的的動畫電影。
19世紀中葉,一個開始由蒸汽動力來運轉工業產品的時代。出生於發明世家的主人公雷,是一名喜歡發明種種匪夷所思的蒸汽機械裝置的天才少年。雷的祖父以及父親也都是極度熱衷於研究的發明家,常常為了科學研究和發明探索遊走於世界各國。
這一年英國召開萬國博覽會在即,在美國研究發明的祖父羅伊德寄給雷一顆神秘的密封金屬球,雷因此而突遭一夥身份不明的人的襲擊,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要搶走那顆金屬球。雷只好帶著金屬球,乘上自己發明的單輪自走車踏上逃亡之路。
為尋求真相雷來到美國,從父親艾迪口中雷得知,金屬球原來是密封了一種神奇的超高壓力蒸汽的金屬容器。這是一項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發明,它既能帶動人類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也能製造出足以毀滅全世界的武器!而派人搶奪蒸汽球的,是美國財閥塞蒙,他妄圖獨占這項發明並用於軍事,藉此牟取暴利。
在祖父和父親最終因為對科學的理想不同而反目的時候,堅信「爺爺並不是為了戰爭發明這個金屬球的!」的雷,只好獨自一人帶著蒸汽球再度開始了逃亡。在漫長的孤獨中,雷邂逅了美麗的富家千金斯嘉麗。斯嘉麗是被塞蒙撫養長大的小公主,從小嬌生慣養,卻偏偏愛上了雷,自願跟隨孤獨的雷一起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