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時,為抗擊倭寇,朝鮮名將和明朝將士在朝鮮海聯合與倭寇發生海戰,現在有一部電影叫什麼
現在只有一部《鳴梁海戰》,韓國拍的,去年上映的。
據說明年會上映一部中韓合拍的電影,題材也是萬曆朝鮮戰爭,但也只是有這么個消息而已。
描寫這段歷史的小說倒是有不少。
推薦給你一個:《大明徵伐錄:壬辰風雲》,寫得挺不錯的,而且是從中、日兩個角度、兩條線來描寫這場戰爭。戰爭描寫和各方勢力的刻畫也很到位。關鍵是,基本都貼合史實,沒有穿越什麼的。
對於喜歡這段歷史的人來說,值得讀一讀。我現在就時常跟進一下。
② 歷史上真實的鳴梁海戰是怎麼樣的
鳴梁海戰又稱鳴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鮮王國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峽進行了一場海戰。朝軍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徵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一百三十艘。
在壬辰倭亂時期屢立戰功的朝鮮名將李舜臣因讒言一度入獄。接管朝鮮海軍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戰中指揮不利大敗於日軍。朝鮮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元均也陣亡。日軍佔領了包括釜山在內的朝鮮多個島嶼。危機時刻,李舜臣被復職。當時朝鮮海軍只剩下漆川梁海戰後殘余的12艘板屋船。由於與日軍的兵力相差過於懸殊,李舜臣決定在鳴梁海峽與日軍決一死戰。
鳴梁海峽是珍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峽,水流湍急。每隔3個小時鳴梁海峽內的海流方向會發生逆轉。海峽僅寬約294米,狹窄到可以在兩岸拉鋼索,方便李發揮龜船、板屋船質量勝於日軍船的優勢而不讓日軍的數量優勢得以發揮,之後李又動員百艘民船拉上軍旗在後以壯聲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備就緒後,李舜臣派出一艘軍艦引誘敵軍進入事先設好的圈套。在日艦駛入鳴梁海峽時,李舜臣早已在對面准備好了。等日艦靠近時,隱蔽在山腳的李舜臣海軍對日艦發起猛烈的炮轟。由於日軍的艦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搖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軍有山體的遮掩,日軍的炮火無法打中目標。
而朝鮮海軍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穩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峽內事先已經拉起了鋼索使入侵的日艦處境更加悲慘。入侵的日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日軍將領來島通總也被擊斃。很快鳴梁海峽的海流開始逆轉,日艦開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亂。
李舜臣趁亂率領朝鮮海軍對日軍展開猛烈攻勢。大量的日艦擁擠在狹窄的鳴梁海峽內,成了極其被動的攻擊目標。雖然李舜臣只有12隻軍艦,但是憑借著地利天時撞破了倭寇31艘軍艦。李舜臣在鳴梁海峽的勝利,有效地切斷了日軍從黃海對稷山之戰的供給,使日軍最終撤退。
(2)日本明朝朝鮮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戰役背景:1592年閑山島大捷後,日本海軍實行防禦的政策,在佔領平壤後,日軍停止了攻勢。後於1593年開始議和。李舜臣也因為閑山島等一系列戰功,被朝鮮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據說,「三道水軍統制使」是朝鮮專為他而第一次設置的官職。但好景不長,日本為了拔去這顆眼中釘,使用反間計誣李舜臣居功自傲,陰謀篡權。
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豐臣秀吉的計策,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朝鮮國王李昖中計,將李舜臣下獄。幸虧一些愛國將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貶為士兵,白衣從軍。
得知反間計成功後,豐臣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下令,調動14萬陸軍和7200名水軍入侵朝鮮。從動員到集結,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集結完畢。
③ 求《飛鷹計劃》觀後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黃金換水,成龍說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主題。
鳴梁海戰,其實不但是一部足以寫進朝鮮(韓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也是一部足以寫進中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雖然在隋唐時代,中國與占據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一直戰爭不斷,但到明以後,即在李成桂家族奪取朝鮮半島統治權之後,朝鮮半島全境被劃為大明王朝的郡國,朱元璋親自賜國名「朝鮮」,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為朝鮮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鮮,朝鮮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鮮王的臣子當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為朝鮮國臣子的李舜臣,其實也是明朝萬曆皇帝的臣子,而當時發生在朝鮮半島陸域及海域的「萬曆朝鮮戰爭」,其實也是以豐臣秀吉為首的日本倭國對大明王朝的進攻,而之前幾年這樣的戰爭已經發生在中國東海岸,在那裡誕生了一位可以與岳飛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繼光。
鳴梁海戰發生於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繼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鮮派出另一位偉大的將軍陳璘,陳璘率領朝鮮將軍李舜臣和明朝將軍鄧子龍一起在朝鮮半島力敵野心昭彰的豐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電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變不了當時發生在明朝的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上的戰爭,其實是中日戰爭的本質。
一想到,倭人侵華之心如此長久不泯,真令我吃驚。
我知道,如此評論一部拍得相當精彩的韓國古裝戰爭電影,韓國的出品方一定會不高興的。
不過,如果你去過韓國,參觀過它們重要「愛國主義基地」的李舜臣紀念館也應知道,那裡現在還陳列著許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許和賜予之物,李舜臣作為一位朝鮮民族的民族英雄,當時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盡忠的,他能成為明朝抗倭大將軍陳璘的助手,這已經是明朝天子給他最大的肯定了。
電影《鳴梁海戰》中暗表,李舜臣部隊的崛起始於鳴梁海戰6年前的抗倭戰爭,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鳴梁海戰之後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戰中因沒有聽從總指揮陳璘的調度,立功心切追敵過深而殉職,同時,中國另一位將軍鄧子龍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動中戰死。
其實電影《鳴梁海戰》里也表現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戰不服軍令的個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這樣的個性,成就了他在鳴梁海戰中的偉大功績,也造成了他在1年後露梁海戰中早早戰死的歷史遺憾,令人扼腕嘆息。
還有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李舜臣麾下的水軍在鳴梁海戰中為什麼可以只憑1艘龜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夠戰勝日本水軍的300多艘安宅船和關船?
因為是電影嘛,所以《鳴梁海戰》不但表現了藤堂高虎率領的日本水軍船多人眾,亦將日本水軍的主戰武器安宅船和關船進行了特別的強化,但細看過電影你亦會發現另一個事實,即李舜臣水軍雖然戰艦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擁有在當時算得上非常強大的火炮,而日本水軍雖然人多勢眾,但真正靠譜的熱兵器只有先鋒部隊來島通總的將軍船上的火槍手,其實,16世紀以火葯噴射鐵珠的火槍技術遠沒發展到電影中表現的那樣神乎其技,也就是說,從另一方面看鳴梁海戰,其實是一場熱兵器軍隊對冷兵器軍隊的戰勝。這正如《指環王》里剛鐸城外的那場大戰,人類與精靈的聯合部隊雖然不如魔都的部隊人眾,但前者多騎兵,後者多步兵,所以最後才有人類與精靈的大勝。
《鳴梁海戰》中,李舜臣的部隊所以擁有更為強大的熱兵器(火炮),背後的技術支持還是明朝政府,我們看到安裝在朝鮮板屋戰船上的火炮與戚繼光將軍為自己的抗倭部隊裝備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觀之,大明王朝還是很重視這一場發生在朝鮮的與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戰爭」的。
而這部從電影手段上說也算得上相當精彩的韓國電影,還是很巧妙地迴避了這些真正的歷史事實,本著為本國和本民族創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個拯救朝鮮民族於狂瀾即倒之際的偉大民族英雄。
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
④ 《守護者app》失落英雄日軍將領之一大明卧底!
這幾年諜戰劇越來越火,基本都是講國共之間的故事。萬曆朝鮮戰爭期間,一個阿明王朝的人逃到了日本。巧的是,他成了侵華日軍的營長。他心繫故國,與明軍秘密交往,在戰場上放火焚燒敵營,戰功卓著。然後他漸行漸遠,消失了。
不是小說,不是電影,不是小說。
這個400年前的「余則成」是大明當時的第一個卧底,因為他的神秘來歷和足智多謀。
1。一封奇怪的信引出了兩個明朝間諜。
萬曆二十六年八月,韓、明兩軍連長董義元率部與日軍在晉江對面扎營。晉江南部被稱為王津,是日本軍隊駐扎的地方。晉江以南40餘里,日軍修建瞭望京、東陽、四川、永春、昆陽、金海、古城、新寨等八個村基。
兩軍對峙一個月後,浙江游擊隊領導人毛對董毅遠說:「你仔細看看日軍的營地,天津,甚至新農村。真是應接不暇。」這是王錦的蛇頭,粉碎蛇頭,其他人都處於破碎狀態。」董毅遠以為是真的,但敵人隊形整齊,晉江飛不過去,只好耐心等待戰機。
戰斗機突然來了。另外,這是我自己送的。
一天,毛的哨兵發現了一件怪事:一名朝鮮婦女公然走出日軍營地,但沒有人攔住她。哨兵等她走近時,問她為什麼。韓國女人無語,只是從旁邊拿出一張紙。
紙條上用中文寫著:「這個女人要出國了。我同情它,捐錢贖放我的祖國。天兵會可憐他們的窮,而不是殺他們。」信的結尾寫道:「知道我姓什麼的人,會在你丈夫的父親死後埋葬他。」問我名字的人嘴巴很大,但是沒有才華。靈魂之書。"
令人驚訝的是,一封無頭無尾的信是從日本軍營里寄來的。
在明軍大營里,毛左看右看,還是看不懂,尤其是最後一段被懷疑是謎語。齊是個武術家,那麼他能在哪裡解決呢?於是,他把諸葛朱,一個贊畫叫來,商量這件事。文人真是聰明,諸葛亮馬上就解開了謎底:「郭是其仆後埋子之父。他有國家之口,他沒有人才。」寫這封信的人是郭國安!"
令尊指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葬子之父指的是晉朝孝子郭巨,葬子事母。這個謎題真的被解開了。那麼,救了朝鮮婦女並向南朝鮮士兵求饒的郭國安是誰呢?他為什麼在夏令營?他來自中國、韓國還是日本?
說來也巧,明軍大營里有一個人真的知道為什麼。
這個人的名字叫石。聽到這里,他立刻高興得跳了起來:「我認識這個人!郭國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日本很了解我,至死都同意為國效力。他現在在營里,我軍有內勤!」
等等,這塊石頭是誰?為什麼他去過日本,見過郭國安?
圖:帽子下的日軍指揮官是什麼?
這件事的全過程必須慢慢講。
史明是派往日本的間諜。
早在日本侵略朝鮮之前,明朝的情報機構就開始行動了。兵部侍星從錦衣衛中秘密挑選了幾名間諜潛入日本刺探情報。其中「帥」石在萬曆二十一年受福建巡撫派遣,乘船前往日本九州島薩摩。
據萬曆諸葛聖元《兩朝平壤記》記載,石是明朝武進人,屬南京人。在他離開之前,他是皇家衛隊的著名指揮官。「名令」指的是有標題的命令,與「見任何一個」的實際作用不同。
石獅在溫州用過之後,第一次聯系了福建出生的許儀。我在《中日死亡史》中提到的許儀之後的那個人,是被日本人擄到薩摩的福建醫生,受到薩摩家宗師島津的信任。他就是那個立刻給大明送來「日本將侵略朝鮮」消息的英雄。
在戰地情報官的幫助下,史四處搜集情報,並與島津家族的要員吉津忠男見了面。幾年後,他回到中國,被派往朝鮮擔任軍事參謀。他向朝鮮人報告了自己的日本情報,被朝鮮國王李偉稱贊為「奇人」。
毫無疑問,石在薩摩逗留期間認識了曾在薩摩軍中服役的郭國安,兩人約定為大明效力,才導致了幾年後的這一幕。
2。潛伏的英雄「燒毀敵營」[S2/]
明君得知郭國安的身份後,立即派石頭秘密聯系。在接觸中,我得知了一個比較好的消息:郭國安本人就是日本王進村的領導。
號稱日軍「蛇頭」的營長竟然是大明的卧底!上帝也保佑大明!
電影《錦衣衛》只需要改變日本城堡的背景畫面,主角就是石頭。
下面的事情就說得通了。毛命人混進日軍陣營,約了郭國安。幾天後,明軍大舉進攻,郭國安同時放火焚燒日軍營地的糧草。郭國安給出了答案。
頭幾天拂曉,毛裝備部過晉江,日本兵出寨攔截。突然,天津村火勢暴漲,火光沖天。看到糧倉著火,日本人迅速撤退。明軍趁機向南岸奔去。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尋找天津村。
郭國安點燃了大火,燃燒了兩天兩夜,伴隨著無盡的濃煙和火焰。追擊56分大勝的明軍不斷佔領其他要塞,剩下的日軍魂飛魄散,一路退到四川主營。
幾天之內,明軍多次進攻日軍大營,一路打到敵人的主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遺憾的是,之後董毅遠在進攻四川新城的過程中,低估了敵人。戰斗中,營地的火葯突然爆炸,所以戰敗了。遭到島津弘毅薩摩士兵的反擊,傷亡慘重。
看到這里,有人會擔心。郭國安的叛亂不是被日軍發現了嗎?
找不到。沒有這種智慧,怎麼當卧底?因為在隨後的兩軍和談中,我們又遇到了郭國安。
9月和10月,明朝通過琉球和後的密報得知了他的死訊,但此時日軍大本營的撤退命令尚未下達,游擊隊毛又開始了行動。派其弟毛去見島津。私下國安指國學,說「如果國學出了大事故,必然會回到不好的狀態。依賴釜山的人要有幾個月的食物,他們的食物會耗盡。」但是,等我們清楚了,我們就去借弘毅,弘毅不允許。清場撤微山先生是第一步。弘毅和總統將同時退出。'
因此,許儀、郭國安等明人在日本的卧底為明軍結束朝鮮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郭國安從此失聯,我們無從得知他最終的下落。
這些珍貴的史料記載出自毛的軍事著作《武備之?挑重擔?朝鮮考試,真相沒問題。毛不是一般的學者。他是當時著名的藝術戰略家。他在遼東擔任過萊文的幕僚,後來在遼東與袁崇煥共事。他是副連長,和清兵並肩作戰。
戰後的日本史料中也提到了神秘的郭國安。估計到時候他的身份已經暴露了。正如江戶時代《日本外史》年所記載的,「明太祖的郭安正在注視著天津。匯一美元。關於內線。像信一樣生火。到那個時期。國家儀器引導士兵到河邊。我們的戰士也走出了村莊和河流。村子著火了。我們的士兵已經處理好了。明軍正在渡江。困在天津。」
根據日本人的記載,郭國安是「明朝的俘虜」,即被俘的明朝人。但是明朝的郭國安從何而來?怎麼被抓?作為最後一任營長,如何融入島津的家庭?可惜史料太少,郭國安的原始身份和他的書信一樣,是個謎。
不過,至少通過這兩個國家的零碎史料,已經拼出了一個生活在曹穎和漢朝的大明卧底。